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0091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度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年度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度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度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标准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5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阅读(80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说“木叶”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

2、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

3、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

4、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_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

5、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栊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

6、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

7、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

8、之为“叶”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A.B.C.D.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3.第段加点词“言筌”在文中指的是_。(2分)4.第段画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9、5.文章提到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分)(1)_(2)_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悍)(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请结合本文的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的“高树” 不能换成“高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为废墟留影胡廷楣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

10、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所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為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

11、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

12、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p南哺地骂着缺德之类。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

13、处摆,总是4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

14、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把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平养着。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

15、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姊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

16、。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7.自选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分)8.第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的分析。(3分)9.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分)10.第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来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分)11.以下对本文结尾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的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前景。B

17、.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C.面对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也表达了自己的怅惘。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_,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欲投人处宿,_。(王维终南山)(3)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4)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5)知我者谓我心忧,_。(诗经)(6)云散月明谁点缀?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7)丈夫志四海,_。(曹植赠白马王彪)(8

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大学)(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三)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注】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1分)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此前的归隐选择。16.请联系全诗,

19、说说五、六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廩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羨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廩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

20、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法,廩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公于此时,考,蚤夜惫心力不少懈。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著,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有删)【注】赵公:名赵拃,宋景祐进士。羡:盈佘。廩:供给,救济。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

21、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 (2)故事,岁廪穷人(3)使自十月朔 (4)蚤夜惫心力不少懈18.从句式来看,下列句子中共有几句属定语后置?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A.句B.两句C.三句D.四句19.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20.第段连续摆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2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1分)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旧有含翠亭伪帖,以宣城梅鼎神真娘墓诗为米南宫诗,后有“

22、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考元丰纪元,始戌午,终乙丑,而无壬辰,其为伪迹可知。更有奇者,买得翻版绛帖一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以新纸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帖,即原刻也,二曰星凤楼帖,三曰戏鱼堂帖,四曰鼎帖,五曰潭帖。各省碑客买者纷纷,其价甚贱,不过每部千文而已,遂取旧锦装池,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图章如项墨林、高江村之类印于帖上,以为真宋拓。而官场豪富之家不知真伪,竟以厚值购之,其价不一,有数十金者,有百余金者,有至三五百金者,总视装潢之华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实皆伪本也。嘉庆初年,有旌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

23、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注】梅鼎祚: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文学家,安徽宣城人。米南宫: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22.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矣B.哉C.夫D.欤23.请为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A.伪书画B.伪法帖C.旧书画D.旧法帖24.文章断定含翠亭为伪帖的依据是什么?(3分)25.第段中官场豪富之家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6.概括本文所提及的做伪手段。(3分)二、写作(70分)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24、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注】放:丟失,失去。求:寻求,寻找。2014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高三语文质量检测 答案、阅读(80分)(一)(18分)1.(3分)D2.(3分)C3.(2分)语言形象的概念意义(或语言形象在概念中的意义)4.(3分)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这样表达更为严谨,而且上下文能保持一致(1分)。因为即便作者博览群书也很难断定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没有“树叶”这一形象(1分)。第段和第段提到同样的问题时,表述要么是“很少(看)见”,要么是“不常见”;第段中虽有“无人过问”的表述,但紧跟着就马上说“至少从来没有产生过精

25、彩的诗句”(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或:(3分)不用改为“少人过问”。此处用“无人过问”,对比的意味更浓,更能引人注意(1分);而且第段中己经使用过“无人过问”,并且对己经对这样的表述做了说明,即“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分)。5.(3分)(1)含有落叶的因素(1分)(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2分)6.(4分)“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含有落叶的因素,使用“高木”,表示树叶己经飘零殆尽,甚至已经落光,但树仍旧被寒风劲吹,勾秋月下的层岭一起,组成了一幅苍凉空阔的画面。(2分)“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作者正是借满树叶子写出树的高

26、大丰满,表达树大招风的悲叹,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2分)(二)(20分)7.(3分)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写一片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乡野气息,来反衬城市中这片废墟的荒凉,而且已经荒凉了很长时间。8.(3分)这一段中作者实写在废墟的草丛断砖烂瓦中所看到的物件,荒凉残破,但作者由实及虚,推想到“陪嫁”、“过年”以及丢弃时的“恋恋不舍”等很温暖的事情,物是人非,冷暖移转,令人唏嘘。9.(2分)“记载”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幸福生活转化为眼前的鞋帽,具体形象。10.(4分)本题要求不宜过高,在符合题意要求,同时又能与文章内容大致相合,语言像诗即可。11.(3分)A12.(5分)本文前六段按照顺叙来

27、写,由第段引出-段的插叙,插叙作者以往十几次来到废墟的所见所想所拍(第段属上或属下均可);第段开头以“废墟中的遗物”一句巧妙接上前五段的顺叙,一直到第段,以结婚照为重点,记叙了作者与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留影的事情;最后一段,作者以神来之笔补叙儿天后再次来到废墟所见,巧妙呼应开头。儿种记叙顺序转换1然,使“为废墟留影”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三)(6分)(每小题1分)13.(1)我欲因之梦吴越(2)隔水问樵夫(3)五月渔郎相忆否(4)入则无法家拂士(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6)天容海色本澄清(7)万里犹比邻(8)在止于至善(四)(8分)14.(1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5.(3

28、分)C16.(4分)五、六两句意思是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终会倒塌,成为荆杞滋长的荒芜之地,揭示了有盛必有衰的道理。这是全诗的关键:既是前四句的必然结论,也是后文作者人生选择的原因,同时也为作者否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五)(17分)17.(4分)(1)掌管(2)按照惯例(旧例)(3)(农历)每月初一(4)通“早”18.(2分)C19.(5分)按照法律(规定),救济穷人满三个月应当停止;这一年满五个月才停止。有不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事情,他全部自己承担责任,不会因此连累下属。(重点:“法”,“三月”和“五月“便”及定语后置,“一”和“任”,省略及“累”)20.(3分)开篇七个问题,显示了赵忭未雨绸缪、考虑问题周密的为官风格;这七个问题既是后文救灾开展的基础,也是行文的纲领。21.(3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六)(11分)22.(1分)A23.(2分)B24.(3分)把明代梅鼎祚的真娘墓诗当作宋代米芾的诗(或宋代米芾不可能书写明代人的诗);帖上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但元丰年间没有壬辰年。(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25.(2分)以法帖的装潢是否华美为标准来判断帖之高下。26.(3分)(1)伪造年月姓名;(2)在装潢上做手脚;(3)摘取旧碑帖,拆分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