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_无意误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_无意误解.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_无意误解 一、引言 中国俗语有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言语的交际过程可以是说者与听者的交际过程,本文重点试图从听者有心这个视觉着手,针对听者或读者的有意误会和无意误会,探析其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要探究语用学和认知科学间的跨学科论题,则主要涉及到Sperber和Wilson的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对听者有心其有意误会和无意误会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有着强有力阐释功能。 二、理论依据: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关联理论的中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是通过关联原则来体现的,关联原则包括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而关
2、联性是由语境效果和推理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SperberWilson指出: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推理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弱,语境效果也会越差。依据关联理论,YanHuang进一步指出:依据关联理论,交际的理解过程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推断语境效果时,依据省力原则,根据语义可及性的大小依次,对可能的理解假设进行检验;其次部,当关联期盼获得满意或须要放弃的时候,就停止推理。 三、语料选取:实例分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言语交际是人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本文选取言语交际过程中有关误会的现象,试图分析听者有心有意误会和无意
3、误会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实例一:滚的有意误会 A君和他妻子吵架后,妻子不吭声地去烧开水了,过了一会儿A君觉得口渴得厉害,想问下妻子水开了没有,随口一句:还没滚啊?!妻子听后,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 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A君的无心快语不仅没有把握住与妻子主动和好的机遇,反而让夫妻关系火上浇油,还来不及说明便短暂痛失爱妻,其罪魁祸首便在于这个滚字。从汉语大字典我们可以查出滚的一字多义,但在这段对话里主要是两种含义:指的是水有没有沸腾或者烧开;指的是语气比较剧烈地不友好地让某人离开。依据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妻子对滚的有意误会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就是因为刚刚吵过架,所以妻子可以
4、毫不费劲地把滚理解为丈夫对自己的不满,并且已经不满到让自己滚走的程度,甚至可以是再也不情愿看到自己了。尽管妻子也可以完全理解为可能丈夫是口渴了,问自己水有没有烧开,但是刚刚吵过架的怨气尤存的妻子是不情愿这样理解的,因为前者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是毫不费劲,与当时吵架后的关联性也是很强的,也更能够很好地符合当时的语境效果。再依据YanHuang的交际理解过程的两个步骤,妻子首先面临两个语境效果,一是丈夫让自己离开,二是丈夫问自己水有没有烧开,然而依据省力原则和语义可及性的大小依次,这位妻子都会由于前面刚刚的吵过架而轻而易举地想到第一个语境效果,尽管会很难过,但是这种语境效果下对滚字的阐释可以让这
5、位妻子的理解得到满意,因此可以停止推理而干脆选择离开了。 实例二:摘的无意误会 有位哥哥想带弟弟一起去摘草莓,便问弟弟:我带你去摘草莓吧!没想到被弟弟一口回绝。哥哥不解地问弟弟:为什么呀?弟弟看着哥哥,特别坚决地说了句,我不会爬树! 分析:不知者无罪。对弟弟的一百零一无禁忌不得不觉其可爱,正如李勇忠所言: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信息加以综合,结合语境假设,寻求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其中的最佳关联性说明。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多有寡,因此对不相识的自然现象会有不同的识解过程,而这种识解便依靠于已知的经验和推理。弟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无意误会便全
6、体现在了摘字上。依据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因为弟弟从来没有摘过草莓,更不知道草莓长在哪里,然而摘字在弟弟心中会有一个认知上的意象图式,比如说可以从摘苹果、摘桃子等推理出摘字是一个从下到上去进行摘取的意向图式,依据这个已知的意向图式,弟弟很简单推理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这种信息的架桥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很少,产生的关联性就很强,也便产生了无意误会这种可以理解的语境效果。再依据YanHuang的交际理解过程的两个步骤,弟弟在不理解草莓长在哪里的状况下,依据省力原则和语义可及性的大小依次,摘字与自己所经验所了解最接近的就是苹果或者桃子了,从而是力所能及地理解为草莓可能是长在树上。当这种
7、力所能及的推理获得自己不了解自然现象的满意时,便停止了推理,因为不会爬树而拒绝了哥哥。 四、结语 语言学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符号和符号运用的关系,他们一样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的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SperberWilson从20世纪80年头起先,渐渐把对语言符号关系的探讨引入到了认知的轨道,并且提出了关联理论,这对言语交际的理解供应了理论依据。本文则正是从听者有心这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俗语动身,以听者的有意误会和无意误会为分析对象,运用关联理对这两种现象的进行认知语用推理机制的阐释。 参考文献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
8、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1015:260-66.2YanHuang:Pragmatic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22:185-87.3李勇忠.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79.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化出版社,11019:87.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