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5217204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西安交大《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008 年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I科学家行为规范及其意义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科学工作者按同一范式组成的集体。按照库恩 的观点, “范式” 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科学工作者由于拥有共同的范式,才可能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各成员按照同一研究目标,使用基本相同的科学方法,通过分工协作和广泛的交流,推动着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1)普遍主义 。这个原则要求在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评价之中不应考虑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或诸如此类的特征。科学的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就是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性,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说

2、不管其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该标准是与观察和原先已经证实的知识一致的。(2)公有主义。 科学界承认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并被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科学发现者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他无权独占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家的发现必须公之于众,否则,即使他并非别有用心,也要因其行为阻碍了科学发展而受到谴责。科学家对其发现拥有的唯一权利,就是获得科学共同体内部对其发现的承认和尊重。(3)利他主义(无私利性)。 科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即使在科学劳动已职业化的时代,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还是对真理的求索,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科学家们不应把从事科学研究

3、视为带来荣誉、地位、声望或金钱的敲门砖,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4)理性主义或有条例的怀疑原则。科学共同体是具有创造性功能的研究群体,科学家不应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向包括潜在性在内的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每一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当然,这种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所进行的理性主义的分析。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5)创新精神。意义(1)解释了从“个人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如何形成了“社会性的知识生产制度”,回答了这个过程应该有什么机制和条件; ( 2)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一种质量控制的机制。II

4、优势积累,科学奖励制度,马太效应1. 科学中的优势积累过程:凡在事业的早期就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家在从事研究的训练和设备上都被给予较好的机会。只要他们的能力等于或超过其他科学家,他们便会在个人成就和获得奖励上遥遥领先,而奖励反过来又能化为用以从事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因此,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奖励2. 获奖者心理上产生自我加强的优势积累效应科学奖励对科学工作者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使获奖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得到心理优势承认 动力更多时间用于研究工作 更大成就3. 资源分配上产生优势积累效应荣誉性认可:提高获奖者地位、声望,才能得到广泛承认,更易获得便

5、利的研究条件,如资金、自由时间、实验设备、有才能的学生、有激励性的同事等职业岗位的承认:被委以重任或担任重要的工作,得到直接的便利条件,如影响关于资源分配的决定、获得把关的职位等4. 荣誉分配上产生优势积累效应荣誉背景的放大作用使获奖者在奖励的分配上占优势马太效应5. 科学中的“马太效应” 存在于科学奖励制度中的一种优势累积效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那些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报偿。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相比也是不适当的较少

6、的荣誉和报偿。实质:荣誉背景的增强和放大作用。评价:累计过去的成绩,形成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引证: 引证有影响的工作,及常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容易引证的被更多地引证,不容易引证的更不容易被引证。追溯: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机构: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分层: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6. 马太效应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信息交流防止社会过早承认还不成熟的成果可能给年轻人提供一种压力和动力(“荣誉终身制”)促进科学的进步消极影响:出名科学家与其角色背离具有才华的科

7、学家被压制、埋没退却、越轨“社会赞许动机”越轨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III 人们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正确认识(观点,历史贡献,局限性) 首先我们要回答什么是机械自然观,有哪些内容和观点:(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的不变性、原子的基本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它是建立在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

8、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由于牛顿力学的成功典范,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力学终极解释体系,而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经典力学一统天下,分析还原方法盛行于世,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只注意研究个别,不注意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地界限和鸿沟,把活物归结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高级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2)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导致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

9、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简言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种类和形态都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永不变化,有变化,也只是机械运河动量的交换,而这种变化的原因只是事物的外在因素(外力)所推动。(3)与神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这一自然观没能从根本上截断与神学的联系。

10、哥白尼与神学绝交,牛顿、林耐又与神学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神学自然观。但由于它建立在比较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也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愈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也相继在五个方面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口,从而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思想理论发展阶段。正确看待机械论自然观及其影响: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它的巨大历史功绩,我们只是辩证的指出它的局限性。(1)作为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机械论思维方式的作用应当予以正视。(2)机械观在原则和渊源方面,特别是它的还原

11、论的方法论基本原则,有着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内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3)只要我们抛弃那种绝对化的态度(绝对界限、绝对终极、绝对实体、绝对单一因果、绝对必然性自然的不变性、原子的基本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 ,进行还原尝试的方法就是极富成果的。(4)物质世界的构成性并没有被完全推翻,它只是为生成性所补充。IV 对辨证自然观的正确认识辨证自然观的内容特点是什么辩证自然观的 基本内涵 :(1)辩证的自然观从生成、变化和相互关联的角度把握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全部自然,从最小的到最大的,从

