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机械波专题讲座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25372621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7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机械波专题讲座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机械波专题讲座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机械波专题讲座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机械波专题讲座 .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专题讲座机械波教材分析一、本章地位本章是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 ” 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机械振动讨论的是质点,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中的传播。本章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概率波的重要基础。二、新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象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2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4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课时分配建议第一单元1 波的形成

2、和传播1 课时2 波的图像1 课时3 波长、频率和波速(加习题课)课时第二单元4 波的衍射和干涉2 课时5 多普勒效应1 课时6 惠更斯原理1 课时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能区别横波和纵波。教材分析波的概念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因为他们看不到“ 质点 ” 的具体振动过程

3、。教学实践表明,若初始概念不够清晰,在以后解答有关问题时,单凭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要得到准确而明晰的结果,就比较困难,在运用波的概念分析问题时(如分析波的干涉)也容易出现错误。教学建议创设问题情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波有较为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波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运动形式,各质点都在原位置做振动,并不前进, 所以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1)波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运动形式,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课本对波的概念没有由定义出发,而是从单个绳波开始,讲解波的产生和传播。课本上的插图只能简单的定性说明波形是什么样的,还不够细致。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多做几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

4、各质点都在原位置做简谐振动,并不前进,所以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让学生观看一些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如水波、随风飘的旗、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文字、绳波和电磁波等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问题:波是如何形成的?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和特点?(2)利用 “ 绳波 ” (或其他波动演示装置)指导学生理解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规律和特点以绳波为例,分析机械振动如何才能形成机械波以及获得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规律。演示后引导学生可把绳子看作由许许多多个质点组成的,各个质点间存在有相互的作用力(教学要求上要突出该思想方法)。并回答:各个质点的振动彼此间有何规律?(振动依次滞后)

5、每一个质点刚开始振动的方向是否相同?(相同)质点的振动如何才能形成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波源完成一次全振动,波传播的距离在波形上如何体现?波动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有何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波传播过程中,质点是否“ 随波逐流? ”在波动过程中,往外传播的是什么?效果比较好、特征突出的演示实验绳中的横波:为使现象明显,绳要长些,波长要小些,但频率不能太快,所以要求绳中波速小些 而绳的单位长度内的质量越大、绳中张力越小,波速也越小,故要用粗绳或内部装满水的长乳胶

6、管。帘式横波演示仪:仪器如图所示,在竖立张拉的两条互相平行的绳ab 、cd 上穿有几十根等长的轻木棍,这些棍互相平行并与绳垂直,棍的两端各有一个泡沫塑料小球,静止时各小球顺次排成一条直线 用手推最下一个小球A 使之左右振动, 则其余小球顺次振动而形成横波向上传播上端那些逐渐变短的棍能够起减弱反射波的作用演示效果非常理想,波的特征明显。(3)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模拟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体验感悟机械波。(4)掌握了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规律和特点后,接下来通过观看纵波的传播过程(可结合纵波演示器再次演示),让学生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并知道机械波可分为横波与纵波两种类型以及波峰和

7、波谷、密部和疏部概念。(5)在坐标纸上由学生自己绘制横波的形成,建立起机械波的空间动态情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6)明确振动与波动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振动 呈现的是单各质点的运动。波动 是相互间有弹力作用的一群质点共同呈现的运动。联系:振动是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题 1: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会产生机械波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C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总是相同D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各质点在各自的

8、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同时,也随波迁移本题意在巩固理解机械波产生条件,区分质点振动与整体波动。第二节波的图像教学目标1、知道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2、能运用简谐横波(正弦波)的图象描述横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对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比较,知道波的图象与质点振动图象的区别。(不要求讨论纵波的波形图。)教材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从振动图象到波的图象,由原先的对单个质点的研究到对大量的质点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能力上的提高。有了对波动图象的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

