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完整版心理学dai缩微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完整版心理学dai缩微版 .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 4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2、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3、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4、个性心理(个性):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5、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6、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意味着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7 高
2、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对象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以理论指导教育教案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案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在高等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案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8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9 教案效能感: 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案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
3、的工作效率。10 教案反思: 教师以自己的教案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1 教案监控: 教师为了保证教案达到预期目的,在教案全过程中,将教案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2 教育机智 :教师的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案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情,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3 教师胜任力 :教师从事教育教案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
4、,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和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14 学生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作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15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的,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16 发现学习: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1
5、6.1接受学习: 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它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案的首要目标。16.2有意义学习: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奥苏伯尔17 学习需要: 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18 学习诱引: 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19 学习期待: 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校对学生的
6、要求,对自己力图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与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经验、客观条件、目标难度等方面加以权衡、考虑之后的综合预想水平。20 动机: 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21 学习动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2学习迁移: 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
7、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类型: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两类知识迁移。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前者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小,后者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大。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
8、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抽象知识解决问题。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23 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24 创造力 :有 5 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杰出性和独创性的合而为一。第二层含义是指“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第三层含义是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第四层含义强调思维运作
9、的状态比实际产品更重要。第五层含义则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创造力是由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等5 个方面构成。25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最后,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26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的目标: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 。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10、;3。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 6。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27 心理健康: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28 品德: 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9 品德形成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过程。30 自我意识 :是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存在
11、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意识,它是个体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31 教师角色: 即指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指其是这种角色的承担者,指受过专门教育而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士。32、联结: 即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33、认知地图: 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34、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
12、、事件、事实、态度等。35、程序性知识:是一种以操作步骤为基础的知识,是一种倾向于动态变化的知识,人们对其组织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36、定势: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37、创造力: 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38、人际交往: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动态讲,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人际关系。39 健康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健康
13、的人,不仅躯体健康,且心理健康。41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42 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二、简答题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答: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心理状态指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
14、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2简述心理学任务。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可能原因。预测,根据现有资料,估计将来某事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消极影响,增强积极影响。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答:“教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
15、,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可以将它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 )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说来,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4 教师角色的作用?答:教师是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
16、业,主要体现:第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教师教案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案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案方式方法的特点。不同教案风格,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第三,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关系到教师的行为以及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且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性的倾向性;第四,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17、、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5简述学习的作用。答: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
18、应得到发展。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结构与种类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有以下功能: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最后,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两种情况:正强化、负强化。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结构 :学习需要与诱因。学习需要与诱因作为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而存在。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又一基本要素。种类 :主导学
19、习动机与非主导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直接性学习动机与间接性学习动机,近景的学习动机和远景的学习动机7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8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答: 1) 情绪与动机。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
20、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使人们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4)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5) 原型启发,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9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智商。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领域知识。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21、。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10 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答:个体的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转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这时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稳定的品德得以形成。11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指个体对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情感。道
22、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实践的过程。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2 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答: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飞跃阶段,开始以自己本身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即“眼光”朝内,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自身的内在世界。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 2)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3)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
23、性与自主性4) 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13 试述自我意识发展。答: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 多年的时间。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本质是人逐渐走向自主乃至自由的过程。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人在生命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儿童在大约2 岁后,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这标志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2)社会自我发展期,也称为“客观化”时期。从3 岁到 14 岁,自我意识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3)心理自我发展阶段,
24、又称为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从青春初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矛盾,统一趋于成熟。14. 自我意识的功能?答: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认识水平(知)。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当作客体加以反映,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效能。第二,丰富感情世界(情)。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人的情感生活变得日益丰富、细致而复杂。第三,发展意志能力(意)。自我的自主性的实现需要个人监督,需要意志的力量,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施力于外部,还是内部,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作用,离 不开 在意 识中 对自 我和 环境 的明 白区 分。 第 四, 促进 道德 形 成(行)。人的“自我
25、”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理想的自我的方面。一方面,社会道德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栖身之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一个的自我意识包含了道德、信念和到的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的内容。15 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答:人际交往有五种功能:第一,信息交流功能。第二,促进发展功能。第三,协调整合功能。矛盾冲突,促使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第四,自我认识功能。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社会比较过程实现的。了解别人,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第五,心理保健功能。相互交往,诉说喜怒哀乐,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并从中吸取力量,这对保证
26、人的心理健康无疑都是必需的。15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答:第一是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第二是空间距离。距离近,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增多,更容易了解熟悉。第三是交往频率。交往的次数越多,越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感受,建立密切的关系。第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4 是相似性。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等。其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第五是互补性。所人的个性表面的差异,由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来弥补。它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动机。第六是能力。一般来
