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doc(1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一川文学概论讲义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 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 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 社会有什么用?无用与无价 无力与有力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二、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培养作家?副产品?主打产品: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我校:三层次一体化中文人才培养创新工程。旨在培养:(1) 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2) 具备学科意识和专业研究能力的硕士人才,以及(3) 富于严谨学风、创新意识和学术个性的博
2、士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三、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1 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2 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四、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1 读。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2 体。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3 思。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4 问。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5 做。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6 反。随时回头反
3、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7 专。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五、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1 课程属性:文学专业基础课。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2 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3 教学内容:第一讲 导论:文学研究有什么用?第二讲 文学阅读记忆第三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第四讲 文学活动第五讲 文学属性第六讲 文学创作第七讲 文学媒介第八讲 文学文本第九讲 文学形象第十讲 文学叙事第十一讲 文学抒情第
4、十二讲 文学风格第十三讲 文学阅读第十四讲 文学批评第十五讲 文学论文写作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5 教材:指定教材:童庆炳教授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指定参考教材:王一川著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 指定参考书:(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2)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三联书店1998年7月版。(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5)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6)杰姆逊:后
5、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7)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8)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1)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13)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4)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王一川:杂语沟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 修课要求:不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生
6、存先于占有:美国学者弗洛姆(Erich Fromm):To have or to be, thats a question主动参与:思考、提问、讨论积极实践。按时完成作业(包括阅读和书写)8 教师联系方式:电子邮件: yichuan_9一川主页及空中课堂网址: 相关网站:http:/第一讲 我的文学阅读体验 学习目标:1.充分认识文学阅读对个体成长的意义;2.了解文学研究与文学阅读的关系;3.思考自己的文学阅读体验。学习文学理论,需要从个人的文学阅读记忆开始。因为,文学对人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依赖于诉诸个人的阅读体验的。搜寻我们自身的文学阅读记忆,有助于从文学与人生的联系上思考文学的社会角色。一、
7、文学阅读记忆1个体发展与文学阅读2文学阅读作为生存体验3文学阅读记忆与人格的形成二、文学阅读个案分析1文学与人的自然认同郁达夫沉沦2文学与人的哲学冥思宗白华我和诗3文学与人的自我认同路遥平凡的世界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保尔与冬妮娅片段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2章 4文学中的革命与恋爱刘小枫记恋冬妮娅5文学与人的异域文化启蒙戴思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写赴四川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与美丽的小裁缝相遇并一道阅读巴尔扎克的故事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等成为文化蒙昧年代中国知识青年和小裁缝的文化启蒙范型导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主人公最喜爱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四大本一个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故事
8、。两个少年好友我和阿罗,被送到偏远山区天凤山接受再教育。两人遭遇到一只神秘的小皮箱和一位美丽的乡村小裁缝,令他们情不自禁。他们从皮箱里发现大批离经叛道的书籍包括福拜楼、托尔斯泰,雨果及巴尔扎克等的小说。其中尤以巴尔扎克的作品令他们深深着迷。 两人开始同时追求美丽的小裁缝,并以刚开启了他们心灵的法国文学大师作品去开启她的芳心。她慢慢地受到异国小说的强烈震荡,并且像他们一样爱上了巴尔札克,因为在作品中她看见了女性的独立气质与精神“一个女人的美是一件无价之宝”。她说完这句话就独自出走了,去寻找她理想中的新世界。三、文学阅读对个体的意义1 个体的形式感2 个体生存体验3 个体的集体记忆4 个体的文化认
9、同四、进一步思考:文学阅读与当前文化论争1沉沦:自然等于原生态吗?2我与诗:文学是纯审美的吗?3.文学阅读可以与现实语境分离吗? 4.读者的阅读焦点是革命还是恋爱?第二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若是初学文学理论的人,在翻阅本书之初,可能首先就会问这样的问题。你可能还迫切想知道,我能学懂文学理论吗?我能很快学懂、掌握并运用它吗?我想,你只要随着本书的阐述逐步前行,耐心学习,这些问题都是大体可以弄明白的。文学理论并不深奥,但它确实需要学习。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在知道文学
10、理论之前,你可能早已接触到文学作品了。文学,对读者来说确实不陌生。不妨来看诗人牛汉(1923 )写的夜(1997):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诗不颤抖!这首诗显然本身就与诗及其意义有关,它不仅表现人的心灵,而且也返身指向诗本身。“黑暗”及其与“光明”的关联,是人类每天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是人类经常遭遇的社会、文化与精神问题。“我”面对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最初的应变措施是“关死门窗”。这是一种利用人造器物去阻隔的方式,属于器物式阻隔。当这一方式不能改变“我”的恐惧时,不得已选择第二种
