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跨文化经济比较与交融第五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跨文化经济比较与交融第五讲.ppt(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学经济学跨文化经济比跨文化经济比较与交融第五讲较与交融第五讲隋朝VS拜占庭帝国公元581-公元618年一、伟大时代的奠基与大国的复苏隋朝与拜占庭帝国政治v(一)隋朝v概况: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席卷全国的大分裂动乱状态,统一了南北朝。隋朝虽然短暂,只有38年,但是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隋炀帝即位初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仍然意义重大,他们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权模型,完备了法律、为唐朝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v1、隋文帝v登基之后,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省并州县,选任贤能、裁汰冗官,初创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v在经济上,将府兵纳入户籍,实现兵农合一,并坚定推行均田制。v他爱护人民,多
2、行仁政,深得民心。开皇律删繁就简,为后代提供了完整的法律架构。隋文帝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部 修订开皇律。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v2、隋炀帝(604年弑父登基)v隋炀帝虽在历史上留的“暴君”名声,其实这是中国历史上一贯以“轻徭薄赋”来考量皇帝善恶标准的结果。v隋炀帝曾亲率大军下江南、战突厥,立有赫赫战
3、功;他兴修大运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千载之下同享其利;他西巡朔漠、远布威德,促进了西域开发。v他的缺点也很突出, 如不纳忠言、好大喜功、肆意杀戮。三征高丽、三下江南、筑长城,国力大损,民怨沸腾,终于导致隋末大起义爆发,身死国灭。隋炀帝大运河v(二)拜占庭帝国v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即位后,一心要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四处出兵拓土开疆:533-549年,查士丁尼先后打败北非的汪达尔人、意大利东哥特人,并且与东方波斯的萨珊王朝战火不断。v在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备受波斯欺凌。以后的各位皇帝都只能与波斯人进行拉锯战,而不足以制服强悍的对手,直到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代英主希拉克略
4、为止。查士丁尼大帝二、帝国财富(上)隋朝经济与拜占庭经济v(一)隋朝经济v1、与民休养的经济支柱隋朝农业v隋朝建立以后,久经战乱的广大农民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隋文帝出去均田薄赋的农业政策,并且广建粮仓,开通运河,南北朝以来遭受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v(1)通济有无的公私粮仓。隋朝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型粮仓。用于荒年赈济灾民。v如具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东都洛口仓,方圆10里,里面挖了300个窖洞,每个窖洞可存放粮食8000石。v(2)转运粮食的河渠网v隋炀帝时,为了漕运粮食进京,同时也为了去江南赏花,开凿了从洛阳到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其中,
5、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称“永济渠”;从洛阳到江苏清江,称“通济渠”;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称“江南运河”。v此外,隋朝还开凿了大大小小许多运河,贯通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从根本上保证了粮食的转运,实现了全国各地的互通有无。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朝大运河对此你如何看?v(3)短暂而迅猛的发展:隋朝手工业v立国只有38年的隋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经济,以手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特色。v迅猛发展的纺织业。中央机构设有司染、司织二署(后合并为织染署),专门组织官府纺织品的生产和染色。隋文帝鼓励发展家庭个体手工经济,
6、广大农民和工匠的辛勤劳作,形成了若干有特色的纺织手工业经济区,如蜀郡“绫锦雕镂”、豫章“鸡鸣布”、高昌“鸡鸣枕”、相州“绫文布”等,不仅在当时名满天下,对后来的纺织技术、社会经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v具有时代特色的瓷器业。隋代瓷器造型比南北朝时瘦高,讲究曲线美,肩部大多塑成“U”字形等。v隋代瓷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技术日益精湛,名贵产品层出不穷,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瓷器生产的高峰期,在中国瓷器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白釉捧罐女佣青釉四系罐v彰显国威的造船业。隋炀帝为了出游江南,下令 建造豪华龙舟。高12米,阔13.6米,长54.6米。船上建有4层楼,全部由金玉装成,富丽堂皇。出于对外战争
7、的需要,大将杨素在永安督造庞大战舰,船身高17米,上层建有5层楼,高27米,可容纳800名战士。隋陈两军决战于延州(今湖北枝江附近长江中),隋军以四艘五牙战舰冲击敌阵,俘敌2000余人,陈军闻风丧胆。隋朝五牙战船(二)中期拜占庭经济形式:农村公社v拜占庭帝国早期,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从公元7世纪起,朝廷逐渐放松对农民的控制,出现了一大批自由民。这些农民群居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农村公社”。v出台农民法,明确保护自由民的利益。v农民公社中有很多集体经济的影子,如村里的风磨坊、水磨坊,都属于公社所有;村里拥有公共牧场,所有村民的牲畜都在一处饲养,公社派派专人看管,依据牲畜数
