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全解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全解 .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 中, 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 )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 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 n)陌( m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 o) ,并 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来此 绝境 ,不复出焉,遂(su)
2、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 (y )云: “ 不足为( w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 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刘子骥 (j )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
3、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
4、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
5、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考点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 乃大惊 :竟然(2)乃不知有汉 :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 1)欲穷其林 :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
6、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 :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3.多词一义(1) 缘 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 要 还家、延至其家:要,通“ 邀” ,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 叹惋:都(4)此中人 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乃大惊、遂 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 这样)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 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
8、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 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 :方位 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 :兼词 ,“ 于之 ” ,即“ 从这里 ” 。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 寻病终(副词“ 不久 ” )舍:便舍船
9、(舍( sh ) ,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舍( sh ) ,名词, “ 房屋 ” )中:中无杂树(“ 中间 ” )晋太元中(“ 年间 ” )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 )志:处处志之(动词,“ 做记号 ” )寻向所志(志 ,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 ,译为 所做的标记 )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 “ 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 这件事 ”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 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 w i,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10、 页介词,对,向)遂: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 ” )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 )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 (对着)得:便得一山 (看见)得其船 (找到)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穷欲穷 其林(尽,穷尽)穷 冬烈风(深)所识 穷 乏者得我与(贫穷)7.同义词都 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 具:具答之沿着-1 )缘 :缘溪行2)扶 :便扶向路邀请 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8.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 也” 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11、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 “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摆了酒, 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是 “小口仿佛若有光” 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 “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的省略。句意: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
12、, (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 问之所从来 ” 的省略。 “ 之 ” 代“ 渔人 ” 。句意:问渔人 从哪里来。)省介词 : 例二 :林尽水源 (是林尽于水源 的省略 .)9.四个 “ 然”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9.原文默写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
13、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教学素材关于本文的对联1.子骥难寻避世地,渔人偶入桃花源。2.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寻遍此中村落,不见桃花。3.水流花放峰回路转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14、夹岸数百步 ” 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或:明显精神面貌) 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
15、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 “村人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 “村人 ” 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 叹惋 ” 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
16、离开?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 和平、幸福的生活;桃花源中景色很美。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 不复得路 ” , 刘子骥 “ 规往 ” 而“ 未果 ” 的意图是什么?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
17、业,彼此和睦相处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内容评析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练习说明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
18、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 问题研究 ” 已对此题所涉及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19、页,共 22 页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 “ 如此 ” 包括哪些内容?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
20、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 主语 ”“宾语 ” 或“ 施事者 ”“受事者 ” 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 他” 替代) 、渔人、村人、渔人(可用“ 他” 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 今是何世 ” ,渔人当答以“ 今是晋 ” ;村人会接着问“ 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
21、,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此 ” ,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 绝境 ” ,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
22、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答案如下: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 交通 ” 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 子” 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 无论 ” 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 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 不足挂齿 ” (不值得一提) 、“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等。短文两篇原文 断句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23、- - - - -第 5 页,共 22 页谈笑 /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 /调素琴,阅 /金经。无 /丝竹 /之乱耳,无 /案牍 /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 /甚蕃。晋 /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 /众矣。译文1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24、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 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
25、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 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 何陋之有 ” ,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2 爱莲说中称莲是“ 花之君子 ” ,试根据课文说
26、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所谓 “ 寓意 ” ,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 此外, 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下面分别说明:1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 君子居之 ” 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讨论前最好先