9、才会更好的理解描述波动时引入新的物理量- 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必要性。因此,波的图象在本主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本主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建议(1)讲清楚波动图像的得来和物理意义、用途, 并学会画出图像。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对绳波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几个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位置的确定,并用平滑曲线去拟合, 指出所得曲线与实际横波形状的相似,顺利提出波的图象,也有利于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已知波的图象和传播方向来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一个小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由学生提出由波的图象和传播方向来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得方法,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10、。(3) 可以列表对比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区别。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的区别是一个难点,在处理时可首先是问题暴露,激起学生认知的冲突,然后再通过体验、列表对比分析, 让学生加上对问题的认识。题 2:如图所示为一简谐波在t 时刻的图象 已知质点a 将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沿 x 轴正向传播B波沿 x 轴负向传播C质点 a 的速度正在增大D质点 b 的速度正在增大本题意在考察学生由点求波的方法。题 3:如图所示, 实线 A 是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虚线B 为经 7T/ 4 后的波形图,根据图线可知波向传播(填“ 左” 或“ 右” ),此时刻M 点向运动, P 点向运动精选学

11、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本题意在考察学生由波求点的方法。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 :1.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教材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描述波的特性的物理量,要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它们。在学生认识三者的关系后, 应进一步加深对波动图象的认识。本节后, 学生应该能够从波动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计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主题前三节的知识。教学建议1教学中通过波动箱模拟演示

12、波源振动一个周期形成的波形,并结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来帮助学生认识波长。从波的图象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横波中, 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的相位相同;新教材中波长定义用相位来定义,更科学、准确。可以结合老教材的定义加以说明。关于波长还有几种正确说法: (1) 在横波中 ,两个相邻波峰 (或波谷 )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 在纵波中 ,两个相邻密部 (或疏部 )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3) 经过一个周期T,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十分有用,要求学生掌握除了记住公式外,可以让学生弄清这样两点: 波源每做一次全振动,它就向外传出一个波长的波;每经过一

13、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清楚波的三要素是由什么决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3. 在习题中可适当处理机械波中常见的多解性问题(可结合动画演示),但不宜过深。题 4:当波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中传播时,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波长 B频率C波速 D传播方向本题意在考察学生波的三要素是由什么决定。题 5 :一列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0m/s,相邻两波峰间的距离为0.40m,则(AD) A波源的振动频率为50Hz B波源的振动周期为0.

14、01s C波源每秒钟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为100 次D波源每秒钟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为50 次本题意在巩固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题 6:一列机械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实线所示,经过t 时间的波形如虚线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率为1m/s ,则下列四个数据中t 的可能值为(AC)A1sB 8s C9sD 20s 本题意在要求学生关注由波求波时的多解问题。第四节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光的反射、折射等的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可进一步加深对波的特性的理解。教学建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15、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本节相对于老教材多了波阵、波面和惠更斯原理(大学教材),值得注意,教师要评讲清楚,但教材要求不高,学生理解原理即可,不用深抠。对于惠更斯原理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反射和折射” ,因此教科书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惠更斯原理。至于用它来分析反射和折射,一种做法是定性分析,另一种做法是定量分析。对于反射定律,教科书做了定量分析,即从惠更斯原理出发导出了反射定律;对于折射定律, 只给出了思路,没有进行推导。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时来决定教学方

16、法,即使是反射定律,也可以只讲思路,不在课堂上做平面几何的推证。2、惠更斯原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想象能力,教师要借助画图、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在讲波线、波面、波前这些基本概念时不要用ppt ,而是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学生听得清楚明白,也容易理解,否则听得明白记不住。3、惠更斯原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对后续的高中学习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于后续学习普物还是很重要的,因此可能成为命题者(大学教师)的兴奋点。第五节波的衍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教材分析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是波动所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干涉和

