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代传说故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古代传说故事大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古代传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学问、训诲、鼓舞和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传闻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传闻故事大全(一) 可能是受到天外飞仙演绎过后的影响,抛开结尾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美妙的,他们是同学、是知己、是爱人,他们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了多个人的定位。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非常聪慧,一心求学,劝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
2、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游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忽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觉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忠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很多比方,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终,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
3、了出来。梁山伯惊诧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 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突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洁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在我们这个时代男女同窗再正常不多,许多美妙的爱情也都在青涩的年龄有了交集,真心对待
4、那个陪伴你走过青葱岁月的人,想一想你们是何其幸运,因为你们的陪伴比其他人早上好多年。 古代传闻故事大全(二)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祥瑞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闻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特地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损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非常珍爱。在
5、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始终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刚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播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古代传闻故事大全(三) 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后来,当地商人发觉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
6、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数年后,小镇成了旺盛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依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唐大财是当地出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惊慌,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方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
7、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假如唐大财情愿卖井,他就情愿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其次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劳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足点头。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古代传闻故事大全(四) 石门县出产好茶,陆羽茶经中曾有记载,湘西北石门县山奇竞秀,云雾漂浮,盛产上好的绿茶。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此地选购茶叶,石门县城便成为绿茶市场的交易中心,县城繁华异样。 石门的茶叶出在县城旁边一处早茶神地,只有一亩三分,每年春分,茶叶起先打苞,至清
8、明前半月,便有新茶上市,被称为“明前茶”。拥有这一亩三分地的主子名叫唐祖德,这一年,唐祖德为独子唐光明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没想到,儿子惹怒了教书先生,教书先生一语成谶。 唐祖德本是单传,到他五十岁的时候,才又生下唐光明这一个儿子,连续二代单传,唐祖德对唐光明宠爱有加。到唐光明七岁的时候,唐祖德给唐光明请来教书先生汪大风,教习唐光明断文识字。汪大风是岭南人氏,那年京试落第,落魄至极,辗转回家,到石门县城时,已身无分文。幸好旅馆老板见其颇有真才实学,就把他介绍给唐祖德。让汪大风没有想到的是,唐光明却是顽皮至极,欺压汪大风寄宿檐下,每天和汪大风做对,还换着花样整治汪大风。有一次,唐光明将茅厕的木板锯断
9、,让汪大风跌入茅坑。汪大风受了莫大的羞辱,辞别而去。临走时,汪大风对唐祖德说:“你如此放纵你儿,你儿必定会惹下大事,祸及全家。” 唐祖德当时一笑了之,没想到,到了唐光明十八岁的时候,果真应了汪大风所言。因为争风吃醋,唐光明失手打死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被死者家人告到官府,唐光明随即被官府抓住,打入死牢。唐祖德打算了一大笔钱,来到县衙,将银票交给县令仝一贯。仝一贯收下银票,对唐祖德说:“所谓民不告,官不究,你只要摆平原告,我就可以网开一面。” 唐祖德找到死者家属,向对方许诺赔偿重金,保住儿子的性命。没料到,对方却毫不松口,非得唐光明一命抵一命不行。 唐祖德这下可犯难了,原告不松口,他只有希望仝一
10、贯帮忙了。多方打听,他听说县令仝一贯有喝新茶的习惯。苦思冥想后,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绿瓷茶罐,来到他家的正堂,对着祖先的牌位叩了三个头,对祖先祷告说:“这实在是为了保住唐家的香火,才出此下策。假如泄露了这个隐私,请祖先不要怪罪于我。” 时值三九,天上正扬着鹅毛大雪,唐祖德来到县衙,找到仝一贯。还没容唐祖德开口,仝一贯便挡住了他的话,说:“你儿子杀 人那件事,原本想帮你的忙,可现在原告坚持不撤诉,让本官感到无能为力。” 唐祖德赔着笑,对仝一贯说:“今日,我不是为我儿子的事来的,听说仝大人宠爱抢新’,特请大人到府上抢新’。”所谓抢新,就是每年初春,新茶刚刚出芽,做茶人抢时间将
11、新芽摘下,日劳夜作,加工出来的第一轮新茶,而好茶之人品尝第一轮新茶,则被称为“抢新”。 仝一贯是个爱茶的人,也是个喜爱品茶的人,最宠爱的是抢新,每到新茶初市,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寻新茶。一旦茶叶入夏后,失去了芳润的香味,便是他口舌最为寡淡的时刻,而漫长的冬季,则最犯难熬,只能寄予对来年新茶的憧憬。所以,仝一贯听了唐祖德的话,大吃一惊,说:“这寒冬腊月,万物凋零,连茶树都可能受冻而死,怎么可能有簇新的芽茶可以抢新呢?” 唐祖德说:“在下一介布衣,怎么敢欺瞒大人呢?” 仝一贯半是怀疑,半是新奇,坐着马车,来到唐祖德的府上。唐家人知道仝一贯来唐府做客,早就把客厅火炉烧得旺旺的,正堂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套精致
