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8文言文阅读1文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8文言文阅读1文官.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提升练8文言文阅读(一)文官类(时间:80分钟分值:79分)文官类人物的品行特点:敏学聪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不媚权贵、敢于进谏、忠诚爱国、正直无私、勇敢无畏、淡泊宁静、孤介自持、廉洁爱民、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等。总之,这些人物个性独特,形象鲜明,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如2017年全国卷谢弘微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才能出众,做事稳妥,清正廉洁,睦亲和邻,受到朝廷的重用,赢得到四方的赞誉。2018年全国卷范纯礼敢于抗言,关怀下属,治事去苛从宽,征得皇上认可。2019年全国卷贾谊学识渊博,勇于改革,尽职尽忠,受到皇帝重用和后人推崇。这些人物,正是与现代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立德树人,向
2、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主题相吻合。一、(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
3、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
4、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
5、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解答此类断句题,需先比对各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正误。对比题目中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根据句意来看,这是两个主谓句,主语分别是“项王与诸侯”和“汉王”,故应在“汉王”前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汉王所以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是个“者,也”判断句,“者”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
6、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A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
7、,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C“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是“群臣皆莫敢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4分)译文:(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4分
8、)译文:答案(1)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2)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灾祸临头了,皇帝认为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参考译文】萧相国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
9、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
10、,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
11、:“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汉王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
12、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
13、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
14、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15、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根据对称结构断句,“一沐三捉发”和“一饭三吐哺”句
16、式结构一致,应在“发”后断开,可排除B、D两项。再根据语法断句,“子之鲁”中“子”作“之”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C。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
17、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DD项,“世家”记述王侯诸国之事,大臣之事一般出现在“列传”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辅政有功,不图名利。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B周公还政成王,面北称臣。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职责。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D周公去世,备受成王
18、礼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CC项,天下的百姓“很高兴”是因为周公“作立政,以便百姓”。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4分)译文:(2)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4分)译文:答案(1)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2)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10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3分)答案不避嫌疑,代理
19、国政。率军平定叛乱。还政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著书教导成王。订立官职制度。【参考译文】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武王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周军讨伐殷纣,到了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这就是鲁公。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下来辅佐武王。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
20、武王死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夷(sh,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