12、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类,都处于永远的生存和消亡之中,存在于不停歇的流转;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3)自然界具有层次性。(4)自然是由从单纯到复杂的东西互相作用组成的。(5)自然不是原来就以这个样子存在,而是物质进化的结果。辨证自然观的 主要内容 是: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

13、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联系自己的专业学科来说明: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自然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复杂科学” :打破了机械自然观“简单的因果决定论”,自然具有一些不同于简单性特征的复杂性,如不可分离性、不可还原性、不可完全祛魅等。复杂性具有“十大”特征: 非线性和非平衡;多样性;多层性或多重性;多变性;整体性;统计性;自相似性;非对称性对称性破缺;不可逆性;自组织与临界性。“关于时空” :机械自然观是绝对的时空观,辨证自然观是相对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

14、人们打破这种绝对的时空观创造了条件,它指出: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离。“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原来不正确的观点:世界基本构成单位是静止的、分列的、只具有外在关系的实体。新的先进的观点:世界是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事件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这就将实体、内在关系、属性、过程等包含于世界的基本构成之中。“自然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机械决定论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知道系统目前状态,就可以推知它过去的状态以及未来的状态。混沌学有力地说明必然性中潜藏着偶然性,使得预测变得不可能。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决定论的理论基础。V 科学活动与技术研究活动

15、的异同,基本目标,原则,矛盾,含义等。科学活动(1) 含义:是一种生产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的活动。(2) 基本目标 解释存在 ( 科学解释 / 非科学解释 ) :对对象和过程做出合乎规律的说明。 预言未来 ( 科学预言 / 经验预测 ) :提出将会出现的可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3) 基本原则:无论解释存在还是预言未来,都要求其前提和结论为“真”,由此决定了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求真原则。科学活动本身就是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活动。求真原则表明了一种总的取向:科学活动成果的“真”, 科学活动过程的“真”求真:追求认识结果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在科学活动中理论(包括概念、定律)与经验(包括现实、实

16、验结果)相一致。(4) 基本矛盾: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实验与理论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科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实验与理论的矛盾是实践和理论的矛盾在科学中的表现形式。 基本矛盾的产生:基本矛盾的运动:实验与理论的矛盾,导致科学问题的产生,从而推动着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又能促进实验的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是检验理论成立与否的标准,理论又能够指导实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技术研究活动(1) 含义:创造人工物的活动。(2) 基本目标:创造人工物既是人为之物,又是为人之物。 创造人工物的必要

17、性和可能性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的区别:科学把存在着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它们做出解释,进行预测;而技术则把存在着的需求作为目的,寻找不存在的东西来满足这种需求。 实现技术研究目标的三个阶段:制定计划,酝酿“蓝图”;使用工具运作阶段;在生产或生活中消费这些人工物,即物的使用。(3) 基本原则:以求用为原则,达到对于“善”的追求。技术活动以求用为原则追求“善”是由其两重性决定的。技术活动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可用优、劣、精、粗等技术指标衡量;社会属性可用善恶标准来衡量。技术活动在求用的同时,必然涉及功利性、科学性、经济性、伦理性等与善有关的因素,因此,技术活动在实现其求用的宗

18、旨时,必须以求善为目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求用于求善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古代,“善”只与功利性有关。在近代,“善”与科学性、经济性有关。本世纪以来,“善”与功利、科学、经济、伦理是全方位相关的。(4) 基本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社会需要而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 技术手段:一定时期为实现技术目的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条件的总和。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总要设定更高更新的技术目的,而任何已有的技术手段都有其经济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效率效用等方面的极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对付不断翻新的人类社会需要,这样,在

19、新的技术目的和原有的技术手段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矛盾的解决: 通过发明创造新技术、新设备、 新工艺、 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对原有技术的重组和改造来解决。在现代,新技术的发明更主要地通过科学原理的引入,触发技术原理的新构想来大幅度、大跨度地实现。VI 实证科学知识与非实证科学知识的比较,各自的特点等1:实证知识一般不包含价值判断,只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对象的行为,预测对象的趋势。2:非实证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如规范性知识,是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什么样的对象符合这些标准,以及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3:实证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4:非实证性知识回答

20、“应当是什么”、“应当如何做”的问题。自然科学提供实证性知识,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包含较多的是规范性知识。5: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真理性: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追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尽管它可能被证伪。合理性:首先,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其逻辑体系是严密的。进步性: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更仔细地更详尽地描述或说明同样的事实;后一种理论通过了前一种理论通不过的检验;后一种理论对前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释前一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事实,还能解释并预言前一种理论不能