27、说,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有某方面的专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人愿意与他交往。第六是个性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交往的深入,仪表的影响会慢慢减弱,而个性品质的影响会逐渐增大。1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答:第一,交往愿望的迫切性。第一次离开家庭,适应新的环境,在大学中广交朋友,扩展生活空间。第二,交往观念的自主性。主体意识增强,在交往不想过分依赖父母、家庭、老师,强烈的成人感。第三,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各种自然、社会的现象都会产生注意,交往内容变得非常丰富。第四,交往系统开放性。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状况、生活经历各异,有高等学府中信息灵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一个
28、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系统。17.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答:第一,易出现自卑心理。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1)是缺乏自我认知。高估别人,低估自己,比出了自卑感;( 2)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3)是长期的环境影响。儿童时期常常受到过多的指责,或者家庭环境不好等,会导致在青年时期自卑心理的形成。(4)是生理缺陷造成自卑感。第二,易出现孤独心理。原因有:一是性格因素;二是因过于自尊而孤独。;三是环境因素。生活在缺乏理解与友爱的环境中,长期压抑之下往往感到孤独。第三,大易出现嫉妒心理。原因有:一是相对主体的差异。;二是错误的认识。在名利等方面进行错误比较,是心理失去平衡;三
29、是病理的信念。第四,易出现恐惧心理。原因有:一是直接经验的影响。青少年在交往中屡遭挫折,久之形成一种紧张、焦急等情绪状态,甚至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二是间接经验的影响。看到别人遭挫,自己感到害怕,据此来预测自己会遭受同样的尴尬,就导致交往恐惧症。三是家庭背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技能,或心理的原因所致。18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答: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 )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三、论述题1.专家教师特征及其与新教师的差异(
30、1)课时计划的差异:课时计划有两种:一种是写成书面的教案;一种是教师头脑内的可是计划。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案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同时,专家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先前知识来安排教案进度,具有预见性。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可是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不具有预见性。(2)课堂过程的差异。A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课堂规则制定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则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B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发放C 教材的呈现 专家
31、教师在教案时注意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案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案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D 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课堂练习看做检查学生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步骤。E 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新教师则没有 F 教案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案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能运用教案策略。(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专家教师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案是否成功。新教师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2、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
32、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1)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除了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
33、界限,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外,重点应从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价值观入手进行积极引导。(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大学生准确的自我体验对于大学生自我意识
34、完善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其次,引导大学生从自我的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再次,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他们参与交往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以便增强其自信心;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教训,自强不息。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大学生恰当、有效的自我调控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环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最终是达到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完善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现实自
35、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3、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1)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具有以下几种属性: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其含义有:指“想出别人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把独创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得比创意更为重要;强调思维运作得状态比
36、实际产品更为重要;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得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得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其构成主要包括: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2)心理学有关创造力培养得研究,基本上是探讨如何通过“创造得引导者”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教案策略,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的创造欲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案方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探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创新。塑造大学生
37、的创造人格。第一,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第三,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第四,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主要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其中自觉思维法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整合性思维训练和猜测性思维训练。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案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 1)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2)
38、在实际教案中我们应当根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案内容、安排教案过程、选用教案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案活动。第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第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第四,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根据迁移的形成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现代教案论主张,教案的基本功能是为学习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而外在条件的创设应该依据学习的内在条件,“为迁移而教”就是要依据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创设一定的教案环境,促进学习迁移的顺利实现。第一,科学确定教案目标,首先,确定教案目标要遵
39、循系统性原则,其次,要遵循序列性原则;第二,精心选择和组织教案内容;第三,合理安排教案程序;第四,恰当运用教案方法;第五,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5、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答:(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动机的见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入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而持续地推动其努力学习的
40、内在动力,朝着成才的目标前进。维持我们要做到创设问题环境,实施启发式教案;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6.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及其实质。答:近二三十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各国包括我国在内都把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第一,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研究表明,“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发挥创造力必备的两个重要条件,而学生能否具有这两个条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要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轻松环境。第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或父母态度民主,多给与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案方法。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第三,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首先,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高校教师要支持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事物,鼓励用多样的方式处理问题,促进他们个性和
42、独创性的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教师在教案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有关事物和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幻想。,也要注意引导他们把想象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变成乱想和妄想。再次,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对学生犯得错误,不要动辄批评,要在肯定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第四,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综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首先是发散思维法,它包括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以及方法发散等。其次,是类比思维法。由于类比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
43、关性和相似性来进行判断推理的。再次是逆向思维法。它的出发点是确定思考对象,落脚点是设立对立面。建立了对立的两段后,还要善于从对立的两端中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是转换思维法。这是一种在没有直接答案或现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而寻求间接答案或另辟蹊径,从而巧妙绕过障碍物的思考方法。最后是直觉思维法。训练这一思维方法的途径包括: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等。11、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答:作为高校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只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所以,高校青
44、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职业的从业者来说,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案能力。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案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案的能力;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总
45、之,8 如何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答:研究表明,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的挖掘出来。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首先是发散思维法,它包括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以及方法发散等。其次,是类比思维法。它是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由于类比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来进行判断推理的,而事物之间又存在形态,结构,功能,过程等相似,因此可以结合学科内容相应的对学生进行形态类比,结构类比,功能类比和过程类比等思维形式训练。再次是逆向思维法。它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或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46、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出发点是确定思考对象,落脚点是设立对立面。建立了对立的两段后,还要善于从对立的两端中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通常在心理历程上要经历四个连续阶段:设立起点确定终点统摄两点生成新“点”。然后是转换思维法。这是一种在没有直接答案或现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而寻求间接答案或另辟蹊径,从而巧妙绕过障碍物的思考方法。在教案中,当学生解决问题受阻时,要引导他们变换思路和思考的角度,或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解决其它问题的方法最终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是直觉思维法。训练这一思维方法的途径包括: (1)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教师在讲课时不要对每个观点都进行全面周密的论证,对学生回
47、答问题要有时间限制,要求他们尽可能迅速,对作业也无需要求每次都写出详细步骤,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不仅要看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的迅速性。(2)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在教案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取信息,积累丰富的灵感生成资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与所探索的问题联系起来。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大脑中的“一闪之念”。(3)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仅要教具体的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本质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把握知识的框架与结构,而不是记住细节。(4)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给清晰、明确的答案,使问题具有一定程度
48、的模糊度,给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创造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猜测,大胆猜测的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享受猜测创造的乐趣。9、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答: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的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如学习的迁移作用、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等,他们都对学习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多样,大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主要表
49、现在以下几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不是满满的,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第二,即使在课堂教案中,教师也不可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布置很多参考书供学生下课后自学;第三,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10 、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答:教师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教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复杂,要想很好完成教育教案任务,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教师的心
50、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和维护的意义重大。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1)优化社会环境。包括: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首先,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对未来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