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材料.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状况汇报材料告成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状况汇报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卫生镇”的目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特殊是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惠民效果。现将主要工作状况汇报如下:一、基本状况告成镇地处登封市区东南部,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44289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观星台景区所在地。1、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状况。告成镇综合文化站位于告成镇周马路中段,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主体砖混结构四层,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0
2、万元,政府筹资120万元)。工程于201*年6月动工建设,201*年5月底全部建成并投入运用。镇财政投资为文化站配备了办公设施和文体消遣用品,建成了办公室、图书室、消遣室、多媒体室、资源共享室5个室,完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健身器材的安装,镇文化站功能基本完备。在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为我镇文化站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配备图书3000多册。镇综合文化站的建成必将对活跃农夫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文化大院。全镇24个行政村,除贾沟、庙庄、田家门、森子沟4个村外,其余20个村全部建设了文化大院,并配备了健身器材。3、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共为14个村配备了电脑,为水峪、曲
3、河2个村配备了投影仪,配备了肯定的科技光碟,不定期的组织农夫收看科技讲座,运行效果良好。、农家书屋。除森子沟村外,共建成农家书屋23个,配备书柜156个,桌椅65套,图书75000册,为五渡村订阅报刊8套。二、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把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对文化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不仅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且把村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并指派主管副职负责统筹抓好此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二)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告
4、成镇整体文化水平,镇党委、政府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投资150万元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提出了规划和要求,对文化大院建设先进村赐予肯定的资金奖补。(三)抓好文化活动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队伍。我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主动推动,使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队伍的新局面。如界头村建立了“文化宣扬队”,冶上村成立了“冶上舞狮社”,关上村立了“盘鼓队”等。镇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了门球队、合唱队、嵩山文化义务宣扬队等。文化活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
5、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主动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厚的文化氛围。我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主动推动,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供应了舞台阵地。一是每年春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民间文艺活动汇演,营造了深厚文化氛围和节日欢快气氛。二是定期开展象棋竞赛、书画展览以及篮球、拔河、乒乓球等文化活动,再现了千年古镇的文化风貌。三是在重大节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期间,或在村文化大院、或在镇文化活动中心为广阔群众奉献上一台台精彩的文艺节目,让文化活动成为凝合民心、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点。四是连年参与全市民间文艺汇演活动,展示了告成人民健
6、康、主动、向上的文化风貌。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不常常;二是工作阅历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全镇文化氛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下步准备201*年我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上级有关详细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镇文化站软硬件设施,包括桌椅、图书、电脑、音响器材、活动用品等,确保201*年能够正常开展活动;2、安排每月组织群众进行一次时政宣扬和政策法制教化;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消遣活动,一是在“五一”期间组织学校、镇直单位开展一次篮球友情赛;二是在“七一”期间组织开展“红色”电影放映周活动;三是在“十一”期间开展广场文化周活动,组织全镇幼儿园进行汇报演
7、出,组织婚庆演艺团体进行技能大赛。4、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每季度举办一次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学问讲座等,辅导和培育文艺骨干;5、开办图书报刊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组织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6、搜集、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7、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和农夫文化专业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8、做好文物的宣扬爱护工作,提高广阔群众对观星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意识。201*年我镇将紧紧围绕市文广新局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发展为主题,以满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力,为全
8、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扩展阅读: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端州区文化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主动实行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对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华蜜指数。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一、成果现状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
9、化权益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动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淌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淌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
10、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当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心、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旺盛群众文化生活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
