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414789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高二范文500字 三国演义肯定是一本人人必读喜闻乐见的益书。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爱。 三国演义读后感1 骁勇善战的军队,特性显明的人物,巧夺天工的对策张飞、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刘备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三顾茅庐国演义里那活灵活现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感人肺腑的故事,仿佛带我进入了三国的世界。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爱看到一本书,我百看不厌。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动人心弦的情节,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出山时,我被刘备那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当赵云得到桂阳时,我被赵云那赤胆忠心的精神感染;当诸葛亮在城

2、上悠然地弹琴时,我想:这下诸葛亮死定了。没想到司马懿退兵了,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禁佩服诸葛亮的空城计;当关羽在曹营时,虽然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当年和刘备桃园三结义说的话。他不停地打听刘备的消息,当打听到刘备的消息时,没有一丝迟疑不决,虽然有大将看管,但还是留不住关羽的心,几经周折,最终回到刘备身边,我被关羽那不忘旧情的气概感动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三国演义,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这几天,我读了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解并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书中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个经

3、典的历史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赵云血战长板坡书中还塑造了一个个特性显明、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的诸葛亮;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有在华容道义施曹操的忠胆侠义的关云长;还有阴险狡诈的曹操;懦弱无能的刘禅等等。可我最喜爱的还是粗中有细的张翼德张飞。 说起张飞,我信任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生疏。他那粗鲁的外表,莽撞的性格让人难以忘却。我特别佩服他。他在刘备立功还被一督邮发威的状况下,发怒用柳条鞭打那督邮;又和刘备,关羽一起战胜了吕布;在长板上他又奇妙用计,让小兵们把枝条把绑在马尾上,在树林里来回奔跑,扬起尘土,使曹操以为有伏

4、兵不敢追来;最让人称奇的是张飞那山崩地裂一般喝声,不但把曹操身边的夏候杰吓得肝胆破裂而栽倒下来,还把曹军喝退了。他是名副其实的一员猛将。虽说最终,他因关云长被杀而失去理智,被手下两位小将所杀。但这也恰恰体现出他的侠骨豪情,兄弟情深!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值得一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代是烽火连天,战事不断,但也出现了很多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关羽这个时期就是三国。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解并描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闻名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它具体记载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这本书虽说不是正史,却重视人物形

5、象的塑造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将一个个丰满鲜活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其如此,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我特别喜爱读三国演义,读了一遍又一遍,却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 我最喜爱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这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刘备被曹操追逐到长坂这个地方,他为了尽快逃离,将自己的妻小托付给大将赵云,独自带着关羽和张飞杀到长板桥对岸。这时,又一拨曹军冲了上来,刘备的妻小和赵云分散了,赵云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最终,赵云将甘夫人和阿斗胜利送到刘备身边,糜夫人不幸牺牲。赵云打得曹军人人胆战个个心惊。张飞为了掩护赵云独自站在桥头大喝一声,吓得曹军倒退几十里,惋惜他考虑问题不周

6、,拆了长板桥,这使曹操知道了刘备的虚实,他赶忙派人修好长坂桥接着追击,这一次差一点儿就抓住了刘备,幸亏关羽前来迎接,才是刘备他们胜利逃离曹军的追逐,赶到夏口。这个故事显明的对比出刘备得弱小和曹操得强大,我感受到了刘备以人为本得慈爱品性和赵云、张飞得威猛。作者能将如此的场面描写的这样的活灵活现,这让我特别惊羡。 我很佩服曹操,谁能想得到,他小时候竟是一个好飞鹰走狗、游手好闲的小顽皮。长大后的他,志向越来越远大。而且他有实际的行动,所以走上了胜利的舞台。细致品尝他的事迹,你会发觉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惋惜他未能统一天下,便病死在洛阳。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细致思品每个人的心路历程,让我懂

7、得了很多处事和做人的方法:做事应当多听从别人的看法;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最好别做出重大的确定。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宏大的文学著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的确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呈现在人们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聪慧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能却残忍、阴毒异样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

8、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假如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阴谋大全!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三国演义之时,结合读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打算:打算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始终被人们崇拜为才智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才智中的才智,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好像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洁,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有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

9、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闻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安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最终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安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

10、师用错方向,造成不行挽救的损失。 缘由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刚好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急异样。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气,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

11、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境况极其危急,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限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惋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今不行能“顺流而东”,而秦川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晰自己的重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

12、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能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行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气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擅长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育而来的,倘如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长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

13、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复原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相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特别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

14、有意夸大对方力气,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驾驭魏国武装力气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状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实行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驾驭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气总司令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

15、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胜利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解并描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

16、,忠厚的鲁肃,威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化。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珍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洁:“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须要忠臣,须要一个

17、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非常简洁: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

18、来又发觉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