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文化》课程规范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名与文化》课程规范标准.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名与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计划学时: 16 学时适用对象: 专业第 学期实践学时: 4 学时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2、 专业对课程要求 地名与文化是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的大学生所需要的课程,是学生培养和学习其它文化艺术修养类课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主要学习地名与文化之间关系及地名调查方法等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的作用,与其并行
2、课程一起共同形成中国文化艺术修养课程体系。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其职业能力发展和树立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地名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研究范围; 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地名学的基本轮廓、各种地名现象的内涵意蕴、联系交融等状况; 掌握地名同一般语言现象如地方方言的演变、方言词的特点、汉语语法结构、修辞特色等之间的联系; 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地名所反映出的某地区的物
3、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掌握以上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纠正地名在读音、书写方面的一些混乱现象,为地名规范打下群众基础。 掌握关于地名的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发展、开拓、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地名的发展和变化; 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去通过地方地名去分析、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形地貌、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军事生活; 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本地地名中语法和修辞现象; 能够独立地对本地地名进行调研,写出观点清晰明确的调查报告。素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4、。 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勤奋刻苦的品质,培养高尚的价值观。4、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人文素养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地名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体验地名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中国地名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地名学理论、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欣赏和调研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五、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整体设计章/模块主要
5、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教学内容的取舍及依据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与处理学时分配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地名的概说地名的词义文化包括很多种,现广泛应用到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我们应分别讲述地名与以上方面之间的关系。地名是贴近生活的,我们还应该去学会地名调查收集。2第二章地名与方言的关系结合家乡地名说出地名与方言关系1.50.5第三章地名构成的语言特点分析地名构成2第四章地名表述审美试举诗词中的地名审美2第五章地名与历史文化调查举例21第六章地名与宗教文化调查举例21第七章地名与当地经济调查举例2第八章地名与社会心
6、态调查举例2第九章地名变化与社会变化举例调查21第十章地名管理2第十一章浙江区划地名溯源举例(上)家乡地名溯源2第十二章浙江区划地名溯源举例(下)家乡地名溯源21第十三章地名调查实地调查收集22合 计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章/模块节/子模块教学内容作业教学建议与说明第一模块地名与语言地名的构式、修辞、方言、词汇、语音。1、 家乡地名语言分析2、 古典诗词里地名审美3、 家乡地名中的文化地名的表述审美地名审美地名与文化地名与历史、宗教、社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第二模块浙江区地名溯源浙江区地名溯源举例田野调查写调查报告地名管理国家及地区地域管理规划地名调查田野调查方法3、职业能力与实训项目职业能力实
7、训项目实训方式实训内容实训场所及设备条件教学建议与说明编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制作地名调查的调查问卷纸张、打印机无田野调查实地调查教师带领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调查一定区域的方言、文化与地名之间的关系录音设备无六、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40%,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作业10%,阶段考察10%;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为60%,在期末时要求每名同学根据当地地名进行调研,最后根据学生的实地调查报告的优劣来进行评价。七、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1、教学模式课堂内讲解、讨论、举例及课外调查相结合。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
8、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此课程中,我们添加了“浙江地域地名溯源”这个版块,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把学生分
9、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和讨论,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实地调查和询问,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
10、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八、教学条件与资源1、师资条件要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对历史、地名、语言、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涉猎,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讲解地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 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首先,利用温州地名多样性的优势,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互访、交流、调研;其次,本课程组还定期邀请温州大学的既有理论科研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为学生做地名与文化的专题报告。3、 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教材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永远是有限的;教材受编者认识的局限,永远是片面的;教材受编写周期的制约,永远是滞后的。教材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钻
11、研教材,领会教材精神,用好教材资源,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利用网络和最新科研成果,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采用合理策略,体现过程四化,挖掘教学资源。教材之外开拓创新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教材内容的实践方式,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建立稳定的地名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课题组的一切资源,在学校建立“地名文化博物馆”,以多种方式来展现地名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九、学生学习建议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1、学生学习建议理论课上,认真听取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配合老师,善于思考,结合讲授的知识,利用网络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系统,对地名加以分析和讨论。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获取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在进行田野调查实践的时候应认真熟知操作过程,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勤奋刻苦的品质。2、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素质教育的切实实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的结合。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广泛地吸收人文素质修养的图书,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利用已有的资源,建立起地名与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和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培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倡导实践的操作,将学生分组讨论和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在时间中获取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