11、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每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3、主要做法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刚好根据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
12、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年度工作嘉奖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嘉奖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嘉奖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支配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主动争取中心、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养。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文化事业与教化事
13、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实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化、体育
14、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3、文化人才结构和实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渐渐弱化。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始终空缺。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
15、务不匹配。三、措施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非常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2、以旺盛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提倡全社会共同参加,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激励扶持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将社区文化专干、社
16、区文化辅导顾问和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起来,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将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培育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其他社区规范化将活动开展起来。打造文艺团队品牌。大力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做大和提升档次,争取政府支持,对大力支持送戏进社区的艺术团队赐予肯定的经济扶持和培训帮助,让各业余团体能够有更大的提升。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将“端砚文化节”、“纪念伍丁先师宝诞节”等节庆活动推向深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组织开展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将“迎春书画摄影展”、宋城墙灯谜竞猜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的文化活动推向深化。打造文艺培训品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市区一体化,
17、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好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干部高校、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培训,提升全民素养。充分激励社会力气参加文艺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各种民营培训机构发展。重点开展少儿舞蹈、少儿语言类的培训,主动组织参与各种竞赛、沟通活动,创出特色。3、主动推动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把人员编制划归区文化馆统一管理,区财政统一供给,不与镇、街行政机关相互混岗,全面推行文化站站长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着力实现文化站人员编制专职专用。一、基本状况近年来,高超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把资源资金向基层倾斜,全区基层文化
18、惠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文化惠民保障机制扎实有力。一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区、镇(街)财政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高超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看法(明府办201*147号),以及连续几年执行高超区“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区、镇(街)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发挥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三是把握机遇,大力实施高超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规划,有力保障了高超区革命老区各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当推动。四是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公共文体阵地管理机制,制订完善
19、服务规范,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五是接着实施基层文体建设年度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确保文化惠民工作落实到位。(二)文化惠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推动新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区级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规划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影剧院达国家三星级影院标准,6家博物展馆设施也不断完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各镇(街)文化站向综合化转变,杨和镇新建文化广场、明城镇优化布局镇文化中心等。村(居)一级文化设施不断扩容,实现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72个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部署开展93条人口500人以上自然村的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201*年建成了10家示范点。全区51
20、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农夫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实施要求。(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高超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老区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农家书屋”全覆盖老区行政村,老区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老区健身广场建设进展顺当,启动了青少年文化宫和谭平山纪念园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区529条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园园通”有线电视工程,受惠企业800家、员工约8万人。推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联合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市、区图书馆业务“一卡通”,区、镇(街)和村(社区)公共图书定期轮换。每年购买公益数字电影1000多场送到基层。
21、年平均组织“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活动10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启动流淌图书车、流淌演出车,广泛开展“文艺三下乡”、“高超讲坛”、“高超艺术讲坛”等活动,文化惠民工作载体呈现多元化、特性化、科技化特点。(四)文化惠民活动逐步形成品牌。主动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合作,实施大型文体活动项目招商,增加了发展活力。读书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魅力大舞台”、区运会、龙舟大赛、“体育村居行”、百村篮球赛、“体育嘉年华”、201*畅赏高超绿色快乐节等,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成为高超区具有影响力的文体品牌项目。如201*畅赏高超绿色快乐节,组织开展了区首届绿色博览会、区第四届万人濑粉节、镇(街)特色文
