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采暖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采暖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室内采暖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标准1. 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饱和蒸汽压力不大于0.7MPa,热水温度不超过130的室内采暖系统安装。2. 施工准备2.1 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及验收:2.1.1管材:碳素钢管等管材不得弯曲、锈蚀,无飞刺、重皮及凹凸不平现象。2.1.2管件:无偏扣、方扣、乱扣、断丝和角度不准确现象。2.1.3阀门:铸造规矩、无毛刺、无裂纹、开关灵活严密,丝扣无损伤,直度和角度正确,强度符合要求,手轮无损伤。有出厂合格证,安装前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强度、严密性试验。2.1.4其它材料:型钢、圆钢、管卡子、螺栓、螺母、油、麻、垫、电气焊条等。选用时应符合设计要求。2.2 主要工机具 2
2、.2.1 机具:砂轮锯、套丝机、台钻、电焊机、煨弯器等。2.2.2 工具:压力案、台虎钳、电焊工具、管钳、手锤、手锯、活扳子等。2.2.3 其它:钢卷尺、水平尺、线坠、粉笔,小线等。2.3 作业条件2.3.1 采暖干管的安装条件:位于地沟内的干管,应把地沟内杂物清理干净,安装好托吊卡架,未盖沟盖板前安装。位于楼板下及顶层的干管,应在结构封顶后或结构进入安装层的一层以上后安装。2.3.2 采暖立管安装必须在确定准确的地面标高后进行。2.3.3 采暖支管安装必须在墙面抹灰后进行。2.3.4 按工程的需要,供应各种管材、零件、配件、阀类及附属杂料,并进行检验。2.4 作业人员技术员、施工员、材料员、
3、质检员、管工(水暖工)、电焊、气焊、电工、起重、测量。3. 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支管安装立管安装干管安装预制加工安装准备调试防腐、保温试压、冲洗3.2操作细则3.2.1安装准备:3.2.1.1 认真熟悉图纸,配合土建施工进度,预留槽洞及安装预埋件。3.2.1.2 按设计图纸画出管路的位置、管径、变径、预留口、坡向,卡架位置等施工草图,包括干管起点、末端和拐弯、节点。预留口、坐标位置等。3.2.2干管安装:3.2.2.1 按施工草图,进行管段的加工预制,包括:断管、套丝、上零件、调直、核对好尺寸,按环路分组编号,码放整齐。3.2.2.2 安装卡架,按设计要求或规定间距安装。吊卡安装时,先把吊棍
4、按坡向、顺序依次穿在型钢上,吊环按间距位置套在管上,再把管抬起穿上螺栓拧上螺母,将管固定。安装托架上的管道时,先把管就位在托架上,把第一节管装好U 形卡,然后安装第二节管,以后各节管均照此进行,紧固好螺栓。3.2.2.3 干管安装应从进户或分支路点开始,装管前要检查管腔并清理干净。在丝头处涂好铅油缠好麻,一人在末端扶平管道,一人在接口处把管相对固定对准丝扣,慢慢转动入扣,用一把管钳咬住前节管件,用另一把管钳转动管至松紧适度,对准调直时的标记,要求丝扣外露23 扣,并清掉麻头依此方法装完为止(管道穿过伸缩缝或过沟处,必须先穿好钢套管)。3.2.2.4 制作羊角弯时,应煨两个75左右的弯头,在联接
5、处锯出坡口,主管锯成鸭嘴形,拼好后即应点焊、找平、找正、找直后,再进行施焊。羊角弯接合部位的口径必须与主管口径相等,其弯曲半径应为管径的2.5 倍左右。干管过墙安装分路作法见图一。图一3.2.2.5 分路阀门离分路点不宜过远。如分路处是系统的最低点,必须在分路阀门前加泄水丝堵。集气罐的进出水口,应开在偏下约为罐高的1/3 处。丝接应与管道联接调直后安装。其放风管应稳固,如不稳可装两个卡子,集气罐位于系统末端时,应装托、吊卡。3.2.2.6 采用焊接钢管,先把管子选好调直,清理好管膛,将管运到安装地点,安装程序从第一节开始;把管就位找正,对准管口使预留口方向准确,找直后用气焊点焊固定(管径50m
6、m 以下焊2 点,管径70mm 以上点焊3 点),然后施焊,焊完后应保证管道正直。3.2.2.7 遇有伸缩器,应在预制时按规范要求做好预拉伸,并作好纪录。按位置固定,与管道连接好。波纹伸缩器应按要求位置安装好导向支架和固定支架。并分别安装阀门、集气罐等附属设备。3.2.2.8 管道安装完,检查坐标、标高、预留口位置和管道变径等是否正确,然后找直,用水平尺校对复核坡度,调整合格后,再调整吊卡螺栓U 形卡,使其松紧适度,平正一致,最后焊牢固定卡处的止动扳。3.2.2.9 摆正或安装好管道穿结构处的套管,填堵管洞口,预留口处应加好临时管堵。3.2.3立管安装:3.2.3.1 核对各层预留孔洞位置是否
7、垂直,吊线、剔眼、栽卡子。将预制好的管道按编号顺序运到安装地点。3.2.3.2 安装前先卸下阀门盖,有钢套管的先穿到管上,按编号从第一节开始安装。涂铅油缠麻将立管对准接口转动入扣,一把管钳咬住管件,一把管钳拧管,拧到松紧适度,对准调直时的标记要求,丝扣外露23 扣,预留口平正为止,并清净麻头。3.2.3.3 检查立管的每个预留口标高、方向、半圆弯等是否准确、平正。将事先栽好的管卡子松开,把管放入卡内拧紧螺栓,用吊杆、线坠从第一节管开始找好垂直度,扶正钢套管,最后填堵孔洞,预留口必须加好临时丝堵。3.2.4支管安装: 3.2.4.1 检查散热器安装位置及立管预留口是否准确。量出支管尺寸和灯叉弯的
8、大小。(散热器中心距墙与立管预留口中心距墙之差)。3.2.4.2 配支管,按量出支管的尺寸,减去灯叉弯的量,然后断管、套丝、煨灯叉弯和调直。将灯叉弯两头抹铅油缠麻,装好油任,连接散热器,把麻头清净。3.2.4.3 暗装或半暗装的散热器,灯叉弯必须与炉片槽墙角相适应,达到美观。3.2.4.4 用钢尺、水平尺、线坠校对支管的坡度和平行距墙尺寸,并复查立管及散热器有无移动。按设计或规定的压力进行系统试压及冲洗,合格后办理验收手续,并将水泄净。3.2.4.5 立支管变径,不宜使用铸铁补芯,应使用变径管箍或焊接法。3.2.5 系统压力试验:3.2.5.1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
