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ppt(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板块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阶段: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1911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2.政治: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4.思想: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并逐步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5.生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
2、演进的趋势。,第16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考情分析,必备知识,课堂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必备知识,一、清末“新政”1.含义: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3.内容:(1)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2)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3)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3、。(4)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二、“预备立宪”1.背景:(1)日俄战争中,“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2)革命运动日益高涨。(3)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2.过程:(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
4、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冲击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三、辛亥革命1.背景:(1)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3)组织基础: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4)军事基础:中国
5、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爆发:(1)有利时机:1911年5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3.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保路运动,1911,南京,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内容:,(2)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
6、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封建专制制度,5.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3)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的统治。,袁世凯,北洋军阀,6.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1)积极: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7、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消极: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民族民主,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2.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思想文化上,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具体措施(1)对内1913年11月,袁世
8、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后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8月12月,袁世凯筹备复辟帝制,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对外1914年8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1)形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不断,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2)根源:经济:半封建性社会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政治:半殖民地性质下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3)特征: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
9、4)表现:“府院之争”(黎元洪段祺瑞)、张勋复辟等。,4.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二次革命:1913年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身亡,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2)护国运动: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3)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孙中山遭西南军阀排挤而辞职,护法运动失败。,五、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弃医从政,图谋救国: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思想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2)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
10、会: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同盟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三民主义: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3)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1年,爆发,推翻清政府统治。1912年1月1日,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成立。1912年3月,颁布了,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11、宪法性质的成文法。(4)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913年,袁世凯镇压革命力量,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19171920年底,孙中山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促成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6)评价:领导辛亥革命:打击封建主义(推翻清朝,结束帝制);打击帝国主义(动摇殖民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建立民国,颁布约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共和观念
12、和新文化运动)。完成伟大转变,促进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提出并完善三民主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和思想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清政府的自救变革清末新政视角一新政的背景材料一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时,曾厉色诘问光绪:“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谕旨。“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光绪朝东华录,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清朝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太后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对变
13、法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结论(1)变化:由反对变法到主张变法。原因:外部: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部: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要求改革呼声增强,清政府意识到变革以维系统治的重要性。,视角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材料二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还不算每天半小时的温经),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材料三“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能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初小和高小的学制均比男子初小和高小少一年,课程也少一些,可
14、见其地位仍低于男校,而且女校的防范制度措施极其严格,以保持“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问题(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特点。结论(2)清末新政毕竟是封建王朝的自救性改革,严重受到封建思想的支配,因此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学制的指导思想仍是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没有本质上的突破;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但女校的设立,毕竟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程。,考题链接1.(2017海南卷,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15、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从题干来看,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西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清朝统治者认可,这是对“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实践,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教育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教育居于次要地位,故可排除D项;近代教育体制在清末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没有背离过儒学,也就不存在借科举回归国学一事,故C项错误。答案B,视角三清末新政的影响材料四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经济自由
16、。按照列强的观点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矛盾、拒绝革命的动机。“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材料五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地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这使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的紧张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日益高涨,这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社会基础。戴鞍钢新
17、政困局与辛亥革命,问题(3)根据材料四、五概括清末新政的影响。结论(3)积极影响:新政推动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民主革命;促进法律现代化。消极影响:客观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主观目的。,考题链接2.(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
18、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反映了对皇权的削弱,而非加强,故B项错误;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学术链接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
19、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化拓展一、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主要内容(1)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2)建立新教育制度。1904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蒙养院、大中小学堂)、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3)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游学的首选国家。(4)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
20、文教科书等。,2.评价(1)消极:依然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强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2)积极:废科举,办学堂,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
21、化。4.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探究主题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局限性视角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材料一,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三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人教
22、版历史必修二材料四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梁启超,材料五,问题(1)据以上材料和所学,指出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解析材料一、二体现了政体的变化;材料三体现了经济的变革;材料四体现了思想的变化;材料五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结论(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使人们在法律上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实现了由臣民到国民的转变;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社会陋习,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视角二功勋千秋,未竟事业材料六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
23、,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七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问题(2)根据材料六、七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结论(2)不足:材料六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材料七说明辛亥革命在农村影响有限。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学术链接辛亥革命并未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
24、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深化拓展一、辛亥革命的意义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定了民主共和制的近代政治方向。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2.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
25、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2.没有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限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
26、于清帝退位。3.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4.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5.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未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即时演练,1.(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
27、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山西、陕西等内地则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而山西、陕西等地深处内陆,受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开放程度较低,故A项正确。D项有一定关系,但不如A项全面,可排除;B项无法解释题干叙述的历史现象,可排
28、除;清末新政时期,朝廷虽然鼓励留学,但并未在1904年改变政策,也未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故C项可排除。,2.(2011海南卷,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解析:B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阅读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虽然提供的材料是教材上没有的,但将问题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科举制度废除于
29、1905年,且此前已有大量学生赴日,故A项不是主要原因。国内武装起义主要发生于1905年之后,故C项亦不妥。中日甲午战争虽有影响,但很难说是最直接的原因,排除D项。最根本的原因是清王朝缺乏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勇气。1905年之前不少知识精英试图促使清政府推行改革以挽救危局,但事实证明行不通,故B项正确。,3.(2019天津卷,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
30、反封建性质,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湖北革命军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不反对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群众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故排除A项;仅据材料得不出“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排除。,4.(2015海南卷,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变化的辨析能力。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代表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31、,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参议院即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体制上,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总统制变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阁负责制,即希望通过扩大总理职权、缩小总统权力的办法来防止袁世凯擅权。这一变化体现了民国成立之初在民主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状况。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司法,也未体现出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因此,正确选项为A项。,5.(2013海南卷,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资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
32、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解析:B辛亥革命后都督的人数及任职背景包含多种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但题干材料最适于说明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其他三项迷惑性也很大,如果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精确度不够,就很容易出错。A项说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社会基础,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亦可算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但题干材料并不适合说明这两个结论,可排除C、D项。,6.(2015全国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
33、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解析:D题干信息为一段报纸评论,描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要求考生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所指,因此本题要求考生阅读文字信息时具备提取信息形成历史观点和判断的能力。这段报纸评论的主要论点是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在当时重现,并举出相关证明,如中央政府不能有效管控各地方省份,各地方之间相互冲突争斗,并特别提到南北两地和四个省份,即安徽、直隶、云南、四川。对照此有效信息,考生可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逐一对照,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除太平天国政权控制区域外,并不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失控的现象,而且直隶、云南、四川也并不是太平天国政权的控制区域,故可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时期显然不存在地方互相争斗,也可排除B项。辛亥革命时期只存在南北对抗,也可排除C项。故正确答案为D项。,点击进入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