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记录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记录材料.doc(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组织激励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一、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二)动机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动机有三个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2)努力的水平;3)坚持的水平。(三)动机的分类:内源性动机(又称内在动机)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两者区别:员工看重工作本身,诸如寻求挑战性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外源性动机(又称
2、外在动机)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两者区别:员工更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诸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二、激励及其类型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第二节 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
3、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2)安全需要。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工作环境;经济安全:如不解雇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避免身心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4)尊重的需要。内在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外在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二)主要观点 (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
4、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三)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二、双因素理论 (一)内容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
5、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是,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联系与区别1)、区别:需要层次理论针对的是人类的需要和动机,双因素理论则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2)、联系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影响低层次需要保健因素满足需要能消除不满,但不能导致满足高层次需要激励因素满足需要能产生满意,有效充分地激励员工(二)在管理上的应用让员工满意防止员工不满意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
6、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三、ERG理论(奥尔德佛) 奥尔德佛提出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全部生理需要+部分安全需要(2)关系需要(Relation)。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部分尊严需要(3)成长需要(Growth)。部分尊严需要+全部自我实现需要关键词ERG理论的独特之处同时作用(非阶梯式)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区别于马斯洛主张的底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需要的先决条件“挫折退化”观点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满足底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同时追求&互相转化人们可以同时追求各种层次的需要,或者在某些限制
7、下,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转化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文化、环境背景差异下,个体需要的差异,例如:日本和西班牙文化四、三重需要理论(工作需要) (一)主要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三重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指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成就需要高的人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适度的风险;二是有较强的责任感;三是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大公司的杰出的总经理往往没有很高的成就动机。(2)权力需要: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权力需要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喜欢竞争;追求出色的成绩。高权力需要是高管理效能
8、的一个条件,甚至是必要的条件。杰出的经理们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欲望。(3)亲和需要: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亲和需要强的人往往重视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他们追求友谊和合作;易被别人影响;充当被管理的角色。出色的经理的亲和需要相对较弱。(二)在管理上的应用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员工这三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出色经理人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的特点是:成就需要较低、权力需要较高、亲和需要较低。五、公平理论 (一)主要内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员工倾向于
9、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投入包括员工认为他们带给或者贡献给工作的所有丰富多样的成分员工所受的教育、资历、工作经验、忠诚和承诺、时间和努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绩效等;产出是他们觉察到从工作或雇主那里获得的报酬,包括直接的工资和奖金、额外福利、工作安全等。员工比较的是其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非客观预测结果。比较方法包括纵向比较(组织内自我比较和组织外自我比较)薪资水准、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员工和横向比较(包括组织内他比和组织外他比)薪资水准、教育水平比较高、事业较为开阔,依据的信息比较全面的员工。(二)感到不公平的员工恢复公平的方法: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者
10、产出;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和产出;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4)改变参照对象;5)辞职。(三)在管理上的应用 (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给予更多的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六、期望理论(弗罗姆) (一)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如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效价期望工具=动机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个人需要
