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37333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其架构.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架构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及架构 前言前言 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定义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 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 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化电网。通过电力流、业务 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特征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 方便使用,极大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的服务能力,带 动电力行业及其他产业的技术升级,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要求涉及到电网发、输、配、售、用的各个环节。常用称谓是坚强智能电网, 统一性、坚强网架、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

2、目录目录 一、一、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 .3 3 二、二、 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 .3 3 三、三、 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 .5 5 四、四、 智能化变电站架构智能化变电站架构 .6 6 1、数字化变电站的集成化.6 2、智能化变电站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及其功能结构.7 3、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9 五、五、 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1010 L、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 .11 2、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研究。.11 3、智能化变电站全景信息采集

3、及统一建模技术研究。.11 4、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研究。.12 5、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12 6、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的研究。.13 7、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研究。.13 六、六、 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 .1313 1、智能化变电站对五防的要求.14 2、智能化变电站中一体化五防的特点.14 3、网络化五防.15 1) 、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的 GOOSE 机制分析 .15 2) 、实现间隔层五防的方式 .15 3) 、实现间隔层五防 GOOSE 机制的优点 .16

4、4)、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影响 .16 /* 一、一、 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 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 从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图 1)看,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关键。作 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智能 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 的重要电力设施,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

5、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在 硬件上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大量新型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以及风力 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分布式清洁电源的接入。这两个变化,在提高变电 站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复杂程度。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当增加对柔性 交流输电设备和分布式电源接口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功能。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 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一次设备参量数字化和标准化、规 范化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 协同互动等功能,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 撑电网安全运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

6、退”等目标的变电站。其内涵为可靠、经 济、兼容、自主、互动、协同,并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 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决策在线化等技术特 征。 二、二、 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特征 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进行,要满足我国 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 动化的特征。智能化变电站应当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 1、紧密联结全网。从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看, 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要有利于加强全网范围各个环节间联系的紧密性,有利 于体现智能电网的统一性,有利于

7、互联电网对运行事故进行预防和紧急控制, 实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控制,成为形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节和纽带。 智能化变电站的“全网”意识更强,作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其在电网 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 2、支撑智能电网。从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上看,智能化变 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应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 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等运行性能的要求。在硬件装置上实现 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软件功能实现更合理的区别和配合。应用 FACTS 技 术,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有效控制。 3、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化变电站满足特高压输

8、电网架的要求。特高压输电线 路将构成我国智能电网的骨干输电网架,必须面对大容量、高电压带来的一系 列技术问题。特高压变电站应能可靠地应对和解决在设备绝缘、断路开关等方 面的问题,支持特高压输电网架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 4、中低压智能化变电站允许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一 个重要的特征是大量的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智能化变电 站是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入口,从技术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必须充分考虑并 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需求。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形成微网与配电网并网运 行模式。这使得配电网从单一的由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的模式,向大量使用受 端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

9、模式转变。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 电站从继电保护到运行管理都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安全稳定 运行需要。 5、远程可视化。智能化变电站的状态监测与操作运行均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远程可视化与自动化,以实现变电站真正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 全运行水平。 6、装备与设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 /* 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建造新的智能化变电站时, 所有集成化装备的一、二次功能,在出厂前完成模块化调试,运抵安装现场后 只需进行联网、接线,无需大规模现场调试。一二次设备集成后标准化设计, 模块化安装,对变电站的建造和设备的安装环节而

10、言是根本性的变革。可以保 证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大量节省现场施工、调试工作量,使得任何一个同样 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建造变成简单的模块化的设备的联网、连接,因而可以实 现变电站的“可复制性”,大大简化变电站建造的过程,而提高了变电站的标准 化程度和可靠性。出于以上需求的考虑,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硬件到软件,从 结构到功能上完成一个飞越。 三、三、 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 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化 变电站的前提和基础,是智能化变电站的初级阶段,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 电站的发展和升级。智能化变电站拥有数字化变电站的所有

11、自动化功能和技术 特征,二者的共同点无需讨论。木文认为智能化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差别 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数字化变电站主要从满足变电站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站内一、二次设 备的数字化通信和控制,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侧重于在统一通信平 台的基础上提高变电站内设备与系统间的互操作性。而智能化变电站则从满足 智能电网运行要求出发,比数字化变电站更加注重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调度 中心之间的信息的统一与功能的层次化。需要建立全网统一的标准化信息平台, 作为该平台的重要节点,提高其硬件与软件的标准化程度,以在全网范围内提 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为目标。 2、数字化变电站己经具有了一定程

