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的几点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的几点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的几点启示 论文导读::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的几点启示,人文历史论文。关键词: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的几点启示 吴格非先生的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于2022年6月问世。这部洋洋三十万言的新著,史料翔实、脉络清楚、结构严谨、语言畅达,全景式地尽现上下一百零一年的中英文学关系史。它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而且为我们探讨中外比较文学供应了珍贵的启示。 从1848年英国传教士里雅各开启中英文学沟通的门扉,至20世纪中期叶君健无形地进入英国作家的行列,其间一百零一年的中英文学沟通经过作者的梳理,细化为三个相互连接、各具特色的阶段。珍
2、贵的是,作者摈弃了那种文学对政治经济学单一的从属性、趋同性,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作出了自己精确的考量和研判。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等,却并未阻挡文学上的同等沟通。鸦片斗争后几十年间,一方面是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一方面却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对英国的渗入。20世纪初叶,中英文学双向沟通的态势强劲,一方面是中国的翻译家、作家大量将英国文学推介国内,一方面是英国文学成其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推力之一。而在二战期间,中英人民通过文学所搭建的桥梁,相互理解,相互慰籍,相互激励人文历史论文,共克时艰。从宝贵史料的收集到精辟理论的概括,吴格非先生为学界、也为广阔读者奉献了他的心血和才智。 既然是探讨中英文学关
3、系史,那么就要求作者拓宽传统的探讨领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评价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时候,往往分门别类论述德国的哲学、法国的小说、英国的诗歌。而吴格非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界定。他以文学语言向我们叙述了鲁迅、郭沫若等先辈对英国诗人拜伦、雪莱的钟爱,以及拜伦、雪莱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深刻影响,同时,还注意于王尔德的戏剧、狄更斯、康拉德的小说探讨。正是英国小说,将老舍引向了小说创作的道路,在很大程度成就了他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之作。吴格非的机巧,是他避开了纯学术的沉闷陈述,在书中大段引用了老舍的原文,真实生动、引人入胜免费。奇妙引用小说家的形象文字,亦应为文学评论的一种极
4、好语境。 既有全景式的扫描,又有典型的聚焦,是吴格非先生本书中的一大亮色。他着墨最多的是本书的其次部份:20世纪初至20年头,亚瑟魏礼的中国文学评介、狄更生对中国文明乌托邦的解读、罗素的中国文明发展观悖论;严复、林纾等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梁启超、苏曼殊、鲁迅、周作人、田汉、郁达夫、许地山、徐志摩、老舍与英国文学的亲密关系这个时期,可谓中英文学关系史上最为旺盛的时期。在这个舞台上,聚集了中国文坛的巨星大师。近一个世纪后,当我们今日总结上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勿容置疑的是正是那一批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们,至今仍雄距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颠峰,经受住了历史与读者的严峻检验。他们为中英文学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
5、献。 1933年萧伯纳的上海之行所激发的中国文坛的纷争,在这部著作中得以真实的再现。萧伯纳访沪,正如吴格非先生所言,不仅暴露了上海特别的社会政治形势,而且进一步折射出中国社会困难的政治历史环境。如此有争议的作家在中国所引发的如此之大的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上海滩的作家文人对这位充溢社会主义色调的剧作家毁誉参半,当时的主流媒体充斥了对其的嘲讽指责,一百零一万富翁,挂羊头卖狗肉之说见于报端,已经不单涉及他的文品,并且涉猎到他的人品。瞿秋白、鲁迅则对萧士高度赞扬,揭露与批驳了对萧士的种种造谣诽谤。瞿秋白一语道破地指出:每一方面都想把萧伯纳变成凹凸镜,借他的光,照射自己的粗大、圆转,而把别人照
6、成扁塌塌的矮子。萧伯纳在上海探望了蔡元培,并欣然接受宋庆龄之款待。萧伯纳访华人文历史论文,用今日的话来说是为无产阶级文学造势。现在,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理性地相识萧伯纳访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见解:萧伯纳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残暴,正是一些30年头中国作家的创作内容;而他的紧密联系现实政治斗争的主见,在他那个时代的确产生过主动作用,但在20世纪中国文坛却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1933年萧伯纳在上海这一章节,吴格非先生以清淡的笔触,揭示了国民政府限制下的思想理论界对萧士访华的看法:静如止水。仅二、三一百零一字的篇幅,同样发人深思。胡适先生指示北京学界,教化界不予接待萧士,同
7、时任其独来独往,听渠晤所欲晤者,见其所欲见者。这是否也是一种宽松、宽容? 在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一书的后记中,吴格非先生毫无保留地将他的写作主见与技法和盘端给我们:尽可能地把文学关系还原为一种单纯的接触和交往,一是作家之间的事实往来,再就是作家之间以作品为媒介进行的心灵的沟通。他说,这样做,关系探讨就不会成为玄学了。这或许是我们的学术探讨者和评论家们在遭受一百零一般困惑之后,所能寻找到的较佳路数。诚然,通过这种路数所获得的史实可信度高,在此基础上立论也更经得起考量。吴格非先生正是运用这种手法,对中英文学关系史的种种现象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到自己的见解。应当说,在解除各种繁杂的、短期内无
8、法澄明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像时,这种手法着实行之有效。吴格非先生的确为我们供应了大量翔实的史料,给了我们不少的真知灼见。但是,这种路数对于一些浅显的作者来说,往往会对文学关系的背景缺少深层次的思索,使著作的厚度和力度受损。吴格非先生的成熟与高超,恰恰在于他在这部著作中或明或暗地表现出对作家背景、社会环境的分析与驾驭。 史为镜鉴。长达一百零一年的中英文学关系史理应为今人和后人留下珍贵的阅历教训。然而,吴格非先生在推出了叶君健的文学、翻译成就后就戛然而止,全书转入了附录和后记。总结去由读者去做吧。智者见智免费。 其实,吴格非并没有忘却一个有良知的学者的责任。他的后记写得才情并茂,发人深思。情,
9、即为徐志摩对康桥的不解之情,也是中国作家、学者、读者对康桥的憧憬之情;才,即吴格非先生这一段落的漂亮的散文语言。他深感圣约翰应为徐志摩塑一尊雕像,但这却成了他的奢望。剑桥高校只存有一首被译为英文的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吴格非说,这让每一个到剑桥的中国学者汗颜。当他在剑桥高校为师生作专题讲座人文历史论文,当场朗读康桥,再会吧的英译文时,竟产生了轰动效应。他由此认为至少在英国,中英文学关系史还处于一种尘封状态,须要打开它。这一段写进后记的文字,应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去读。一本书的序或后记通常总是这本书内容的浓缩和精华。在阅读快餐成风的当今,有些青年将读序和后记作为读书的捷径,那就不妨先读一读吴格非先
10、生的这篇后记吧。 令我们汗颜的,不单是剑桥缺失一尊徐志摩的塑像,更应当是我们在开放30年后的今日,仍要重启中英文学沟通的大门。撇开欧美当代文学现状,仅就中国当代文学的境况而言,我们实在拿不出上世纪二、三十年头鲁迅、郭沫若、老舍、徐志摹、田汉、周作人、郁达夫等等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巨匠大师们那等超豪华阵容,去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和世界文学沟通。这真真是令我们汗颜的一大憾事。 在人心浮躁、文学渐渐边缘化的今日,吴格非先生忠于职守,坚决地守护着比较文学这片领地,潜心探讨、笔耕不辍,终成一部30万言的大作。我们由衷敬佩,也深感肩头的沉重。 1848-1949中英文学关系史,吴格非著,中国矿业高校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