11、多少报酬)。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员工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用概率表示。(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工具: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期望理论的特色是,它强调情景性,认为没有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个人的动机。(二)在管理上的应用期望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可以有多种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如果得到报酬的愿望高,但是另外两个估计的概率值都很低,则动机很可能最多也只是中等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期望和工具都很低,那么即使报酬的效价很高,动机也会很弱。七、强化理论强化
12、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当人民做出某种行为后,若看到所希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就会成为控制行为的强化物,强化刚才的行为。强化理论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强化理论并不是地道的动机激励理论,因为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动机概念本身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激励了。行为矫正是强化理论的应用。第三节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含义和目标设定的过程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过程:自上而下来设定目标-自下
13、而上过程2、目标管理的要素:目标具体化:要求明确、具体地描述预期的结果。如次品率控制在1%以下。参与决策:要求涉及目标的所有群体共同制定目标,及如何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是由上级指定下级目标。限期完成:规定目标完成的时间期限,以及每一阶段任务完成的期限。绩效反馈:给予员工目标实现程度或接近目标程度的反馈,从而及时进行自我督促,包括基层员工和各级主管。3、效果评价实施的效果有时候并不符合管理者的期望。比如:管理者有不实际的期望;缺乏高级主管的支持;无法或不愿以目标达成率作为奖酬员工的依据。二、参与管理1、参与管理。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实施参与管理可以:发挥员工的专长;提高其对工
14、作的兴趣;促进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有利于决策的执行。参与管理的形式:共同设定目标、集体解决问题、直接参与工作决策、参与咨询委员会、参与政策指定小组、参与新员工甄选。参与管理是促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一代和高学历员工的重视。管理者将权力与员工分享的理由:(1)工作十分复杂时,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所有情况和细节,允许员工参与决策,可以让了解更多情况的人有所贡献; (2)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程度高,有必要倾听其它部门意见,彼此协商后的决定,各方都能致力推行;(3)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利于决策执行;(4)参与工作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使工作显得更有意义。实施参与管理的条件:关键词条
15、件时间充裕在行动前,要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参与利益相关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有能力参与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如智力、知识技术和沟通技巧等不受威胁参与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威胁文化支持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员工参与此外,是否实行参与管理需要考虑员工对参与的需要2、质量监督小组。1)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2)通常由8到10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3)小组成员定期集会,通常每周一次,占用工作时间讨论4)对于小组提出的各种建议,管理层有最后决定权5)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擅长与他人沟通并宣传各种策略。3、参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参与管理同许多激励理论
16、有密切关系,比如符合双因素理论(工作本身的激励)和ERG理论(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越是居于高位的经理,越不易于接受这种领导风格。三、绩效薪金制 重点1、绩效薪金制的概念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绩效可以是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组织绩效。绩效薪金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平、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为基础。绩效薪金制优点: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因为员工为获得高的薪金会自发地努力工作,而不需要管理者的监督。绩效薪金制同期望理论关系密切。2、斯肯伦计划它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被称作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斯肯伦计
17、划有两项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设置一个委员会,二是制定一套分享成本降低所带来利益的计算方法。斯肯伦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报以强烈认同的态度。第二章 领导行为第一节 领导理论一、特质理论: 1、传统的特质理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具备某些特质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并不存在某一种特质能够保证领导者的成功。2、吉伯的观点:身体强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3、斯道格迪尔的观点:1)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2)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
18、情并且能够持之以恒3)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4)勇于实践5)自信6)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紧张并能够忍受挫折等。4、特质理论的不足:(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景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二、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理论 美国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1)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是一种相对平用的管理。(2)改变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为组织制
19、定明确的愿景,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创造组织在革新和变化中的超额绩效。领导类型特征和方法交易型领导者一致性的奖励:承诺为努力提供奖励,为好绩效提供奖励,赏识成就差错管理(积极型):观察和寻找对于标准的背离,采取修正行动差错管理(消极型):仅在标准北邮满足时进行干涉放任:放弃责任,避免做出决策改变型领导者魅力:提供任务的愿景,潜移默化自豪感,获得尊敬和信任激励:持续的高期望,鼓励努力,用简单的手段表达重要的意图智慧型刺激:提升智慧、理性和谨慎的解决问题个性化关怀:给予个人关怀,个性化地对待员工的培训和建议三、魅力型领导理论 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
20、魅力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魅力型领导者的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领导者促使追随者产生高于期望的绩效,以及强烈的归属感。当追随者显示出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时,魅力型领导的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能够促使魅力归因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印象管理技能、社会敏感性和共情等。除了研究领导者自身的特质外,还必须考虑所处的情景,以及工作任务的性质。魅力型领导者的道德特征和非道德
