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劳动法律制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章 劳动法律制度.ppt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PPT模板下载:/moban/ 行业PPT模板:/hangye/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第三十章 劳动法律制度第三十章第三十章 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
2、 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保护制度劳动保护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一)定义(一)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调整对象(二)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是指为了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包括:1.劳动力管理关系2.劳动保险关系3.劳动争议处理关系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
3、的基本原则是指国家劳动立法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一)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原则(一)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原则1.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参加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就业条件,促进就业,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的实现;2.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法定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该参加劳动,完成劳动任务或工作任务;3.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二)参加民主管理原则(二)参加民主管理原则1.通过宪法及有关法律确定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制度;2.赋予劳
4、动者以集会、结社权;3.确认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1.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实行同工同酬。(四)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四)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劳动保护权是指劳动者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权利,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合乎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五)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原则(五)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权利原则物质帮助是指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而使劳动者在生、老、病、死、残等情况下,其本人或其亲属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六)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六
5、)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在劳动方面的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主要表现为:1.招工时不得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劳动者;2.男女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应一视同仁;3.在劳动和工作调配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妇女必要的照顾,根据政策对少数民族职工予以适当安排;4.在工资津贴方面坚持同工同酬。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一、劳动就业制度一、劳动就业制度(一)劳动就业的定义(一)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1.有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的劳动能力;2.劳动者本人愿意参加某种劳动;3.通过劳动能够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4.这种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二
6、)我国劳动就业的方针及途径(二)我国劳动就业的方针及途径劳动就业方针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有关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指导性原则。1.就业方针: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2.途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二、国家促进就业制度二、国家促进就业制度(一)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一)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1.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2.制定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3.推进公平就业;4.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6.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7.开展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工作;8.发挥社会各方面促进就业的作用。(二)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二)
7、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1.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三)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三)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1.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2.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3.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4.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5.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6.实行区域统筹
8、的就业政策;7.实行群体统筹的就业政策;8.实行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9.实行就业援助制度;10.实行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四)维护公平就业(四)维护公平就业1.明确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2.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3.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4.保障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5.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6.保障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7.保障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8.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五)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1.发展人力资源市场;2.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3.规范对职业中介机构
9、的管理。(六)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六)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1.明确了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方针;2.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3.规定了企业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规定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4.规定了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七)实施就业援助(七)实施就业援助1.就业援助的对象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
10、2.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3.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4.对城市零就业家庭实施特别就业援助;5.对就业压力大的特定地区采取转移就业等方式特别扶持。三、劳动就业形式和流动制度三、劳动就业形式和流动制度(一)劳动就业形式(一)劳动就业形式劳动就业形式,是指国家在政策和法律法规中确认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的方式和渠道。1.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2.自愿组织就业3.自谋职业4.国家安置就业又称国家分配就业(二)劳动力流动就业(二)劳动力流动就业劳动力流动就业,是指劳动者由一个用人单位流
11、入另一个用人单位,或者由一个地区流入另一个地区的就业。四、劳动合同制度四、劳动合同制度(一)劳动合同的定义(一)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二)劳动合同的内容(二)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即劳动合同的基本条款,包括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分。(三)无效劳动合同(三)无效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为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用人单位与劳
