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82072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 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

2、质体宽度。3.薄层解释原理: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t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T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A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T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A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T的关系曲线上,A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协调脉冲。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

3、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

4、过程。12.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 14.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相对变化, 15.

5、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的顶底反射信息。类型:1韵律性薄层2递变型薄层填空:1三个准则条件:零相位子波;子波相位数,主极值大而明显2射线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有限差分法、kichhoff积分法、F-K域法、有限元法;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时间空间域法、频率波数域法;时间偏移、深度偏移3识别有效波: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向性、时差变化规律4构造解释:时间剖面对比、时间剖面地质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解释、含油气远景评价、剖面,平面,连井解释5薄层类型:韵律性薄层、递变型薄层6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孔隙、溶洞、裂缝。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

6、溶蚀裂缝7火山岩:裂缝、溶蚀孔洞、气孔。地震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8“一二三多”: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岩石物性参数、地质模型;正反演、地质 地物、定性 定量解释;修改模型、调整参数9分辨率定量表示:(1) 纵向分辨率:Dhl/4,可分辨;(2) 横向分辨率: (3) Widess关于分辨率的定量表示: ; 为子波的最大振幅Fn为Nyquest 频率;S(f)为振幅谱;(f)为相位谱10. 垂直剖面包含下列地质信息: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地层厚度;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与此对比,在水平切片上包含的地质信息有:反射层的走向(水

7、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反射界面的厚度;反射界面的倾角;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 大题:1.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波阻

8、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2.水平叠加剖面问题:1在界面倾斜情况下,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低横向分辨率。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

9、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在二维地震测线内,侧面波无法归位等问题。2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界面倾斜时,记录点的显示位置总是相对于反射点向界面的下倾方向移动,这是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的。解决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2)偏移处理,这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3)作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3.水平叠加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别:(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

10、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除非是经过三维偏移处理。 4.分辨

11、率三准则:(1)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DtT/2 可分辨;2)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Dtt(子波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辨;3)Widess 准则: Dt2,分辨率较高;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 数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提高途径: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的方法3、进行子波处理4、做好地震偏移归位处理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6、采用井间地震等新方法、新技术。6.三个角度深度: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Y表示。与测线方向有关

12、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j表示。测线的方位角,即测线OX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a=0时,法线深度h,即 表示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 。视铅垂深度(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深度)hx。 8.时间深度偏移本质区别:在进行偏移时,认为速度函数是已知的,速度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输出。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把这些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 关于深度偏移,从方法上讲,叠前深度偏移对地下形态

13、基本不作假设,速度深度模型直接用叠前资料建立,地下速度纵横向均可变化,CMP道集考虑非双曲效应。从应用上讲,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可以是深度域的,它满足了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对深度域的期望,使地质家、地球物理家及油藏工程师一起在深度域研究问题。从效果上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实现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解决复杂地质问题。 本质区别:在使用的偏移算法中,如果没有考虑射线偏折或只考虑速度是时间或深度的函数那就是时间偏移;如果考虑了射线偏折或使用了速度结构的空间变化V(x,y,z)那就是深度偏移。9.识别反射波: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 。1、2两点是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

14、、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时间剖面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8研究特殊波。9剖面间的对比。10.层位标定方法:a平均速度标定法: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是层位标定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地震剖面是以t0时间表示的,而测井和钻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实现两者联系必须经历时深转换。bVSP资料标定法:包括零井源距、非零井源距以及3DVSP资料。C合成地震

15、记录标定法三种:。工作步骤:(1)钻井和测井资料(如声波、密度)的整理,深时转换,分层计算其反射系数序列 r(t) ;(2)选定或从地震剖面中提取地震子波w(t),并与r(t)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s(t);(3)井旁道s(t)与合成地震记录道s(t)作比较、分析,并进行地质解释;(4)地质目标层位等地质含义的对比解释,工作区多个井位点上的合成地震记录构成地质目标解释的“种子点集”,再由点到线、到面直至到体的解释。11.如何获取反射系数与子波:r(t)的获取是建立在速度资料和密度资料基础上的,由此便可得出波阻抗曲线,最后计算出反射系数曲线,这一工作通常由测井资料来实现。速度资料可由连续速度测井