21、解释和预言的新事实。共享性:自然科学的内容及其利用有公共性和公享性。6:非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非实证知识自有其在调节情感、意志方面的价值。VII 从近代三次科技革命看一体化的趋势,三者的关系。1第一次科学革命主要成果为牛顿的机械力学理论体系。组成了一副关于处于机械运动之中的离散的可以作为质点来处理的物体靠机械力或超距作用联接起来的世界图景。由此对应着的思维方式:绝对时空背景下可定量化机械力与有质量的单元个体统一的思维模式。由此破除了古希腊以来依赖猜测和哲学思辨的世界图景。2.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进步开始先于技术进步,二者与生产的关系开始从生产需要技术进步理论发展的趋向,朝理论发展技术进

22、步生产需要方向转变。3第二次科学革命核心成果为经典电磁理论的建立。整个世界图景由第一次的离散的点走向连续的“场”。由此产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的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强调载体的连续性,以能量为媒体以及由能量和联系引发的质变。4.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正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技术进入知识本质阶段,科学直接带动技术进步,科学与技术对生产已悄仅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已经走在生产前面,起着指导作用。5第三次科学革命主要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应的构建了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新的科学思维模式

23、表现为信息思维模式:即将信息看作一种区别于物质的存在。6.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理论突破(促进促进)技术创新(满足提出)新的生产需要。VIII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不同学派的观点 1. 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观点的发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 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对科学的理解不同, 导致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借问题上纷争迭起. 2.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 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 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 迷信之类 . ”3.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

24、才是有意义的, 科学的 ;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4. 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或可检验性 . 就其划借问题理论而言, 仍然未能突破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 . 5. 库恩的“范式”标准。任何一个学科在未形成一个共同范式前, 只能处于前科学时期,而不称科学 . 6. 新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继续坚持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历史主义传统,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倾向. 7. 后现代主义的划界标准。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客观”“真理”“实在”“理性”等概念的解构, 彻底摧毁了科学作为知识典范的地位, 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文学艺术宗

25、教神话等非科学文化的界限而走向彻底的相对主义. 8. 阅读对于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 我觉得要解决划界问题, 全面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的综合分析 . 首先 , 不同学派 ( 或思想家 ) 在划界问题上的研究视野与背景不同, 立足点各异 , 从而必然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综合而言 ,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等得出了各种绝对主义的结论; 而新老历史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则侧重于将科学置于宗教,巫术等伪科学以及艺术, 文学 , 神话等人文文化组成的这一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且得出了各种相对主义的结论. 其次 ,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本身便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一方面 , 科学与

26、非科学之间有着本质的确定性区别.另一方面 , 科学与非科学又是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的 . 再次 ,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划界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不容抹煞且不容混淆的界限, 两者的本质特征毕竟根本不同. 划界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亘古不变的界限. 这既缘于科学进程的永无止境性, 同时也缘于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不断变更性. 因此 , 在划界问题上的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都同样是片面的与错误的, 也是我们必须反对的. IX 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作用等)1含义 :科学问题泛指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

27、盾。从结构上看, 一切科学问题都有两种成分:一种是已知成分,另一种是预知而未知的成分。2. “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

28、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这是正确的 。 3.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 是: (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 (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

29、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观察到了事实,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固然是研究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不从中引出问题或提出新问题,即使是观察到了人们以往所不曾观察到的新事实,也决不会对研究者有何触动,更不会引导其进入研究。由此可见,与其说科学研究产生于观察,不如说真正的研究是从新的观察事物何以会与原有理论规范不一致这个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是科研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X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前沿、后沿评价,它们的流程等以评价发生的阶段(进行观察、实验的前后)为标准:科学评价分为科学前沿评价、科学后

30、沿评价。(1)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目的:比较不同理论中哪个更值得检验、更可检验,从而应该优先进行检验。在前验评价中一种理论能否比另一种理论说明的更好可以从两方面来看:所作的说明能否进行独立检验;说明方式是否简单明确。前 验 评 价 的 内 容 大致可分为功能评价和兼容评价两个方面。(2)科学理论的后验评价科学理论的后验评价就是看获得的证据对理论的概率有多大影响。XI 科学交流的重要作用,主要形式。科学交流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信息(如研究状况、 科学问题、 思想观点、实验事实、方法手段等)的交流,加速问题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科学家做出的科学发现只有通过科学交流才为科学共同体所了解、承