12、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随时可以告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出现;(2)劳动者已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5)用人单位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关闭;(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
13、形。(六)集体合同与劳务派遣合同(六)集体合同与劳务派遣合同1.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指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就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协商谈判而签订的书面协议。2.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合同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全部义务。五、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2.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
14、职业培训;3.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4.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六、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六、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一)工作时间制度(一)工作时间制度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二)休息时间制度(二)休息时间制度1.间歇时间,指职工在上班过程中应有的休息和用膳时间,间歇时间不计算工作时间;2.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以足以保证劳动者的体力和工作能力能够得到恢复为标准;3.每周公休假不得少于1天;4.法定假日;5.年休假日是职工每年在一定时间
15、内享有保留工资的连续休假;6.探亲假是与家属分居两地的职工每年在一定时期内回家与亲属团聚的假期。七、劳动报酬制度七、劳动报酬制度(一)工资分配的一般规则(一)工资分配的一般规则1.工资分配制度的确定方式工资分配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内部工资分配规则的总称。2.工资构成工资是对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的物质补偿,同劳动力的质量结构、支出状况和使用效果的复杂性相对应,而具有结构性。3.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4.工资定级工资定级是指对原无工资等级或原有工资等级失效的职工,依法确定其工资等级。5.工资升级工资升级是指提高职工的工资等级,并按规定的级差给职工增加工资。包括升级形式、升级条件、升级制度
16、选择等内容。(二)工资分配制度(二)工资分配制度1.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和经营者年薪制度2.国家机关基本工资制度3.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制度(三)工资保障制度(三)工资保障制度工资保障制度,是指法定的保障职工工资足以成为其生活主要来源和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1.保障最低工资2.保障工资支付(四)保障实际工资制度(四)保障实际工资制度保障实际工资制度,是指就实际工资保障问题作出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保障实际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工资调整和物价补贴两种形式。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保护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一、劳动保护制度的定义一、劳动保护制度的定义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
17、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有关法律规范。二、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二、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1.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2.实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3.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4.对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实行特种作
18、业资格制度。5.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6.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是指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以及教育子女的需要而采取的有关保护女工在劳动中安全与健康的措施的总称。(三)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三)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是指国家劳动部门对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状态实施强制执法的一种手段。包括一般监察、专业监察、事故监察三种形式。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一、劳动纪律制度一、劳动纪律制度(一)劳动纪律制度的定义(一
19、)劳动纪律制度的定义劳动纪律制度,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秩序和劳动规则。它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方法完成自己承担的生产和工作任务。(二)劳动纪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二)劳动纪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劳动纪律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领导的指挥调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1.企业方面(1)正确合理地组织职工的劳动;(2)及时提出工作任务,提供职工劳动所需的物质条件,保证职工在整个工作日之内能够不间断地进行工作;(3)力求固定每一个职工的工作岗位;(4)保证机器设备完好;(5)切实贯彻生产责任制;(6)推广先进工作者的经验,实行生产合理化的措
20、施;(7)遵守劳动法律、法规。2.职工方面(1)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2)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班,准确地遵守工作时间,上班时不做与生产不相干的事情,不吵嘴不打架,不妨碍他人工作;(3)遵守内部劳动规章制度,保守企业秘密,迅速而正确地执行领导所交付的任务;(4)及时而精确地完成工作和生产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定额,遵守操作规程,不出废品;(5)爱护国家财产,执行有关设备保养和原材料、成品保管的规定;(6)遵守安全技术、生产卫生规程和防火规则,合理使用工作服和防护用具;(7)及时整理和清扫自己的工作地点,交班时保证工作地点的整洁,并把工作交待清楚。(三)巩固劳动纪律的措施(三)巩固劳动纪律的措施
21、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奖励和惩罚制度,以巩固劳动纪律。1.奖励: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惩罚:实行教育和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协商制度,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法律规定的形式或其他形式保障职工实现民主管理的权利。我国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制度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劳动争议的定义和种类(一)劳动争议的定义和种类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
22、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二)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二)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当事人双方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3.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在基层4.着重调解5.仲裁员依法回避6.一裁终局(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包括调解、仲裁和人民法院判决三个层次。1.调解:调解是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调解在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2.仲裁:仲裁是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审理,由其作出判断或裁决。3.法院判决: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仲裁。二、劳动监察制度二、劳动监察制度劳动监察制度,是指国
23、家法律授权的劳动监察机关和各级工会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整个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1.劳动监察实行国家监察与群众监察相结合的原则。2.各级劳动行政机关是国家劳动监察机关;各级工会代表劳动者依法进行监督。3.各级劳动监察机关的职权为:(1)监督检查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2)对违反劳动纪律、法规的单位,责令其立即纠正或限期改正,并可依法处以罚款;(3)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有关责任人员,提请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提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4)参加事故调查和监督事故处理;(5)行使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4.各级劳动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劳动监察员。5.劳动监察员必须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保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