16、资料获取,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井获得。得不到密度资料时,考虑到密度的变化远远小于地层速度的变化,因此可以近似地假定密度不变,即以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来计算反射系数。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出单波,作出单波波形,再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检查所选用的地震子波是否合理与正确,反复试验,直至找出最佳子波。根据已总结出的地震子波的特点,用一些具有特殊数学表达式的波形来表示,如雷克(Ricker)子波等。采用非炸药震源时直接记录下震源子波的波形。如用蒸汽枪或空气枪作震源时,可把子波波形进行专门记录利用实际观测到的地震记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数字处理方法求取地震子波。有井中观测(地震测井或VSP)

17、的初至波记录时,可考虑用初至波波形作为地震子波波形如果已知声波测井资料并由此换算出反射系数曲线r(t)和相应的井旁地震记录,那么,地震子波为w(t)可根据下述原理求得。S(f)=W(f)R(f) 12.地质信息:垂直剖面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地层厚度;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水平切片地质信息: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反射界面的厚度;反射界面的倾角;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特点:(1)水平切片上波峰或波谷“同相轴”的显示宽度是地层倾角和地层界面反射波频率的综合反映。(2利用不同时刻的相邻水平切片对比同一界面可了解该反射界面的产状(倾向、倾角、

18、走向及空间展布等)。(3水平切片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正、负向构造的高、低点位置及其变化。在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背斜的“同相轴”随时间的增加向外推移,圈闭面积不断扩大,向斜的情形与背斜的相反。(4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映比较明显。13.相干体的应用:(1)展示断层发育细节(2)研究礁体结构(3)检测裂缝发育带;断层和裂缝发育方向会引起地震特性的方位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全方位三维地震信息来确定之。(4)控制三维资料处理质量(5)估计偏移速度场(6)展示可能含气砂岩位置(7)地质灾害预测 层位自动追踪对比的方法:层位自动拾取、层面切片、体元追踪。14.速度预测岩性思路:岩性速度图版先在地质综合录井图上

19、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较纯的岩性段,得出其相应的埋藏深度(H);然后利用该井的声波测井资料读出对应岩性段的层速度V,从而得出一组包含岩性、深度、层速度的数据。速度预测岩性的方法: 1地震岩性模拟,是通过迭代法获取岩性模型改变后的合成响应,运用的收敛准则是模型得到的合成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的匹配改善程度2. 波阻抗反演技术-波阻抗反演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褶积模型的反演方法,二是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方法。15.速度资料估计砂岩百分含量:1作测井岩性解释后得到工区的岩性指数图版2根据地震速度谱资料得到层速度与埋藏深度平面图3系统校正,包括由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求取的速度校正、海水深度校正4用迭代算

20、法作层速度与砂泥岩百分比转换,得到砂泥岩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图。 16.泊松比的地质结论:(1)未固结的浅层盐水饱和沉积岩往往具有非常高的泊松比(0.4以上)。(2)泊松比往往随孔隙度的减小及沉积物的固结而减小。(3)高孔隙度的盐水饱和砂岩往往具有较高的泊松比(0.30.4)。(4)气饱和高孔隙砂岩往往具有低泊松比(0.1)。 17.利用Vp/Vs检测气藏原理:孔隙性岩石中的Vp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中流体性质等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Vp会明显下降,但Vs只与骨架速度有关而与孔隙中流体性质无关,也就是说,当孔隙中含气时,Vs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含气层的Vp/Vs相对于非含气层的就要变

21、小,所以对于同一地层来说,如果横向Vp/Vs下降,则可能显示该地区含气。Vp/Vs的这一特点可用来帮助鉴别真假亮点。我们知道,当地层含气时,对地震反射纵波来说,其传播速度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波阻抗明显的差异而产生地震剖面上的亮点。而相对横波勘探来说,含气层在横波剖面上不产生亮点,即对含气层来说,纵波亮而横波不亮;而纵波亮横波也亮的地层则可能是煤层。 18.影响振幅的因素和消除:1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影响包括激发形式、激发介质、激发药量及检波器类型、组合方式、记录仪器的频率特性等2处理对反射波振幅的影响包括动校正拉伸(浅层最明显)及共深度点叠加等。可以作适当的加工和补偿以消除或降低其影响。3薄