17、衍射的基础。对于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学习能加深对波动本质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复杂、 不易掌握。对干涉和衍射不要从理论上进行讨论,应从实验的角度加强感知。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避免增加难度。教学建议1、本节不难处理,教师讲清衍射是波特有现象、明显衍射的条件,以及会用惠更斯原理解释衍射。2、做实验和利用图片对于学生认识衍射现象很有帮助,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并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图片讲解突出实验中观察到的“ 特殊 ” 现象, 帮助学生从观察实验和图片中归纳出结论3、对于衍射现象,在高中阶段不从理论上进行讨论,因此,不要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波会发生衍射” ,“ 为什么发生

18、显著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比波长小” 等类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播放一些衍射的课件录像,有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看见、听见的现象。第六节波的干涉教学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3、知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教材分析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是波动所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础。对于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学习能加深对波动本质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复杂、 不易掌握。

19、对干涉和衍射不要从理论上进行讨论,应从实验的角度加强感知。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避免增加难度。教学建议1、波的干涉实质上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理解波的叠加现象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 这里关键是理解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来说,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 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 “ 干涉图样 ” ) 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 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3、对于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

20、的空间想象力,有的学生一下子不容易理解,应适当给予指点有条件的,还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张图片,计算机模拟等),尽可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4、与对衍射现象的要求相同,高中阶段对干涉现象也不从理论上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避免增加难度 如课本中只是就产生干涉的特殊情况,即振源的振动步调相同(同相位)的情况叙述了波的干涉,而没有强调“ 相干条件 ” ,教学中也不宜补充5、在波的干涉现象中,应注意对“ 总是振动加强” 和 “ 总是振动减弱” 的理解振动加强是指该处质点的振幅增大,或者说相干的两列波在该处分别引起的位移总是同向,故总位移等于两个分位移相加,从而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是

21、指该处质点的振幅减小,或者说相干的两列波在该处分别引起的位移总是反向,故质点的总位移等于两个分位移之差,从而振动减弱;并且要注意振动加强的质点和振动减弱的质点都在按一定的振幅做简谐运动,所以在某些时刻,振动加强的质点也要通过平衡位置,此时它的位移为零,并不是说它的位移总是最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题 7:在同一介质中,两列相干波相互叠加,则A波峰与波峰叠加的点振动最强,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点振动最弱B波峰与波峰叠加的点在经过半个周期后将是波谷与波谷在该点相遇,振动始终最

22、强C振动最强的点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后刚好经平衡位置时,它的振动最弱D如果两相干波源振幅不等,则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本题意在理解波的干涉时振动最强(最弱)及合振幅的物理意义。题 8: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1、S2 发出的波的波峰位置,则图中的点为振动加强的位置,图中的点为振动减弱的位置。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波的干涉图样第七节多普勒效应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2、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3、通过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可主要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对于声现象,学生初中有一定的基础(声音的产生过程、传播过程、介质的作用、反射、

23、超声波的应用等),声音比较常见,易于为学生接受,只对多普勒效应做定性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有初步的了解。教学建议1、本节主要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为学生接受,而且只对多普勒效应做定性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有初步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不宜引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这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学生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本节的关键3

24、、相比老教材课本用“ 模拟实验排队过人” 的方法,帮助学生想象观察者远离波源时,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的道理,以理解多普勒效应,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4、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课本中提到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介绍一些应用实例,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兴趣。5、为什么没有给出多普勒效应的公式?课标对多普勒现象的要求是:“ 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利用教科书插图中队列行进的模拟实验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因, 所以没有必要给出公式。是否出现公式与要求的高低没有简单的关系。例 9:观察者A、B 相对于介质不动,波源S 产生的机械波匀速运动,图2 中的圆表示波峰,从图中可知A波源 S 向观察者A 运动,观察者A 接收到的频率增大B波源 S 向观察者A 运动,观察者A 接收到的频率减小C波源 S 向观察者 B 运动,观察者B 接收到的频率增大D波源 S 向观察者B 运动,观察者B 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本题意在巩固对多普勒效应现象的理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