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授课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授课教案 .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教师姓名张哨楠宋荣彩所在学院能源学院授课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课程代码 0402B204 总 学 时 72 学分 4.5 教材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20XX 年7 月1 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绪论(6 学时)1、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
2、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我国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和油气勘探的前景,绪论部分没有什么难点。4、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的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结合适当板书和图件向学生介绍目前能源的国内外形势,能源储备的战略意义,油气所引起
3、周边领土争、油价的变化、政治斗争的焦点 - 能源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爱国热情。首先简要介绍下学习这门课的要求,之后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什么是石油?它有什么用途?油价的现状”,请学生回答后,教师作评价总结,引出本节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入第一节,石油及天然气作为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述石油与天然气的特点、用途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既然石油如此重要,那么他的分布?明确本课程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 进一步引入第二节的内容。第三节针对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作简单的回顾,三个阶段的划分、特点。 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第四节讲述石油地质学的任
4、务、性质和内容。 使学生了解石油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以上各部分内容可以做适当的穿插讲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5作业及课外训练:课后查阅相关油气的科研论文,了解油气的现状及其重要性。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以介绍为主。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介绍了矿产资源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国内、 国际
5、油气资源形势的紧迫性等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8 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石油、 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石油的概念; 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 馏分、 组分等; 石油的分类; 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天然气的概念(
6、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
7、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4、教学过程:这一章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段落: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章节的大量内容涉及的均是知识点的说明,因此,本章的教学以讲解为主。在石油这一节中,讲述石油的
8、基本特征,组成(元素组成、化学组成包括化合物组成、馏分、组分) ,结合组成介绍石油的物理性质与组分的关系,在油气的分类和海、陆相石油的区别中引领学生分析石油组分差异的原因。在天然气这一节中,以天然气资源目前的利用情况为着眼点,重点介绍天然气的分类、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与气藏的关系),在其基础上简要说明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油田水的定义 (油田区域内与油气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要求掌握。 逐一讲述油田水的花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组成、油田水的分类、产状及其矿化度,认识研究油田水的地质意义。该章
9、课程结束了,回顾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逐渐学会对各孤立地质现象的联想分析的地质思维。5作业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新课预习。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法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尽可能的简练、形象,促使学生在上课时消化、吸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8 学时)1、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2、
10、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早期成油说与未熟- 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关于无机生油说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思路。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要求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理论体
11、系及油气形成机理。也要知晓存在未熟- 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 了解天然气与石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型,掌握其鉴别标志。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 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组分, 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本章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液态窗口、有机碳、H/C 原子比、 O/C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 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
12、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4、教学过程:油气来自于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形成的?有机说和无机说之争有无结局?大自然为人类准备了多少油气?我们为什么和怎么确定烃源岩及其生烃能力?只有追根寻源,才能在油气勘探中有的放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开始本章的内容。第一节油气成因的概述: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思路;了解各种理论的存在基础、证据,说明任何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是不能分离的,勘探实践是唯一检验理论的标尺;学会辩证的思路对待科学问题
13、。第二节讲述生油岩,生油岩的概念、 物质组成内容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生油岩的评价指标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本章的要点,三大指标的综合评价。第三节油气形成的阶段性,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的产物。5作业及课外训练:查阅相关油气成因理论的进展;生油岩的评价指标,油气形成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的产物。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该章涉及较多的学科论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精选学习资
14、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储集层和盖层 (8 学时)1、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类型;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储集岩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 孔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
