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85735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东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试行)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Green Highway (Trial)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17年3月目 次前 言1 总则12 绿色公路设计33 绿色公路施工184 绿色公路运营与养护管理27前 言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实施绿色公路建设和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交公便字2016157号)、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办公路201693号)及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广东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广东公路建设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绿色公路

2、设计;3.绿色公路施工;4.绿色公路运营及养护管理。本指南主编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本指南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贾绍明、张钱松、陈明星、王璜、梅晓亮;李爱民、沈毅、邵社刚、孟强、宁选杰、吴立坚、蒋海峰、王随原、和海芳。1 总则1.1 本指南所称的绿色公路是指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建设品质提升与运行效率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行车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1.2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使用。

3、1.3 绿色公路的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3)创新驱动原则。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创新的驱动与支撑作用,为公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4)因地制宜原则。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工程特点,明确项目定位,确定突破方向,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工程设计,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1.4 公路建设项目应依法

4、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节能评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与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等节能环保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环保景观专项设计、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施工期环境监测与水土保持监测及施工期节能监测等要求,鼓励开展环保管家服务、环境影响后评价及节能后评估工作。1.5 绿色公路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 绿色公路设计2.1 总体要求2.1.1 公路规划阶段,应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交通运输需求的分布和发展、区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出行需求及占用土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路网布局。2.1.2 公路建设项目立项研究阶段,应

5、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有路网状况和交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条件,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建设规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1.3 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比选走廊带和主要控制点,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尽量采用避绕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区的建设方案;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2.1.4 公路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应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

6、用地指标的规定。2.1.5 公路设计应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理念,积极推广应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控制、节能降碳、安全智慧及提升服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2.1.6 公路建设项目应构建动态设计与多方联动机制。(1)坚持动态设计制度。以施工为重点,根据施工进展及发现的新问题,实施持续设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2)建立参建单位多方联动机制。畅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以联席会议为纽带,发挥各方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2.2 设计新理念2.2.1 综合最优化设计理念建立综合最优化设计评价系统,坚持设计创作、精益求精的原则,加强总体设计,全局性、统领

7、性地进行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互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保景观等专业设计。通过最优化设计,达到路线平纵横断面的最优布置、路基防护及排水的集约与环保、桥梁及隧道结构的安全与耐久、互通立交的最优布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布局的以人为本、景观绿化的自然协调。通过综合最优化设计,达到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社会的和谐,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实施难度、节省工程造价。2.2.2 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理念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遵循建管养一体化设计理念,注重建设质量和工程耐久性,并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贯穿到项目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

8、精心设计、优化设计,有效的控制建设成本;汲取以往项目养护和运营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提高工程技术含量,以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2.2.3 灵活性设计理念在充分掌握现有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安全与功能的同时,通过合理选用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最大限度维护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可通过布置不同路基断面形式、选用适宜的防护形式、结合地形选择合理的桥梁墩台及隧道洞门形式、山区场地条件下的变异互通形式等灵活性设计措施,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程造价,并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养护。2.2.4 宽容性设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预防、容错、

9、纠错”宽容性设计理念,系统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采用运行速度设计降低相邻路段容许速度差,达到线形的连续均衡,并按照运行速度设置合理的曲线要素、超高等,全面提高线形安全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路侧净空,如采用低路堤、宽平台、缓边坡等提高道路安全性;设置宽容性的路侧结构物,如路边震动带、护栏、缓冲垫、可解体消能的标志杆柱等,为侵入路侧车辆提供安全保护。2.2.5 标准化设计理念以推进模块化建设为方向,深入推广标准化设计,鼓励构件设计标准化和通用化,促进设计标准化和施工标准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预制拼装结构,尽量减少混凝土现浇结构,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2.3 路线设计2.3.1 按照“统

