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25431497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2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 1 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 、种子发芽实验(二)是第 3 课的基础,因此做好种子发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节课教材安排了学生经历 “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的发芽实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交流实验信息”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次“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验、观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学生讨论实验时

2、, 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特别提示:教师自己需要先种些绿豆种子,待它们发芽后, 要做第三课中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可以做两至三组,也可以保证每小组都有)。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 把 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这个实验

3、的结果学生要在第三课课上观察,所以要提前做准备。教科书说明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 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4、师:大家的意见

4、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这是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来进行,(1)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 “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接下来列举了改变水条件实验的例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4 页“实验计划” 中列的五条是设计实验、 制订实验计划内容的五个方面。教科书说明,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 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设计实验。 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对空气的条件进行研究,也

5、应充分给予鼓励。对话框中提出为什么要用两粒种子,在于提示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果只用一粒种子, 种子没有发芽, 有可能不是实验条件所致, 而是种子本身不能萌发。用两粒种子就减少了这种可能性。一个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强调的是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有多个重复性的证据支撑才行。因此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参与。种子发芽实验中的水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水量必须控制。这里是提示学生定时、定量地浇水。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首先要请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验装置,教科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 “别忘了与对

6、照组比较。 ” “别忘了给种子编号。 ”目的是提示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实验做好后就是一个观察的问题了,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张实验记录表,目的是提示学生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第 2 课种子发芽实验(二)(一)背景和目标这一课,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是完整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另外,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有些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由于外界条件不具备, 也有可能是由于

7、种子本身的原因。由于每个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别人研究的, 所以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就需要倾听别人的汇报了。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收集实验信息并进行整理得出结论)教科书中先以研究“水”这个条件的小组为例。“我们小组的实验中,实验组里的绿豆种子全部发芽了, 对照组的绿豆种子都没有发芽。 ” “这种实验现象说明

8、什么呢?” 种子发芽与水有关。 教科书又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 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教科书设计的几个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实验结果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从同一类、多组数据中分析研究的这个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教科书要求每种实验都要汇报, 同时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 交流和倾听不仅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相互质疑的一个过程。 这里是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检查它的可靠性,弄清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如果发现实验结

9、果和预测不一致,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4 页进行质疑。最后一定要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作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第三部分:种植绿豆芽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植物生长需要条件的活动。可以将移植绿豆芽放在课后,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做这个事情。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 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以便研究下一个问题: 绿豆芽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时要向学生说明移植

10、的步骤: 准备好移植的材料: 一个带有排水孔的花盆,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个勺、一些水。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 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轻轻地疏松一下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 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 给花盆彻底浇水, 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 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告诉学生要注意浇水, 还要把绿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请学生预测一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第 3 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背景和目标在这一课中, 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细心的学生会发

11、现, 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 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 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 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

12、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 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先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 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第二部分:绿豆芽生长对水的

13、需求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 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 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4 页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三部分:讨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科书中提问到:“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 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

14、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教科书鼓励学生 “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第 4 课蚯蚓的选择(一)背景和目标对于一个生物来说, 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 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 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

15、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 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 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 3 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在这一部分中 , 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16、,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 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第二部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 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第 5 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课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将从观察熟悉的 “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

17、和食物网。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谁吃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4 页教科书的图中有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是蔷薇和草, 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和鸟。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可以找出的食物链是:落叶蚯蚓鸟。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暗示了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希望学生能记

18、住这个规律。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教科书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多条食物链。 教科书中卡通人的讨论暗示学生,像这种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通过图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第 6 课做一个生态瓶(一)背景和目标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 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

19、 在这一课中, 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 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向学生出示制作生态瓶的步骤:1、选择生态瓶。 我们可以用金龙油的瓶子做生态瓶; 用热水和冷水交替洗瓶子最好,不要用过多的洗涤剂洗瓶子,过多对小动物不利。 2、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小石子这时就可以放几块) ,再

20、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3、 往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添加小动物时最好等水生植物成活后加较好。5、 最后把写了本组组员名字的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第 7 课改变生态瓶(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做了生态瓶,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得好坏,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在这个时候, 可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这个小组的生态瓶中,生物都生活得好。由于各小组的情况不一样, 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 在这里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这一课也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 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 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理解, 但还缺乏实际的感受。

21、 比如生物和生物之间,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等。 本课将让学生来研究这些问题, 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4 页识。在本课中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进行分析, 还要注意教科书上的卡通图给出的一些方向性的暗示。希望教师在这方面要注意引导。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每个学生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

22、中一个内容进行实验活动。第一部分: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选择两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倒掉一半,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由于水量减少, 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 氧气量减少, 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第二部分: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把生态瓶里水草的数量增加一倍, 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把另一个生态瓶里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但是,生态瓶里

23、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 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第 8 课维护生态平衡(一)背景和目标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 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 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 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 进一步增强了保护

