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选修一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选修一知识点 .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整理优秀资源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复习提纲(一)奴隶社会的改革1梭伦改革背景: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改革的阶级基础)公元前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政治前提 ) 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 立 财 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
2、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改 革 国 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评价:积极性: 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城邦民主政
3、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局限性: 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贵族凭借血缘门第,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特点: “ 中庸 ” (“ 折中 ” 的色彩)、“ 节制 ” 、 “ 公平 ” 、“ 平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
4、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 广纳贤才 , 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内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以 农 求 富的 经 济 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
5、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 强 集 权的 政 治 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 高 战 斗力 的 军 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 强 思 想控 制 的 文化
6、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 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成功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 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 农民: 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县制,
7、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
8、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 太 后主持重点建新制推 行 均 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
9、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 立 三 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后期孝 文 帝主持重点汉化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成功原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
10、建化趋势。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特点: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
11、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原因: 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原因: 1、
12、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 - 庆历五年( 1045 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
13、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 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 1068 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时间1069 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富国之法农 田 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
14、出资修建水利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 田 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 了 高 利 贷 对 农 民 的 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强 制 农民借贷 ; 利息
15、偏高 , 农民 负 担依 然 沉重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 贫 苦人 是 沉重 的 负担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 轻 了 纳 税 户 的 额 外 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 的 操 纵 和 对 民 众 的 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强兵之法保
16、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 强 了 农 村 封 建 统 治 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 立 了 全 国 性 的 军 事 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 军 器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每将置正副将各1 人,选派有武 艺 又 有 战 斗 经 验 的 军 官 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取士之法改
17、革 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 顿 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 才 用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
18、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1、改革是
19、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专题五宗教改革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权倾欧洲的教皇国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 世纪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发展和分裂:公元392 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教会实行教区制,其中罗马教区享有崇高声誉,后来其主教获得“教皇”称号。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1054 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的基督教称天主教。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政治方面:提出“双剑说”,声称王权来自教会。提出“太阳月亮
20、说” ,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 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12 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还向教徒征收“什一税”。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础是信仰高于理性。信仰的内容是圣经。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包括:一神说和创世说,原罪说,末日审判说,禁欲说。设宗教裁判所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野
21、蛮残暴的迫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政治上: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上: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思想上: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更猛烈的冲击天主教会的传统思想。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德国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
22、治控制。直接原因: 1517 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内容: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把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主张建立民族教会。结果: 1555 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原因条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内容: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建立民主教会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结果: 1541 年,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传播到欧洲
23、许多地区和国家。英国宗教改革背景: 15 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英国教会仍然从属于罗马教廷。内容: 1534 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以英语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清教运动,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尼德兰宗教改革背景: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卡尔文教流行。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
24、立的性质。过程: 1566 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 捣毁圣像, 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结果:北部独立为荷兰共和国,南部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内容: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教改革。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否定了天主教权威,建立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促进了民族语言的
25、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成长。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阿里改革前的背景1、内忧:(1) 16 世纪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素丹政权只能维系着对埃及形式上的统治,实际统治权落入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手中。(2)马木鲁克对内争权夺利,不断内战;对外奉行闭关政策,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3)经济上,奥斯曼帝国实行土地包税制。规定凡是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一年地包税权,成为土地的绝对支配者。后来,包税权基本落到了马木鲁克集团手中。他们不仅控制了土地,