21、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国土而骄慢于人。”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归顺周王朝。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到成王临朝后,(周公)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说:“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多士说:“自汤至帝乙,
22、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三、(2019合肥二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
23、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
24、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节选自梁书萧恢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
25、/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C本题应结合语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虞”指忧虑、忧患,“内外多虞”指内外忧患颇多,语意、结构均完整;而“明帝”则应作“以恢为宁远将军”的主语,故“虞”后应断
26、开,排除A、B两项。“东宫”即太子,“东宫建”意为立太子,语意完整;“太子舍人”为官名,根据语境,任“太子舍人”的应为萧恢,而非“东宫”,故“东宫建”后应断开。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兵,指起义的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犹义师;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B出,一般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则是指因罪贬谪。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官职名。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封建王朝用诸侯国来保护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C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本文涉及的时代是
27、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当时还没有施行三省六部制。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的尸体,并派使者巡察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百姓因此得利。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上天,其母亲的眼疾才得以治好;他担任过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
28、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DD项,根据原文“汉时王侯清白其优乎”,选项中“汉朝的王侯应当帮助天子治理百姓”不符合原文语意。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4分)译文:(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4分)译文:答案(1)陆路往返,(官府)都征用私人马匹,百姓视为祸害,历任刺史不能改变。(2)醒后感到忧愁惶恐,于是寝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15萧恢是如何解决官府肆意征用百姓马匹的问题的?(3分)答案购买一千匹马,交付所征用的人家,平时由百姓骑乘,管理。官府可以
29、随时征用,既解决了官府的交通问题,又让百姓得利。【参考译文】萧恢字弘达。萧恢自幼聪明,七岁时,便能通晓孝经论语的义理,解说疑难没有遗漏。他成年后,仪表美好,博览史书。南齐隆昌年间,明帝担任宰相,内外忧患颇多,明帝于是任命萧恢为宁远将军,率领一百名士兵保卫东府,并且授任他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立太子,萧恢任太子舍人。宣武之难时,逃匿于京师。高祖所率领的义军到来,萧恢在新林迎接,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建康平定后,萧恢返回,改任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担任侍中、前将军。天监二年,萧恢出任使持节、征虏将军。天监四年,改任后将军、郢州刺史,照旧任使持节。义军最初起事时,郢州城内有许多人因疫病死亡
30、,来不及安葬,等到萧恢就任后,即刻下令将这些尸体掩埋。他又派遣四位使者巡视郢州各地,使得州内大大安定。天监十三年,改任散骑常侍、益州刺史,照旧任使持节,从小路到镇所。成都距离新城有五百里,陆路往返,(官府)都征用私人马匹,百姓视为祸害,历任刺史不能改变。萧恢就购置一千匹马,交付所征用的人家,供其骑乘,到有用时就依次征发,百姓因此得利。普通五年,萧恢晋升官爵名号为骠骑大将军。普通七年九月,萧恢逝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派中书舍人刘显料理丧事。萧恢有孝顺的品性,刚开始镇守蜀地时,生母费太妃仍住在都城,后来在都城患病,萧恢并不知道。一天晚上,萧恢突然梦到他回都城侍候生病的母亲,醒后感到忧愁惶恐,于是寝
31、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后来,费太妃又患上眼疾,长期失明,有一位从北方来的道人慧龙得到治愈眼睛的方法,萧恢请他来治病。慧龙到后,空中突然出现一位圣僧,等慧龙下针后,太妃豁然开朗(双眼又能看见东西),众人都认为这是萧恢的真诚(感动上天)所导致的。萧恢为人豁达宽厚,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共任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随后就散发。在荆州时,萧恢曾经从容地问宾客幕僚:“中山王喜欢饮酒,赵王喜欢做官,二者哪个更有害?”众人没有回答的。他回头对长史萧琛说:“汉代的王侯,不过是国家的屏障而已,管理事务治理百姓,自有专门职位。中山王听音乐,可以任其性情行事;彭祖代管政务,近于侵犯职责。如今的王侯
32、,不用守卫藩国,应当辅佐天子管理百姓,清白廉洁的品行才是更重要的吧!”在座宾客都深感佩服。四、(2019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9分)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庆初,为文选郎中,荐用遗佚几尽。进太常少卿,请急去。万历初,起大理少卿。历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御史刘台得罪张居正,同亨,台姊夫也,给事中陈三谟欲并逐之,奏同亨羸不任职。诏调南京,遂移疾归。九年,京察拾遗,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复希居正指,列同亨名。勒休致。居正卒,起南京太常卿。召为大理卿,迁工部右侍