22、化旅游推介、区首届登山节等10多项特色活动,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旅游盛宴,进一步打响了高超“宜游宜商宜居”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创设表演平台的方法,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与条件成熟的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共建文艺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信息询问、文化服务等活动,让基层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和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二、存在问题尽管近年来高超区文化惠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城市“非常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还有肯定的距离,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公共文化
23、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要求。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佛山市提出的基本创建成为省特级文化站的要求有肯定的差距。村(社区)文化设施缺乏,个别文化阵地处于无人员看管、无维护资金、难以对外开放的境况。二是文化惠民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安排和运作模式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力度不足。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足、人员流淌性比较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完善。三是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不足。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的数量比较少,文化产品质量比较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
24、不足,服务效益偏低,特殊是在如何满意群众多样化、特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方法不多,探究精神不足。四是文化惠民资金不足。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同时,文化惠民资金投入的渠道比较窄,宣扬力度不够,社会参加主动性不高。三、对策建议(一)树立“文化民生”观念,保障文化惠民。加强文化惠民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必需树立“文化民生”观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作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建设
25、、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手段,努力向群众供应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根据省、市的工作部署,把文化建设的重点下移至农村、社区,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村基层、低收入和特别群体供应免费文化服务,保障“文化民生”。(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渠道,夯实文化惠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也是高超区文化惠民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必需大力实施文体设施全覆盖工程,规划建设西江新城演艺中心、体育中心、“梁发报园”和古耶贝丘遗址公园等标记性文体设施,做好阮涌村古村落爱护开发前期工作。启动体校综合楼建设工程,优化区体育馆功能布局。重点加强镇(街道)和村(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26、大力推动镇(街道)建设和升级聚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影剧院(放映厅)、展示馆、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广场)、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多元化设施,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接着实施基层体育设施扶持安排,将杨和镇文体广场打造为镇级全民健身广场示范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93家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形成城市“非常钟文体圈”和农村“十里文体圈”。(三)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以发展智能文化为切入点,推动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依托“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多渠道配送文体资源。深化“园园通”有线电视、农家书屋
2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各项文体惠民工程。用三年时间建立区、镇(街道)两级联合图书馆网络。协作佛山建立阅报一体的才智驿站,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满意社会发展和群众多元化需求。(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文化惠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区、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和网络,成立区体育总会,调动文体协会和社会团体主动性,壮大文体服务志愿者队伍,促进文体活动举办社会化。创新开展“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全民歌颂大赛、群众歌会、粤曲小戏小品展演、读书节、龙舟大赛、羽毛球公开赛、体育嘉年华、村际(百村)篮球赛等常设活动,促进传
28、统品牌与时尚品牌相结合。主动走政府主导、资源整合、企业支持、媒体担纲的运作新路子,深化组织开展绿色产品博览会、濑粉节、美食节、水果节、登山节、龙舟节、观音文化节、房博会、垂钓大会、摄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实现“十节(会)”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五)加大投入,保证文化惠民可持续开展。首先是要突出政府投入为主,并改进投入的方式。政府投入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变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在保障年度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1%的基础上,设立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
29、动,并对偏远山区实施“文化低保”政策。其次是要畅通民间投入管道,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主动激励发展民办文化,扶持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办“文化户”、文化活动室等,面对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经营和服务活动。(六)深化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增加文化惠民活力。开展区属文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动区电影中心转制,支持事业单位实行二次改革,增加事业单位活力。把握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机遇,加大对镇(街道)宣扬文体旅游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快下放权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增加基层的支撑力。落实政策扶持措施,建立全区文化人才库,通盘规划和开展人才提升安排。加强对基层文化专干的考核,逐步实行专业人员持证上
30、岗,完善社区和行政村文体活动辅导员制度,探讨组织开展“四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明星)评比活动,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全方位促进文化惠民工作。(七)加强评估考核,保证文化惠民任务落实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的考核,要以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落实状况、资金投入状况以及服务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绩效状况等,作为考核的重点,丰富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增加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