8、量向居民收取报酬。v但公社所有重大公共事务,都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公社并不享有真正的自治权。v(三)小结v隋朝经济与拜占庭经济在6-7世纪之交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原因如下v1、政治环境稳定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v隋朝在战乱中创立了统一的王国,开创了隋唐32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为唐朝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v而对拜占庭来说,稳定的政局为商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拜占庭帝国是个中央集权国家,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有效抵御外族入侵和国内叛乱。国家安全得到保障,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9、,使拜占庭出现了“百业俱兴、商家云集”的繁荣景象。v2、隋朝和拜占庭的经济发展都有赖于发达的交通。v隋朝短短30多年,对中国的交通状况作出了很大改善,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是连通南北的大运河,旨在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同长城一样,饮誉世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迅速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v拜占庭在交通设施方面拥有良好的道路、桥梁,有为过往客商提供服务的转运和休息站,为帝国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v3、二者都采取了有力的货币政策。v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重新统一度量衡。v拜占庭已拥有较完善的货币政策。从中世纪之处起
10、,帝国就采用了一种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拜占庭金币“价值稳定、声誉卓越,成为全欧洲的货币标准”。此外,帝国汇兑方法十分便捷,为商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货币保障。三、儒佛的复兴与东西教会的分立隋朝思想与西欧思想v(一)隋朝思想文化v隋朝统一,为儒佛复兴供了政治条件和物质保障。v1、儒学复兴。在隋文帝的扶持下,南北儒学终于趋向合流,重现了文明昌盛的局面。在大儒牛弘的推动下,隋文帝鼓励民间献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牛弘、何妥厘定礼乐,为国家礼制的正规化作出了贡献。v另一位大儒王通援引道家、墨家的思想入儒学,丰富和发展了儒学。虽然其政治主张未被隋文帝、隋炀帝接受,但他在家乡讲学,成功培养了薛收、李靖、魏征、房
11、玄龄、杜如晦等大批人才,成为贞观之治的幕后英雄。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人深芜,穷其枝叶v2、佛教兴起v北周武帝灭佛,使北方佛教损失惨重。隋文帝即位后,致力于重振佛教,收效明显。各地佛寺、佛塔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佛经的翻译也得到重视。为唐代儒学的昌盛、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驼山石窟隋朝佛像洛阳龙门石窟v(二)西欧思想文化v这一时期,东西教会的分治成为斗争的主旋律,并为后来基督教大分裂埋下伏笔。v东部教会植根于拜占庭,承认君权神授,与拜占庭皇室关系密切,受到了皇室的保护,但同时也使皇权介入了教会事务,教会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皇帝们经常出席教会的会议,乃至亲自参与讨论、促使会议形成决议信经。
12、v西部教会则主张皇权与教权分离,并为此不懈斗争。圣索菲亚大教堂查士丁尼大帝(左)与君士坦丁大帝(右)向圣母与圣婴献上索菲亚大教堂与君士坦丁堡v在教义上,东西教会也存在重大分歧。东部教会中的阿里乌派因反对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正统教义而被判为异端,亚历山大派则以极端的“一性论”为皇室所用,甚至写进了卡尔西顿经。v公元451年,拜占庭皇帝马西召开著名的卡尔西顿会议,摈弃一性派教义,通过了基督教正统教义卡尔西顿信经。东部教会反对神性与人性共存,认为基督耶稣的人性已被他的神性吞没。“三位一体”是解释耶稣基督与上帝圣父关系的一种理论,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即耶稣基督虽然只是上帝的
13、使者,身上拥有和上帝一样的神性。唐朝 五代VS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法兰克、日本公元618-960年一、交相辉映唐朝政治与西欧和阿拉伯政治v(一)唐朝v618年,在农民起义和贵族武装起事的双重打击下,隋朝灭亡。有少数民族血统的贵戚李渊登上大唐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比隋朝更强大的唐帝国。v作为开国之君,李渊的光芒往往被儿子唐太宗淹没。但他从定策起兵到攻略关中,从与东突厥和瓦岗军的外交到国家机构的建置,都极具战略眼光。v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孙无忌、魏征、李靖等一帮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励精图治,恢复发展经济、对外消除边患、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被各族酋长尊为“天可汗”,史称“贞观之治。”v高宗和武则
14、天时,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平定高丽等重要胜利。v中宗、睿宗朝,由于权力纷争,国家一度出现了混乱和停滞,在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后,才回到正轨。v唐玄宗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加强国防,开创开元盛世。但后期贪图享乐,信用奸倭,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被迫流亡西蜀。v公元907年,唐朝被大军阀朱温篡夺。武则天唐玄宗v(二)西欧v1、拜占庭v610年,希拉克略开创王朝之后,拜占庭一度复兴,收复不少失地,迫使波斯媾和,但很快遭到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力对抗,连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时常处于阿拉伯人的威胁中。v凭借有效的军区制,拜占庭加强了陆军的实力,又拥有了海战秘密武器“希腊火”,希拉克略王朝、伊苏