22、层的振幅效应4各种噪声的干扰(如面波、声波、微震等)可以通过滤波、叠加、组合等办法来消除。5传播机制对振幅的影响包括波前扩散、吸收衰减及中间界面的透过损失。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偿来消除其影响。6地质因素对振幅的影响包括反射界面的形态、界面的反射系数、岩相的变化、波的干涉、炮检距的变化等。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利用反射系数在横向上的变化来估算岩性,计算砂泥岩百分比及振幅纵横向的变化来推断岩性的厚度等。19.亮点与AVO: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

23、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本质区别: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即只利用了入射角这一特殊情况下曲线的一个数值,而AVO技术是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AVO特点: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3思路、理论基础已经是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能够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应用:(1)识别真假亮点(2)油气水边界检测(3)解释岩性。亮点标志:(1)振幅异常(亮

24、点)(2)极性反转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高频成分遭受吸收衰减20.薄层解释原理: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定量解释:利用已知的地质、钻井、测井资料,选用合适的零相位子波,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定性地确认地震剖面上用于定量解释的目标薄层的地震响应。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使薄层反射在地震剖面上有较好的显示。如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及子波整形处理等。利用选好的子波以

25、及地质、钻井、测井资料中估算的薄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制作薄层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再制作本工区的时间振幅解释图版。从实际地震剖面上检测出要解释的薄层反射的时差值和相对振幅值,利用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换算出薄层厚度。利用沿测线网得出的砂岩体的厚度值,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整理,就可以作出砂岩体平面分布的等厚图了。21.垂向上层内波阻抗变化对波形和频谱的影响:1阶梯、薄层、过渡层的地层模型,其相应的反射波形分别为单波,微分波形、积分波形2具有一定厚度地层内部波阻抗的变化,其地震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3垂向上过渡型波阻抗产生低频反射波,过渡型的饱和砂岩具有低频的尾部或首部;嵌在页岩中具有良好孔隙度的气饱和砂岩对应负

26、极性的强反射,正极性或负极性的弱反射对应弱孔隙性的气饱和砂岩或对应着具有良好孔隙性的液体饱和砂岩4垂向上具有各种不同过渡带的含气砂岩所对应的反射波形有两个明显的极值振幅,利用波形的周期数可进一步确定气饱和还是液体饱和的砂岩。 22.火山岩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地震波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对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等。碎屑岩储集性质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2)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4)胶结物的性质和含量。 裂缝一般可分为五大类: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23.地震属性:1建立在运动学、动力学基础上的地震属

27、性类型,包括振幅、波形、频率、衰减特性、相位、相关分析、能量、比率等2以油藏特征为基础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表征亮点、暗点、AVO特性、不整合圈闭或断块隆起异常、含油气异常、薄层油藏、地层间断、构造不连续、岩性尖灭、特殊岩性体等的地震属性;3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以剖面为基础的属性,如传统的瞬时类属性,或经速度、声阻抗以同相轴为基础的属性以数据体为基础的属性。24.油气藏地震异常特征(1)振幅异常亮点,暗点,平点及AVO特征等;(2)能量异常含油气储层与围岩相比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导致能量的变化;(3)频率异常油气藏存在使地层频率响应发生变化,表现为低频趋势;(4)速度异常储层岩石弹性性质的

28、改变引起油藏部位上出现速度异常和纵横波速度比的改变;(5)时间厚度异常储层部位速度的降低导致油藏底面反射波旅行时的延长; (6)地震记录特征异常与油藏物性复杂分布相联系,在油藏部位可能出现记录面貌和反射特征的异常。25.用于地震属性描述的分析方法(1)自相关分析(2)功率谱分析3)富立叶谱分析4)振幅特征分析5)复地震道分析6)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分析7)地震记录的相对分辨率分析8)地震记录的自回归分析9)地层平均吸收衰减特性分析10)相干体分析11)各种变换和反演方法等。26.地震属性分析研究方法包括:1)属性剖面和切片分析三瞬剖面、相干体切片2)属性平面作图各种沿层属性平面图3)属性聚类通过各

