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 .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资料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地 理 2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 (B) 增长减缓阶段 (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低低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 20 世纪50 年代
2、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 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人口增长 过快 带来的 问题: 人均资源不足、就业困难;经济生活水平下降,青少年儿童比例过大,加大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 过慢 带来的 问题:人口老龄化突出,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加重。对策: 鼓励生育政策;适当接纳海外移民;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人口老龄化是指60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以上或65 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中国目前 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模式,即现代型。中国当前人口政策
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XX 年 1月 1 日起)的原因:图 2-1 人口增长模式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1、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目前为 1.51.6,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口总量虽保持增长,但惯性趋弱。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 速度加快,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20XX年仍高达 117.7。 )3、家庭规模持续
4、缩减。(独生子女家庭1.5 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4、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实施“二孩”政策的意义:1、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2、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3、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
5、容量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成正相关,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 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乐观者(地球人口还没达极限),悲观者(地球人口爆炸) ,介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人口可以达100 亿) 。中国环境人口
6、容量应控制在16 亿。三、人口迁移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 和人口 机械增长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气候、资源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等。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原始社会追逐生活资料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15-19 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迁移原因流向地理大发现结束了“
7、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二战后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具体表现政治原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经济原因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二次大战前后,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大洋州始终为迁入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80 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户籍管理,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
8、进行,从城市内地、边疆地区,东部西北、东北。改革开放后,自发迁移 为主 ,从内地沿海,西部东部。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原因:迁出地【东北部】:1.地处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突出,地价升高。(经济因素)2.城市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环境因素)3.东北部气候条件较差,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迁入地【西部和南部】 :1.该些地区多为新兴的高新技术区,污染小,城市环境更好,就业条件也较好。 2.迁移人口多为老年人口,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人口迁移的意义: (有利、不利)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
9、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迁出地 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造成人才、劳动力流失。迁入地 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但人口增加,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地域文化与人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 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第二章城市与环境1、城市空间结
10、构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 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往往以一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功能。主要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它们没有明显的界线。住宅区 是城市中 最广泛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高级住宅(在城市外缘,环境好,面积大)和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高层,面积小)。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 发展的趋势,影响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商业区 分布以 市场最优 为原则 - 分布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地方。以 交通最优 为原则 - 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工业区 主要分布城市
11、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集 商业、服务 、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区;特点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原因: 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原因 :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影响地租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的便捷程度) , 另一方面商业、 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从市中心向四周郊区地租变化:不呈直线,而是曲线,注
12、意做题目)图 2-3 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图P32-33 主要模式有:模式(成因:地租) 、模式(成因:交通) 、模式(成因:地租,交通)。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城市服务功能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门槛人口 :指某商场、市场、酒楼等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如果服
13、务人数低于门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它难以正常运行,面临破产。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 形状,不同等级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 的,等级较高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等级较高 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服务范围较大,服务种类多 , 服务等级高;等级较低 的城市数目较多 ,城市相距较近 ,服务范围较小 ,服务种类少,服务等级低。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
14、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2)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 最主要标志 。上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 3)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发达国达7090,中国为50, )( 4)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2、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城市问题少,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30以上开始加
15、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规模扩大,郊区城市化,城市问题加剧。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减慢甚至停止,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现在)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l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709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较低(小于40) 。城市发展不合理。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
16、区。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建设用地变多,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大) 、对气候的影响- 如产生城市“热岛效应”“雨岛”;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l )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 2)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人口和工厂向郊区扩散;建设卫星城。( 3)改善交通和居住
17、条件。(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发展生态城市。中国的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积极建设中小城镇,就地吸收转化农村多余劳动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地域文化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与城市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1、农业区位因素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
18、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类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作物主要特点区位条件以 种
19、植 业为 主的 农业 地域 类型水 稻种 植业亚 洲 季风区(图2-2)东亚、 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稻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 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商 品谷 物农业美 国 中部 平 原(图2-3)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 的 国 营 农场。小 麦玉 米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 水源充足、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
20、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以 畜牧 业为 主的 农业 地域 类型大 牧场 放牧业阿 根 廷潘 帕 斯草原(图2-4)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牛、羊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 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乳 畜业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及其制品等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 生活习惯影响, 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混合农业澳 大 利亚 墨 累-
21、 达 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小麦羊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 牧草或休耕, 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 闲错开, 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 保证稳定的收入。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 (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热带迁移农业亚 马 孙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 掘穴播种
22、; 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气候极湿热;生产力水平极低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将 正 确选 项 的代 号 填在图2-11中的空 白 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A秸杆B牧草C羊粪D羊毛、羊肉E增加土壤肥力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2、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23、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 (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举例:工业区位选择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图 2-2 图 2-3 图 2-5 图 2-4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 社 会效益国 家 政策 变 化的影响 : 从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 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的需要: 20 世纪 507
24、0 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2-6 )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
25、,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图 2-6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厂的代号填在图2-12 中相应的空格中:皮革厂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炼油厂钢铁厂电镀厂酿造厂水泥厂(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著名工业区形成条件发展特点传德 国 鲁 尔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
26、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统工业区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 国 东 北部工业区;我 国 辽 中南 工 业 区等。)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图 2-8 )统工业部门: 煤炭、 电力、 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
27、新兴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 钢铁企业数量,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 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拓展交通, 完善交通网;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新兴工业区意 大 利 新兴 工 业 区(图 2-7)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生产过
28、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美 国 “ 硅谷”(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科技人才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图 2-7 图 2-8 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
29、的联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
30、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
31、坏环境。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 代 最 重 要 的 运 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 展 最 快 、 应 用 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
32、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 快 捷 的 现 代 化 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 具 与 线 路 合 二 为一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3、11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 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 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4、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
35、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集渔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
36、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 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
37、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净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 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38、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图 2-9)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39、、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图 2-15 是“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中A 代表系统, B 代表系统,C 代表系统,D 代表( 2)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科技, 提高生产效率; 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补充说明: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
40、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例如,北京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开展综合循环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
41、张状态; 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纲领: 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图 2-9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42、- - - -第 13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 教育和培训活动, 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地 理 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
43、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区域的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均质区: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如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区等。功能区: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区域的特征:包括整体
44、性、 差异性、 开放性。 青藏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纬度位置中纬度中纬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侧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岛国地形崎岖,山地、丘陵为主丘陵、平原、高原、低山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此特点主要
45、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影响植被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急, 不利航行, 水能丰富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 利于航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后来居上工业化最早传统工业布局多为“临海型”多为“资源型”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高更高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三大自然区差
46、异比较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平原、丘陵为主内陆高原、盆地高原气候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高原气候植被、土壤森林土、耕作土草原、荒漠高寒草原、寒漠、冻土水文水网密、流量丰咸水湖、季节河咸水湖很多农业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河谷农业游牧业人口密集稀最稀城市多、密、大少、稀、小最少、最稀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区位发展空间结构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利用五大湖廉价水运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 发展成为美国的“
47、钢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环境良好,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扩展,“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成熟;形成“芝匹带”等城市群资源面临枯竭; 发展空间受制约;环境污染严重; 人地关系比较紧张转型阶段钢铁工业等主导产业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迁向南方“阳光地带” 成为 “冰雪带” , “锈蚀带”产业外迁、人口外迁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再生阶段整治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匹兹堡成为 “知识城”复杂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人的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48、。成长阶段: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0 页名师精编优秀资料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强交通建设;加大科研投入。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
49、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分类:国内的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叫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国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 。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促
50、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结合实例,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可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南水北调对受水区的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逐步消除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生态效益:增加受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