11、方式:“我点起了灯”。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点灯显然属于器物式驱散。然而,“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光并不能驱散黑暗。“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黑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不仅灯光不能抵御,甚至灯本身也在“颤抖”。面对着连灯光本身也可能被吞噬的危险,“我”终于迫不得已地拿起了“诗”这一最后的“武器”:“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我”此时深深地相信,只有诗才可以引领人抵御黑暗、寻求光明。最后一行(段)带有惊叹号的“诗不颤抖!”,明确地突现了诗的抵御黑暗和拆解黑暗的强大功能以及追求自由的独立意志,表达了处于无边黑暗包围中的人对于诗的
12、高度信仰和坚定信念。置身于黑暗的剧烈摇撼中,门窗可能颤抖、灯光也可能颤抖,但唯一确信的是,“诗不颤抖”。从门窗阻隔到灯光驱散,再到写诗的神定气闲,“我”终于为自己寻到了抵抗黑暗和召唤光明的最理想而又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诗”的作用并不只是个人情感的简单书写,或者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在如狼似虎的黑暗中对于黑暗的严辞拒斥和对光明的安然守护。相应地,“我”之成为“诗人”,是黑暗情势逼迫下主体奋勇反抗的结果。当着器物式阻隔和器物式驱散都无法抵御黑暗的“撕裂”时,“我”就只能选择拿起语言武器而成为诗人了。诗及诗人在人生中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显然,这首诗通过上述表现,引导我们思考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诗学
13、或文学理论问题: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什么?读者可能还会进一步好奇地追问:诗的作用真的如此神奇么?当门窗在颤抖、灯在颤抖时,诗凭什么可以不颤抖?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能还会联想到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1984)中读到的一段:“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象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于是,在他的诗朗诵声中,一个神奇的景象出现了:刹那间一声巨响,大地震颤,雪原复苏,冰河解冻,春水奔腾,万象更新。在诗人的自我想象中,诗的“巨大的控
14、制力和象征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因而竟然可以走出语言领域而直接触动现实变化。诗人和他的诗的神奇魔力真是叹为观止啊!但读者心中的疑虑不仅没有就此释然,反而愈来愈重了:诗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同时,他可能还会问:小说里面出现对于诗的想象,那么,小说与诗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要想真正弄明诗和小说的作用及其他奥秘,仅有诗和小说本身的内部反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诗和小说内部的反思进展到关于诗和小说的更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沉思。进一步说,要弄明诗以及小说、散文、剧本等各种文学现象的奥秘,就需要我们从具体文学作品的关注进展到对普遍的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这样,从文学作品思考进展到文学理论反思,就是必然的了。 二
15、、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涉及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这种对于文学的理性谈论对你并不陌生。当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文学作品而是要直接告诉人们自己这样写的意图时,当读者不局限于只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想把它同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联系起来比较时,文学理论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文学理论是就那些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人们的行为而说的。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由于“文学学”一词是在“文学”后面加上“学”、出现两个“学”字的重叠,这不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人们在50年代以来习惯上把它改称“文艺学”,这一名称甚至一直延续到我国现行的教育
16、和科研体制中。不过,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广泛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通行语了。简言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朱光潜的诗论和文艺心理学等正是文学理论著作。三、文学理论具有多大的普遍性? 既然是思考文学的普遍问题的学科,文学理论的
17、最有代表性的学科品质,似乎当然就是对普遍性的寻求了。但是,实际上,最近几十年来,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一直遭到质疑或消解。文学理论早已不再是具有强大普遍性的“关于文学性质的解释”或者“解释研究文学的方法”了,而成了对于具体、个别或特殊问题的片断式论述。美国学者卡勒所明确地总结道:“理论是一种思维与写作躯体(a body of thinking and writing),其限制难以界定。”正是由于变得无法限制了,文学理论成了一系列没有固定界限的评说天下万事万物的各种著述了,涉及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别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理智史和社会学等广泛种类。卡勒甚至指出:“
18、理论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定势,而是关于太阳底下一切事物的无限制的写作群体(theory in this sense is not a set of methods for literary studies but an unbounded group of writing about everything under sun)”。这等于道出了当今文学理论的特殊困境:一方面,它是无限地开放的,可以灵活自如地伸展向各个学科、领域,从而似乎具有强大的普遍适用性;但另一方面,它的这种普遍适用性又往往是充满断裂的或零散的过程,无法寻到人们原来信仰并追求的那种有机整体感。正是出于上述认识,卡
19、勒归纳出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理论是跨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analytical and speculative)、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a critique of common sense)、理论是反思性的(reflexive)。按我的理解,这里的第一条涉及如下事实:文学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服从于哲学学科的统领而是面向更多的、相互异质的学科开放,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传播学等;而且,这种开放程度已经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被无情地肢解了。如此,文学理论的学科特性必然被跨学科特性所取代。第二条解释了如下变化:文学理论不再
20、从现成哲学概念中推演出自身的原则或命题,如像黑格尔那样根据“三段论”模式演绎出整个美学理论体系,而是从具体的和个别的现象的分析中去归纳出答案。这意味着演绎研究被归纳研究所取代。第三条显示了当今文学理论的一个突出特色:向现成的已经被指认为自然的常识发起挑战,揭露其人为性或虚幻性。第四条进一步体现了当今文学理论的激进色彩:质疑文学乃至整个文化所赖以建构的最基本的知识范型。卡勒对文学理论的这种见解是有其合理处的,这有助于我们大体了解当前西方文学理论的总体情势。同时,这也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理论的当下问题,使得我们在建构文学理论框架时不致逆历史潮流而动,例如,不致盲目寻求其学科封闭性、捍卫文学
21、的审美纯洁性、或者甚至谋求唯一的文学本质。对此,卡勒的论述可谓警钟长鸣。不过,我认为,卡勒对文学理论的概括可以适用于文学理论的总体情形,但却不一定适用于一种具体的文学理论框架。因为,道理很简单:即便文学理论的总体情势是完全像卡勒描述的那样存在的,但每个思索文学问题的人,毕竟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视角、立场、方法、概念或具体对象。也就是说,尽管总体文学理论情势倾向于跨学科、分析性、拆解常识、质疑基本的知识范型,但每种文学理论却毕竟存在着或者要努力去寻求自身的特殊立足点、相对连贯性和有序性,以及个人的独特见解或结论等,从而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学理论的独特特点。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尝试在这里提出并阐述我