31、文化惠民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这是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的要义所在。不过,如何在浙江这片文化热土上写好这个“惠”字,仍是各界人士值得斟酌的事。本报记者就此邀请省人大代表、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高地社区党委书记施雪龙,省人大代表、玉环县楚门镇三联村村委会主任狄绍增,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村民郭文标,省政协委员、浙江绍剧团副团长姚百青,省政协委员、温州市艺术探讨所所长施小琴,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探讨馆员郭艺绽开探讨。为群众送去文化春风记者:农村和城市相比,在文化需求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差距在哪里?对于广阔群众来说,文化惠民该如何抓,才能行之有效地为群众
32、带去文化春风?施雪龙:农村和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所以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村一级变得尤为重要。我常常到全省各个地方去看当地的文化建设,虽然有的地方文化设施不错,但假如没有懂文化的人来组织,群众还是会有看法的,这是整个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工作没有做好的缘由。有了文化设施后,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这是文化能够真正惠民的关键。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找像社工一样的人来管理,但我认为,不拿酬劳、又有激情的人是很少的,希望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文化管理工作,确定不切实际。有些地方则打算以给编制的方法来解决文化管理员缺乏、留不住的问题,我认为这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管理员一旦有了编
33、制,就不肯定会有许久的主动性,而且财政负担也变重了。姚百青:文化惠民是一项综合工程,给老百姓供应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浙江绍剧团的职责所在。我这几年始终在跑农村,发觉戏剧在农村特别火,很多村民都希望能在一年中看上一场大戏。一个现实状况是,我们到农村出演一台大戏,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每场3个小时,费用是5万元钱。尽管和其他演出形式相比,剧团开出的费用已经很低了,但能花得起这钱的村子还是不多,所以大戏进村目前还是存在瓶颈。尽管现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普及,还有一些文化下乡的综艺晚会进村,但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农村传统习惯就是看大戏。郭艺:传统文化遗产爱护很重要,作为文化
34、惠民的一块工作,应当将文化遗产看作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源,要服务于民众和社会。一是要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对于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态区进行整体爱护,其主要核心是维护传统文化生态区的完整性,并惠及民众。对本乡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使生态爱护区拥有良好的民风,从而建立和谐生态社会。二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具有服务于民众文化需求的功能。经过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抢救发掘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爱护成果须要向民众展示,使民众拥有民族文化的骄傲感与文化爱护的自觉性。文化惠民,政府扶一把记者:文化惠民中,除了送戏、电影、图书、报刊等下乡外,村民们最须要的文化究竟是什么
35、?最须要政府支持的政策又是什么?文化惠民,是否只是开展多样的文化消遣活动那么简洁?狄绍增:文化下乡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要带去各种文化节目,更要在节目内容中增加法制宣扬、道德等内容。现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效果很好,但是假如能多送一些宣扬法制的电影到农村去,效果确定会更好。终归一些流行的电影,其实村民们都可以在别的渠道看到,而法律学问的传播却很缺乏,有些老百姓就是想学,也没地方。这方面政府要加强工作力度。郭文标:渔民成天都在海上劳碌,普遍缺乏文化底蕴。比如我们村的渔民,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回来整理下网,又要出海了,所以许多文化活动渔民都没法参加,图书什么的也看不进去,只能在船里看看电
36、影和杂志。时间一长,就和文化失去了联系。但是渔民对文化的渴望是很剧烈的。就像我是村里舞龙队的队长,只要我在村里,舞龙队的活动确定搞得起来,而且每次大家想举办文化活动了,也会出份子钱一起来做,可以说主动性是很高的。不过问题是,渔民的钱是很有限的,小型的文化活动可以做,大一点的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政府能否出台一些政策,拿出一些扶持资金给渔民们,这样每次文化活动的经费政府贴一点,渔民出一点,大家的压力就小许多。还有,能否在每艘船上安装卫星电视?这样渔民在船上就可以知道很多国家大事,看到电视节目,能够让更多的渔民了解到文化的魅力。施小琴:文化惠民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化生成的本质问题,要爱护好文化生态系统,中
37、华民族的文化不是从课堂里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的本性、黑土地以及创建力。楼建得再高、地浇得再平,都无法成为文化的基石,社会文明的发展,应当为人性的完善、民生的华蜜供应更美妙的前景。回来人性、回来自然,是当下最大的文化。就目前城乡百姓日渐高涨的文化需求来说,文化惠民还有很大空间。送文化只是一方面,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生产者的培育、文化场所的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进行细化、分流,就像百货公司一样,让老百姓有享受不同文化的权利,有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要让百姓有自发的来自于当地文化传统的文化生活,让大家通过各自富有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再创建,共同建立一
38、个精神家园。文化惠民进万家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现代传播实力建设,注意文化遗产爱护、传承和利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一、以完善文化设施为抓手,增加文化惠民的支撑力1、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谭逢敬艺术院已顺当完成主楼封顶,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182万元,正转入装修阶段。争取省广电局支持农村电影放映车1台,争取省文化建设基金支持美术馆建设资金80万元、支持三埠文化站建设资金7万元。市图书馆修理改造工程、市文化馆小剧场改造工程已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建设已完成投入运用,镇级支中心已进入设备招投标阶段。抓好农家书屋的建设,目前已
39、建成129家,今年,省建点49家、我市建点35家正在配送书籍和书架。根据行政村文化室“五个有”标准,201*年,指导基层基本建成文化室36间。主动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截至10月底,完成放映2534场,完成全年任务的93%。指导三埠街道、水口镇启动文化广场的建设,三埠文化广场正在施工。2、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201*年开平市元旦春节系列文体活动共29项。开展送文化进社区(企业)、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举办文化演出75场,文化展览20多场。举办“农信杯”开平市第八届金秋曲艺敬老活动周,举办“追寻沙飞踪迹纪念沙飞诞辰百年摄影作品及文献巡展”大型图片展览。举办赤坎乡土文化艺术节。二、以扶持文艺创作
40、依托,增加文化惠民的生命力1、重视文艺创作的扶持和引导举办青年文学开平碉楼文化笔会,国家级文学刊物青年文学(6月上半月刊)刊登了开平碉楼文化专辑,我市13名作者发表了作品。胜利举办“书坛点将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打造书法文化品牌。胜利申办全国其次届册页书法展,必将对我市文化名市建设产生主动推动作用。3月初,201*年度江门市群众文艺作品评比结果正式揭晓,我市选送的作品中有1件获一等奖,3件获二等奖,2件获三等奖。目前确定的201*年重点创作项目进展顺当:张碧云创作的长篇小说庄园照旧与北京唐德国际传媒公司签订拍摄协议,已完成剧本创作阶段。谭发宁创作的歌曲闯金山已完成录制工作。舞蹈泮村灯会