31、认;2)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通过科学交流逐步实现;3)符号系统、模型及范例,概念、理论、方法或仪器的使用,都是通过科学交流逐步取得的;4)科学交流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把分散的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和科学合作是科学交流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合作是由于仪器问题、经费问题、跨学科问题所促成,形成了智力上的互补,其对于科学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日益成为现代科学最有效的形式;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中非正式的通过科学信息交流网络联系起来的无形的科学家群体,是复杂、易变的,是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32、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研究和交流的前沿。XII 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设之间的关系科学理论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和预见性的特征。科学假说 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以下两点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定性和或然性。科学假说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过渡到科学理论。但是,实现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转化

33、,必须通过实践。科学假说只有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决定能否转化为科学理论。假说经过实验检验有下列几种可能结果:1. 实验与假说预期的结果一致,确认它的正确性于是假说向理论过渡。多数情况是通过实验发现其不太符合实际,再对它进行修正,再检验,最后达到了一致。2. 实验结果与假说预期的不一致,假说被理论证伪,用新的假说代替它,再经历实验检验。但原来假说中的某些合理内容会被新的假说吸收。在科学发展中,对错误假说的否定经常伴随着新假说的提出,二者往往表现为同一过程的正反两个方面。以上内容表明了并非任何假说都能转化为科学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为假说过渡到理论创造了条件。而假说转化为理论应具备的条件 有:1假说

34、所作的预见得到证实。实验与假说预期的结果一致,证明了它的客观真理性。这是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条件。2假说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科学假说经过实践检验,有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这个假说的内容相符合,而没有任何事实与它相矛盾,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归律的正确反映,从而转化为理论。3假说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这是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带有根本意义的条件。总之,当实践证实了科学假说的客观真理性、理论全面性、科学预见性和生产实用性的时候,假说就具备了转化为科学理论的条件。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 1 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

35、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一切假说均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2)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定性和或然性。任何一种假说都是这种科学性与推测性的辩证统一。2科学假说可以向理论转化。提出假说并不是认识的终结,而是为了过渡到理论。假说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决定能否转化为科学理论。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假说是未被或未完全被实践证实的理论认识,而科学理论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假说上升成科学理论的具体过程。 提出假说。(科学事实、科学原理 假说) 进行推理。按假说推理,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论。 验证推出来的判断,证实、修改、补充、完善或

36、推翻假说。XIII . 科学的体制化发展社会建制 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资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意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这里,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定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所谓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科技体制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科学角色的形成:1)在古代社会,没有专门化的科学家角色,没有把科学本身当作目的来看待。科学活动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以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

37、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特定的社会圈子的情况下进行的。2)科学家角色的孕育: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学教师、艺术家和工匠大学的出现自然科学教席的设立。意大利的艺术家和技术专家3)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完全确立到 19 世纪,随着科学的制度化、专门化、职业化,是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稳固地确立起来社会上出现一批以科学为专门职业的人,出现科学家这样的社会角色(需要的是专门知识的系统训练,强调知识的扩展)4)20 世纪中期, “ 小科学 ” 变成了 “ 大科学 ” ,科学家的社会职业充分发展,科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这种社会体制在社会生

38、活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意义与价值。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16)英国( 17)法国( 18)德国( 19)美国( 20)XIV .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新质突现)研究事物的三种思考方式(1)研究简单事物的思考方式:“ 原子主义 ” 思考方式 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思考方式。(2)研究复杂而无组织事物的思考方式:重视宏观量所描述的整体。经典热力学的思考方式。(3)研究复杂而有组织事物的思考方式:重视整体及其内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的构成如果处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中,其整体特点将互不相同。系统思考方式。理论生物学的思考方式。系统中的 新质突现(1)新质突现是系统存在的根据:“ 新质 ” 通常由

39、系统的功能规定,表示一种新规定性。“ 突现 ” 是指新质随同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确立而同时出现。新质突现的外部条件由系统的环境提供,新质突现的内部根据则来自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干性关系。(2)系统中要素的独立性与要素之间的相干性 独立性:如果每个要素的活动方式仅与自己相关,彼此之间不存在影响,那么,它们是独立的。 相干性:每个要素的活动方式不仅与自己相关,更与其他要素相关。相干性具有以下特点:一、交互影响;二、长程相关;三、反馈调节。(3)基于相干性的新质突现 新质突现的内在根据:相干性的交互影响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相互约束,长程相关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反馈调节则强化着约束和协同。它们交错重叠共同成为新质突现的内在根据。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约束限制;二、协同一致。 系统中与相干性无关的要素属性:相干性并不意味着要素的所有属性都受到约束限制和非线性协同。确实存在着与相干性无关的要素属性,对这些属性而言,系统可以看成复合体,可以使用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处理方法。然而,系统的特征不是可加和性,而是相干性造成的新质突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