12、度的设备集成和功能优化的概念,要求 站内应用的所有智能电子装置(IED)满足统一的标准,拥有统一的接口,以实现 互操作性。IED 分布安装于站内,其功能的整合以统一标准为纽带,利用网络 通信实现。数字化变电站在以太网通信的基础上,模糊了一、二次设备的界限, /* 实现了一、二次设备的初步融合。而智能化变电站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 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和集成。 3、智能电网拥有更大量新型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以及风力发 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式分布式清洁电源的接入,需要满足间歇性电源“即插即 用”的技术要求。 四、四、 智能化变电站架构智能化变电站架构 1 1、数字化变电

13、站的集成化、数字化变电站的集成化 集成化总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常规变电站,到数字 化变电站,再到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过程,是变电站内的设备和系统集成化程 度越来越高的过程。 数字化变电站用微机处理和光纤数字通信优化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功能配 置;控制、保护和运行支持系统通过局域网彼此互相连接,共享数据信息;简 化单个系统的结构,同时保持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数字化变电站内的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集成,分为三个层次,过程层集成、间 隔层集成和变电站层集成。 变电站中每个控制和监视设备都需要从过程输入数据,然后输出控制命令 到过程。过程接口将完成被监视和控制的开关场

14、设备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连 接。数字化变电站中,集成化的一个体现是过程接口被直接集成到了过程中, 也就是开关设备中。包括用于测量电流和电压及气体密度的电子传感器、断路 器和隔离开关的位置指示器和传动装置都安装在一个屏蔽的小盒子里,集成到 一次设备中,即所谓的智能化一次设备。 数字化变电站集成化的另一个体现是间隔层的集成化:构筑一个通用的硬件 和软件平台即统一的多功能数字装置(UMD),将间隔内的控制、保护、测量等 功能集成在这个通用的平台上,通过通用的硬件和软件采集各功能需要的数据 和状态量,实现数据共享。原来控制、保护等功能不再需要专用的硬件装置和 /* 专用的输入、输出通道,而是由合理的软

15、件设计来实现。 间隔统一多功能装置集成了较多的功能,在设计时应按各功能响应时间要 求进行分类,并确定优先级别。显然,继电保护、紧急控制等与保护相关的功 能,需要响应速度快,处于最优先级别,决不能被非保护功能所闭锁。测量变 量的计算、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虽然与保护过程同时发生,但可以延时或闭 锁。监视、自我诊断、控制功能在正常和出现故障时都不允许闭锁保护功能。 变电站层的集成是自动化需要在站级处理的各个功能通过站内通信网络组合在 统一的系统中。变电站层和过程层的集成功能划分原则是:凡是间隔层能够执行 的功能不应由变电站层完成。 数字化变电站在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三个层次应用的集成化技术, 减

16、少了变电站内组件的数量,提高了元件质量,增强自动化功能的协调水平, 简化了站内接线,提高了运行与控制的可靠性。 2 2、智能化变电站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及其功能结构、智能化变电站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及其功能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在运用集成技术之后,全站范围内的数据交互通过光纤以太 网实现。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之间现场距离长,数据交换量大,实时性要求高, 需要与外部电网互联互通。而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数据交换,不同间隔之间的 数据交换,都是局限于变电站内,数据交换多是点对点,瞬时性的。若所有的 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设备之间的联系完全依赖于光纤网络,一旦光纤网络出现 故障或受到干扰,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的联系将非常

17、不可靠,全站的所有自动 化功能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而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进一步减少变电站内元件(节点)数量,降低间隔层自动化功能对光纤 网络的依赖性,将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的联系从对光纤网络的依赖中解放,同 时也为了进一步简化变电站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变电站内过程层与间隔 层一二次设备进行一体化、智能化综合集成的构想,并以此提出智能化变电站 的架构体系。通过分析,认为该综合集成构想以及智能化变电站架构体系的实 现,具有先进性,能够满足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 /*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集成,指除了过程层的测量与控制 执行等功能外,将目前变电站结构中间隔层的保护、控制、监视等功能也

18、综合 集成到过程高压设备现场,由就地安装的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Compositive Integrated Intelligent Device,CIID)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一次设备,另一方面通过 标准化的接日并入全站唯一的光纤总线,进行各 CIID 之间,及 CIID 与变电站 层的功能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优化协作。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模块)接受全网统一的同步时钟信号,实现对一次设 备的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的同步采集,按照全网统一的标准(如 IEC61850) 处理,为测得数据统一打上同步时间标签;也接受运行控制模块、继电保护模 块等的控制命令,实现对一次设备操作的控制与执行。继电保护模块在所