15、里亚王朝、弗里吉亚王朝才得以维持与阿拉伯人作战的均势。v867年,权臣巴希尔篡位自立,称巴希尔一世。因其祖居马其顿,其所建王朝称马其顿王朝,马其顿王朝开启了拜占庭的第二个黄金时代。v此外,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也对拜占庭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促进了拜占庭的封建化。圣像崇拜就是敬奉一切与基督圣徒有关的画像、遗迹、遗物等。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圣像诏书,拉开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圣像破坏运动的序幕。v2、拜占庭以外的欧洲v查理大帝治下的法兰克帝国勃兴,孕育着近代西欧主要三国德、法、意的胚胎;v保加利亚人在东欧独树一帜。现在的保加利亚是一个斯拉夫国家,历史上长期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7世纪
16、后半期,在首领阿斯巴鲁赫的领导下,古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并取得胜利。681年,君士坦丁四世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独立,并订立合约向阿斯巴鲁赫纳年贡。763年,两国再战,保加利亚战败。v维京海盗(丹麦、瑞典、挪威)扮演双重角色(海盗和商人),他们“不可征服、孔武有力,骁勇善战,不畏死亡”,他们的洗劫令西欧闻风丧胆,他们从事的贸易则为欧洲的商业增添了活力,加强了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为西欧商业的复兴奠定了基石。v(三)阿拉伯帝国v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大唐的强盛共同构成了亚洲文明的光辉篇章。v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皈依者众多,发展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随后,穆罕默德麾下的
17、穆斯林军队所向披靡,征服了麦加,阿拉伯帝国的雏形出现了。v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时期,领土不断扩张,至阿巴斯王朝达到鼎盛,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中国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疆域v阿拉伯帝国与唐朝的争战v阿拉伯帝国军队向东扩张中,在中亚与唐朝军队迎头相撞,经典战例频出,展现两军实力的恒罗斯战役则是两军的巅峰对决。获胜的阿拉伯军队队去了中亚的控制权,败北的唐军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v在对抗之外,唐朝和阿拉伯的友好交往也一直持续着,为文明的交汇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751年,阿拉伯军队在中亚恒罗斯战役中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中亚各族联军(
18、唐军因葛逻禄部落临阵叛变而败),成功夺取了中亚控制权,与唐朝隔葱岭相对。中国的造纸术等通过俘虏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传向西欧。v(四)巾帼不让须眉:武则天与伊琳娜v在世界历史上,女性统治者屈指可数,女皇帝更是凤毛麟角。唐代的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拜占庭的伊琳娜则是欧洲史上第一位女皇。两人身份处境相似,都是皇帝的妻子,也是后来皇帝的母亲。v维持统治。唐朝的徐敬业、李氏宗室和拜占庭各地的叛乱针对的不仅是一位新统治者,更是地位、权势高于男性的女统治者。如没有超常的坚韧个性和过人才智,“弱质女性”很难获胜。武则天和伊琳娜做到了。武则天印有伊琳娜女皇头像的金币v执政效果。武则天作为国家唯一的最高统
19、治者,显然比伊琳娜成功。武则天身处唐朝盛世,曹随萧规即可维持治世;伊琳娜生活的时代,拜占庭四面受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和神圣罗马帝国都是强大的威胁。v身后评价。伊琳娜的热心圣像崇拜使她死后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徒,称圣伊琳娜。武则天的名声在死后却是大起大落,莫衷一是。无字碑重98.9吨(五)宗教颠覆运动:圣像破坏运动与会昌灭佛圣像破坏运动与会昌灭佛是拜占庭帝国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两次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1、都是针对宗教展开的,国家的皇帝都利用权力对教会(寺院)势力进行削弱,没收教会(寺院)的土地和财产,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2、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以恢复教会(寺院)的权力结束。v不同之处:v
20、1、制度不同。会昌灭佛对寺院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拆毁了大量寺院,让大量僧尼还俗;圣像破坏运动主要针对正统教会对圣像的崇拜问题,反对人们崇拜圣像。v2、产生的原因不同。会昌灭佛,是因为唐武宗对道教崇信,而对佛教排斥,加之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所以实行灭佛政策。圣像破坏运动主要是因为教会的势力过于强大,引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会昌二年(842年),武宗下令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一律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会昌五年,灭佛运动大规模开展。共拆毁4600余所寺庙,26万余僧侣还俗,没收寺院数千万顷良田和15万奴婢。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v(六)师法中华 岛国大治:大化改新v一次伟大的改革,让日
