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docx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52294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程目标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点一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对应学生用书p117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_人类活动_或_自然原因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_生存_和_发展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原因: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出了环境的_自净能力_。随着全球_人口_急剧增长和_经济_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3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环境污染问题_大气污染_、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_全球变暖_、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_森林砍伐_、土地荒漠化、_生物多样性减少_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对应学生用书p117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

3、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弛,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是指由于

4、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_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_(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_减少

5、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_解析 (1)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2)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考点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学生用书p118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_人均资源_拥有量减少2生态破坏,_生物多样性_受损生态破坏:_水土流失_、_土地荒漠化_、土

6、壤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人们长时期地_砍伐森林_和_开垦草原_,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_环境条件_,许多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_有害物质_,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_人类健康_,影响_生物_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环境污染类型:_大气_污染、_水_污染、土壤污染、_固体_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对应学生用书p118一、大气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成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二氧化碳等

7、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森林破坏严重。(2)危害: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4)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加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引发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徙;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2臭氧层空洞(1)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我国秋季)。(2)产生原理:氟氯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3)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

8、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4)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5)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3酸雨(酸雾、酸雪)近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1)形成条

9、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湿润的气候。(2)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3)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4)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使酸性气体不易扩散)。(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造、

10、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二、陆地环境问题1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2由于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3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呈现加速灭绝的趋势,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4沙尘暴(1)形成时间:冬春季节快行冷锋过境时。(2)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多、地表物质松散、植被稀少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破坏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11、。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的土沙物质。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3)危害: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受灾;造成人畜伤亡。(4)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三、海洋环境污染问题1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的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的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2石油污染:污染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底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

12、扰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3赤潮问题概念: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藻类物质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暴发原因:工厂和生活污水中大量的氮、磷养分的排入;强烈的阳光;较高的水温;封闭的海域。影响: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他鱼类的食物链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四、农业环境问题1土壤污染的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

13、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有机污染物(化肥农药等)、重金属(汞、铅、铬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工业生产的废水、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生活污水等危害农作物和水体,最终通过饮用水和食物危害人体健康2.土壤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3石油农业: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石油造成的成本增加,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等问题。五、工业环境问题1水污染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禽畜粪便等工农业生产、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

14、环境2.大气污染概念污染物污染源危害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颗粒物有总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3.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放。4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噪声污染。5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六、城市环境问题1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中,由于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将产生不利于人类生

15、存的诸多问题。2产生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后果。(1)环境的严重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3解决的办法(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例1(2019全国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读图完成(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B)A肥料 B原料 C能源

16、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C)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正确。故选B。(2)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故选C。例2(2018江苏)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

17、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下图为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AB)A高寒及荒漠地区少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D边境省区比较多(2)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BC)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解析 (1)读图可知,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地区较少,故A项正确;东部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由低纬向高纬不断减少,故B项

18、正确;面积较大的西藏、青海等省级行政区分布较少,故C项错误;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都属于边境地区,但是入侵植物种数较少,故D项错误。(2)云南省并不临海,A项错误;云南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东以丘陵为主,两地均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合多种外来物种生存,故B项正确;两地均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的交界地区,该地区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故C项正确;云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D项错误。考点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p121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主要依靠_采集_与_狩猎_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极为肤浅。2农业

19、革命发生以后,以_畜力_和_金属_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产生了_地理环境决定论_的思想和_人定胜天_的思想观念。3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_天人相关_论和_因地制宜_思想的主要观念。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18世纪中叶:进一步认识了人地关系。219世纪产生_地理环境_决定论。320世纪初产生_可能_论、_适应_论、_生态_论。4“二战”后产生_和谐_论。520世纪80年代形成_可持续发展_论。对应学生用书p

20、121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与环境问题历史时期人口增长人地关系环境问题采猎文明时期极其缓慢崇拜自然群体采集、狩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生物资源破坏农业文明时期增长缓慢改造自然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环境趋于恶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工业文明时期增长加快征服自然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

21、及人类生存新技术革命时期迅速增长后速度下降谋求人地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例题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据此回答(1)(3)题。(1)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C)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2)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C)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C工业社会开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C)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解析 (1)釆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造成某些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故选C。(2)由于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因此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故选C。(3)灌溉农业、封山育林、驯养牲畜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而毁林开荒,影响森林资源的再生,破坏生态环境。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