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在地理这门学科上,你想要学好就要学会总结学问点,总结的学问点在考前其实就是最好的复习提纲,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凹凸(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传统型:凹凸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
2、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安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沟通。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最相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其次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
4、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缘由: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土地租金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
5、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住房惊慌
6、,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马路,建高架马路、地铁、轻轨交通。 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交通条件(特殊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
7、、林业、渔业和副业。 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缘由: 小农经营。缘由: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缘由: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8、。缘由: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缘由:季风气候,水旱灾难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缘由: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耕地广袤,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
9、)区位条件: 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柔,草类茂密。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拓水源种植饲料。 (5)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旁边。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气候暖和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袤。 (3)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
10、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有效合理的农事支配: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敏捷的生产选择,依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
11、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人工培育良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浇灌都变更了下垫面性质,变更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修建水库和引水浇灌:变更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
12、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约运费。 (3)劳力和技术:须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化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留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
13、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缘由: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找寻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产品轻、小、价格贵,产品极其困难,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便利、快捷、廉价;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分
14、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峻。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充足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袤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缘由: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峻。 (4)鲁尔区整治措施: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发展科技。消退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
15、中程度低。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从业人员学问技能水平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探讨开发费用高。产品面对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位置优越。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交通便利。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相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马路运输:机动敏捷,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便利,但运量
16、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相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敏捷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相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相宜运输急需,珍贵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敏捷性差。相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难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改变: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岸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17、,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要避开低湿地区;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旺盛;先进科技是保障。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沟通;促进民族融合与沟通;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平安,巩固边防等。 6、马路的选线原则: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困难的地段。 随
18、着高速马路的发展,很多商业集聚在高速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限制开发强度,爱护和促进更新 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找寻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实力。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臭氧
19、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削减、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亡发生在热带雨林)。 自然缘由: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
20、;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安排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爱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浇灌的荒漠地区)。 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浇灌(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意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意其需求的实力。 (2
21、)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须要遵循的原则: 公允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允。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需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实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
2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浩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快速向农村扩散,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