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pt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43332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pt(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板块二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政治:“大一统”的实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2.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思想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第3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情分析,必备知识,课堂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必备知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一)秦朝统一1.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加强。(4)秦国经过,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民族交融,商鞅变法,2.概况:(1)统一六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2)北固边疆:北击,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3)统一岭南:开凿,平定岭南并设郡。(4)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并设官吏。3.秦朝建立: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匈奴,灵渠,五尺道,2

3、21,(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皇权独尊,(2)三公九卿制度:内容,御史大夫,皇家,朝议,特点a.三公互相牵制,权力总于皇帝。b.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公天下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家天下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3)郡县制:演变: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的格局在战国中后期逐渐确立。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统一以后。内容:地方设有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下

4、设有“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行政机构的名称)特点:形成中央地方的形式。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道),垂直管理,官僚政治,(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6)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达到全国各地。(7)

5、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轻罪重刑,2.影响:彻底打破传统的,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贵族分封制,二、秦始皇1.完成统一的原因:(1)根本原因:顺应时代潮流,即的时代呼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加深人民的苦难,人民渴望统一)(2)秦国自身:,实力大增。(3)秦王嬴政:坚忍刚毅、敏锐迅捷、锐意进取、胸怀博大,重用人才,策略得当。,安定统一,商鞅变法,2.活动与贡献:,郡县制

6、,3.评价:(1)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3)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有利于民族交融。(5)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秦朝灭亡的原因:(1)秦始皇的暴政。(2)秦二世倒行逆施,加剧了社会矛盾。(3)农民起义的打击。5.启示:一个政权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三、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

7、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和司隶校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区。知识拓展汉代刺史职权的演变(1)汉武帝之后,刺史的名称屡有变更,或为州牧,或为刺史,其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2)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刺史,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

8、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权力增长。东汉刘秀将尚书分设为新的行政中枢。,中朝,丞相,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实行,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宗相的不法行为;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封国,推恩令,刺史制度,4.选官制度:(1)将举孝廉定为制度确立:汉武帝之前,西汉官员的来源只是“任子”和“赀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三年,可举子孙一人为郎官,叫做“任子”。除商贾

9、外,凡家资达到一定标准,并向政府交纳一定资财的也可以做官,叫做“赀选”。任子和赀选制度使官僚富豪垄断仕途,把持国家政权,贫穷子弟没有做官的资格。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武帝“诏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被选的人都给予官职。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正式确立。选官标准:。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的特征。,孝廉,封闭性,(2)兴立太学,从地方官僚子弟中选拔人才到太学学习,只要考试合格,可以授官。(3)汉武帝还继续推行汉初已实行的“举贤良文学”和“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5.官员考核:上计制。秦汉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

10、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6.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7.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课堂探究,探究主题官僚体制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视角一中央机构调整材料一,问题(1)材料一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结论(1)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

11、制;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的特征。,材料二汉武帝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通过授予他们侍中、给事中一类的头衔,给他们出入宫禁的较大的自由,放手他们参与朝政,而培植出一批立足宫中,能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问题(2)材料二体现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其实行的目的是什么?结论(2)设中朝,任用出身低微的近臣参与决策。削弱相权,将其逐渐移出中枢决策的核心,加强皇权。,考题链接1.(2015天津卷,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

12、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D,学术链接汉武帝打击相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改变汉初丞相久任的常规,并任用布衣丞相,由于布衣丞相的职位完全来自皇帝赏赐,面对皇帝易产生自卑心态,难以形成与皇权抗衡时的自信;二是诛杀丞相,抑制丞相在朝臣心中的地位

13、;三是创设“中朝”机构,由皇帝所信任的人组成亲随和秘书班子,掌握决策权。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视角二地方治理材料三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

14、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问题(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解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依据材料“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可以得出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依据材料“廷尉李斯认为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可以得出李斯说理充分;依据材料“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

15、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可以得出西周失败的教训;依据材料“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可以得出秦始皇正确的决策。,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地方管理,以及对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结论(3)原因:实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正确的决策。作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地方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材料四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时期,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16、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问题(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隐藏着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时期,中央辖区小于王国辖区,中央辖人口少于王国辖人口,这表明汉初诸侯威胁中央集权。结论(4)王国问题(或诸侯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考题链接2.(2017全国卷,25),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