21、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奠定了日本的发展方向,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v1、改新的背景。内部矛盾重重,产生于4世纪大和国时期的部民制(奴隶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外部技术先进,离日本不远的中国出现了新的形势,尤其隋唐时对高丽发动的几次战争,极大的震动了日本。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社会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技术。圣德太子v2、改新的主要内容v645年,改新派发动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全面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效法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v3、改新的意义:封建制度的建立v大化改新虽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都具有划时代的
22、意义。标志着日本从古代奴隶制到中世纪封建制的过渡。孝德天皇二、教育制度比较v(一)唐朝教育形式多元化v唐代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特别是唐代前期,贞观、开元年间官学繁盛,唐天宝年间即告衰废。v1、官学的完备v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又称国学,建在京都。地方官学,包括 宫(设于诸侯都城)和乡学(设在城外)。v官学教育系统萌芽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兴盛于汉、完备于唐。v唐代学校分为“二馆六学”,“二馆”包括崇文馆、弘文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四门学。v2、私学的发展v唐代私学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私家讲学、家学、寺观教学及读书山林。v私学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
23、育基础。v3、留学生教育v为学习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安南(今越南)等许多国家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学习。v来唐留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来自日本的吉备真备和阿部仲麻吕。吉备真备是奈良时代赴唐留学生,返日后对日本教育制度、军事、政治和司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他的最大功绩是用汉字楷体偏旁创立片假名阿部仲麻吕是奈良时代赴唐留学生,中文名字叫朝衡。他在中国中了进士,曾任司经局校书。著有古今集。v4、功过参半唐代科举制v(1)逐渐发展完备的制度。唐代科举制,名目繁多,程序森严,录取标准极高。v科目性质有文、武之分,其中文科比例大,地位重要。开科时间分为岁举和制举。岁举考试内容分为
24、帖经(文)、墨(经)义、策问(答)、杂文(试)等项。v(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培养了大批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人才选用范围;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其考试内容以诗词赋为主,客观上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v(3)消极弊端。权力阶层对科举制度的把持和操纵,造成很多寒门学子的压抑;带来了唐代选官制度的作弊和不公正等现象。v(二)西欧教育处在教会的阴影下v1、占垄断地位的教会教育v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早期西欧最主要的教会教育机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教师是修士。教育内容首先是神学教义,同时也传授一般知识,称为“七艺”,即七种自由学科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v2、查
25、理大帝的教育改革v768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即位,大力进行教育改革。v(1)改进教会学校。加强宗教信仰、整顿教会、完善礼拜的同时,强制推行圣经的拉丁文本,是拉丁文成为欧洲的通用语。v(2)修建教堂学校和宫廷学校,要求教士提高文化。v(3)814年,发布公告,要求“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学校去学文法,儿童必须留在学校里勤奋的学习,直到他们能自学知识为止”,使世俗教育登上了西欧的历史舞台。v(三)拜占庭的教会教育和世俗教育长期并存 互相对立v1、受皇权控制的教会教育v拜占庭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即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前者训练修士,后者培养神职人员,以神学为主,也传授一些古典文学和古代哲学等
26、世俗学科。v2、发达的世俗教育v拜占庭的时速教育直接继承希腊罗马的古典教育,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古罗马的法学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v世俗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宫廷教育。7世纪前,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各省的大城市都设有高等学校。v3、神圣的学府:君士坦丁堡大学v规模最大、作用最显著、延续时间最长的世俗性高等学校。v成立于425年,主要为帝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v修业年限:5年v以文艺为基础科目,863年后增设: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数学、音乐、语法、医药、法律等科目君士坦丁堡大学(今伊斯坦布尔大学)三、帝国财富(下)唐代经济与拜占庭经济v(一)唐代经济v概况:v唐代经济