21、特征道德特征非道德特征使用权力为他人服务使追随者的需要和志向与愿景向结合从危机中思考和学习激励下属独立思考双向沟通培训、发展并且支持下属,与他人分享用内在的道德标准满足组织和社会的兴趣为个人利益使用权力提升自己的个人愿景指责或批评相反的观点要求自己的决定被无条件接受单向沟通对追随者的需要感觉迟钝用外部的道德标准满足自我兴趣四、路径目标理论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如果
22、想要被下属接受,就必须能够为员工提供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既有关于现时的,也有关于未来的。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激励作用在于:一是使绩效的实现与员工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二是为实现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1、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适合外控型下属(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适合结构化工作的下属(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适合内控型下属(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适合能力强、经验多的下属2、两个权变因素豪斯假定领导者具有变通
23、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上述各种不同的领导行为。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个权变因素作为领导的领导行为和结果之间的中间变量:一是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因素,如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等;二是下属的个人特征,如经验、能力、内外控等。五、权变理论 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之间是否搭配。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区分为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两类。如果一个人对他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也用肯定性的形容词去描绘,说明他乐于和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人际取向型的;反之,则认为该领导者主要关心生产,属于工作取向型的。费德勒认为,情景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1、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主要
24、指的是下属对领导者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2、工作结构:主要指的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3、职权: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甄选、训练、调薪、解聘等人事方面有多大的影响力和权力。不同领导风格不同情景下的效能情景类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情景维度上下级关系好好好好坏坏坏坏工作结构高高低低高高低低职权大小大小大小大小领导效能关系取向低高一般低工作取向高低一般高 在任务高度程序化以及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很好的情况下,领导者们会觉察到任务导向更加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六、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LMX) 乔治格雷恩及其同事提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传统:领导对组织成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现实:领导根据成员与自己关系的亲疏采
25、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团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的类别。对于同一个领导而言,属于圈里人和圈外人的区别:下属(圈里人)领导(对圈里人)与领导打交道时遇到困难少投入更多的时间、感情能感觉到领导的关心很少采用正式领导权威承担更高的工作责任感对于其所在的部门贡献更多绩效评估也更高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这种交换过程是一个互惠的过程。领导者们为了达到绩效目标和更持久的变化,应该着手于改变下属的自我概念。同时作为互惠的另一部分,下属通过他们的反映也在改变领导者的自我图式。领导者和下属两者都作为个体,通过团体进行反馈。第二节 领导风格与技能一、早期关于领导研究1
26、、勒温的民主与专制模式:最初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模式,每个俱乐部有三种领导类型:独裁、民主、放任型。不同的领导风格能够在相似的组织中产生不同的反应。独裁型领导者的儿童行为富有攻击性或缺乏感情;放任型领导则产生最多的攻击性表现;民主化团体处在放任型和独裁型之间。2、斯道格迪尔的研究:1948年研究发现:领导不是一个被动的状态,而是产生于领导者和其他群体成员的工作关系中的互动。1974年研究发现,人格和情景都是决定领导的因素。二、 俄亥俄模式和密西根模式 1、俄亥俄模式:关心人和工作管理。关心人是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下属的建议和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工作管理是领导者为了达到目
27、标而在规定或确定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包括工作任务、工作关系、工作目标。许多研究发现,工作管理和关心人得分高的领导,比其他类型的领导更能促使员工有高的绩效和高的工作满意度。2、密西根模式 他们得到了两个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员工取向和生产取向。员工取向的领导者关注人际关系,主动了解并积极满足员工需要。生产取向的领导者强调工作技术和任务进度,关心工作目标的达成。密西根模式发现员工取向的领导风格与团体高绩效和员工高满足感相关,生产取向的领导风格则和低绩效、低满足感相关。因此该模式支持员工取向的领导作风。与俄亥俄模式相比较,密西根模式在维度的数量和性质上与其极为相似,因而这两种模式理论能
28、够互相印证,具有很高的效度。三、布莱克和默顿管理方格图 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方格理论以及赫西和布兰查德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领导风格理论。管理风格理论,把领导风格画成一个二维坐标方格,方格的纵坐标是“关心人”, 横坐标是“关心任务”1、(1.1)无为而治:管理者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任务。2、(9.9)最理想的领导风格:即关心任务又关心人3、(5.5)中庸式:组织绩效的取得来自完成工作的需要以及将其保持在一个满意水平之间求得平衡。4、(1.9)乡村俱乐部:极度关心人的需要,但对任务漠不关心5、(9.1)“任务”领导风格:极度关心任务,却对人漠不关心四、领导者的生命周期1、作为管理方格理论的
29、扩展,赫塞和布兰查德发展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风格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下属的成熟度,即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2、成熟度包括两个方面:(1)工作成熟度: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力(2)心理成熟度。从事工作的意愿或动机意愿3、赫塞和布兰查德将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相结合,得出四种领导风格:(1)指导式(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规定工作任务、角色职责,指示员工做什么,如何做。(2)推销式(高工作高关系):领导不仅表现出指导行为,而且富于支持行为。(3)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领导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4)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领导提供较少的指导或支持,让下级自主决