19、有的 模块中享有最高优先级,可以直接从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获取所需信息,以最 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其保护功能都不被闭锁,同时还可通过 标准化接口与其它一次设备的 CIID 的保护功能交互、配合。统一数据存储模块 是 CIID 的木地信息数据库,测量得到的所有的标准化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 信息都在此存储,提供给其它功能模块,并可按照时间轴、属性轴等对信息数 据进行初步的归类与管理。同时,也可以记录并存储各个层次、各个模块所有 的面向对应一次设备进行操控的命令,以备查询。运行控制模块从统一数据存 储模块获取木地设备的状态信息,也可接受来自变电站层的指令或利用其它 CIID 的信息综合

20、判断,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自动控制、紧急控制,故障录波与事 件记录,非正常状态与故障状态的恢复等功能。诊断监视模块实现对设备的状 态监视和诊断。软件管理模块可以对所有的功能模块软件进行管理、更改和升 级。CIID 的硬件配置要求满足所有自动化功能所需,并考虑冗余度。今后对 CIID 功能的增加或提升,只需通过软件升级实现。 CIID 内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总线结构实现交互。对外经由通信模块,通过标 准化的接口与变电站层和其它的 CIID 通讯交互。通信管理模块在综合集成化智 能装置中处于“咽喉”的地位。装置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需要与其它 CIID 的功能 模块进行交互和协作,也需要向变电站层报告信息,并

21、接受变电站层的指令。 /* 通信管理模块需要对所有的功能模块的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保 证信息交互的可靠与高效。流经标准化接口的信息包括由变电站层向综合集成 化智能装置的查询命令、控制指令、调用指令等,包括由 CIID 向变电站层的实 时运行信息(包括模拟量、状态量、开关量等)、故障录波、事件报告等,以及 各 CIID 间的互锁和调用信息。智能化测控装置是变电站基础信息的根本来源, 通过综合集成化智能装置的标准化接口接入站内光纤以太网,可以构成全站乃 至全网范围的标准化基础信息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功能模块不是将各自动化系统装置在安装位置上进行 简单的捆绑和叠加,而是在将所有自动

22、化功能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后的升级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功能齐全、硬件冗余、实现功能的流程最简化和最有效化。 考虑到今后新的技术与装备出现及应用的可能性,CIID 仍然保留标准化的 功能扩展接口和装备配置空间。智能化测控装置中包含本地人机界面,只对测 量信息进行显示,其它的设备状态信息等都通过网络在变电站层集中显示。为 保证功能的独立性,减少功能互相之间的影响,提高可靠性,这些模块的功能 都由各自的 CPU 处理。 3 3、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 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如图 1 所示,其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分为两 层,即智能设备层和变电站层。智能设备层主要由综

23、合集成化智能装置(CIID) 和高压一次设备构成,二者之间通过非常规电流互感器、非常规电压互感器以 及各类传感器建立直接联系。除了高压开关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一次 设备多了分布式电源接口和柔性交流输电装置(FACTS 装置)。由于 CIID 内综合 集成了各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块,因此可以实现并完成 IEC61850 标 准提出的变电站分层结构中的过程层和间隔层的功能。可以认为智能设备层是 对过程层和间隔层的集成。智能化变电站的变电站层的功能主要包括各个 CIID 在站级的管理和协调应用,站级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以及与远方调度控制中心和 其它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交互、协调控制的管理等。当

24、多个智能化变电站实现 /* 标准化的互联时,即可构成支撑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 图 1 综合集成的智能化变电站的架构 在该架构中, 变电站中每个控制和监视设备都需要从过程输入数据, 然后输 出控制命令到过程。而 CIID 是核心, 它将控制、保护、测量等功能集成在这个 通用的平台上, 通过通用的硬件和软件采集各功能需要的数据和状态量, 实现数 据共享。CIID 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1) 智能化现场测控模块, 它接受全网统一的同步时钟信号, 实现对一次设 备的模拟量、开关量与状态量的同步采集, 也接受运行控制模块、继电保护模 块等的控制命令, 实现对一次设备操作的控制与执行。 2) 继电保护模块