15、孔隙结构参数。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育演化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简略介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 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握储、 盖层的概念。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 掌握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主要特征。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握物性封闭机理及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
16、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储层的储集物性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的封盖机理。难点是主要储集岩相带、孔隙成因类型及孔隙演化史研究;这需要扎实的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4、教学过程:人们之所以提出 石油 这一概念,就是因为这种物质产出于岩石中。岩石何以能够产出油气呢?那就是因为它具有油气可以容身于内的 孔、洞、缝 ,人们把这种岩层称为 储集层 。为了不让油气从储集岩中溜走,还必须有床被子把它盖起来,这就是 盖层 。储集层和盖层具有那些特征和类型?地质家应该如何去研究它们?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大量宏观剖面和微观图片的展示,请学生讨论储集层的特点,自然过渡到
17、研究储层,需要了解储层的基本特点,即其孔隙性、渗透性及孔隙结构的认识, 如何评价储层的质量,请学生讨论影响储层质量的多因素。对重点要求掌握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讲解,内容包括:储层的孔隙类型、影响因素(沉积、成岩方面),尽可能结合以前所学补充沉积相方面的知识,结合研究前沿重点介绍次生孔隙的研究意义、控制因素,展示地下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多样性,地质思维的综合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盖层在传统的研究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讲述盖层的评价指标、盖层的封闭机制。5作业
18、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前沿动态研究资料的查阅,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新课预习。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6 学时)1、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没有油气运移就
19、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 -圈闭 -油气藏的纽带。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的相同与通道、动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标结果(成藏)的一致与环境条件的不同;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 通道、 动力因素及其运移机理以及水动
20、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两重性。并通过了解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联系第二章的油源对比,加深对其参数选取应考虑运移因素的理解。油气运移是与油气生成理论紧密相联的,回顾第二章油气成因现代概念有机质的分布状态,说明油气生成的初始状态与油气藏的显著差别,阐述油气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机理。难点是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和路径, 二次运移中的浮力与水动力方向的关系。4、教学过程:油气在地下的聚集是动态的,它受什么因素的制约?其运动状态如何?其运移通道是什么?运移到何处去?首先通过问题的提出,油气运移证据的展示来拉开本章的序幕。第一节油气运移的概述:油气必须经过
21、运移才能聚集成为油气藏,如今看来好象是一个勿需证明的简单道理。 但油气在地下是否存在运移也曾经有过争论。按顺序讲述该理论的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讨论一下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据证明油气发生过运移。第二节初次运移:初次运移问题是油气有机成因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有机成因理论如果不能同时解决好油气初次运移问题,终将功亏一篑。 特别是对于晚期成油说来说,初次运移的研究难度相当大,因而也是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以致常常成为不同学术派系攻击的把子。目前,晚期生油说已成为油气成因理论的主流,要建立与之适应的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主要涉及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初次运次中油气的相态,以及初次运移发生的时间等。第二节
22、二次运移:油气的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自源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运载层(带)以后沿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广义的二次运移泛指油气脱离母岩后所发生的一切运移,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再运移。油气经初次运移进入储集层后,尚需经二次运移进入圈闭才能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可见二次运移与油气的聚集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对指导油气的调查和勘探具有实际意义。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接续,二次运移的传导层主要是结构较粗的砂岩或其它孔隙性岩层。其
23、孔隙的直径相对较大,是地下水活动的主要途径,又常有大气降水的补给,运移条件与初次运移有很大差异,其影响因素也相对要简单些。如果说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尚有较多争论的话,那末对二次运移相态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一般认为,以连续烃相运移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其中包括天然气的油溶气相运移和轻质油或凝析油的气体溶液运移。5作业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前沿动态研究资料的查阅,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新课预习。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24、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6 学时)1、教学目的:如果说前面各章的内容是纲,这一章就是领。 本章内容实质上是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链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油气源、运移、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其相互配置等。油气聚集成藏机理油气在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和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规律。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和油气再聚集(再分布)的条件。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是生储盖组合(评价)和圈闭的有效性条件
25、。掌握油气聚集机理及规律和差异聚集的概念及条件。了解致使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破坏的形式、程度及结果, 历史地看待和分析油气成藏。前面几章实际上是阐述了油气成藏条件的各个环节,本章是汇总, 归纳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阐述油气的成藏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 其内容主要是油气生成经运移进入圈闭后油气的充注与按密度分异调整其在圈闭中的位置,达成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总的要求是建立油气藏形成的整体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成藏条件、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规律和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难点是成藏时间的推定。4、教学过程:圈闭在地下捕获了油气就成为油气藏。我们可以把圈闭比作一个