12、的白瓷茶具,白中透着柔软的淡绿,一看就是景德镇静制的白瓷。 唐祖德拿出那个绿色茶罐,用竹匙挑出一匙茶叶,放入茶盏,用清水浸泡洗净。加入沸水冲泡后,唐祖德将茶盏奉给仝一贯。 仝一贯迫不及待地揭开茶盖,只见一阵云雾飘过后,香气袭来,清爽而悠远。再看汤色,白中带绿,如碧玉起伏。而那根根直立的茶叶,如美人在茶汤中起舞。仝一贯轻呷一口,用舌头在口中一搅,不由得惊喜道:“果真是新茶,好茶,好茶。” 唐祖德说:“我说请大人抢新’,又怎么敢用陈茶糊弄大人呢?” 仝一贯奇道:“这纷纷大雪,树木尚不能存活,这新茶是如何得来的?” 唐祖德苦笑了一下,对仝一贯说:“仝大人,这茶是我祖上所留的一棵奇妙的茶树
13、所产,每冬只能产一两,因此,又叫一两茶。此事本不应让外人知晓,这次,因为独子犯了命案,才将一两茶拿出来,请大人笑纳后,饶了犬子一命。如若大人饶了犬子,从今以后,每年冬季,哪怕我自己不喝,都会向大人敬奉一两茶。”说完,将装着一两茶的绿茶罐双手奉到仝一贯面前。 仝一贯不光是个好茶之人,而且嗜茶如命,现在见了好茶,哪有不收之理!从前,仝一贯假借原告和唐祖德相互不服气,吃了被告吃原告,已经捞得是盆满钵满,现在,唐光明是死是活,全在仝一贯的把控之中。仝一贯久居石门县,这些年,他变本加厉,除了茶税,又另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积攒了不少财宝。为了能谋取更大的前程,他贿 赂上司不少银子,但即使如此,也很难得上司
14、赏识。最终,有同道中人提示他,说:“上司对金银已经不希奇了,你要打听上司的喜好,送些上司最心仪的东西,才能讨得上司的欢心。”以前,仝一贯听说上司宠爱喝茶,也曾给上司送过明前茶,却受了冷遇。现在,有了“一两茶”,他确定再试一次。为了稳住唐祖德,仝一贯对唐祖德说:“我本想放了唐光明,可怕原告家里向上申诉。所以,唐光明短暂不能放,我会渐渐地拖着这个案子,等合适的时候,再开释唐光明。” 唐祖德见仝一贯答应下来,也深知事情不能求急,只好点了点头。 官 场的生活很是奢侈,前不久,陆宰相和九王爷斗茶,在三九寒冬,陆宰相竟然拿出簇新的芽茶“一两茶”,用一两茶“抢新”,让九王爷输得心服口服。陆宰相斗茶获胜后不久
15、,常德知府立刻将仝一贯招到常德知府,对仝一贯说:“仝大人,你送的一两茶,除了我用了少许外,其他的全部送给陆宰相,陆宰相很是喜爱。陆宰相说,他答应送给九王爷半斤一两茶’,让我办好此事,即让我入京城就职,我也给陆宰相保荐,由仝大人接替我的职位。” 仝一贯听了,立马叩头谢恩。 回到石门县城,仝一贯让人叫来唐祖德,把知府大人要半斤“一两茶”的事给唐祖德说了。 听了仝一贯的话,唐祖德如五雷击顶,对仝一贯说:“仝大人,我不是对您说了么,此茶一冬只产一两。” 仝一贯冷笑了一声说:“假如我做不得常德知府,如何能让你儿子脱得死罪?” 唐祖德听了仝一贯半是实情半是要挟的话,痴呆了半天,对仝一贯说:“我
16、尽量想法吧。” 回到家里,唐祖德朝祖先的牌位祭拜了一番,说:“列祖列宗,石门的茶树即将大难临头,为了唐家的香火,我明知不行为,也只得为之。” 寒冬腊月,大雪飘飞,茶园的土地被冻得坚硬似铁。唐祖德请了十多个人,将正在冬眠的古茶树连根掘起,一共掘了五棵,将五棵茶树装入大木盆,移入大房之中,然后,在大房之中生上炭火。过了五天,就有唐家的仆人传出话来,说在炭火的高温之下,冬眠的茶树竟然争先恐后地生出嫩芽。 原来,唐家的先祖发觉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茶树,在清明前一个月就起先生芽,比其他地方的早茶足足早了一个月,就起先琢磨这其中的缘由。后来,才发觉,那一亩三分地下有温泉。每到春分之时,地气上升,便会把温泉的热
17、量送到茶叶根部,于是,唐家一亩三分地的茶叶便会早于其他人家。悟出这个道理,唐家的先祖起先尝试冬季给茶叶人工加温,让茶叶冬季生芽,经过多数次试验之后,最终胜利。但在胜利的同时,又发觉了隐忧,原来,冬天正是茶树冬眠养息之时,此举破坏了茶树自然休眠的规律,消耗了茶树的精气,最终导致茶树养分尽失,干枯而死。先祖便担忧,假如冬天大规模制茶,将会给茶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于是,唐家先祖便留言,每年只能用一棵茶树制茶,以解“抢新”之茶瘾。因为每一棵茶树能采得一斤鲜叶,杀青、揉搓、焙干,只能得一两成品,这就是“一两茶”的由来。 现在,仝一贯向唐祖德索要半斤茶叶,便要耗废掉五棵茶树。冬每天湿地冻,唐祖德只好请人挖
