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25443483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材说明: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 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 而 “人恒过”用的则是

2、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 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教学设想: 这两篇短文的注解也很丰富,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大致疏通文意。基于教材特点,我想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来品味排比、句式整齐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难点语句的文意和了解作者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2、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理清“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

3、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 由学生介绍孟子 (关于孟子的地位、主张、著作特色、时代背景):孟子,名轲( “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 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 主张轻徭薄赋, 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 “仁政”的 基础 是“制民之产” ,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但仁政的 核心 是政治方面的重民。 孟

4、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学生介绍孟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能 利 用 图 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 ?尽心下 )的思想。 他反对暴政, 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 赞成“汤放桀”、 “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 “仁政” 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 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背景: 战国时期, 诸侯各国之间

5、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 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二、完成预习检测,疏通文意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案(预习检测),如遇有不懂的词句翻译,可以小组内商议解决,或提出由全班同学商议释疑。三、研读课文, 品析语言, 了解孟子思想:1、老师范读课文 (或放范读录音) ,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孟子的主张?(人和施道)2、“人和”与 “施道”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追问: 怎样才能做到 “人和” ?)请大家结合课文, 用原文和现代汉语结合来谈谈作者是怎样来论述“人和”“道”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

6、中背诵课文,加强解释某些词语的意思:如 “域民”的“域” “界”“威” “兵革”等词语)完成检测,疏通文意。“道”即指仁政。 “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 ,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课 程 标 准 中 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理解内容。而本篇 课 文 注 解 丰富,所以,让学生 提 前 自 学 课文,以完成预习检 测 来 疏 通 文意。预习检测还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本环节中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孟子的主张。学生通过朗读一般都能提炼出“人和” 或“得道” ,当学生提出后,可以追问,为什么“人和”这个词重要,然后,让学

7、生梳理“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人和”与 “得道”之间的关系。在梳理这些词语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要求用原文和现代汉语相结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3、品析语言孟子一生游历各国,长于论辩, 除了说理严密外,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老师范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语句, 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赛读、 评读来体会语言的特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由学生来评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层递排比,富有气势。加强肯定的语气, 强调“得道” 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说不出, 还可让学生将文

8、中的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式,反复朗读,比较它们的不同。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双重否定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强调地利不如人和)四、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五、小结:可由学生进行小结, 谈谈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 如:掌握了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 积累了一些名言警句,了解了孟子的一些主张等。六、拓展 :你能说出有关 “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秦王朝施行暴政, 使“天下苦秦久矣”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陈涉世家或者: 长勺

9、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曹刿论战参考: 成语有 “和气生财”、 “一团和气”、 “和气致祥” 、 “和衷共济”等;俗语有 “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 “将相和” 等。在当代社会, “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来表述,可以引导 学 生 背 诵 课文。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并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本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得道多 助 , 失 道 寡助” ,二是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 融会贯通。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小结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学生 的 主

10、动 学 习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 地利 人和孟子主张得道(施行仁政)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 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3. 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重点: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导入:讲述“史上最牛校长”小故事。绵阳安县桑

11、枣中学校长,汶川地震后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 他是个英雄:从1997 年起,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20XX 年起,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512 地震后, 该校 90 多位教师、 2200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用时 1 分 36 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死亡近九万人, 因校舍倒塌而死亡的学生更是那些父母心中的永远的痛。但这位校长却能让一所本不坚固的校舍在地震中保全下来, 学生教师无一伤亡,这位校长除了责任心外, 还有什么意识呢?(忧患意识)古语说的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常存忧患意识。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也是如此,而这

12、个道理在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可由学生讲述本环节的设计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明白孟子 所 谈 到 的“忧患”意识,容易理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安乐一文中早已进行了深刻的阐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完成学案 (预习检测) ,疏通文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边读课文,边翻译,如有不理解, 小组商议, 或提请全班同学解决。(第三小节“人恒过,然后能改” 由于内容在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在预习检测上没有练习,留待课堂上学习。 )三、研习课文, 朗读品味语言, 理解内容:1、请学生先

1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孟子意语言上的特色:“排比铺陈, 气势充沛, 句式整齐, 节奏铿锵,形成不可阻挡之势”,这一特点在本章开头就有明显体现,请同学们读列举这六位名人的语句,看是否读出这种气势,并思考:列举这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3、学习第三小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小节。A、过渡:作者列举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 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话概括了,其实作者在文章中有语句概括了他们的共同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语句,并大声朗读。B、一开始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重点可能把握不准, 教师可范读: 必先苦其心志”,并分析:

14、“苦”字要重读,一个人在使他的内心受苦,经受住磨练后,就可以锻炼出稳重的性情,所以“苦”字要中重读。学生朗读,并谈自己的理解。( “劳”字要重读,一个人在使他的筋共 同 点 :都 出 身 贫 贱 ,历 经磨 难 , 最 终 都 有 所 作 为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本环节的设计跟第一章的目的一样,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小节“人恒过,然后能改”由于内容在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在预习检测上没有练习,留待 课 堂 上 学习。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朗读,进一步体会孟子语言上“排比铺陈,气势充沛,句式整齐,节奏铿锵”的特点。理解列举这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都出身 贫 贱 , 历经 磨 难 , 最终

15、 都 有 所 作为 。过渡语言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本小节与上面所列举事例之间的关系。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重点赐予的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骨劳累后, 可以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一个人在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后,可以造就他坚强的韧性。 一个人在使他资财缺乏, 经受贫困之苦后, 可以帮助他树立正确的钱财观。 一个人在使他做事不顺,经受困苦后, 可以造就他不屈的斗志。 )C、让学生当堂背诵这一小节。可以在黑板上只留下“苦、劳、饿、空乏、行拂、所以” 等词语 ,引导学生背诵。4、第 3

16、 节的翻译理解都是难点,尤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有节奏的朗读,然后两两结对, 一人读原句, 一人翻译。 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辅助理解。提问:A、 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B、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困于心、衡于虑)C、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 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D、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可以设想: 一个国家, 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 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 ?(胡作非为,

17、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 骄奢荒淫) 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 (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 (用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是要重读的。思,进而理解语句的含义。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这些词语可以降低难度。第三小节学生依据注释是可以翻译的,但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设置了一些问题辅助学生理解。理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人恒过”这一小节的关系。精

18、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E、 作者写这一节的作用是什么?思考、回答。(为了从个人与国家两个方面正反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赛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6、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四、学生小结学完本篇课文后的收获。五、拓展:同论语一样, 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 成语和俗语。 这里收录几条,供学生借鉴。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个人(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