41、进入音乐编排阶段。2、重视文艺培训,培育文艺人才举办了粤曲演唱暨打击乐公益培训班、龚耀年歌曲培训班等艺术培训班。组织市艺术团、民间乐团、舞蹈团、天使乐坊等艺术团队定期辅导排练。举办了暑期免费艺术培训班,开设语言艺术、器乐表演、舞蹈、音乐等10个专业,全市共360多名少年儿童享受了免费的艺术教化。三、以深化文化改革为重点,增加文化惠民的保障力1、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依据市编委的精神,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报市编委,争取将我市文化单位全部定为公益一类单位。根据省委宣扬部、省文化厅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准,撤销开平市粤剧团牌子。2、探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动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和调研相关工作,深化了
42、解我市文化产业目前状况、了解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以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组织印刷发行业商会参与其次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四、以文化遗产爱护为载体,增加文化惠民的承传力市文物局扎实推动开平碉楼与村落爱护利用工作。1、加紧修编开平碉楼与村落爱护规划落实了编制规划的经费、召开了3次编制工作会议,目前已进入初稿征求看法阶段。下一步将召开镇、村座谈会,根据各部门看法修改后,再按程序逐级报上级部门审批。2、仔细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了开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并印刷出书。文物普查田野摄像工作室外拍摄部分已完成,到年底将完成文物普查摄像的编辑整理工作。文物普查名录正在编辑当中。3、扎实
43、做好碉楼爱护工程接着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爱护设施建设项目工作,目前,进入设备调试和设施检验环节。省政府下拨的第一笔1000万元开平碉楼与村落修理整治专项经费的运用进展基本顺当:11月1日,碉楼修理与防雷工程正式开工;自力村防盗监控工程(二期)已全部完成并已验收完毕。为了更好地爱护好“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文物部门根据文物工程管理的有关程序和规定,托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了核心区、缓冲区内和托管的40座碉楼(庐)。4、做好碉楼认养大会相关工作已召开了5次座谈会,仔细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目前,正在筹备碉楼认养大会的相关资料。5、做好其次轮世界遗产定期报告及监测报告工作依据联合国教科文
44、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完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定期报告的填写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报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赣榆县在1999年和201*年,先后两次荣获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县的称号。近年来,赣榆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打造了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草根文化”、“赣榆风情”文化广场、海洋文化等品牌;荣获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县”、“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图书馆”等称号;赣榆县普法说唱团被评为省特色文化团队;柘汪镇文化站长
45、苏宁被评为省优秀文化站长。一、文化投入持续增长近年来,县级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增幅略高于同级财政的常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略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县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年度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每年列入年度预算并足额拨付。201*年至201*年,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3.12%和56.73%,县财政拨付县直文化事业费为3051万和4918万,分别增长120.9%和61.12%。201*年,赣榆县文化事业经费为4918万元,人均达到44.7元,高于全省水平。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社会各界初步形成了重视文化,支持文化
46、公益事业的良好风气,最近3年来,采纳冠名等形式,企业对于文化活动的赞助达到3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设施网络逐步健全赣榆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赣榆县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县级“文化四馆一中心”,总投资达1.6亿元。其中县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文物陈设布展1000万元;县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分别已于201*年10月26日和201*年4月29日开馆并全面对外开放;42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立、命名10个“非遗”爱护基地
47、;33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举通过省级验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支中心、18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正常运行;人均藏书量达到0.9册。赣榆县在培树内部培训、在岗培训、资格培训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广阔文化工作者,在为群众奉献文化产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关键体现在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的服务水平上。新建成的“文化四馆一中心”对群众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培训一大批镇村文艺业务骨干,培树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等;大型演出、广场文艺活动让群众免费参加,精彩广电文艺节目刚好呈现;重大节庆、“三送”活动、“
48、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三乡”文艺汇演、农夫读书节、社区文化节等等,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三、群文活动丰富多彩为使广阔人民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成果,赣榆县重视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文化工作开放性、群众性。接着开展“三送”活动。开展向山区小学及相关部门送书1000余册,送图书下乡201*0册;送戏下乡220场、送电影下乡7500余场;主动协作宣扬部门组织开展“赣榆风情”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企业、校内、部队等活动;实行城乡共建方式,大力推动文化进村入户,18个镇文化站、92支民间文艺团队年演出达1700余场;相继举办了首届农夫
49、读书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文化培训达4000人次以上;94名文化志愿者活跃于镇、村,主动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的“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大型电视纪录片走遍赣榆受到全县观众宠爱;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获省优秀专栏节目,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和赣榆广播电视新周刊胜利改版,大型演出在县级台领先实现现场直播;徐福东渡传闻列入国家级非遗爱护名录;海州湾锣鼓渔家鼓声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广场类金奖。重点打造“海州湾女子锣鼓”、文华演唱团、中心社区吕剧团、青口镇民间艺人说唱团、赣马镇男子十二乐坊等特色文化团队;接着打造“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赣榆风情”文化广场、“草根文化”品牌。四、市场管理规范有序赣榆县有效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近年来,相继举办从业人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