10、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包括:(1)鼓励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线位。(2)改扩建公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2.3.2 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沿线主要城镇发展规划、路网布局等进行布线,充分应用安全选线、环保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人文选线等技术,综合考虑占地、拆迁、施工、运营安全及养护费用等因素,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方案,推荐综合最优方案。2.3.3 在保证线形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运用技术指标,考虑土石方平衡、填挖高度、桥隧设置、互通设置及工程造价的控制等,从而确定最优线形。2.3.4合理选用平、纵、横技术

11、指标,尽量降低路线纵坡,减少路线长度。2.3.5 路线设计宜尽量保持区域自然水系的原有水文情势,适当提高桥隧比例和桥涵构造物的过洪能力。2.3.6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设计要求,特别是路基断面方案确定、路基高边坡控制、桥隧位置布设、互通位置选择以及结合线形对安全设施的设置等,同时路线布设还应考虑尽量降低结构物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性。2.4 路基设计2.4.1 宜从以下方面细化路基填挖设计,保护土地资源:(1)严格控制高填深挖路基,当挖方深度大于30m、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应结合占用土地情况进行路桥(隧)方案技术经济比选。(2)对必须通过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的路段,路基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

12、比较,采取以桥代路、设置路基挡土墙、采用节地型排水沟和压缩护坡道、碎落台宽度等可行措施,减少占地数量。(3)路基挖方应认真勘察、精细计算、合理调配、力求自身利用平衡,减少设置取、弃土场;必须设置取、弃土场时,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并应与改田、造地、复垦相结合。(4)公路筑路材料宜尽量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材料,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可考虑利用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及其他建筑工程(如河道整治、水库开挖、鱼塘建设等)的废弃土石方。2.4.2 公路防护排水系统设计应将隔离栅-边坡-边(排水)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地形恢复整治、原生态设计,打造融入自然的公路防排水系统。(1)在保证边

13、坡稳定的前提下,路堑边坡开口线尽量采用圆弧形设计,坡面防护应因地制宜采用生态防护设计营造与周边原生植物群落一致的乔灌草复合群落,降低传统圬工防护对生态与景观的影响。(2)结合路侧净区营造,边沟设计采取浅碟形植草土边沟等生态边沟形式,实现路基排水系统与坡面防护体系相互协调。(3)人为活动较少的路段可采取种植多刺植物营造植物隔离栅替代传统隔离栅的设计方案,兼顾安全与生态保护功能。(4)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路位于城镇规划区的路段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公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

14、、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2.5 路面设计2.5.1 路面结构设计应基于公路服务功能与交通量组成特性,因地制宜确定路面总厚度及结构组成,避免照抄照搬其他项目路面结构设计。(1)对交通流以小型车为主的旅游公路,可研究取消中面层设计;对以重载交通为主的交通主干线,可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2)倡导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使材料的性能与路面结构相匹配,提高路面的耐久性。2.5.2 推广应用低碳环保耐久性路面,有关要求如下:(1)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公路路面设计宜加大能够提高长期使用性能、节约材料的新型路面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如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

15、轻质混凝土、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空隙低噪音排水沥青、废旧橡胶粉沥青等路面技术。(2)改扩建工程应积极推行废旧沥青路面、钢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实现旧路面的全利用。2.5.3 做好隧道内外路面的衔接设计,隧道洞内路面的面层类型宜与洞外路段的路面类型一致,保证内外协调一致、有机衔接,提高行车的舒适性;有条件的项目隧道路段宜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表面层采用温拌、阻燃、降噪沥青混合料,提高隧道路面安全性能。2.6 桥涵设计2.6.1 应将桥梁运营和维护纳入工程设计与建设一并考虑,突出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强调系统性,强化结构设计与养护设施的统一。2.6.2 发挥钢结构桥梁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面的比