18、茶树,装盆,移到屋里加温催芽,最终还要采茶叶,一道工序下来,一两茶的制作方法已经众人皆知。 在半个月之内,唐祖德终于凑齐了半斤新茶,交给仝一贯。仝一贯上供应常德知府,常德知府又将茶叶送给陆宰相。不久,吏部下来任命书,常德知府升为五品京官,仝一贯到常德府补缺。仝一贯临走时,以“证据不全”为由,释放了唐光明 一晃五年过去,石门县来了个新任县令,名叫汪大风,有人记得,汪大风曾经给唐祖德家产过教书先生。 汪大风到任石门县后,大吃一惊,原来喧闹的茶市已然不见踪影。汪大风问过县衙的衙役后才得知,原来,一两茶的隐私被众人知晓后,就有人起先仿制一两茶,售价千金。于是,全部的茶农都起先一两茶的制作,从而使一两茶
19、的价格大跌。可即使如此,一两茶的价格仍旧是一般春茶的十倍。因为制作一两茶,会消耗掉大量的茶树,而一株茶树的种植,须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茶农们饮鸩止渴,抢的却是子孙的饭碗,果不其然,五年后,石门的茶农已无茶叶可采,加上遭受干旱,仝一贯仍命人大肆征收茶税,一时间,饥民成灾。仝一贯隐瞒灾情,不愿赈灾,饥民暴 乱,抢夺大户,唐祖德和唐光明在暴 乱中被饥民所杀。而朝廷得知仝一贯隐瞒灾情和民暴,诛杀了仝一贯。衙役讲完后,说:“县令大人当时的预言真准呀。” 汪大风听了,叹道:“从小宠爱,乃是纵容为非作歹,长大后必犯大案。就犹如一两茶虽少,但积少成多,可毁摧万亩茶园。” 汪大风明文禁止民间造一两茶,如有私下制造
20、一两茶者,官府必判重刑。又着手复原茶园,直到二十年后,石门茶市才又复原了朝气。 古代传闻故事大全(五)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早朝,大部分群臣没到的时候,乾隆爷问先到的大臣汪文瑞和刘文举:“两位爱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燕窝汤和点心?” 汪文瑞诚惶诚恐地抢先答道:“臣家里人口众多,开支颇大,吃燕窝汤和点心只是间或,平常每天早上不过吃碗水饺、面条或喝碗豆汁、吃几个鸡蛋而已。” 见汪文瑞在皇上面前显示自己清廉,刘文举也说他家早餐常常只喝一碗豆汁、吃几个鸡蛋。 乾隆听了汪文瑞和刘文举这番话,瞪了他俩一眼,说:“一个鸡蛋须要十两银子,朕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们一个早上就吃好几个,还敢说自己穷?看来朕该查查你
21、俩的账了。” 汪文瑞和刘文举听了乾隆这番话,想起刚才自己的口不择言,肠子都悔青了,他俩知道这必是内务府的人做假账,和御膳房的太监们沆瀣一气蒙皇上。但他俩不敢明说,知道一旦明说了,内务府和御膳房的人知道了会挤兑他俩不说,就是皇上也饶不了他们,因为这等于告知世人,看似英明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一个任人哄骗的二傻子。 当然,汪文瑞和刘文举又不能不接乾隆皇帝的话茬儿,要不然,皇上还真怀疑他俩是收受到贿 赂的贪官呢。 所幸汪文瑞和刘文举很快就想出应对之策,敷衍乾隆说,他们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的货,不过几文钱一个罢了,自然不能和宫里选购的极 品鸡蛋相比。 乾隆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释疑,反而更加困惑,他自言自语道:
22、“怪哉,为何同为母鸡所产之蛋,竟有玉、石之别?” 汪文瑞和刘文举暗暗叫苦,心忖:这一个谎扯出去了,必需得再扯新谎来圆前谎,可这新谎咋扯? 好在汪文瑞是个久处庙堂的圆通老吏,他在刘文举呆若木鸡之时,灵机一动,想出新招。他旁征博引地对乾隆说:“田黄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劣质老坑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可这两种石料的品质却是天差地别。” 乾隆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没在鸡蛋价格的问题上追问下去,汪文瑞和刘文举这才松了口气。 这君臣三人又说了一阵闲谈,众臣就三三两两地来了,乾隆皇帝起先升朝议事。 汪文瑞和刘文举以为关于鸡蛋的话题也就到此了结了,谁知散朝后,乾隆又留下他们,他饶有兴致地叫俩人在其次天早朝时带几个鸡蛋