17、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格内容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两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答案C,学术链接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的贡献与影响,仅仅从开拓疆土,确立中国腹地的大格局中来寻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释

18、,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视角三选官制度材料五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问题(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并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解析材料中“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反映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材料中“授试以职”“

19、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反映出增加了考试环节。结论(5)原因:汉武帝的推行;独尊儒术;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考题链接3.(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及重要概念的理解。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

20、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由地方根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推荐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弊端,在汉代儒学知识往往由一些重要的家族掌握,故而儒学修养高的人才往往就出自于一些家族,所以东汉以后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地方推荐的人才固定地出自于一些家族的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学术链接汉代察举制的重点所在就是考试,即所谓“试经制”。儒士必须经过“试经”才能被当朝官员同时又是名师大儒的老师看中,收

21、为弟子,这样才有了入仕资格。“考试”制度的存在保证了朝廷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实行方案,同时又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使得寒门人士有了成为国家高层管理官员的可能性。浅谈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深化拓展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奠定此后不同时期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在北方,不仅收复了河套地区,还跨过黄河,在阴山以南地区建立了郡县统治体系;在南方,对“百越”人(散居于今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省区)居住地发起了统一之战,终于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等“岭南三郡”,使中央政府的直接辖属地

22、扩展到东南沿海,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开凿的位于今广西兴安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的统一,无论是从版图的幅员广大、还是从统治的严密有效来看,都是此前所谓的“三代盛世”所难以企及的,它真正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汉代对于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都有其历史意义。,2.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统一国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通过朝议和文书、舆服、后宫、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树立了绝对皇权的统治秩序。故自汉及清,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不替。(2)官僚体制取

23、代贵族等级制:中央有以丞相为首的政治中枢机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为皇帝起草和传达诏书,既辅助丞相又对丞相监视和牵制,“九卿”分管中央政府具体政务。,(3)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郡县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4)其他制度: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统制政策,都对此后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3.统一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建立,使不同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1)“大一统”的政治理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价值观念,冲破了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产生了

24、潜移默化的影响。仰慕中原礼仪文化、增进国家统一意识,也逐渐成为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常见的精神状态。(2)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了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汉武帝时,乐舞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他部族的大量乐器如横笛、琵琶、箜篌、笳等融入华夏古乐之中,大大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3)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经过秦汉统一帝国的熔炼而凝结为一,它与政治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表现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便是在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下,“华夏必定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即时演练,1.(2010海南

25、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D解答时需要从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一角度入手,再结合对“公天下”的理解,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即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来选官,故D项正确。,2.(2012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C解题的突破口

26、是抓住“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名人,功绩大。秦王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3.(2018海南卷,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干知识,要求考生联系所学知识作答,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话来自汉书续传,意为汉朝继承的是秦朝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是皇帝任命的流官,而不再实行贵族的“世官制”,这是有利于维护

27、皇权的,故正确答案是C项。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王国、侯国都是封国,分封制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随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发展而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无需细说。,4.(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所学知识

28、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从题干来看,西汉通过掌握秦的国家档案文献成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可见是对秦的统治方式有所继承,从所学知识来看,西汉初年基本继承了秦的制度,故B项为正确选项。A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只表达出题干的部分内容,故排除。,5.(2015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

29、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C本题题干通过设计新的历史情境,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立意非常明显。,考查的内容涉及汉代政治制度及古代社会观念,本题的立意在于,通过对汉代外戚干政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的考查,加深学生对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的深入理解,四个选项的设计也是围绕对这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的解释而展开。材料中提到外戚干政的一种情况是发生在皇帝幼小的情况下,外戚干政的方式往往就是担任丞相等高级官僚,而根据所学知识,在汉代抑制相权的主要方式还是皇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参与决策,使丞相成为外朝官,故A项错误。B项所说的“家天下”的观念,指的是帝王将

30、国家当作私产,世代传承的观念,外戚干政反而不利于皇权的集中,所以B项不选。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在武帝之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减,故D项错误。A、B、D三项被排除,故C项正确。,6.(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A本题以考试大纲中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为考点,设置了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以及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考生首先应当理解汉宣帝称与其“共治天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并非皇帝与地方长官共享国家权力。后来统治者沿用这种说法,意义相同,并非是学习汉宣帝的治国办法。就教材知识来说,汉代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汉代制度并没有被沿用,所有制度变化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而非地方分权,故选A。,点击进入提升训练,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