16、较优势,积极推进钢结构桥梁的应用,尤其是在山区复杂条件下非标准跨径桥梁中的应用;积极应用高性能混凝土,保证结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公路运营养护成本。2.6.3 针对悬索桥、斜拉桥等复杂桥型,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拓展BIM技术在高精度项目空间场景、模拟设计选线和结构物选型、精细化管理远程实时监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视化分析控制工程进度,以及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桥梁建设的智能化。2.6.4 路桥结合设计减少工程永久占地,相关要求如下:(1)、类地形区路桥分界临界高度一般不宜超过6m,最高不宜超过10m;类地形区通过耕地路段的路桥分界临界高度最高不宜超过8m,以减少桥

17、台和桥头引道占地。(2)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桥梁宜选用能够降低上部结构高度的结构类型,以降低桥面高程,从而降低桥台填土高度,减少占地。(3)通过耕地分布集中区域路段的桥梁宜尽量增大跨径,以便于施工完毕后复垦。2.7 隧道设计2.7.1 强化洞口设计,相关要求如下:(1)针对隧址周边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安全、环保、美观、经济、排水等因素,贯彻落实“早进洞晚出洞”、尽量降低边仰坡高度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洞门形式与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洞口顶部仰坡高度不宜高于20m。(2)推行中、短隧道单向CD挑梁法出洞设计,实现“零开挖”。2.7.2 从隧道洞门形式选择、洞口减光设计、

18、隧道通风及供配电、隧道照明灯具及控制等方面加强隧道节能设计,设计建造低碳型隧道。(1)隧道洞门形式宜采用削竹式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设计。(2)洞口减光设计可因地制宜采取绿化带减光、遮阳棚、遮光棚以及通透式棚洞等方式。(3)应将通风与照明能耗作为隧道位置布设、线形、断面及纵坡设计的一项重要比选因子,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隧道通风与照明节能的设计方案;隧道通风方案设计应首先考虑自然通风的可能性,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宜优先采用纵向机械通风方案与应用分布式智慧型单相供配电技术。(4)隧道照明方案设计应推广应用LED照明灯具、精细化照明调光控制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隧道通风和照明用能可开发

19、利用风电、光电、风光互补、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光纤传导、太阳光与人工光结合及导光管等绿色照明技术,以减少市电的使用量。2.8 互通立交设计2.8.1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遵循选型与功能定位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追求互通立交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一致,注重对现状地形的利用来合理选择立交形式,注重通过立交范围内的地形整治实现合理的线形设计和景观营造。2.8.2 注重互通立交用地规模的控制,相关要求如下:(1)在满足功能、安全和运营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应规模适当、布局紧凑,选用合理的形式,以减少占地,具体措施包括: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交叉所设置的枢纽互通立体交叉,当交通量较小

20、时,左转弯直连或半直连匝道设计速度不宜超过60km/h;建设条件复杂的枢纽互通立体交叉,在保证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可选用较低的技术指标。类地形区一般互通立体交叉,当交通量不大时,可适当降低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和圆曲线半径,并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适当的变异形式,对长匝道或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线,可设置曲线迂回展线。对于因布局间距需要、连接县级及以下城镇、预测期末交通量小、用地紧张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菱形形式。(2)占用耕地数量较大的互通立体交叉宜进行互通区内土地综合利用论证,在保证互通立体交叉功能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公路服务设施或收费、监控通信及养护等管理设施布设

21、在互通立体交叉用地范围内,或通过设置机耕通道、匝道桥梁化等方式,为互通立体交叉区内耕地的耕作提供条件。2.9 交通安全与机电设施设计2.9.1 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绿色宽容、主动预防与被动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基于路网的交通标志系统化设置、路侧警示和防护设施、交通标志与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鼓励规模化应用可导向防撞垫、转动(缆索)护栏、路侧振动带、雨夜反光标线、彩色标线、太阳能交通标志、透光标志及雾区行车智能诱导系统等“四新”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2.9.2 开展监控、收费、通信、供配电、照明等机电系统的节能设计,重点针对大型可变信息标志与显示屏、外场监控设

