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中学语文第一卷烛光归秦课文后,发觉很难驾驭这节课的学问点,下面我为大家共享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学问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应)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袱”) 三、特别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
2、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
3、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气)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安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重难点 1、把握全文中心事务,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
4、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缘由,敌我双方的力气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确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确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冲突,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急,最终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劝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劝服秦穆公退师,实行了超群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其次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
5、,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想将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超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最终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到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简单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四平八稳、步步深化、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劝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退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化,劝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急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_。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明,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7、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_,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灵英勇。特殊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化,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精彩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举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归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8、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明珠暗投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自告奋勇,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酷爱。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才智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以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得知钱学森打算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
9、吊销 了钱学森参加机密探讨工作的证件。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金步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减弱回国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决了报国的信念。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剧烈要求下,钱学森最终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从今,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惟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是炎黄子孙,天经地义地要把学到的学问全部奉献给我敬爱的祖国。 -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爱
10、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作者及作品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依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 主要作品 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缘由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
11、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须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自然要找寻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课文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肯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
12、(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子,出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赐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卫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意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
13、国成为它的边疆,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减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保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恳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气,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