29、种属性的复合相关、聚类并由井标定,预测或描述已知地质特点的平面分布4)属性拉平将某一属性沿解释层位拉平,用于检测储层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称之为层拉平切片技术5)属性可视化分析采用3D可视化技术不仅从各个角度、方位立体地观察和分析地震属性,还可通过调节显示参数更有效、准确的分析储层特性,发现在剖面、切片和平面图难于看到的地质现象27.地震属性参数选择原则:不同的研究区域应根据本区的地质特点,并在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属性参数;需要解决的地质目标(如岩性、地层、含油气性、断裂带、目标层埋深等)不同,选择的属性参数应有所不同;选择反映异常特征最敏感、物理意义最明确的属性参数参预运算或用作综合研究;在众

30、多的地震属性参数中,反映异常特征相似的若干个参数中,只选其中之一,即同类或相似属性不可重复选用; 根据实践和经验,参预综合分析或处理的属性参数一般在3至9个为佳。在优选地震属性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井(测井、录井资料,钻采资料,井中地震信息等)信息,研究地震属性与岩石特性之间的关系,做好标定工作。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该做些理论研究,即研究并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或研究地震属性的物理含义。 优化方法:人机交互选取; 按参数的贡献值大小选取;根据主元素分析结果选取;根据聚类分析结果选取; 遗传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GABP分析方法等。28.储层横向预测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储层或油藏的类型及其

31、结构特点;2.研究油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封堵条件;3.研究储层的岩性、砂岩百分含量、砂体分布等;4.研究油藏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以构造图方式展现;5.研究油藏的有效厚度及分布;6.研究烃类物质聚集范围;7.确定水层分布,即油水边界;8.估算油气储量,评价油田开发的经济价值。储层横向预测的条件分析:1比较有利的地质条件是:目的层埋藏适中,地层纵向组合特征明显,岩性与电性特征明显,沉积环境落实,储层厚度较大,有生油层和盖层。2储层横向预测条件分析(1)资料条件主要包括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2)地震剖面上目标层的标定条件分析层位的正确标定是储层研究的关键一步(3)储层含油层段的反射特征分析同一储层的

32、振幅和速度等反射特征在其含油层区和不含油层区是有一定差异的。影响储层横向预测效果的主要因素1、储层埋藏深度2、纵向上地层组合的影响3、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影响4、地震资料多解性的影响5、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的影响6、地震资料处理对储层预测精度的影响7、研究目标层的标定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一、二、三、多”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原则:一种指导,以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为指导。二个环节,即岩石物性参数和地质模型。它们是联系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正演和反演的纽带。三项结合,正演与反演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相结合。多次反馈,不断地修改模型和调整参数,以便达到逼近真实解的目的。地球物理

33、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式包括:水平综合应用观测平面位于同一海拔高程的各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垂向综合应用通常以地面观测为主,以宇宙测量、航空测量、地下测量为辅的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多目标的调查既包括一般的地质测量,也包括专门的构造、地貌、工程地质测量以及多种类型矿产的普查与勘探的、任务范围十分广泛的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方法,按反演问题解的性质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统计性方法两大类。确定性方法以位场理论和波动理论为基础,导出有关地球物理场所满足的基本数理方程,进而确定所研究问题的解。概率统计方法是以数理统计、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等理论为工具,根据相当数量的反演问题解具有概率性质而提出

34、的一些数理统计的模式识别方法。 标定是指利用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意义与其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判别或预测远离井、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信息的地质含义,它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标定的基本分析步骤包括: 地质和测井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确立先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2) 层位追踪对比;(3) 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性参数文件;(4) 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5) 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6) 检验。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确立已知模式;2) 提取特征参数;(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样本作判别分类;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