22、施、监控中心机房、供配电系统、隧道通风与照明系统以及收费广场与服务区场区照明设施等重点用能机电设施,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的机电设备和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实现机电设施的绿色建造目标。2.9.3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施用能宜尽量采用风电、光电、风光互补供电等绿色能源。2.10 服务与管理设施区设计2.10.1 合理确定公路服务设施选址、服务功能及布局,相关要求如下:(1)根据交通量、交通流的性质,结合路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项目服务区和停车区的总体设置间距;根据服务区所在路段的交通区位、交通性质、场地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服务区的具体建设位置,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地形条件。(2)鼓励服务区在配置车辆服

23、务、人员服务、附属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拓展旅游服务功能,配置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3)服务区内设施的布置应因地制宜,力求紧凑,科学分配各功能区的位置和建筑面积,优化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2.10.2 提升服务与管理设施区的节能环保水平,相关要求如下:(1)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开展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及管理中心等设施的节能设计,相关要求如下: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建筑物的主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提高建筑

24、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尝试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尝试建造太阳能光伏、风力或潮汐能等绿色发电设施和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热水及地源热泵空调制冷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鼓励设计使用高效节能建筑设备如变频空调,应用光导照明、高效节能照明灯具(如LED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无极灯、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路灯、微波离子灯等)及照明智能控制技术(如程序控制、人体感应开关、光电或声控开关、节能自熄开关等)等绿色照明技术和太阳能指示

25、牌等。(2)推广基于清污分流、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鼓励开展透水路面、渗透型生态停车场、绿色屋顶、植被水道及下凹式景观绿地等雨水资源化利用系统,鼓励以资源回收为导向的污水源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及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资源化系统的设计,力争实现服务与管理设施区雨污水零排放。(3)服务与管理设施区鼓励采用节水型水嘴(符合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2010标准中规定的用水效率等级为2级以上的水嘴)、节水型便器(符合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2-2010标准中规定的用水效率等级为2级以上的坐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如卡式智能型淋浴器、非接触自

26、动控制型淋浴器、延时自闭型淋浴器、节水型淋浴喷头、恒流节水器、恒温混水阀等)等节水器具和设备;场区绿化及景观用水宜采用收集的雨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后形成的再生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滴灌、渗灌、低压管灌等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4)服务与管理设施区应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宜建设堆肥处理设施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2.10.3 充分利用公路养护工区、场站等用地,科学设置服务区、路侧港湾停车带、路侧综合型停车区,因地制宜开展观景点、汽车露营地、房车营地及旅游服务站等旅游服务设施设计和慢行系统设计,推广服务区、停车区加气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

27、桩设施,构建公众个性化出行服务设施,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出行服务需求。2.10.4 开展智慧服务区设计,相关要求如下:(1)推广应用服务区多媒体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基于WIFI的信息服务系统、声光电多媒介综合信息推送系统、地磁停车位检测系统、服务区全景监视系统,提升服务区的智慧化水平。(2)拓展ETC技术应用业务,逐步实现ETC在通行、停车、加油、维修、检测等环节的深度应用。2.11 环保景观设计2.11.1 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设计,推广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重点加强公路路域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资源、湿地生态、野生动物等方面的保护设计和恢复设计。(1)在满足公路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避绕

28、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生物物种资源分布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如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的建设方案;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路线确需穿越上述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应选择影响范围小的通过方案,并针对其保护对象特点及保护要求,开展生态保护专项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敏感区域及其保护对象的扰动、阻隔及干扰影响。(2)强化原生植被的保护性设计,林地路段应严格控制用地范围内

29、林木的砍伐数量,不得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林木;开展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古树名木就地保护与移植异地保护方案的比选及设计,在不影响公路行车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就地保护方案。(3)在对公路用地范围内表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路基清表土集中存放临时防护与后期恢复利用设计,综合利用表土资源。(4)在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根据需要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通道。(5)开展取、弃土场及施工场地等施工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设计,强化取、弃土场的拦挡、防洪排导、坡面防护、土地整治及植被恢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2.11.2 强化环境污染治