23、来,他想看看,几文钱一个的鸡蛋和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原委有何不同。 这下,乾隆可给汪文瑞和刘文举出了个大难题,都快把他俩愁死了。因为傻瓜都知道,世上鸡蛋的区分只是个头大小而已,口味还不都差不多? 汪文瑞忧心忡忡地回到家,满腹的苦楚又不好对家人和下人讲,但闷在肚中又解决不了问题,明天上朝面君时咋办? 心急如焚的汪文瑞在院内踱来踱去,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位于西偏院的厨房。 他抬头一看,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人待的地方,刚要离开,忽听一个小厮与大厨正粗喉咙大嗓子地闲聊。小厮说他早晨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件稀奇事:有个卖鸡蛋的主竟在卖一筐已变了味的坏鸡蛋,这种坏鸡蛋还要一文钱一个。谁知,还真有二傻子掏钱买这
24、种无法食用的坏蛋。 大厨讥笑小厮道:“你懂什么,这种进不了伙房的坏鸡蛋是当肥料卖给养花人的,坏鸡蛋用泉水调稀后,是培育兰花的上好肥料” 汪文瑞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动,他不等大厨把话讲完,三步并作两步闯进厨房。 大厨和小厮见主子慌惊慌张地闯进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傻傻地站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汪文瑞指着大厨和小厮,叫他俩放下手上的活计,抓紧去菜市场,不论价格凹凸,肯定要把那筐坏鸡蛋买回来。 听了这番没头没脑的话,大厨和小厮不知是主子吃错了药,还是自己听错了。尽管心里犯嘀咕,但他俩可不敢向主子细问详情,只得急三火四地奔向菜市场。 他们原以为拿铜钱买坏鸡蛋,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不料,当他俩
25、赶到菜市场时,竟有大买家将那筐坏鸡蛋全买下了。 两人这下可急坏了,大厨见买卖双方正在付钱,忙喊道:“且慢,我愿出三文钱一个买下这筐鸡蛋。”要知道,当时的物价是,五文钱可买两个簇新鸡蛋。 忽听有人愿出三文钱买一个坏鸡蛋,卖蛋的小贩可乐坏了,他忙推掉那买家递上的一串铜钱,要与大厨交易。那买家见有人挡横,也不甘示弱,将坏鸡蛋的价格抬到五文钱一个。大厨为了买到坏鸡蛋,又将价格抬到八文钱一个。就这样,双方轮番哄抬下,每个坏鸡蛋竟卖到一两纹银。最终,大厨和小厮因出门时没带多少银子,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筐坏鸡蛋被那个买家拿走了。 一两银子买一个坏鸡蛋这件亘古未有的怪事马上轰动了整个菜市场,引来众人围观热议。卖
26、坏鸡蛋的小贩目睹此情此景,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他也猜不透这事是福是祸,连忙怀揣着银子,溜之大吉。 当大厨和小厮没精打采地回府时,望眼欲穿的汪文瑞见他俩两手空空地回来,忙问何故。待听完大厨将详情禀告后,汪文瑞当即五内如焚,昏倒在地。 在众人呼喊声中,汪文瑞睁开双眼,无望中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连忙谢绝匆忙赶来的医生诊脉,叮嘱备轿去刘府议事。汪文瑞猜得一点没错,这筐坏鸡蛋全给刘文举的管家买走了。 当刘文举见汪文瑞匆忙前来,便知其来意。刘文举心想,现在他与汪文瑞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是汪文瑞摆不平这事,他也过不了关。想到这里,刘文举忙热忱接待了汪文瑞,并慷慨地送了一半坏鸡蛋给汪文瑞。 其次天上朝时
27、,汪文瑞和刘文举如坐针毡。好不简单等到散朝,乾隆叫汪文瑞和刘文举取出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给他看。 内务府太监先在大海碗中敲开七个宫中的鸡蛋,这七个鸡蛋均是蛋香四溢、油光闪闪的双黄蛋。待打开汪文瑞和刘文举带来的十几个鸡蛋,马上就比出个天上地下来了。这些鸡蛋,全部是单黄不说,绝大多数的还散黄,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乾隆见状,忙令太监停止“比蛋”。他深表怜悯地对汪文瑞和刘文举说:“二位爱卿,你俩也太节俭了,以后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还是不吃为好,要吃就吃十两银子一个的极 品鸡蛋。”讲完这话,乾隆还颇有感受地说:“难怪民间百姓常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