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假如说创新是胜利的常青树,那么学问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假如说潜能是创建力的根基,那么学问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1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旺盛 1、起步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起先在华办报,比较闻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头起,接连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探讨商情。 2、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且
2、多反映社会思潮。 (1)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扬维新思想。 (2)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绽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学问分子利用报刊,(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限制的中心日报等报刊绽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扬党的路途、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旺盛阶段
3、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蒸蒸而上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接着发挥主导宣扬作用外,各种专业性、消遣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刚好、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胜利,中国电影事业起先起步。 (3)20世纪20年头以后,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头,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头中期以后
4、,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闻名导演和演员,很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2、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起先试播,标记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即使在这些大城市,受生活水平限制,也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头末 2、发展 (1)90年头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3)仅仅过了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3、特点 (1)具有快
5、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意义 互联网不仅变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更着人们的生产、学习、消遣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亲密。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2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背景) 1、20世纪30年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3、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二、实施“新政” 1、特点 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担当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
6、任。 2、措施 (1)金融:令银行短暂休业整顿,逐步复原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工业: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允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夫供应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
7、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供应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特地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三、新政影响 1、使美国经济渐渐走出低谷,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 2、在肯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冲突,使美国避开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今,资本主义告辞“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3 空前严峻的资本主义世界
8、经济危机 一、虚假“旺盛”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头的旺盛的表现 (1)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2)20世纪20年头,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朝气。 (3)商品丰富、物资足够,一派“旺盛”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 (1)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依旧存在。 (2)详细缘由: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阔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宝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实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旺盛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 3、经济危机
9、的表现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夫收入锐减,许多人面临破产。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概况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快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2、特点 波及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强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日趋尖锐。 (3)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
10、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惊慌局势。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内容 面对严峻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脆干预。 2、措施 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3、结果 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冲突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4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成功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斗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
11、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 (3)国内斗争结束后,苏俄接着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许多政策超出战时须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接着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记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
12、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短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变更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复原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安排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复原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复原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供应资金
13、。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夫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主动: 开拓了安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其次)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斗争成功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夫利益,农夫生产主动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主动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缘由。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学问5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改变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缘由 (1)20世纪30年头经济危机的
14、教训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凯恩斯主义盛行 2、表现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头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见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改变 70年头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马上进行调整,适当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削减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平安,并保证全部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
15、.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化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4.历程 (1)20世纪六七十年头,“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2)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接着发展 (3)20世纪80年头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评价 (1)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 (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主动性。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缘由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
16、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快速上升。 3.影响 (1)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在肯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改变。 四、“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2.形成 20世纪90年头初起先,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O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 3.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学问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二的学问点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