30、理设计,推广交通噪声控制设计,因地制宜建设声屏障、隔音墙等噪声污染治理设施,鼓励采用林带式、土堤式等生态型降噪措施;强化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与管养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计,鼓励采用污水再生利用工艺,实现污水资源化。2.11.3 重视水环境敏感区污染风险防范设计,相关要求如下:(1)针对公路穿(跨)越的饮用水源地及保护区、类以上水体等水环境敏感路段,开展路面径流收集与处置系统设计。(2)涉及饮用水源地取水口、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等水环境极度敏感路段,鼓励通过设置排水沥青路面,采用浅碟形植草边沟、快速土壤渗滤系统边沟等生态边沟,提高护栏防撞等级,建设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监视、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手段,构建集危

31、化品运输车辆行车安全保障、路面径流收集与处置、水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环境敏感区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污染风险防范系统,提升水环境风险事故应急能力。2.11.4 开展特色鲜明的景观设计,相关要求如下:(1)坚持“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理念,提倡“保护性、恢复性、自然式、乡土化”的设计手法,充分挖掘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将沿线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等特点融入景观设计。(2)绿化设计应以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生态系统为目标,优先选择少维护、耐候性强的乡土植物,植物配置突出安全提示、碳汇、降噪等新功能。3 绿色公路施工3.1 总体要求3.1.1 公路施工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所在地有关环境

32、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意见及要求。3.1.2 在公路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3.1.3 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组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3.1.4 按规定选定专业机构开展施工期环境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绿色施工方案;组织编制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实施方案,并将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纳入主体工程监理一并考虑,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大环境敏感

33、区、并可能存在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可按规定选定环保专业机构协助开展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工作。3.1.5 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3.1.6 定期对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参建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3.2 建设管理手段与制度3.2.1 大力推进建设管理信息化,相关要求如下:(1)推广开发应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构建面向设计、施工及养护全过程、一体化管理系统。(2)推广智能化工地与智能化检测实验室建设,推进质量检验检测数据实时互通共享。(3)探索基于无人机遥感应用的施工安全与环保监

34、管技术,创新工程施工安全环保管理手段。(4)推广建设与运营期能耗监测管理,科学评估项目建设能耗水平。3.2.2 积极推广建设管理新经验,相关要求如下:(1)鼓励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营造绿色公路建设市场发展环境。(2)推广土建工程与路面工程、土建工程、绿化工程与房建工程一体化施工管理,促进土石方、表土及隧道洞渣等资源的协同配置与综合利用。(3)探索应用工程施工质量、健康、安全及环境四位一体(QHSE)管理体系,推广公路建设期环保管家服务等环境管理新模式。3.3 标准化施工3.3.1 工地建设标准化按照“生产工厂化、驻地人本化”的原则,实施驻地建设、工地实验室、混凝土拌和

35、站、钢筋加工棚、预制梁场等临建设施标准化建设。3.3.2 施工工艺标准化鼓励工程构件生产工厂化与现场施工装配化。重点抓好“把四关控六度”,即严格把好四关:人员关、机械关、材料关、工艺关,强化控制六度:结构物强度、路基压实度、路基边坡坡度、路面平整度、桥梁安置与吊装精确度、隧道衬砌厚度。3.3.3 管理行为标准化重点抓好“两到位三落实”,即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机构人员到位,落实好技术管理、过程管控及内业管理。3.3.4 安全文明标准化重点抓好“四项制度、五项措施”,即严格实行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夜间施工报备及适时停止作业制度、项目安保工程与主体“三同时”制度、质量安全隐患整改“四不放过”制度