25、, 它可以直接从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获取所需信息, 以最 短的时间做出反应, 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其保护功能都不被闭锁,因此它是优先级 别最高的模块。 3) 通信模块, 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变电站层和其它的 CIID 通讯交互。 五、五、 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全景广域实时信息统一同步采集,实现变电站自协调区 域控制保护,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各类高级应用;智能化变电站设 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电力调度实现全面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 /* 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变电站主要设备实现智能化,为坚强实体电网提供坚 实的设备基础。为实现以上功能,本文认为智

26、能化变电站应当实现设备融合、 功能整合、结构简洁、信息共享、通讯可靠、控制灵活、接口规范、扩展便捷、 安装模块化、站网一体化等特点,应包括以下技术内容: l l、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智能化变电站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 在对智能电网的国内外现状、技术体系、实施进程及发展趋势进行跟踪、 分析和*估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智能电网体系研究报告 ,研究智能变电站与 数字变电站的差异,给出智能变电站的内涵、外延和应用范围;研究智能变电 站内各种设备和系统的物理特性、运行逻辑及其输入输出的形式、介质,抽象 出物理和信息模型,并基于统一的建模方法实现自描述;开展对智能电网发

27、展 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维体系及技术*价 体系的研究。 2 2、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研究。、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研究。 涉及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设备、以及新型柔性电气设 备(装置)等电力系统中各种一次设备与控制、保护、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 的智能化集成技术。这些一次设备实现智能化集成后,实体电网将是一个由各 种对内(面向自身)具备完善控制、保护、诊断等功能,对外(面向整个系统)具有 数字化、标准(规范)化信息接口并发挥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组合,这 些智能体能够在智能化电网控制决策系统的协调控制下,既相对独立又友好

28、合 作,共同完成智能电网的运行目标。 3 3、智能化变电站全景信息采集及统一建模技术研究。、智能化变电站全景信息采集及统一建模技术研究。 主要指智能化变电站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标准(规范)化、一体化实现及相 关技术研究,实现广域信息同步实时采集,统一模型,统一时标,统一规范, 统一接口,统一语义,为实现智能电网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一体化奠定基 /* 础。智能化信息采集系统与装置研究,利用基于同步综合数据采集同时适用于 传统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新型测控模式,实现各类信息的一体化采集,包 括与智能变电站有关的电源(含可再生能源)、负荷、线路、微电网的全景信息 采集。此外还包括标准信息模型及交换技

29、术研究,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研究, 信息分析和应用集成技术研究,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化变电站 同步时钟推广应用研究等。 4 4、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研究。、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研究。 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研究基于以太网的 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 自动建模技术;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 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 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当变电站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智能测控 和保护装置

30、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 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 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5 5、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不同柔 性电力设备的拓扑结构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功能特性及其对电网影响仿真与 试验研究,以及自身控制与相互间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等。目前己在电力系统中 获得不同程度应用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主要包括晶闸管控制串联补偿器 (TCSC)、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31、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 (APF)等,它们在改善电力系统控制性能、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与电能质量等运 行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研发或不同程度试验中的柔性电力设备还有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固态限流器(SSFCL)、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静止同 步串联补偿器(SSSC)、晶闸管控制移相器(TCPST)等,这些设备投运后,必将 /* 进一步改善、提高电力系统的控制性能、运行稳定性、电能质量等运行品质。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必将研发出更多不同功能的柔性电力设备并 在电力系统中获得应用。 6 6、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的研究。、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的

32、研究。 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如下特点:储量丰富地区大多较为偏远;能 量不够集中,相对分散;受气象变化及生物活动的影响,能量波动明显,用于 发电,则出力呈现间歇性波动特性等。因此,清洁能源可再生并网发电(称为间 歇性电源)直接接入电网,将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电 能质量等方面造成冲击和影响,对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提出更高要求。另外, 间歇性电源发电装置需按峰值功率设计投资,在能量波动大的情况下,装机容 量的可利用率低。如何解决能量波动问题,是间歇性电源发展和利用面临的主 要挑战。智能化变电站作为间歇性电源并入智能电网的接口,必须考虑并发展 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实现对间歇

33、性电源的功率预测、实时监视、灵活控制, 以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 7 7、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研究。、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研究。 研究基于变电站统一数据平台的广域协同控制保护的原理、实现方式、同 步时间源技术、高速高精度测量技术、等间隔采样下的电气量计算技术、数据 建模及交换技术、广域网时间传递技术、智能多代理系统、智能设备之间数据 标准交换技术等。 六、六、 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应用分析 在介绍五防系统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五防发展历史,提出了智能化变 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发展方向,深入探讨

