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高二语文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高二语文的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关于高二语文的知识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勤奋。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半分之一的灵感”,辛勤的努力付出,终将取得好的成果,因为勤能补拙。在学习中,我们必需做到勤奋!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的学问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高二语文的学问点1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悟。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知通“智”,才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别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
3、,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专心一也/专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留意力;多专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志向、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
4、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关于高二语文的学问点2 前赤壁赋原文: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5、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6、,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7、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覆盖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漂浮。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方微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敞。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澄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澄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
9、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憧憬的人。 倚歌而和(h)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抽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宛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难过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o巧)然:容色变更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肃穆地端坐着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
10、密的样子。 舳舻(zhl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酒:斟酒。 横槊(shu):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鹿的一种。 扁(pin)舟:小舟。 寄:寓托。 蜉(f)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方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方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恒久。 骤:数次。 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11、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挤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白)。 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远眺,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1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恒久)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注:中学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13、缪”通“缭”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输赢的嬉戏。2.相斗的牛。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
14、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挚友) 13、.舳舻(连接)千
15、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特别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推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行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记的推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记的推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
16、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其次篇为后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_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7、;画学文同,论画主见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关于高二语文的学问点3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逍遥自在地活动。这事实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奇妙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
18、,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异的了,而它竟又改变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奇妙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肯定没有的,是人们肯定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信任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奇妙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回旋宛转,靠
19、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原委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阅历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一般人的生活阅历,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分,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方,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犹如风
20、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志向的肯定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讪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踌躇满志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讽刺和讪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方,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方等,自然就说明白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方,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非常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
21、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其次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自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翱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的翱翔了。而它原委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
22、鹏的奇妙改变,以及大鹏雄奇壮丽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改变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改变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重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宏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显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白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关于高二语文的学问点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