36、,落实隧道动态监管措施、危险点隔离措施、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措施、用电用气安全作业措施、文明施工管理措施。3.4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3.4.1 推行施工期永临结合措施。(1)推行施工便道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隧道应急抢险通道建设相结合,实施永久硬化措施。(2)拌和站、预制梁场及施工驻地等临建设施优先利用地方建设用地、路基永久用地、取弃土场地,减少新增临时占地数量。(3)加强供配电方案与临时供配电方案结合设计,鼓励临时用电设施与永久用电设施有机结合。3.4.2 实施废旧材料再生循环利用。(1)推广废旧沥青路面、钢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推广粉煤灰、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积极开

37、展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2)推广隧道洞渣在路面集料、机制砂中的利用技术、弃土场与填方路基结合设置技术、土石方合理调配技术,降低废弃土石方数量。3.4.3 加强施工节材措施。(1)靠近城镇路段宜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2)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3.5 生态保护3.5.1 实施路基环保清表。(1)推广公路施工红线内二次清表作业工法,第一次清表为开挖控制线内的地表植物清理,第二次清表在防护工程施工时进行,两次清表时间与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植被。(2)在方便施工的前提下,路基挖方清表时两侧各留3m红线内坡口线外的植被

38、不清除,桥梁施工仅对桩基与桥台处的植被进行清理,互通立交区仅对主线与匝道路基用地范围进行清表作业,隧道仅清理洞口仰坡开挖范围内的植被。3.5.2 保护原生植被与表土资源。(1)贯彻落实野生保护植物、古树名木及大树等原生植被的保护要求,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野生保护植物现状调查,因地制宜实施就地保护与移栽利用;对野生保护植物集中分布地带或移植难以保证成活的古树名木,宜通过优化路线走向或工程构筑物布设方案,避免或减轻公路建设对其影响。(2)实施路基清表土收集利用工程,集中堆存于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区等公路永久用地范围内,后期利用作绿化用土、复垦土等,有效保护表土资源。(3)森林路段施工单位应加强防

39、火知识教育,必要时可在用地两侧边界建设临时阻火带,防止人为原因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3.5.3 控制生态敏感区路段施工扰动影响。(1)针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采取扰动范围少、影响程度低、施工时间短的施工工法,实施生态补偿措施,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开工前施工单位可通过举办野生保护动物图片展等方式,对施工人员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针对野生保护动物的迁徙(移)、觅食及繁殖等活动规律,制定相应的施工环境保护方案,如鸟类迁徙季节

40、应禁止夜间施工、爆破等强噪声施工活动应避开清晨、黄昏等野生动物活动高峰期和繁殖季节等等。3.5.4 有效防治施工期水土流失。(1)半填半挖路段、隧道洞口下方应先实施挡土墙、拦沙坝等拦挡工程,再进行土石方填挖作业,以避免开挖土石方顺坡滑溜而破坏植被和土地。(2)路基边坡及隧道洞口仰坡应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加以防护,雨季来不及实施永久防护工程的,应采取临时排水、拦挡及苫盖措施。(3)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土场、弃渣场进行取、弃土作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4)选定的弃渣场必须先做好排水、支挡等防护工程后方可弃渣。(5)应选择有开采手续的合法砂石料场供应商,并在砂石料购买合同中明确水土

41、流失防治责任;外购砂石料场的选址宜尽量选择位于路线200m以外,以减少砂石料场对生态和公路路域景观造成的影响。3.5.5 恢复临时用地。(1)推进取、弃土场及施工期临建设施用地复垦造地、绿化等恢复措施,有条件的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用于地方建设,实现临时用地最大限度地得以恢复和利用。(2)预制场、拌和站以及施工营地等施工临时场地首先应对施工固体废弃物进行清理并运至邻近弃土场进行处置,然后再按要求回覆表土及采取恢复植被或复耕措施。(3)弃土场施工中应注意土石分离,尽量将弃石、弃渣置于弃土场底部,土方填于弃土场表面。(4)施工便道使用完毕后经修整后尽量用作农村公路,无法利用的应回覆表土并采取恢复植被或复