26、而且控制了农民。他们任意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榨取尽可能多的税额,却忽视了农业基本条件的保障。(4)在奥斯曼帝国与马木鲁克的双重剥削下,埃及经济发展水平比欧洲落后了几个世纪。2、外患:( 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一殖民扩张,埃及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英法争夺的对象。埃及自身的不断衰落了为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2)概况:法国大革命后,1798 年,拿破仑率领法军远征埃及,占领开罗,并凶残地镇压开罗人民武装起义。 1801 年,英国根据英土协定,派兵配合土耳其军队攻入埃及,在埃及人民和英土联军共同打击下,法军被迫全部撤回国内。3、阿里的崛起在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
27、统治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逐步控制了埃及的实权。1805 年,阿里被推举为埃及总督,奥斯曼帝国被迫正式册封他为帕夏。后来,在他的领导下,埃及人民驱逐了英国殖民者,肃清了本国马木鲁克封建势力。在此基础上,阿里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二、阿里改革的内容1、大力发展经济(1)推行土地改革:1811 年通过萨拉丁堡事件铲除了马木鲁克势力;1814 年,实行土地国有化,一部分分成小块出租给农民耕种,只征收统一的土地税;另一部分土地赐给亲属、部下,使新兴的地主阶级构成政权的社会基础。( 2)休养生息政策:兴修水利,推广水车,鼓励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适应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得以恢复
28、发展。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原料和资金积累。( 3)发展民族工业: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建立一批近代化的国营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使埃及民族工业初具规模。(4)发展外贸: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完全依靠本国力量解决了资金问题,并未因此举借外债。2、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在中央设最高国务委员会,下设七个部,各部长官均由阿里直接任免;全国划分省、县、乡、村行政机构,下级对上级负责,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的行政体系。(2)军事上,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向西方学习,建立新式装备和新式训练的军队。3、发展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创办世俗学校和专科学校、普通中小学,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聘
29、请外国专家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造就高层次人才;建立印刷厂,创办阿拉伯文的报纸等。三、阿里改革的影响和结局1、积极影响:(1)消除分裂割据,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以阿里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2)保证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3)加强了同西方的交流,带来了近代化的一丝曙光。(4)拥有了中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5)埃及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2、消极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单纯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
30、,硬性嫁接到本国封建制度上。加上对外穷兵黩武,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导致国力削弱,引起外国联合干涉,改革措施被废除。【知识框架】【疑难解析】1、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 、从根本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2) 、从改革过程看,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采用的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体制。(3) 、从外部原因看,外商不愿传授先进技术,破坏生产,引进的设备也比较陈旧。(4) 、从发展进程看,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不断侵略东方国家,致使改革不能成功。(5) 、连年对外战争,削弱了国力。(6) 、阿巴斯一世对改革措施的废除。2、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异同点有哪些?同
31、:背景相同,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目的相同,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内容相同,都有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新式军队等。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地主改革。结果及原因相同:都失败了,而且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政权的封建性。作用相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异:背景上不同,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改革者不同,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实力派推行的。改革内容上,阿里改革更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而洋务运动侧重于工业、国防、教育。专题七俄国
32、农奴制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方面: (1)俄国出现了由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农奴制开始衰落;少数富农赎买自己的人身自由而成为新兴的农村资产阶级,并且开始剥削贫农。( 2)农民阶级出现富农与贫农的分化,是农奴制衰落的又一个重要表现。2、工业方面: 19 世纪 30 年代末开始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但资本主义总体水平大大低奥斯曼素丹形式上统治马森鲁克反动封建统治英法资本主义强国侵略阿里领导埃及人民反抗阶级矛盾(反封建)民族矛盾(反侵略)阿里控制统治实权阿里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文化教育近代化精选学习资料 -
33、-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于西欧国家,俄国逐渐沦为西欧国家的原料供应地。3、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严重的限制。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二)、19 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社会危机1、农奴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1)广大农奴不甘心被奴役的地位,提出了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的政治要求。他们发动的一系列起义,实质上是“自下而上”的消灭农奴制的尝试。( 2)受封建剥削和资
34、本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及遭受阶级压迫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斗争;社些斗争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的基础。2、新思潮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1)十二月党人起义主要原因:俄国部分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直接原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共和国。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主张: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号召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只有农民革命才是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消灭沙皇专制制度
35、是废除农奴制的前提。影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呼声与工农运动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3、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加剧了国内矛盾( 1)原因:沙皇和贵族试图通过战争,摆脱国内的统治困境;土耳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奥斯曼帝国衰落,英法俄加紧对其争夺。(2)性质:非正义的战争,就俄国和英法双方来看,都是为了各自在中近东的霸权地位。(3)结果:俄国战败,双方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根据和约,黑海中立,俄国失去了在黑海的战略要地。(4)影响: 俄国战败, 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直接推动了俄国1861 年改革。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
36、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一)改革的酝酿1、矛盾焦点:面对国内外危机,农奴制的存废问题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2、改革的道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3、改革机构: “农民事务总委员会”4、特点及原因:缓慢而谨慎。原因:触动了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二)、 “二一九法令”内容1、由来: 1861 年 3 月 3 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家农奴制法令和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一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2、主要文件: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农民改革法令3、具体内容:(1)政治上: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
37、或干涉其生活。(2)经济上: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付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这个契约由地主拟定并由政府在地主中挑选调解员负责监督。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数量,而且地主把贫瘠和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种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3)组织上: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加强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要想使自己的土地脱离村社,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