26、盒子 。 这个盒子如果是空的,我们对圈闭的勘探就是徒劳无益的!这个盒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捕集油气?它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捕获油气的?一旦其中充满油气,它会被破坏吗?这个盒子破坏了,我们还能指望在附近找到其残余的油气吗?本章主要回答这些问题!油气藏,特别是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充足的油气源,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良好的运移通道,有效的储集层,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5作业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前沿动态研究资料的查阅,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新课预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7、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圈闭和油气藏 (10 学时)1、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 盛装油气天然容器,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
28、及其图示。(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依据- 以成因划分大类, 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型,储集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特征(包括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值线图)与剖面图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3、教学重点
29、和难点:重点是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要素和大小度量。 难点是各种圈闭类型空间概念的建立和作图识图,要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课堂讨论和练习。4、教学过程: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活动的流体,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运移着的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遇到阻止其继续运移的遮挡物,则停止继续运移,并在遮挡物附近聚集,形成油气藏。 所以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来看,圈闭是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那里储存起来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也可以说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者更形象地说,圈闭是储集层能作为盛装油气的容器部分。从上述圈闭的概念可知,任一圈闭都具有下列三个基本要素:(1)储集层;
30、(2)盖层; (3)一定的遮挡条件。遮挡条件的形成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圈闭; 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的,如断层、 岩性变化、 不整合覆盖等。 同时任一圈闭还应具有接纳烃类和防止烃类逸出的功能。圈闭的概念只强调了它具备油气聚集的条件,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便可形成油气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5作业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前沿动态研究资料的查阅,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新课预习。6、参考资料(含参考
31、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含油气盆地与含油气系统 (6 学时)1、教学目的:是在前面各章已建立起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纳入综合的实际地质环境具体应用。考虑实际的地质条件,学会分析和解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问题。2、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含油气盆地,包括概念、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分类、形成
32、条件及盆地内不同大小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以及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等;含油气系统,包括概念的提出、含义、地质要素及其研究的技术方法等。本章是运用前面各章建立起来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一个沉积盆地之所以能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在认识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意义(地位) 的基础上, 了解地壳中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含义。含油气系统实质上是应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着重于建立概念,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地质要素、成藏作用因素、关键时刻等)。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含油气盆地的相关概念及地壳中的各级含油气单元。难点是
33、对含油气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复合含油气系统。4、教学过程: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盆地是石油得以产生和赋存的主要场所。盆地的准确概念是什么?人们怎样划分其类型?盆地中,油气从其烃源岩生成、通过运移,聚集到储层发育良好的圈闭中。人们已提出的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是怎样把上述过程统一考虑的?它与过去的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有何差异?本章将介绍它们的一般性知识。含油气系统 (Prtroleum System) 是本世纪90 年代兴起的石油地质学重要进展之一。早在 1963年我国大庆勘探指挥部综合研究大队胡朝元等就曾提出过成油系统(胡朝元,1997) 、1972 年美国学者 Dow 发表过石油系统 (Oil Sy
34、stem ) ,均未引起注意。 直到 1991 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1994 年美国和墨西哥两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在墨西哥城联合举行含油气系统地质研讨会前后,陆续出版了 美国含油气系统 (1988) 、 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与方法(1990,1992) (Magoon, 1992)等著作, 尤其是 Magoon 和 Dow 合编的重要论文集 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Magoon & Dow ,1994)于 1994 年出版后, 倍受国际石油地质界对含油气系统的广泛关注,正在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35、 页,共 1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研究和成图思路明确、融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在指导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八五 以来,我国一些科技攻关项目也将含油气系统列为重要研究内容,获得不少新认识及新成果;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内涵、研究方法及应用范围等尚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因此,为了沟通观点、交流成果、相互切磋、共促发展,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 1996 年 11 月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了中国含油气系统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会后于 1997 年出版了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论文集(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 1997)
36、,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冷静思考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方法及其来龙去脉,深感它的思路、方法依据与系统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系统论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已被广泛应用,若从系统论的高度来研究含油气系统,必将促进含油气系统理论、方法、应用的深入发展(张厚福,1997) 。5作业及课外训练:复习本章基本知识要点,下一堂课提问,前沿动态研究资料的查阅,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新课预习。6、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王安发内部教材 2006 中国能源网重点实验室有关油气学术报告近年科研成果7、教学后记: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