9、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 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使用塑料管及复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 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检验方法:使用钢管及复合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0min 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至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使用塑料管的采暖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1h 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压至工作压力的1.15 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
10、于0.03MPa,同时各连接处不渗、不漏。3.2.6通暖:3.2.6.1 首先联系好热源,根据供暖面积确定通暖范围,制定通暖人员分工,检查供暖系统中的泄水阀门是否关闭,干、立、支管的阀门是否打开。3.2.6.2 向系统内充软化水,开始先打开系统最高点的放风阀,安排专人看管。慢慢打开系统回水干管的阀门,待最高点的放风阀见水后即关闭放风阀。再开总进口的供水管阀门,高点放风阀要反复开放几次,使系统中的冷风排净为止。3.2.6.3 正常运行半小时后,开始检查全系统,遇有不热处应先查明原因,需冲洗检修时,则关闭供回水阀门泄水,然后分先后开关供回水阀门放水冲洗,冲净后再按照上述程序通暖运行,直到正常为止。
11、3.2.6.4 冬季通暖时,必须采取临时取暖措施,使室温保持+5以上才可进行。遇有热度不均,应调整各分路立管、支管上的阀门,使其基本达到平衡后,进行正式检查验收,并办理验收手续。4 质量标准4.1主控项目:4.1.1管道安装坡度,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气、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3,不得小于2;2)气、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5;3)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检验方法:观察,水平尺、拉线、尺量检查。4.1.2补偿器的型号、安装位置及预拉伸和固定支架的构造及安装位置应符合
12、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对照图纸,现场观察,并查验预拉伸记录4.1.3平衡阀及调节阀型号、规格、公称压力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后应根据系统平衡要求进行调试并作出标志。检验方法:对照图纸查验产品合格证,并现场查看。4.1.4蒸汽减压阀和管道及设备上安全阀的型号、规格、公称压力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后应根据系统工作压力进行调试,并做出标志。检验方法:对照图纸查验产品合格证及调试结果证明书。4.1.5方形补偿器制作时,应用整根无缝钢管煨制,如需要接口,其接口应设在垂直臂的中间位置,且接口必须焊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1.6 方形补偿器应水平安装,并与管道的坡度一致;如其臂长方向
13、垂直安装必须设排气及泄水装置。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2 一般项目: 4.2.1热量表、疏水器、除污器、过滤器及阀门的型号、规格、公称压力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对照图纸查验产品合格证。4.2.2钢管管道焊口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表1 的规定。表1 钢管管道焊口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 次项 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焊口平直度管壁厚10 mm以内管壁厚1/4焊接检验尺和游标卡尺检查2焊缝加强面高 度+1mm宽 度3咬 边深 度小于0.5 mm直尺检查长 度连续长度25 mm总长度(两侧)小于焊缝长度的10%4.2.3采暖系统人口装置及分户热计量系统入户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应便
14、于检修、维护和观察。检验方法:现场观察。4.2.4散热器支管长度超过1.5m 时,应在支管上安装管卡。检验方法:尺量和观察检查。4.2.5上供下回式系统的热水干管变径应顶平偏心连接,蒸汽干管变径应底平偏心连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2.6在管道干管上焊接垂直或水平分支管道时,干管开孔所产生的钢渣及管壁等废弃物不得残留管内,且分支管道在焊接时不得插入干管内。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2.7膨胀水箱的膨胀管及循环管上不得安装阀门。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2.8当采暖热媒为110130的高温水时,管道可拆卸件应使用法兰,不得使用长丝和活接头。法兰垫料应使用耐热橡胶板。检验方法:观察和查验进料单。4.