42、耕措施。3.6 环境污染控制3.6.1 施工扬尘污染控制(1)各类施工场地宜实施硬化措施,四周建设围挡设施,旱季定期洒水抑尘,拌和楼应配备除尘设备。(2)施工便道原则上应铺设高级路面或砾石,旱季定期洒水抑尘。(3)非施工作业面的裸露地面、长期存放或超过一天以上的临时存放的土堆采用防尘网进行覆盖,或采取绿化、固化措施。(4)水泥、粉煤灰、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进行覆盖,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5)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应采取苫盖、加装蓬盖等措施防止车辆运输遗撒。(6)对于土方工程,开挖完毕的裸露地面应及时固化或覆盖。(7)鼓励隧道衬砌应用湿喷工法、全断面

43、装配式衬砌施工,推广隧道水压爆破施工与雾化设备除尘、降温技术。3.6.2 施工噪声防护(1)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从源头上降低噪声源强。(2)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段,在居民集中区150m以内的施工场地,宜避免夜间(22:0006:00)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夜间严禁打桩作业。(3)采取建筑围挡、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对受噪声影响大的声环境敏感点实施防护,必要时在有条件的路段可结合运营期噪声预测超标情况建设永久性声屏障。3.6.3 施工现场和驻地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1)施工驻地视施工人员数量分别

44、合理设置旱厕、化粪池或小型生化污水处理设施,旱厕和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小型生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应达到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2)隧道施工排水、混凝土搅拌站排水及桥梁基础施工中的泥浆水宜设置沉淀池进行处理,上清液排放或用于场地旱季洒水抑尘。(3)施工驻地设置垃圾站宜为密闭式,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宜分类存放,运输消纳应符合相关规定。3.6.4 涉水桥梁桩基环保施工(1)跨越敏感水体桥梁水中基础宜因地制宜采用沉入桩、灌注桩、沉井等桩基形式,以减少对河床或湖底的扰动影响。(2)涉水桥墩桩基施工平台尽量采取钢栈桥全平台施工方案,优先应用清水钻或环保泥浆施工工法,施工泥浆循环使用,钻渣采用泥浆

45、船驳运至岸上指定地点处置。(3)涉水桥墩桩基施工周围宜设置围油栏,防范施工机械跑冒滴漏所形成的油污染。3.7 节能降碳3.7.1 建立施工机械节能准入制度。研究制定主要施工机械能耗限值标准,实施施工机械节能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工程机械。3.7.2 实施施工期电网集中供电。具备条件的工地,推广实施施工期电网集中供电措施,隧道、服务与管理设施区永久供电与施工期临时用电相结合。3.7.3 推行沥青拌合楼“油改气”。沥青拌合楼宜全部实施“油改气”,降低拌和施工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3.7.4 推广节能施工工艺、工法。推广温拌等沥青路面节能施工工法与技术,实现施工节能降碳目标。

46、4 绿色公路运营与养护管理4.1 总体要求4.1.1 运营管理部门宜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1.2 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基于路网层面推广公路环保设施等第三方运维管理,推行养护及环境管理的市场服务机制。4.1.3 鼓励隧道照明与房建设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服务区运营能耗监测系统及技术。4.2 运营管理4.2.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管理制度。4.2.2 对公路运营期交通量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及时采取声屏障等敏感点降噪措施,提升管理与服务设施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做到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及污水排放水质达到相应标准要求。4.2.3 利用短信平台、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构建公益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公众高效、便捷、舒适地出行,缩短出行人员在途距离和时间,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4.3 养护管理4.3.1 公路养护宜采用节能环保型养护装备。4.3.2 路面日常养护宜采取微表处、稀浆封层、雾封层等预防性养护方案;路面大中修宜推广应用节能、利于材料循环利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工法,如温拌沥青混合料工艺、沥青路面再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