30、定。情景理论与其他权变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强调了被领导者的重要性,指出对于不同成熟度的员工,应采取不同形式的领导方式,以求取得最佳绩效。五、领导者的技能成功的领导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技术技能:一个人对于某种类型的程序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2)人际技能: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3)概念技能: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联系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而人际技能关心的人,技术技能涉及的则是事。管理层级越高,工作中的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大。技能的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
31、基于领导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提高。另一种是辅导,讲师和领导者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讲师可以帮助领导者明确事业范围和期望。除此之外,培训、工作设计、行为管理等其他组织行为技能也可以用来发展领导技能。第三节 领导决策决策是指在不同的选择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一、决策过程1、西蒙的决策阶段:智力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2、明茨伯格的决策阶段:确认阶段发展阶段选择阶段二、决策模型1、经济理性模型决策者在任何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具备以下特征:从途径目标意义上分析,决策完全理性。存在完整和一致的偏好系统,使决策者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决策者可以知道所
32、有备选方案。对计算复杂性无限制,可以通过计算选择出最佳备选方案。对于概率的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性。2、有限理性模型相对于理性模型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更加接近现实。该模型认为:(1)在选择备选方案时,决策者试图使自己满意,或者寻找令人满意的结果。满意的标准可以是足够的利润、市场份额、价格等。(2)决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 (3)由于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决策者再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必知道所有可能的方案。(4)可以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启发式原则,或者商业窍门,以及一些习惯来进行决策。与理性模型相比,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更加接近现实;西蒙的模型同样是理性和最大化的,但是这里的理性受
33、到了限制,决策者以满意为决策的终点,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做到最大化。所以有限理性模型与理性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程度上,而非质的差异上。3、社会模型与理性模型相对的另一端,是来自心理学的社会模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的,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决策,做出非理性决策。另外,有一部分决策者认为人们有坚持错误决策的倾向,他们称之为投入的增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项目的特点:出现这种投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的特点。例如投资回报的延期,以及临时问题的处理,都有可能使决策者坚持或者增加错误的行为。(2)心理决定因素:一旦管理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可能
34、存在信息加工错误(使用了有偏差的因素或者采取了比信息所证实的应当采用的行为更加激进的措施)。同时由于决策者置身其中,负面信息被忽略,自身防御机制未启动。(3)社会压力:对于决策者来说,存在着同伴压力,以及需要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继续维持或者增加错误行为。(4)组织的决定因素:不仅项目和任务的特点可以导致决策者固执己见,组织中沟通体系的失效,政治体系的破坏以及拒绝变革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三、决策风格两个维度:价值取向与模糊耐受性。价值取向是指决策者关心的是任务和技术本身,还是人和社会的因素。模糊耐受性是指测量到的决策者需要的结构和控制的程度(低模糊耐受性),以及是否有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工作(高
35、模糊耐受性)。两个维度上各有高低的区分,组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决策风格:1.指导型:低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独裁的领导风格2.分析型:高模糊耐受性、很强的关注任务和技术取向。独裁的领导风格3.概念型:高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人和社会。根据直觉进行决策,有事决策时陷入空想和犹豫不决4.行为型:低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人和社会。清醒与避免冲突,不喜欢困难的决策。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第一节 组织设计概述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容包括: 组织设计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所进行的设计,(1)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新建企业的组织结构
36、设计,它是依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的全新设计;二是对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它是根据企业的变化和发展目标,对企业原有组织结构进行的再设计,即组织结构的变革。(2)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这类设计包括对组织结构运行过程中的横向协调、管理规范、绩效评估制度、激励体系、人员配备、培训与开发体系等方面的设计。组织设计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称之为静态组织设计,同时对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称之为动态组织设计。古典的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的,只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进行研究;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动态的,它包含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
37、二)组织结构设计1、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又称为权责结构。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企业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2)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3)组织结构的内涵是企业员工在职、权、责三方面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主要内容有:职能结构:完成企业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关系。层次结构: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又称组织的纵向结构。部门结构: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又称组织的横向结构。职权结构:各管理层次、部门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组织结构的三要素: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任务分工的层次、细