24、地球环境的意识。(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草原的生态平衡教学活动是从研究草原上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的。让学生设想,如果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例如,如果鹰少了, 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兔子会大量繁殖, 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 大量的兔子会饿死, 草可能重新生长, 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的情况是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 可能引发草原火灾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25、?也许兔子会减少、老鹰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比如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等等。第二单元光单元概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4 页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 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 ,第 57 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 课“光和影”、第 2课“阳光下的影子”。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26、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第 3 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第 4 课“光的反射”,是第 3 课的延续。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从第 5 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但是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结论。第 6 课“怎样得到更多

27、的光和热” ,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研究光的强度与热的关系。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去探究。第 7、8 课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 1 课光和影(一)背景和目标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从本课到第 4 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 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从生活现象出发, 引出相关概念, 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光源; 第二部分是影子。 学生经

28、历的主要活动有:1、通过影子游戏,进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2、认识什么是光源。 3 、探究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4、认识投影,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5、再次通过影子游戏,验证光和影的关系。教科书说明“影子游戏”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或光源、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第一部分:什么是光源我们平常接触的光很多,白炽灯光、日光灯灯光、太阳光、月光、激光,等等。到底什么才是光源呢?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分别是:蜡烛、太阳、日

29、光灯和萤火虫。根据学生的水平,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月亮就不是光源。那么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算不算光源呢?也不算,因为它们虽然能自己发光, 但处在没有发光的状态, 所以不算光源。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4 页第二部分:影子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该活动分为三个

30、小的活动, 教科书分别用图和文字说明了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学生要照图上的要求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画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这三个实验分述如下。“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科书上所示5 个不同位置的光源,在实验中应该是一个一个分别出现的。教师要提示, 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不包括远近) 。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使物体稍微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因为是第一个实验,而且难度较大,教师最好示范、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先在桌上的白纸(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然后再把结果画在课

31、本上。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发现: 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 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教科书出示的图中,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 被照射物体的影子应该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 它挡住的范围越大, 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图中所示的是光源分别从一个横放的长方体的正上方和右侧面照射。因为这个物体是一个长方体, 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 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就会得到

32、不同的影子,这是因为不同侧面对光的不同遮挡情况造成的。在做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关系的活动时, 教师要提示, 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关于投影,教科书指出: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值得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只有投射到一个面上的影子才叫投影。投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标志。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第 2 课阳光下的

33、影子(一)背景和目标本课活动和前面一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过这一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 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 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 “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记录。(二)教科书说明一天中大树的影子应该随阳光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偏南西, 大树的影子刚好相反, 是从西偏北东。 影子的长短变化则是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第一部

34、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4 页教科书具体介绍了制作简单的观察仪器日影仪的方法和如何利用它来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观察数据填写在表格上。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记录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数据转化成柱状图(也叫条形图),反映影长怎样随时间变化。柱状图是整理信息的方法之一。由于柱状图很直观, 便于学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教科书要求“在课堂上每隔1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课后继续观察,每隔一节课观察一次, 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 。制作柱状图时,注意时间坐标是以整点为

35、标记的,要对记录的数据进行选择。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早上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至于影子的长短,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对于古人为什么利用影子计时, 只要求学生知道因为影子每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行,因为以后在“时间”单元学生还要学习。第 3 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科书说明在学生对光和影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路径。本

36、课教学的思路是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 不要受教科书上插图的局限, 教科书上的图是比较直观的, “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太阳光”。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光和影的关系中及种种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其实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 以及我们在前两课研究的影子的特点,比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光源的方向和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则发生相应的改变; 光能被不透明物体挡住, 物体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 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影子的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等,都可以作为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

37、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自行操作。)教科书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实验的器材、方法和步骤, 卡纸上蓝色的点表示小孔。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教科书中左图,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 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 而教科书中右图, 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实验结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除了以上实验方法外, 还希望学生能自己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教科书插图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弯管对比的方法。

38、如果用直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会从另一头射出来, 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能看见光亮。如果用的是弯管, 光从这头射进去, 就不会从另一头射出来, 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就不能看见光亮。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但要注意, 不论是直管还是弯管, 不能用内壁反光强的器材,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教科书没有介绍出来,是为了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4 页第 4 课光的反射(一)背景和目标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 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

39、样。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 学生们经常玩这样的游戏, 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照亮目标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点, 但是在传播途中如果碰到物体, 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反射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活动从“照亮目标”的游戏开始。“照亮目标”共有三个小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几次类似的现象,发现其共同点, 从而对光的反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 这三个活动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增加难度, 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二部分:运用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为什么能

40、看到车窗外的情景呢,因为它是一种凸面镜, 也叫凸镜(和凸透镜不同)。射到凸镜上的光,经凸镜反射后不能会聚于一点,而是变得发散开来。 这样一来, 它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可使驾驶员从镜中观察车后侧较大范围的空间, 保证行车安全。 有的城市在马路交叉处和拐弯处也常常安装一个大的凸镜, 使交通民警和行人看到较大范围内的车辆行驶情况,保证交通安全。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镜,就像手电筒小电珠后那个银亮的反光碗,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教科书要求学生解释汽车反光镜、额镜怎样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画出光路图。正确的画法应该是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