27、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主要因为:v一方面,唐代拥有众多繁荣的城市。全国最大的两个商业城市-长安和洛阳;最著名的外贸商埠-广州;南北交通要道-扬州,聚居着几千外国商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益州(今成都)。v另一方面,唐代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陆上贸易,西域诸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人沿丝绸之路东来,中国商人带着精美贵重的丝织品、珠宝、金银、铜器、铁器等一路西行。v海上贸易,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新时代。日本、南海诸岛国、印度、斯里兰卡、波斯等,尤其是阿拉伯都通过海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v伴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v1、租庸调法与两税法税赋改革v租庸调法下的财政弊端:v中唐后,土地兼并
28、严重,“均田”名存实亡,租庸调法失去效用。失地百姓仍要交税,农民税负沉重。v“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v779年,唐德宗即位,任用杨炎对财政状况进行改革。废除租庸调法,推行两税法。v两税,即将百姓一年的税赋分为东夏两次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经济负担;v朝廷采取“量出以制入”的策略,年初先做财政预算,根据预算分摊税额:百姓户口增加,摊派到每户的税额相应减少;v缴税不再“以人丁为本”,而是“以资产为宗”、“以贫富为差”,减少赤贫百姓税额,增加官僚地主和商人税收。v2、受命于危难的理财专家刘晏v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状况极度恶化,成为比战争更大的灾难,危急关头,唐
29、代宗任命刘晏主管财政。改革漕运,互通天下有无;改革榷盐法,增加财政收入,稳定了经济形势。v分段包干的漕运改革:v“(长)江船不入汴(水),汴(水)船不入(黄)河,(黄)河船不入渭(水)”,明确划分路段,秩序井然,由官船漕运、政府主持,把漕运之利收归国有。v利国利民的榷盐改革:v把盐由政府专利经营改为“官督民产商销”;废除各地“盐船过境,州县收税”做法。v使盐民摆脱了盐商的压榨,盐商摆脱了地方官的盘剥,中央政府极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一举三得,利国利民。刘晏(715-780)v3、车如流水马如龙-唐朝商业v唐朝的商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迅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甚至出现了最早的汇兑业务柜坊和飞钱。v繁
30、荣的城市。长安有东西两市,商铺、作坊多集中于此。据说843年东市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4000余家商肆,可见当时商家数量之多;v广州,每年约有1000多艘外国船舶驶入广州港,数以万计外国商人在此侨居;v唐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即扬州的商业数一,益州数二。唐代长安v4、映日帆多宝船来唐朝对外贸易v对外交通线v(1)陆路交通线仍延续丝绸之路的路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经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越过葱岭后到达西亚和中亚。v通往印度地区的陆路有三条:一条由葱岭向南经阿富汗到达印度,一条从四川进入西藏经过尼泊尔至印度,一条从云南到缅甸后到达印度。v这些商路上都有设施便利的驿舍、私营旅馆等。v(2)海上
31、商路:从广州经马来半岛到达苏门答腊或爪哇后,有两条路可到达印度。v通往中亚和非洲的贸易通道也由广州启程过马来半岛,从锡兰进入波斯湾;或沿阿拉伯海岸抵达红海。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v海陆贸易v唐朝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随着陆海商道的开辟,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v伴随对外贸易同时进行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造纸术传到中亚,铜、火硝、磁土在波斯也被称为中国铜、中国雪和中国土。外国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成就也随着商队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v(二)拜占庭经济v概况v拜占庭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原因如下:v拜占庭的工商业城市星罗棋布,且始终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繁荣。如首都君士坦
32、丁堡是欧亚陆地的桥梁;叙利亚的安太克,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都是较大的工商业中心;等等。这些工商业城市的存在是拜占庭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v拜占庭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是整个商业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政府也积极吸引外国商人进入帝国经商,给予很多优厚待遇。v工商业行会v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拜占庭的城市手工业随之繁荣。形成了许多行业协会。根据911-912年间编撰的城尹册记载,当时君士坦丁堡有22个工商业行会。v参加行会的工商业者享有国家赋予的一些特权,有些人可免除兵役,有些人可少交租税,且所有行会都有行业垄断权,但同时行会也受国家的严密监管。v商业贸易v拜占庭是亚洲和欧洲的各大海陆贸易线的汇合点,其商业