27、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参考答案见 “ 整体把握 ”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 对号入座 ” 。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 调素琴 ” 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 )“ 调素琴 ” 跟 “ 丝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之乱耳 ”
28、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作者这种写法颇似“ 一字褒贬 ” ,文中只说牡丹是“ 花之富贵者 ” ,此外别无贬辞,但从“ 宜乎 ” 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 买花诗 (见 “ 有关资料 ” ) ,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本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三、 “ 之” 有时相当于 “ 他(她、它)”“这(那) ” ,有时相当于 “ 的 ”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 之” 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
29、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 之” 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切忌讲语法, 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 无丝竹之乱耳” ,去掉 “ 之 ” 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 有何陋 ” 读起来语气就不如“ 何陋之有 ” 那样强烈。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参考答案:的。表示舒缓语气。同上。表示强烈反问。它(指桃花林的奇景)。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
30、木,为宫室、器皿(m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ng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 u)奇 (j ),高可二黍( sh )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ru )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石青糁( sn)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n) 而多髯( r n) 者为 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 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
31、衣褶 (zh )中。佛印 绝类弥 (m )勒,袒胸露 (l u)乳( r ) ,矫(ji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 ) 。卧右膝,诎(q )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j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髻 (j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n) 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 )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y ),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 r n)戌( x ) 秋日,虞( y )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 n)章一,文曰“ 初平山人 ” ,其色丹。通计
32、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 )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 zhu n)文,为字共三十有(y u)四;而计其长,曾(z ng) 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小船从船
33、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 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
34、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
35、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 ” ,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在)一条船(上) ,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练习说明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 泛舟 ” ) 。3“ 泛舟 ” 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
36、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参考答案详见 “ 问题研究 ” 第一条。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 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参考答案详见“ 问题研究 ” 第二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37、-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设题目的不在于能否翻译,而在于要知道一些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好是结合上述例句的译文来讲,暂时不要说什么“ 直译 ”“意译 ” 等等。下面试作具体说明: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 一支桨横卧在船尾” 。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
38、里着重介绍的是“ 船尾 ” 。3“ 人五 ”“窗八 ” 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 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 。 (注:原文重复“ 为” 字,有强调的意思,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显得重复,所以只译出第一个“ 为”字。 )4要注意 “ 桃核修狭者 ” 一语,意思是桃核中之修狭者,这是单数,但不加数量词。我们现在不用这种语式,一定要标明是“ 一个 ” ,因而 “ 修狭 ” 就应移到 “ 桃核 ” 前面。如此,译文当是:“ 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四、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要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先
39、写草稿。口头介绍可以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
40、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 鬼斧神工 ” 之类) ,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 解词 ” 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首段中“ 径寸之木 ” 伏下文 “ 长约八分有奇 ” (第二段)及“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末段)。 “ 因势象形 ” 伏下文 “ 桃核修狭者 ” 。 “ 各具情态 ”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 大苏泛赤壁 ”
41、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第三段)。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大道之行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j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n)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42、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 ,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 “ 大同 ” 社会。练习说明一、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背诵这篇课文。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大同 ” 社会的
43、特征的?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参考答案见 “ 整体把握 ” 。2“ 大同 ” 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 世外桃源 ”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 ” 的境界显然是根据“ 大同 ”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 ” 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 桃源 ” 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中可以看出 “ 桃源 ” 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
44、幸福,这就是“ 大同 ” 社会中“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 ” 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 桃源 ” 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作解释。1选贤与能2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4陶后鲜有闻目的是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1与,通 “ 举” ,读 j ,选拔。2分,读f n,职分、职业。3恶,读w ,憎恶。4鲜,读xi n,少。杜甫诗三首望岳(
45、唐) 杜甫岱(d i)宗(z ng) 夫(f )如何(r h )?齐鲁 (ql )青(qng)未了(wilio)。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造化(z ohu )钟(zhng) 神(shn)秀(xi ),阴阳 (y nyng)割(g)昏(hn) 晓(xi o)。荡(d ng)胸(xi ng)生(shng)层云(c ngy n),决(ju )眦(z )入(r )归(gu)鸟(ni o)。会(hu)当(dng) 凌(l ng)绝(ju )顶(dng),一 (y )览(l n)众(zh ng)山(shn)小(xi
46、 o)。春望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由于大自然的偏爱,给了这儿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极力张
47、大眼睛把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
48、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 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说明老妇已经被县吏抓去服役了)。练习说明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 致词 ” 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
49、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 逾墙 ” ? “ 泣幽咽 ” 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参考答案见 “ 课文研讨 ”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参考答案见 “ 课文研讨 ” 。3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 望 ” 的意思,但 “ 望 ” 的角度不同
50、。试对此作具体解释。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 望” 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参考答案见 “ 课文研讨 ” 和“ 有关资料 ”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