15、2.9焊接钢管管径大于32mm 的管道转弯,在作为自然补偿时应使用煨弯。检验方法:观察检查。4.2.10 管道、金属支架和设备的防腐和涂漆应附着良好,无脱皮、起泡、流淌和漏涂缺陷。检验方法:现场观察检查。4.2.11 管道和设备保温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表2 的规定。表2、管道及设备保温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 次项 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厚 度+0.1-0.05用钢针刺入2表面平整度卷 材5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涂 抹10注: 为保温层厚度4.2.12 采暖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采暖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横管道纵、横方向弯曲(mm)每
16、1 m管径100 mm1用水平尺、直尺、拉线和尺量检查管径100 mm1.5全长(25 m以上)管径100 mm13管径100 mm252立管垂直度(mm)每1 m2吊线和尺量检查全长(5 m以上)103弯管椭圆率Dmax- DminDmax管径100 mm10%用外卡钳和尺量检查管径100 mm8%折皱不平度(mm)管径100 mm4管径100 mm5注:Dmax, Dmin 分别为管子最大外径及最小外径。4.3质量记录:4.3.1应有材料设备的出厂合格证。4.3.2 材料设备进场检验记录。4.3.3 散热器组对试压记录。4.3.4 采暖干管的预检记录。4.3.5 采暖立管预检记录。4.3.
17、6 采暖管道伸缩器预拉伸记录。4.3.7 采暖支管、散热器预检记录。4.3.8 采暖管道的单项试压记录。4.3.9 采暖管道隐蔽检查记录。4.3.10 采暖系统试压记录。4.3.11 采暖系统冲洗记录。4.3.12 采暖系统试调记录。4.4质量控制点序号质量控制点内容等级1材料交接检查CR2散热器试压检查CR3散热器安装检查B4管道清洁度检查C5焊口位置及外观检查B6管道安装偏差检查BR7试压及吹扫AR5需注意的质量问题5.1 管道坡度不均匀:在安装干管后再开口,接口以后要调直,安装吊卡时松紧要一致,立管卡子要拧紧。5.2 立管不垂直:支管在安装时下料尺寸要准,在安装中不得强行推、拉立管。立管
18、所穿的楼板洞预留(或剔)过程中要吊线,分层立管上下要对正,距墙要一致。5.3套管在过墙两侧或预制板下面外露:过墙套管预制长度要准,套管安装时要焊架铁。5.4麻头清理不净:操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要及时清理。5.5试压及通暖时,管道被堵塞:安装时,预留口要装临时堵,避免掉进杂物。5.6装修中管道受污染:在管道安装完毕后,要及时采用防护措施(如用临时包装袋缠好等)。6成品保护6.1 现浇混凝土墙板应配合结构施工预留孔洞。6.2 凡预留孔洞者剔洞的直径不允许超过所穿过直径的1.5倍,避免结构受损。6.3 已安装的各种管道均须按规定位置安装,支架、托架、吊卡调直后及时堵洞,防止管道移位,影响质量。6.4
19、已安装的管道,在装修时要有防污染措施,以免造成大面积污损,影响质量。6.5 各种已安装的管道,在未安装器具前要加装临时堵,防止因堵塞造成使用功能上的障碍或返工。6.6 安装好的管道不得用做支撑或放脚手板,不得踏压,其支托卡架不得做为其它用途的受力点。6.7 阀门的手轮在安装时应卸下,交工前统一安装完好。6.8搬运材料、机具及施焊时,要有具体防护措施,不得将已做好的墙面和地面弄脏、砸坏。7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7.1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施工过程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序号主要来源可能发的事故或影响风险级别控制措施1现场的用电触电大现场用电作业应由专业电工进行操作。2安装管道及配件使用梯子等其它登高器具高处坠落大必须使用合格的梯子及其它登高器具,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牢安全带。3采暖管的煨弯及焊接火灾、爆炸大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备齐消防器材。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2环境因素辨识和评价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序号主要来源可能的环境影响影响程度控制措施1管道冲洗用过的废水污染水源大排到指定的污水管网中2固体废料污染环境大集中堆放指定地点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