33、触角延伸至当时其他国家所无法到达的广袤区域,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四、思想开放的盛世与基督笼罩的西方唐代思想与西欧思想v(一)唐代思想v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中外关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世界范围看,唐帝国也是当时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都远远落后于唐朝。v唐代思想的特点:v1、三教争衡,佛教哲学压倒儒道思想。v唐前期,由于佛教的强大冲击和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儒学有所式微;v后期,经过对天人关系的重先论证和援佛道以入儒的转化,儒学体系趋于完备,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v儒释道竞相发展自
34、己的思想,吸引信仰者并争取统治者的支持,三教三足鼎立,并行不废,对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v2、思想界百家争鸣,绝不逊色于春秋战国的第一次百家争鸣。v儒释道三教争鸣,皇帝不偏倚哪一派,而是三教并重,这种开明态度使得唐朝的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盛世。v名家辈出,韩愈、柳宗元、玄奘、慧能、义净等学者都在这个时代出现,后来的禅宗、理学、心学等中国思想史上的代表性成果,就是唐朝百家争鸣奠定的基础。v引进来、走出去,唐朝学者遍布印度、朝鲜、中亚、日本、阿拉伯等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中华文化传到欧洲。基督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在唐朝进入中国传播并蓬勃发展。v(二)欧洲思想v在欧洲,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
35、宗教道德理论和封建伦理学说的混合体一直占据思想界的主要地位,其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和教父哲学。v它是在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和发展的,并在长达1000余年的时间内支配着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v基督教在思想上促进了欧洲的统一,但也遏制了科学和世俗艺术的发展。v(三)阿拉伯思想v伊斯兰教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的重要篇章,穆罕默德以信仰真主团结广大穆斯林,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立国之本。v通过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人接受和保存了大量西方古典哲学经典,为欧洲文艺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穆罕默德五、战乱与割据五代十国与欧洲政局v(一)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最混乱
36、的时代之一v1、五代v从公元907年唐朝覆灭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54年时间,我国中原地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v2、十国v历史同期,江南、山西地区被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所瓜分。其中统治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政权有十个,即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史称“十国”。v(二)欧洲:混乱不堪v首先,庞大的加洛林王朝迅速瓦解,被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瓜分。v其次,定居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尔人强势崛起,建立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并在国王西蒙一世的率领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拜占庭攻势”,并使战争演变成欧洲范围内的混战。v再次,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
37、的维京人不耐寂寞,不断向欧洲大陆发起冲击。首先从英伦半岛登陆,其后不断向内陆扩展,法兰西等国也深受其害。维京人还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一下子成为整个欧洲的噩梦,带来长期的动乱与不安。公元581-960中外文明小结v这一时期横亘在欧亚大陆上的三大帝国从东向西依次为中国的唐朝、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当时处于教会统治下的西欧。v隋朝:尽管短命(37年),但统一了中国,挖掘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畅通的经济大动脉,成为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的支柱之一。v唐朝:形成了最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科举制,广泛选拔人才,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成就了唐朝的辉煌。v阿拉伯帝国:诞生
38、了伊斯兰教,使帝国一开始就走上了统一和征伐的历程,开创了庞大的帝国,并通过伊斯兰教维持了国家的统治。v拜占庭帝国:是欧洲蛮族入侵后,唯一幸存的有罗马帝国血脉的文明。建立了新型的封建制度,拥有土地的人同时拥有政权。封建君主和封臣之间是一种双向的的权利和义务关系。v西欧:此时的西欧,凌驾在所有国王和封建主权利之上的威权是罗马教皇,这在佛教一直附属于官方统治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教会统治被称为“黑暗时代”。但西方法律界的大家哈罗德J.伯尔曼认为,正是这种信仰压倒一切的时代,使得西方的法律,不仅是一纸条文,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其著名的格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值得国人三思。v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后,建立类似西欧的政治经济结构,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甚至断言,即使没有西方的进入,日本也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