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 老子被后人根据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发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特别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建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则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
2、当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特别高,东哥始终想跟他玩,人家干脆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心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识吧“,他回答“不熟识,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
3、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肯定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季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损害,有损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心情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需想方法消退。 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简单指责别人,因此而产生怨恨,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光。因为将产生怨恨全部的缘由都外求,都认为外部环境对自己不好,
4、别人对自己不好,而从不在自己身上找缘由。有了怨恨,全部的努力朝着负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还会进步呢?假如每个人都多从自己身上找缘由,其他的随缘,不要在意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约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执一半,其中左边一半归债权人保留,右边一半归债务人保留。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债券要求债务人偿还财物。彻:周代规定农夫收入根据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为法。读后感法须要道德的滋养,仅仅依靠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滋养与教化,整个社会都依靠法的张力,司法机构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法律可以解决社会冲突,无法消退社会的怨恨,责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养
5、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无亲,没有亲疏的差别,也就是没有没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楚,看似遥不行及,其实就在你心里。只要坚持真理,做到“内举不避亲,外兴不避仇”,没有亲疏,只有好坏,这个社会才会公允合理。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3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说明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肯定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
6、季之改变,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肯定的。有了这个肯定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方,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改变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肯定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
7、要做到静你才能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肯定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方,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4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深厚,有必要回顾一下老子的道德经哲学批判观点,找到古典社会从有序到混沌的历史缘由,削减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中华几干年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教化内容,是否有问题?封建帝国崩毁后的社会祸乱是其根由吗?【老子的批判】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逻辑思维回来方法,是如何批判“仁、义、礼”的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
8、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释义】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贬抑本性的人不忽视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听从。所以,丢失了道,才讲求本性;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礼仪是忠厚诚恳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起先。【中和之道】道德的
9、本真是中和,是法制与德治的中和之道!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完整体系。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道”与“德”亲密相关,又有所区分。 “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们将“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老子的观点,“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下德”却是“有以为”的“为之”,抱有肯定的功利目的,靠着主观意志办事,是不完全合乎“道”的。老子认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仁、义、礼”,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仁、义、礼”,喜爱人为地加以施为。【中和辨析】“仁”、“义”、
10、“礼”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老子反对这一切,所以他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礼”,老子最为鄙夷,认为它是“攮臂而扔之”,是人心不够忠厚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所以,老子主见摒弃“薄”和“华”,复原“厚”和“实”。老子对孔子的仁、义、礼的批判,文献记载就是这样,孔子见老子时是否讲过“智与信”的儒家思想概念不得而知,余不妄断。中和之道提倡的是道、法、术、方、计,中道哉!法制与德治并举,通过科学技术设备,制定社会道德管理方案,有安排有目标的推动社会主义法制与德治的社会和谐发展。-赵妙幢 真志子 中和之道札记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 品尝老子
11、的“上善若水 ” 观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羡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索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许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乏累的人们一种奇妙的力气。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
12、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才智。但是,其中给我思索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 ”“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才智,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
13、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 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态,倒碗里而成碗之形态,倒锅里而成锅之形态,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旧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 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敏捷自如。 水, 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懦弱,内心坚毅。坚硬易折,松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才智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尝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
14、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哺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 以水喻道 ; 以水喻德 ; 以水喻政 。 以水喻道,说的是道的雄浑而不张扬;以水喻德,说的是侯王的虚怀若谷心怀天下;以水喻政,说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不得不说,老子思想的哲学体系是严密的 。因为 侯王心中有道,就会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与德为政,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统一的,特点也是相像的,老子找了个
15、最为贴近的喻体,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国便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纯净、透亮、如此简洁。其实,往往,最简洁的东西却是最好的。 它 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写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顺应民心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简洁的为政之道,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说水,他说恒道像水,玄德像水, 圣王治国也应当像水。我说,纯净如 水,会收获一份纯美的结果;穿过世俗的纷繁,会回到最初的纯净。我想,这就是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如今的现实意义吧! “上善若水”堪称我们的座右铭!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经更多了几分玄妙外的灵动。水映道德经,万古英灵才智开。俯览人间多少事,
16、至今思圣人,函谷关口,一片紫气东来!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阅读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到处有道。其次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安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复原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