38、。村社还负责治安和司法,几个村社组成一人乡,乡村的管理要听命于政府派来的调停吏。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变为受村社的控制。4、改革的评价性质: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进步性: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展。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有以下不足: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支配,但仍然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农民
39、要村出高于原地价好几倍的赎金。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少于原来的种的土地,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三、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一)政治近代化-19 世纪 70 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1、原因:农奴制改革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改革。2、内容:(1)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1864 年,设立地方自治局;1870 年设城市杜马和自治局,规定财产资格限制。( 2)司法制度:参照西方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进行
40、审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了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3、政治改革评价:维护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二)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工业:表现:19 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小生产和手工工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机器大生产为主的大型工厂。其
41、中,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形成了新工业区,铁路建设很快发展起来。2、农业: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的富农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成为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主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3、特点:改革后的数十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农奴制残余错综交织,总体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国家。【知识框架】农奴制改革前背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 奴 制 阻碍 资 本 主义发展农奴反对农奴制的斗争新思潮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 奴 制 引发
42、社 会 危机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二一九法令评价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政治经济组织进步局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专题八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一)、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2、表现:(1) 、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了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2) 、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农村出现了由农民分化出来的农村商人,他们组织起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
43、工业。同时,一部分商人、高利贷者也投资于土地变成的新兴地主。3、影响:资本主义的萌芽冲击了封建领主经济,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动摇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提高,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动摇了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二)、政治:人民的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危机1、人民起义此起彼伏:(1)根本原因:幕府的腐朽统治和残酷的剥削。(2)直接原因:全国饥荒,官府和富商拒绝救济灾民。(3)表现:农村的农民不断起义,40 年间发生了320 多起起义;城市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4)代表: 1837 年爆发了大盐平八郎起义。( 5)这是一次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联合农民和城市贫
44、民进行的暴动,这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各地纷纷效仿,幕府的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2、统治集团内部危机(1)由于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他们越来越不满幕府统治,如大盐平八郎起义。( 2)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的大名,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附势进行改革,实力迅速增长,他们挑战幕府的权威,离心倾向日益加剧。(3)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不甘心大权旁落,企图利用反幕府的力量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三)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1、概况: 1853 年 7 月,美国准将佩里率四艘黑色大船,全副武装地驶入日本,以武力胁迫日本接受美国的要求。 1854 年美日双方代表在神奈川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45、这是近代日本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佩里顺利的叩开日本国门。2、影响:佩里叩关成功,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国家主权受到损害,经济上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陷入严重的半殖地的危机中(四)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原因:面对外来侵略,日本国内出现“开国”与“攘夷”的争论,而“攘夷”论日益成为日本民族革命的旗帜。但幕府政权对内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打击改革力量;对外屈从于侵略者的淫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 “安政大狱”打破了改革派大名实现“雄藩合议、改革幕政”的幻想。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以武力夺取政权,推翻幕府的统治,才能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实现自立自强
46、。2、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3、根据地:长州、萨摩等诸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7 页名师整理优秀资源4、倒幕经过:(1) 1867 年:倒幕派京都秘密会议,获得明治天皇讨幕密旨;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和辞去“征夷大将军”,却暗中伺机反扑;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2) 1868 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德川庆喜投降。(戊辰战争)5、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宣布改元“明治”二、明治维新的举措(一)破除旧政治体制1、废藩置县( 1)原因:
47、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举措: 1869 年,明治政府任命西南等强藩为藩知事,剥夺了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使之在为天皇政府的地方官。1871 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府、县、道知事由中央任命。(3)影响:“废藩置县”剥夺了藩主的特权,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了天皇新政府的中央集权,推进了日本政治的近代化。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削武士特权,武士阶层彻底瓦解并发生分化。3、派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制度1871 年,以岩仓具
48、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学到了许多有助于日本实现独立和富强的经验,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殖产兴业1、创办官营企业,示范带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明治政府最初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针。先后成立工部省、内务省接管幕藩的企业。其次,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第三,实行“劝业政策” ,通过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近代企业。2、 “处理”官营企业,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民间近代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出现新型资本家,自由民权运动提出“自由经营”的口号
49、,政府经营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等历史使命。1880 年,政府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将大部分官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经营,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三)、富国强兵1、目的:加强军事力量,保证国家的独立与发展。2、措施:(1) 、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封建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仿照欧洲模式着手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2) 、设立专门的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3) 、在原幕府和各藩军舰的基础上,日本按照英国模式建立的近代化海军。( 4)日本在军事机构改革中,学习德国经验,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
50、,并对天皇负责。(5) 、日本政府鼎立扶植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和造船所,引进新技术,发展军工生产,极力改进军事装备。(6) 、为了维护国内治安,明治政府还逐步建立起近代警察制度。3、影响: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也同时为侵略亚洲各国提供了强大军事后盾,加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步伐。(四)文明开化1、概念: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