38、致程度。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集权度。集权度是指决策权的集中程度。2、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特征因素和权变因素。(1)特征因素(十个):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也叫组织层次,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反比关系,并且互相制约,其中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专业化程度。指企业各职能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其部门(科室)和职务(岗位)数量的多少。地区分布。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常见的有:职能制、产品制、地
39、区制及混合制。关键职能。即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对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起主要作用。集权程度。规范化。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制度化程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制度化程度。职业化程度。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人员结构。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2)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等。(三)组织设计的程序(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2)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和职能的分解。它是组织
40、设计过程中的首要工作。(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这一步是组织设计的主体工作。(4)联系方式的设计。是指企业中纵向管理层次之间、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5)管理规范的设计。这个步骤是组织结构的细化,它可以起到使组织结构合法化、规范化,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6)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7)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8)反馈和修正。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以适应新的情况。二、组织设计的类型 常用三种类型:行政层级式、职能制、矩阵组织形式(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首先使用)认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就是科层(官僚)强调权威与等级、规章与规范。相
41、对来说,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较为复杂。1、行政层级模式的决定因素:权力等级分工规章 程序规范。行政层级形式的组织往往比较强调规章和程序规范。非个人因素技术能力。决定工作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能力和绩效,而不是其他非个人因素。2、行政层级形式的适用范围 :复杂静态环境。组织可以保证高度集权、强调等级的管理不至于碰壁,所制定的规章和程序也不至于需要频繁改动。(二)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法约尔)1、职能制的主要特点:职能分工。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履行一定的管理职能。直线-参谋制。整个管理系统划分为两大类机构和人员:a直线指挥机构和人员;b参谋机构和人员。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权必
42、然集中于最高领导层,主要是厂长或总经理。2、职能制的优点: 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有明确的任务和确定的职责,并且由于从事类似:工作、面临类似问题的人们在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的机会较多。 职能形式可以消除设备及劳动力的重复,可以对资源最充分地利用,这种形式也适合于发展专家及专门设备。 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实行专业分工,有利于管理人员注重并能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固定地归属于一个职能机构,专门从事某一项职能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部门间的联系能够长期不变,这就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便于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
43、3、职能制的缺点: 狭隘的职能观念。横向协调差。适应性差。企业领导负担重。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4、职能制的适用范围: 简单静态职能制结构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三)矩阵组织形式矩阵组织形式是把按职能组合业务活动,以及按产品(或工程项目、规划项目)组合业务活动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组织设计形式,即在同一组织内部,既设置具有纵向报告关系的若干职能部门,又建立具有横向报告关系的若干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矩阵的组织结构形式。 1、矩阵组织形式的特点:一名员工有两位领导
44、。组织内部有两个层次的协调。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所形成的横向联系灵活多样。2、矩阵组织形式的优点: 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3、矩阵组织形式的缺点: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双重领导的存在,容易产生责任不清、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机构相对臃肿,用人较多。4、矩阵组织形式的适用范围:复杂动态矩阵结构适合应用于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特点的企业。三类组织型的特点及使用范围汇总:组织类型集权度稳定性横向协调适应性突出点适合适应环境行政层级
45、式集权稳定差差强调等级政府机构复杂/静态职能制集权稳定差差专家、专业化中小企业简单/静态矩阵制两个层级和领导不稳定灵活好机构臃肿发展迅速企业复杂/动态(四)其他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形式1、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经营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公司目标的基本经营单位。 2、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优点: (1)有利于总公司的最高层摆脱具体管理事物,集中精力于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2)增强企业的活力;(3)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3、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缺点:(1)容易使各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减弱整个公司的协调一
46、致性;(2)公司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费用和管理成本。4、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适用范围: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情况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的大型联合企业或公司。团队结构形式:目前组织工作活动的最流行的方式。 打破部门界限,把决策权下放至团队成员。虚拟组织形式(哑铃型组织):“可以租用,何必拥有?”这是虚拟组织的实质。被称为哑铃型组织。无边界组织形式。无边界组织形式所寻求的是通过组织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之以授权的团队。第二节 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地说,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二、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