22、自己的一种文学理论框架一种建立在感兴修辞属性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四、当代批评与传统批评1.罗伯特?艾伦论当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差异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第二版序再说TV(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修订版,175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个案分析:虞美人?听雨课件演示http:/ 3.对比阅读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希望井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里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
23、光。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缺口第三讲 文学与文学活动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 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这就对了,但还不完整。人们会问:那么写出这些反映生活世界的语言作品的作者,算不算文学呢?难道
24、他们不属于文学吗?所以你的答案仍然不完善。再次,你会说: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你确实说对了。作家的创作活动当然应当成为文学的一部分。但这个回答也有漏洞:读者算不算文学呢?没有读者怎么叫文学?最后,你提出: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看来,这样一个问答过程至少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
25、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包含了哪些主要环节?以往中外文学理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合理的文学活动观念?一、世界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传统。为了具体地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诗描摹了诗人所见的乡村田园景色。青草满池,绿水满塘,远山含着落日,仿佛还浸染了
26、带寒意的水波。一位牧童放牧归来,快活地横骑在牛背上,一支短笛信口吹着无腔无调的小调。诗中有如画的田园风光,有通俗感人的民间小调。诗里有几处地方用字精妙:第一,首句连用两个“满”字突出了雨过天晴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二,“山衔落日”的“衔”字是拟人化手法,很形象;第三,“浸寒漪”的“浸”字似乎使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一丝寒意;第四,一个“横”字用得尤其准确、传神,如一支生花妙笔活画出牧童的活泼神态;第五,“无腔信口吹”,刻画出民间小调的乡村情趣。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以诗歌形式对生活世界作了生动的再现。如果按古希腊“摹仿”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它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
27、结果。这个例子表明,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离开对于生活世界的反映的。同时,真正有价值的诗歌作品总是善于以恰当、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去反映生活世界。 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有一定的合理方面;但是,这一点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问: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内部存在哪两种对立观念?答: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
28、文艺观的圭臬。问:中国古代“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在作品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何种立场?答:“观物取象”表明,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二、作者文学作品总是由特定的人即作者来完成的,作者在写作时总会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总是想唤起读者的相同感受,因此,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与雷震的村晚着力“反映”外部现实而仅仅含蓄地表情不同,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写田园生活,却借助田园生活描绘而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活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29、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诗人写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安然过隐居生活的情形,以具体情境描写说明一个道理:你问我为什么能在尘俗安静地享受隐逸生活,关键是只要你的隐逸之心远远离开尘俗,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所在之地不偏而自偏了。你瞧我在东篱下采菊花,与“南山”(庐山)悠然神交。近黄昏时山气愈佳,还有飞鸟低回而不舍离去呢。诗人最后告诉人们:这样的隐逸生活本身就包蕴着生活的“真意”,那是无法以言语表述的。全诗一边写景叙事、一边表情达意,在田园生活情境中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体验。 现在来看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1938):“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
30、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这受损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三个“这”句显示出它执著地歌唱的对象:“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而“和”句则是一个微妙的转折,引出了歌唱的另一个对象: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它显然是要歌唱自然的激怒的反抗和温柔的期冀。它的执著的坚定突出表现在,即便自己死了,也要让自己珍贵的羽毛“腐烂
31、在土地里面”。它来自自然,终究要回归自然,因为它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结尾两行,更是明确地宣告了我对自然的深沉的爱,从而把“我”对土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看,这首诗典范地体现了作品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活动的观点。问:注重表现是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答:是。具体说来,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典范地体现在早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这种作者表现观往往是与“观物取象”所代表的反映世界的观念和谐共存的。问: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有哪些突出区别?答:有三方面突出区别:一是在文学本
32、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三、作品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这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幕僚期间寄给长安友人的。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涨
33、满秋池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里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句内“期”字重复运用,第二、四句重复出现“巴山夜雨”。这样的重复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一,“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不妨对照今人齐秦那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可见语词重复在这里格外突出了