34、五防系统的技术特点,说明一体化五防在智能化变电站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同时介绍了一体化五防的应用和网络化间隔五防功能在 GOOSE 机制中的实现 /* 方法。 1 1、智能化变电站对五防的要求、智能化变电站对五防的要求 从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方面考虑,明确提出包括防误操作在内的 系统层各项功能,应高度集成一体化。其后编写的智能化变电站设计规范 对变电站德防误操作闭锁,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通过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 方案二:监控系统设置“五防”工作站。 方案三:配置独立于监控系统的专用微机“五防”系统。 可以总结以下结论:从专业及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减少设

35、备重复配置 原则,宜通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 功能。因此,一体化五防在智能化变电站应用必将是发展趋势。 2 2、智能化变电站中一体化五防的特点、智能化变电站中一体化五防的特点 智能化变电站可以采用的监控系统中五防与监控系统一体化集成,实现操 作票及防误闭锁功能。监控一体化五防具备以下特点: (1) 、五防工作站作为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可以兼做操作员站, 也可以独立配置,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 (2) 、监控系统包含操作票功能、防误闭锁功能,与五防主机实际上共 享一套时库,五防数据全部从监控的实时库中读取,无需采用通信方式, 省略传统微机五防的中间环节,提高了

36、五防采集数据源的实时性和可能性, 极大提高了五防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能。 (3) 、五防的图形系统和数据库与监控系统完全统一,无需进行二次建 模减少现场调试和维护的工作量。 (4) 、五防系统作为监控功能的一个重要组件,无缝融入到监控系统中, 全图形化界面,易于操作,用户不必同时熟悉两套软件界面,减轻了人员 /* 的负担和工作量。 (5) 、进入五防开票模式后,出正处于开票模式下的接线图、间隔图形, 不影响正在监控功能。 3 3、网络化五防、网络化五防 随着以太网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间隔层 ied 设备可以通过 站控和间隔层之间的以太网实时交换逻辑闭锁所需要的位置信息,实现间 隔层五

37、防功能,达到使用水平。 1 1) 、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的 GOOSE 机制分析 IEC 61850 通信技术及 GOOSE 机制的推广应用为间隔层五防功能的 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具体表现在: (1)GOOSE 信息交换是基于发布方或订阅方机制基础上,发布方将值 写入发送侧的当地缓冲区,接受方从接受侧的当地缓冲区读数据 (2)GOOSE 支持的多点之间的点对点通信,适合于数据流量大且实时 性要求高的数据通信 (3)GOOSE 机制是事件驱动的,非常适合于间隔层设备间变位及突发 信息的快速传递 (4)GOOSE 传输服务是应用层到表达层后,直接映射到底层,保证报 文的实时性 (5)GOOSE

38、机制定义了标准的重发机制,保证了间隔层设备间信息的 一致性。 (6)智能交换机的网络报文优先级机制,保证了重要信息有线传输。 上述几点分析表明:基于 GOOSE 机制,通过间隔层 GOOSE 网络和过程层 GOOSE 网络非常适合网络化的间隔层五防功能。 /* 2 2) 、实现间隔层五防的方式、实现间隔层五防的方式 网络化的间隔层五防功能所用的遥信数据是通过 GOOSE 机制从过程层 的智能接口获得,模拟量通过过程层地合并器获得。全站的数据通过开放 的 GOOSE 通信网络实时传递,每台间隔层设备都能及时获得其逻辑闭锁所 需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应用于本间隔的控制闭锁逻辑条件判别,从而实 现独立

39、于五防主站的间隔层地逻辑闭锁。 3 3) 、实现间隔层五防、实现间隔层五防 GOOSEGOOSE 机制的优点机制的优点 网络化五防系统完全依据底层网络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在间隔层网络 通过运行实时状态识别及逻辑判断综合判断决策,以分散形式在网络层实 现变电站完整性的五防操作逻辑闭锁功能,取代了常规的专用电气编码锁, 消除了专用五防系统与综自系统之间繁杂的信息校验。 4)4)、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影响、智能化变电站间隔层五防影响 智能化变电站德间隔层设备和过程层设备之间、间隔层与间隔层设备 之间都是通过 GOOSE 机制实现一次设备之间开关量的采集和控制,过程层 智能终端下放,传统的接点开入取消,同时保护屏取消了保护硬压板等, 这些新情况也为五防一体化的系统操作模式及防误闭锁提出了新要求,必 然带来运行人员操作习惯的改变,规范和标准还需要咋以后的智能换变电 站的实际运行中总结和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