17、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分,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觉。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洪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
18、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主动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华蜜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溢。“多则惑”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说明。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需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假如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一再。最终确定后,假如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苦恼、迷惑、懊悔就滋生了。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9、,现代也有许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肯定能全,屈枉不肯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看法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大妈就埋怨了,莫非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须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须要去了吗,莫非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埋怨,但,的确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谐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
20、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压”,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样看来,委曲成全了吗? 再来看看我们这个国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国家送了多少土地给别国,我这个被蒙蔽其中的学生不知道这个数目是多少,但是看到网络上飞来飞去的只言片语,我感觉这不是个小数目。为什么中国委屈经土地割给周边的国家,照旧得不到对方的敬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还将几千万几千万白花花的银两以谦卑的
21、姿态拱手送给他人,但换来的是什么,是对方的不屑!我们国家大手一挥就将日本二战的赔偿给免了,这一举动的确慷慨,但对方有更深的忏悔吗?没有!靖国神社还不是照旧有人去拜!我们那些千千万万死在日本刀枪下的英魂还不是照旧无人问津!那些在世的受尽欺凌的妇女还不是照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她们至死都没有得到过日本的致歉!反观,同样在二战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犹太族,他们委曲求全了吗,他们慷慨退让了吗?不!他们拒不退让!他们肯定要用纳粹党的血祭祀他们已逝的同胞,与此同时,换来的是德国人的忏悔和敬重。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以暴制暴,但是,我们的国家能不能拿出点血性,拿出点魄气,不要一味委曲求全! 我认为,“委则全”的“全”
22、应当是“两全”即成全双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单方面。中国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换不来“两全”,只是成全了对方,损害了自己。这样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委曲求全只会纵容对方嚣张,使对方贪得无厌。我想,这应当是为什么中国始终都不能解决好领土争端的症结之一。 国家如此,国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个大妈应当是很多国民的缩影了。用委曲求的双方的和谐和面子,却苦了自己。这其中涉及的是国民的面子问题、性格的懦弱性和阴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长期以往的埋怨可能会发展成长舌妇,而另一方可能会有“小人得志”的阴暗面,贪得无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与人的交往缺乏坦诚直率。由此看来,委曲求全会滋生人与人之间没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
23、认为,“委”不肯定能“全”,“枉”不肯定能“直”。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7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漫长绚丽的五千年文明中流传下来了许多经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这么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征战史,也正是在这段峥嵘的历史阶段,人才辈出,思想膨胀,百家争鸣。这段时间就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段连年斗争,诸国征伐,民不聊生的时代,多数有志之士运用各种方法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与东周国内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一样的各个学术学派,产生了很多出名的学术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论语、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经、庄子等等;墨家学派的墨子等;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等等。学派以及典籍之多数不胜数。我想
24、作为一名有学问、有文化、有素养的当代高校生,应当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作品出自那样的一个战乱年头,人们经常对明天的太阳不抱希望,然而在这样一个生死不由自主的年头,他们能够更加看清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生命奋斗的目标,更加注意国家的一统和兴盛发达。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思想,并不是过去的东西都是腐朽的,或许他们的思想能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其中仔细学习了道家的道德经,虽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辩证哲学思想并不是光看这些文字以及一个寒假的时间就能理解透彻,并且运用于实际的。 读道德经,首先就是要渐渐理清自己
25、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说过,“道”这东西,它大大超越了学问的层面,所以我们不能用已有的学问来理解、来衡量、来说明,我们必需要突破学问的限制,随老子一起站在局外来看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没有死角,我们才能够理解“道”的永恒。然而这个在看道德经前就应当有所打算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洁的一件事情,所以多数人都看不懂,完全无法理解,于是自下定论,认为这是老子的一出恶作剧,故作玄虚。 在有了这样一个也许的理解打算后我们再看道德经,于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围围着“道”这一观念绽开的。老子所说的“道”,并非人们通常所讲的道路、规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无名”,又“出名”的一个实体。他所说的“名”,
26、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称或名字,而是与实际内容相对应的形式和形态。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宁静无声,空虚无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实实在在的事物,有详细的形象。明显,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个浑然一体、不行割裂的东西,先于天地而生。它独立存在,恒久也不会变更。它具有实体及其法则或规律这二方面的意义。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来。“道”好像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
27、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静,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出名”是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无一不产生于天、地这样的详细的有形之物;“无名”则是万物的始端,详细的有形之物均产生于“道”和无形的“一”。“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它的运动轨迹是由近及远,越离越远,但最终又由远处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于“道”,无一不是如此。如对于万物来说,“道”使其从无形成
28、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使其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 在相识了“道”并据此了解天下万物后,老子认为相识的过程就已经完成,因而主见堵住耳目口鼻,关闭感知的大门,“绝学”、“弃知”,返回到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 老子主见通过视察万物来相识其本质。这使他的相识论具有唯物主义相识论的因素。此外,他又相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相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也是值得确定的。另外,老子又主见只有无欲,才能相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使他相识论带有神奇的色调,但同时又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别出心裁的思维模式。 而在当今有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还有
29、为了利益而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高校生应当提倡大家学习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讨,多一些亲情友情。 粗看人生几十载,你可以为了获得万万人之上的荣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帮结派,纠集聚众虎踞一方,还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细数天下王侯与膝前孩童听都不过几十载,于是万万人之上的人要求别人帮他写书,把他战胜拉帮结派的家伙的故事写成一本厚厚的笑话,并给这部笑话取了个颇有文学意味以及哲学涵养的词叫:历史。并且告知要求全部的人都像他学习,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寻平凡幻想的人为愚昧。细看人生很多日子,不要因为他短就可以忽视,因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拥有的明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