41、,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耳道中。这里不需要学生理解和画出凸镜发散光线以及凹镜会聚光线的原理。在介绍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时, 要告诉学生这些镜子的特点, 它们和普通的平面镜不同,汽车反光镜镜面是向外凸的, 而额镜镜面是向内凹的, 两者刚好相反。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内面就好像是凹镜,而外面恰好像凸镜。“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这都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潜望镜是运用光的反射原

42、理的典型例子,教科书中介绍了制作的材料、 方法和过程。要说明的是,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45 度角,上下两块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 因为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当镜面与盒底边成 45 度角,两块镜面平行时,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在讲到瞳孔控制光线的作用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 如果我们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 把头从黑暗的地方转到明亮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瞳孔由大变小的过程。第 5 课光与热(一)背景和目标从第 5 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许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3、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4 页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 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强温度就高, 光弱温度就低。 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二)教科书说明“光与热”一课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假设实验验证资料拓展的思路编写的。第一部分: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许多光

44、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这句话指出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至于为什么有的光源是热光源,有的光源是冷光源, 这是由于它们的发光原理不同。热光源是高温物体将热能转变为光能,而冷光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电能、化学能等)转变为光能。(指出光源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叫做热光源, 发光又发热,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 至于为什么有的光源是热光源,有的光源是冷光源, 教师不用给学生介绍。 )那么, “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5、。本课重点是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怎么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纸上,这样就得到明亮程度不同 (也就是强弱不同) 的光斑。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采用的方法是用温度计测量。 (要确保实验的成功。 首先是器材的准备,关键是温度计。学生用的温度计,一般有些差异。教师事先要经过挑选和配对,使对比实验中的温度计对同一温度的显示要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实验验证阳光强温度就高,阳光弱温度就低。第二部分:怎样形成强光和获得高温怎样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法是分别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进行照射对比。此外还可以用凹面镜、凸透镜汇

46、集光线得到更强的光。凹面镜是球面镜的一种, 又叫凹镜。 它能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会聚光线。把凹面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射到镜子上,被凹面镜反射后,会会聚在一点(教科书第 34 页的图 1) ,如果把一块小纸片放在这点上,过一会儿,亮点处的纸就会被烧焦, 这一点就是凹面镜的焦点。 我国古代就发现了凹镜的这个特点,把它作为取火的工具。凸透镜是一类中央比边缘厚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平常用的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也能会聚光线, 只不过和凹镜的原理不同。 让一束平行光射在凸透镜上,看到,光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以后会会聚于一点(教科书第34 页的图 2) ,这一点也能点燃小纸片。公元前2 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

47、,会聚太阳光取火。书第 35 页上图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可展可折,方便携带,水壶可放在焦点处。 它利用 24平方米反光板把太阳光会聚到一点,该点温度最高可达到1000 C ,烧水做饭、烙饼熬粥、烘干衣服都可以,夏天烧开一壶水只用 10 分钟。 实践证明使用太阳灶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教科书第 35 页介绍了科学家发现氧气的故事。 普里斯特列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 1774 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 当时叫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生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氧气。凸透镜和凹面镜也能汇集光线得到强光和光温。除了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相

48、关图、文外,教师最好能作演示实验。 有条件的让学生也亲自观察一下这两种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4 页子的特点,做做实验,这样印象更为深刻。第 6 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背景和目标本课内容紧接着上课的内容, 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上节课学生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会聚阳光。本节课是从物体本身的属性,以及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来进行探究的。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第二部分是“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

49、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第一部分: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教科书要求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材料对折做成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比较它们的升温情况。 实验器材是白色纸、 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选择这些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发现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由于是对比实验, 要求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 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另外要注意的是一组实验中的几支温度计对相同温度的显示情况要相同。这要求教师课前要对温度计进行挑选。第一个实验由于有5 种不同的纸袋, 就要求有 5 个基本一致

50、的温度计。 第二个实验,因为是与地面垂直、水平、和太阳光垂直3 种情况,所以每组需要挑选3 支温度显示比较一致的温度计。教师在实验前应把所有温度计拿出来放在相同的地方,先看看温度值是否基本一致,然后把它们放在同一杯热水中, 或者阳光下的同一地点, 隔一段时间(比如 10 秒钟)看看温度上升的情况,挑选升温情况比较接近的5 支温度计,作为一组。第二部分: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也是对比实验。 所以除了摆放时分别按水平、和地面垂直、与太阳光垂直的角度不同外,其他条件要尽量保持一致。这个实验的结果应该是与太阳光成垂直角度摆放的纸袋升温快。这是因为阳光直射物体时,物体得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