34、彼此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但又避免了直露,而是显出了含蓄。第二,“巴山夜雨”两次重复。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含蓄地传达自己此时对于友人的深厚思念。绵绵不绝的巴山秋夜之雨,含蓄地隐喻对友人的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令人叫绝。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既在表意上起到委婉而含蓄的作用,又在声音上产生回环、复沓的效果,更喻示了思念的深长不绝。可见,这首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它,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了。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
35、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问: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中有什么作用?答:首先,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要再现世界和要表现作者情感,但这种再现和表现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再现和表现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文学中就具有了基本地位或作用。其次,由于形式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或作用,文学尽管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超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问:在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什么见解?答: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是俄国形式主
36、义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标举“文学性”或“陌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四、读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文学活动才能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芙蓉山中遇到风雪,不得已投宿在一个贫苦的人家。日暮、山远、天寒、屋贫、柴门、狗叫、风雪、归人,语词简练而形象地共同组
37、成一幅山村风雪图。这里的问题在于,这首诗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日暮”的暮色究竟怎样?“天寒”寒到什么程度?是春寒、秋寒还是冬寒?“白屋”是指没有漆的木墙还是漆成白色的木墙?“柴门”到底有多高、多大?多少只狗在叫?叫声是单一的还是此起彼伏的?那风有多大、雪有多大?最后,这位“夜归人”的年纪、相貌、神态等究竟如何?都是不确定的,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由这种想象去填空。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只能从自己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出发去理解了。而如果读者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不同,则他的阅读就会呈现出独特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作品感受的独特性了。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
38、既然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创造。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问: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何处?答: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终于实现其价值,从而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问:阅读究竟是被动的接受还是能动的创造?答:要回答
39、这个问题,需要同时看到两方面情形: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
40、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问:在文学活动问题上,为什么需要一种整体眼光?答: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
41、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从而需要运用整体眼光去观照。同时,在这种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常常处在复杂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之中,也只有运用整体眼光,才可能真正揭示这种发展与变化的规律。问: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作用?答: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本节主要阐明文学活动的性质。一、人类生活的性质要了解文学这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需要首先明白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
42、总称。这一认识在发生学和认识论两层面都具有意义。第一,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第二,从认识论层面看,人既是一定的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就应当从生活活动出发认识人的特性,看到人类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品格。由于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特性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中去理解,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引申出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只有从实际的生活活动出发去认识人类,把文学置放在人类生活活动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文学的特性作出科学的说明。-问: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何处?答:人类活动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尽管也要适应环境和自然,但更重要的
43、是出于自觉意识和目的,以生产活动为基本手段,力求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需要。问:什么是人类生活活动?答: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类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建立起诗意情感关系。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样,人类同对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系。而文学
44、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李白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厌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看不厌自己,自己同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是敬亭山的情感倾诉对象,它的知音;而敬亭山也是我的情感倾诉对象,我的知音。李白送友人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游子的眼里,那在天空缓缓飘浮的云彩似乎是友人未来的天涯羁旅生活的写照,而闪耀着余辉的落日就好像是自己的依依惜别深情的表达。“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
45、马”等在李白眼里都具有了情感意味,染上了李白的离情别意。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李商隐乐游园:“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快,便驾车登上乐游原高地遣闷。显然,他的“驱车登古原”的行动是合目的的,这目的就是排遣心中的“不适”。他看见夕阳正要落山,赞赏其无比
46、美丽动人,但又不得不感叹它毕竟已时近黄昏,终将消逝。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前面所举陶渊明、李白和李商隐等的诗,正是通过创造一个个诗意的情感世界而确证了诗人们各自的“人的本质力量”。以上三方面表明,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审美特性得以产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