33、郎。督治寿宫,节浮费三十余万。由左侍郎进尚书。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又请减织造之半。皆报可。汝安王妃乞桥税,同亨拒之。帝竟如妃请。内府工匠,隆庆初数至万五千八百人,寻汰二千五百人,而中官滥增不已。同亨疏请清厘。已得旨,中官复奏寝之。同亨弟乾亨请裁冗员以裕经费,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久之,再起故官。税使所在虐民,同亨极谏。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徐必达持正不挠。是年,北察失执政意,中旨留给事中钱梦皋等,南察及同亨自陈疏,亦久不下。同亨适给由入都,遂引疾。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同亨初入吏部,严嵩其乡人,尚书吴鹏则父同
34、年也,同亨无私谒。尝止宿署舍,弥月不归。尚书杨博痛诋伪儒,同亨曰:“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卒年七十有五。赠少保,谥恭端。(节选自明史曾同亨传)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B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C京卫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D京卫
35、诸武臣谓减己月俸也/大哗/伺同亨出朝/围而噪之/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加太子少保/力乞去/诏乘传归/A根据给出的语句,开始的主语是“京卫诸武臣”,这个比较容易判断,然后有两个动词“谓”“减”,从“减”的角度分析,其宾语是“月俸”,“也”是照应“谓”的语气词,由此判定,“谓”是“京卫诸武臣”的谓语,其后不应停顿,这就排除了B、C两项。然后分析A、D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同亨再乞休不得请九门工成”,主语是“曾同亨”,第一个谓语是“乞”、宾语是“休”,然后是结果“不得请”,即不被允许,所以“请”后要停顿;也可以从“九门工成”分析,“请”在上一句。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36、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疾”是指托病辞官,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后文中的“引疾”一词与此同义。B“休致”,古代指官吏年老去职,也泛指官员辞官,“勒休致”是指勒令官员去职退休。C“大计”是明代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一次,成绩卓异者候升,劣下者依法处置。D“同年”,古代所有同年参加科考者的互称,吴鹏曾与同亨父亲同年参加科考,故称。DD项,“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不是同一年参加科举,而是同一年考中。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亨亲躬职事,竭忠尽职。任吏部文选主事期间,他亲力亲为,做好官员铨选登记工作;任文选郎中,他慧眼识才,才
37、德之士几乎都得到荐用。B同亨公忠体国,为国节用。他负责帝陵修建,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三十多万;宦官滥增工匠人数,他奏请处理,获得旨意,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C同亨不惧权恶,心系民生。汝安王妃向朝廷请求收取桥税,他予以拒绝;税使四处为害百姓,他为民请命,极力进谏,予以阻止。D同亨为人正直,任事勤勉。他初入吏部,并没有私下拜访同乡的高官严嵩和与父亲相识的尚书吴鹏;一心为了工作,曾整月住在官衙,没有回家。BB项,“减省了大量的人工开支”错误,原文有“中官复奏寝之”,意思是曾同亨的请求因为宦官再次奏请,最终没有实现。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器自外输,率不中程,奏请半收其直
38、,又请减织造之半。(5分)译文:(2)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5分)译文:答案(1)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2)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更严重呢?【参考译文】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授职刑部主事。改任礼部,升任吏部文选主事。旧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掌管案牍的小官吏铨选登记,曾同亨全都亲自做这些事。隆庆初年,任文选郎中,隐士遗才几乎全部受到荐用。晋升为太常少卿,因急事请假离去。万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任贵州巡抚。御史刘台得罪
39、了张居正,曾同亨是刘台的姐夫,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逐,上奏说曾同亨羸弱不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于是称病回乡。九年,考核京官纠弹过失,给事中秦燿、御史钱岱等人又迎合张居正心意,列上曾同亨的姓名。(于是曾同亨)被勒令去职退休。张居正死后,起用曾同亨为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任大理卿,升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的陵寝,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三十多万。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兵器从外输入,大都不合规格,(他)上奏建议按半价收取,并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物。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请求征收桥税,曾同亨拒绝了。皇帝最终应允了王妃的请求。内府的工匠,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但是宦官仍
40、滥增工匠。曾同亨上奏请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宦官又上奏压制了此事。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宽裕些,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认为要减少自己的月薪,大闹起来,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堂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很久以后,再度起用他任原职。税使到处为害百姓,曾同亨极力谏诤。三十三年全面考核京官,他与考功郎徐必达主持正道而不屈服。当年,北都考核拂逆了当政者的意愿,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的奏疏,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进京,于是称病辞去官职。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退休。曾同亨当初进入吏部时,严嵩是他的同乡,尚书吴鹏是与他父亲同年的进士,曾同亨没有私下拜访。曾同亨曾经在署舍住宿,整月不回家。尚书杨博痛骂伪儒,曾同亨说:“他们中间多暗自修行砥砺者,不可一概斥责。即使(伪儒)表面上假借名义,与自荐求官、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更严重呢?”他在七十五岁时去世。被赠封为少保,谥号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