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迫切要求。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对发展新兴产业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举措。为了精确驾驭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剖析产业培育的胜利阅历和突出问题,探讨“十三五”时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将来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新兴产业发呈现状 “十二五”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决不移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设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迎来了高位增长期、规模扩张期、产业集聚期、品牌培育期,构建了特色显明的产业格局和竞争优势,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肯定影响,极大提升“镇江制造”的地位和内涵。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高位增长,运行质态明显优于传统产业,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支撑作用逐步凸显。2022年,全市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55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8.9%;新兴产业完成销售35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1%;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60.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68.9%。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3、“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先后经验了“5大”、“5+X”、“6大”三大阶段,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高、调优、调绿”,彻底扭转以化工、建材、发电、造纸、轻工等产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形成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新兴产业体系。逐步由一般加工、简洁仿制、低端配套发展到驾驭肯定先进技术,具有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产业化实力;由专注于制造环节,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由要素驱动型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型。 3.创新实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导、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体系逐步成形,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实力显著提高,“
4、单打冠军”明显增多,“科技小巨人”不断涌现。2022年,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比重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59.5%,现有3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拥有独创专利近400项,其中4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振兴、工业强基等多个专项,参加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101余项。恒神碳纤维、航科复合材料、图南合金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自主创新实力国内领先。 4.产业链条构建有力。围绕航空航天、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电气等10条核心产业链,通过编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精准引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所需关键技术、重点企业,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加宽”,薄
5、弱环节得到极大改善,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航空航天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为龙头,通用航空和无人机整机、新材料、关键部件、信息技术应用、航空服务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胜利创建省市联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试点。新材料已形成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特色板块,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其他前沿新材料加速腾飞。镇江新材料产业被誉为“战略新材料”,国家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装及空装等部门对镇江赐予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构建整车制造、核心系统总成(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市已经取得20多种新能源汽车产品资质,北汽镇江二期项目将实现新能源整车规模化生产。 5
6、.两化融合深化推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帮助惠龙e通首创物流电商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视察,赐予高度确定。通过强化示范试点培育、技术推广应用,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集成融合应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8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73%,2022年惠龙e通和大全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 6.“三集”发展成效突显。全市集中力气发展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了较多的“第一唯一”的园区载体。2022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厂房117万平方米,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园等6个园区启动市场化运作,公共服务
7、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创成省内首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首个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首个省级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主动创建全省首个国家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推动发展的主要举措 1.突出战略谋划,发挥顶层设计引导力。“十二五”以来,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前瞻探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赐予强有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镇江市新兴产业三年行动安排(2022-2022)、镇江市工业产业链行动安排(2022-2022)等总体规划。配套出台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行动安排(2022-2022)、镇江航空航
8、天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2)等专项规划20余项。 2.加大政策扶持,发挥财税资金撬动力。全面梳理国家和省市层面的实惠政策,汇合土地、财税、金融、科技、商贸、人才等政策资源,叠加扶持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同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加快设立总额2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市国投集团公司与中国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5亿元的航天高新(镇江)创业投资基金,有望今年挂牌成立。 3.推动重大项目,发挥新增长点带动力。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机制,组织现场观摩,问题集中交办。完善项目推动机制,开展项目跟踪服务、要素保障、融资担保
9、等协调服务,力促项目投产达效。创新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兴产业销售、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数、固定资产设备抵扣税等列入对各辖市区工业和信息化指标考核体系。 4.实施技术改造,发挥企业升级内生力。出台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看法,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综合运用设备购置费用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竣工项目嘉奖等政策,激发企业技改主动性。在推动技术、设备、产品“硬改造”的同时,同步推动理念思维、管理模式、治理结构“软改造”。激励企业实施“三化”改造,2022年全市12家企业胜利登陆“新三板”,5家企业待审。组织管理询问机构,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三一百零一工程”、“两化融合”等重点企业开展管理诊断。
10、 5.集聚智力资源,发挥创新要素驱动力。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中航科工第三探讨院、航天三六所、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先后在镇布局。着眼于产业创新发展须要,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引人、育人、用人机制,出台关于建设镇江市“人才特区”的实施看法,吸引和集聚一批驾驭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知名高校院所、产业探讨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加强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育。加快建立布局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业认证、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创成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成套电器工程技术探讨中心等研发平台。创建XX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正式招生,加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育。 6.提升服务质量,发
11、挥政府职能保障力。聚集全系统的政策和资源,深化开展“三一百零一工程”、“三聚服务”,重点扶持“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少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服务“专网”升级改版,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气,搭建“十大专业服务平台”。提升要素供应实力,进一步扩大“周转贷款”受益面,完善“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帮助企业争取“直购电”政策。营造企业信用环境,实现企业法人信用信息公开查询,多领域开展联合失信惩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发展缺少“含金量”。我市产业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期,传统产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相比苏南板块其他城市,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不
12、充分、不成熟,不能完全缓解传统产业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创新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占比较小,层次不高。 2.骨干企业支撑不足,发展缺乏“领头羊”。新兴产业企业在专利、标准、品牌建设方面滞后,整机终端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议价实力弱,盈利空间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低位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较少。 3.项目投产达效较慢,发展缺少“爆发力”。新兴产业项目普遍具有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推广难,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出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集中在新兴产业,但形成的新增长点不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明显。 4.要素制约日益突出,企业带上
13、“紧箍咒”。随着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融资难、用工紧、土地缺”等要素制约现象比较突出。 四、“十三五”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载体平台,建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创新效能,构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以产品技术创新、共性基础探讨、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瞄准前沿技术,根据“一业一平台”的标准,布局建设产业研发及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力气突破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学问产权的高端产品。建立健全技
14、术成果转化机制,选择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广袤的关键技术成果,组织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示范推广,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首购首用机制,落实首台套保险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深化融合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利用“互联网+”助推产业才智转型。全面提升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对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开展“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工厂”、“才智车间”,普及高端智能装备应用,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推广“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引导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才
15、智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面对行业的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故障诊断、专业修理、远程限制等增值业务,主动发展特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维护、供应整体解决方案的新业态新模式。 3.强化技术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凝合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深化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工业基础实力,大幅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体系的质量性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形成高附加值、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体系。强化质量限制,推动精益制造,建立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放大扬中工程电气等国家区域品牌影响力,扩大镇江航空航天、新材料优势产业辐射力
16、,重塑传统优势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推广“专精特新”产品,提升“镇江制造”品质内涵。 4.推动军民融合,完善互动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的特色优势。依托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种车辆五大军民融合产业,引进和建设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搭建军民对接沟通合作平台,利用军工技术的外溢和转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引导企业进行武器装备科研保密资格、科研生产许可认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度开展国防科研生产及协作配套,激励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工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释放军民融合产业爆发增长的潜力。 5.发展循环经济,
17、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以电机能效提升为突破口,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中瑞电机能效提升合作。深化推动“金屋顶”企业安排,加快“中国电能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 6.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构建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拓展镇江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功能,实施保税展示、委内加工、返区修理、跨境电子商务等创新试点。面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相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拓绽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镇江优势企业走出去、富有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高端品牌创出去,构建我市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