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教案.doc(50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二、学习生字1.学生朗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生字:昼耘桑晓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强调“兴”的读音)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当、供”的读音)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哪些人?做了什么事?)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理解“解、供、傍”)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尝试默写。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
3、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第二课时一、学习稚子弄冰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理解“稚”)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脱”形象传神地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5.归纳主旨: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二、学
4、习村晚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雷震的介绍。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漪”的读音)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4.悟诗情。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体会向往之情。5.归纳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教学板书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庄儿女耘田、绩麻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脱”冰
5、当钲敲碎村 晚景草池塘山落日物牧童牛吹笛无拘无束悠闲自在教学反思本课的三首诗都描写了天真烂漫、自由可爱的儿童和乡村的生活。学生读时也会觉得有趣,甚至心生向往。我在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诗中精妙的字眼进行想象分析,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中的童趣,从而体悟诗人的情感。2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认识“蚱、啃、樱、蚌、割”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蚱、嗡、樱”等14个生字,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3.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教
6、学重难点】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园子。问:同学们见过园子吗?说说你见过的园子。2.完成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读萧红的一篇文章(引读课题)。在萧红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几个学习任务来品味萧红笔下的园子。(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出容易读错或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写在黑板上,与大家交流。(3)边读边想:在萧红的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交流:栽花拔草溜平铲地芒针倭瓜重点理解:溜平、倭瓜再次感悟:这是一个()的园子?(学生板书:自由、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热闹、
7、快活)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起说这是一个()的园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默读
8、课文第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
9、的?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分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2.摘录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色彩斑斓、美丽、充满生
10、机、鸟栖虫居、童话般的、有趣)2.是呀,“我”和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二、品读,了解“我”之自由。1.请大家打开书本,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自由读读课文315自然段,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可以用横线标出来。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用波浪线把关键词句画下来。读一读,用心体会,在“我”的表现当中,你体会到什么?2.交流讨论。(1)“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板书: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做了很多事情,省略号表示还做了什么?(拾谷穗、和祖父一起玩、瞎闹、祖父收拾残局)问:写了一天里,“我”和祖父在地里,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
11、”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我”和祖父关系亲密、祖父爱“我”,“我”也爱祖父、觉得很有趣)(2)那么,在这几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你就读哪件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好吗?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形影不离,画面风趣。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看,“东一脚,西一脚”,动作描写,让我们捕捉到了“我”的快乐。文中还有像这样的动作描写,你能找到吗?铲地时,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男生齐读。读第13自然段
12、。数一数,这段话中有几个“又”字,再轻轻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我”做事三心二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幸福、快乐、轻松有趣、丰富多彩、无忧无虑板书)读第14自然段:拿水瓢浇菜。师:作者不往菜上浇,可以看出不是劳作,是玩。(板书:乱闹)她很顽皮,直接把水往天空一扬;师:扬出了快乐,还喊了齐读“下雨啰,下雨啰”。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喊出了萧红的快乐,萧红的自由。小结:“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虽然是在瞎闹、乱钩、乱闹,但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吃黄瓜、追蜻蜓,这些就是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三、想象,悟祖父之爱1.那么,当“我
13、”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默读31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我”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很宠爱“我”。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很耐心,很形象。祖父笑了。师引导,指名读一读对话。师:这段文字中,还有祖父的神情描写,你找得到吗?“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祖父的笑是疼爱,是呵护,是宽容。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板书:爱)“我”才能在园子里如此快乐自在。师:一件件小事,饱含着萧红对童年的回忆,也饱含萧红对祖父的怀念,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叙事抒情”。四、美读,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4、1.课文第16自然段,再次描写了园子的景物,为什么要两次写到这园子的景物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2.指名读。3.交流。(1)“一切都活了”,怎么写出“活”来的?(用了三个拟人)(2)“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自由配合着读一读。师生配合读。齐读句子。(用的是排比)(3)“随意”说明自由,扣住“一会儿一会儿”。生读。4.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像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5.延伸练笔。“
15、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五、点题,延伸呼兰河传1.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学生读课本P7“阅读链接”第1自然段:“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吗?(引出下文。祖父非常疼爱作者,开头就突出祖父。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从小不喜欢她,母亲去世了,后母更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就让我们再深
16、情地读课题。2.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教学板书2祖父的园子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 瞎闹 乱钩 乱闹 爱 快乐的幸福的 自由的 拟人、排比 借物抒情教学反思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
17、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认识“徘、徊、渺、篝”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18、”。2.体会作品表现出的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3.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4.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间播放梅艳芳的歌曲床前明月光)(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19、。(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诗歌是什么?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板书:月是故乡明。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
20、认识一下。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兼任汉语系讲师。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21、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徘徊浩渺篝火旖旎绝伦耄耋油然澄澈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的瑞士莱芒湖上,在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的大海中,在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的,我都非常喜欢。此地有,还有几座土山,风光无疑是。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之上,上下,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
22、我的窗外。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问题: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生1:作者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生2:作者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生3:作者思念的是他童
23、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生: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生: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的,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生: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是啊,
24、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故乡的月亮愈美,愈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师: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第2自然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
25、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月亮)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总结文本: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作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走出了鲁
26、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五、写作实践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教学板书3*月是故乡明国外的月亮:瑞士莱芒湖上 非洲大沙漠中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故乡:苇坑里的小月
27、亮(永远忘不掉)对比中,体现出对故乡及亲人的热爱、怀念之情教学反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月”这个线索,体会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感情,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4*梅花魂【教学目标】1.认识“葬、腮、虬、玷”等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2.理
28、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题目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们见过梅花吗?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3.揭题释题。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二、预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1)读诗落泪。(2)珍爱墨梅图。(3)不能回国。(4)
29、赠墨梅图。(5)送梅花手绢。5.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三、谈谈体会1.学习第一件事。(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2)思考讨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
30、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1)从“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句话,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2)从“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这句话,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
31、催老了。(3)从“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这句话,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3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们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
32、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诗人王安石的梅花。(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还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
33、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再次讨论:a. 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b. 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c. 由此可见,老人表面赞美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7)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
34、内涵。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四、课堂训练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教学板书4*梅花魂读诗 落泪珍爱
35、墨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中国心教学反思梅花魂这篇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这篇文章,重在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刻感悟梅花精神,体会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但是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不是很好,发言的学生仍然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这是以后我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口
36、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目标】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二、明确要求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老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
37、内容。如果其他学生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1)鼓励上台展示的学生,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2)请学生说一说支持的理由。(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4)思考总结。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
38、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式辅助。四、模拟演练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师:学校。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生:为什么呢?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生记录。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
39、由回答)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五、小结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教学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教学反思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目标】能将从某
40、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学重难点】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教学课时】1课时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
41、?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更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
42、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四、佳作共赏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
43、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2.学生完成习作。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六、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教学板书那一刻,我长大了某件事、某个瞬
44、间受到触动、得到成长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写作、点评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写作目的的不断强化,通过学习不同表达方法的训练,尽可能地锻炼、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写好故事,更准确地刻画人物。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种事物的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种事
45、物的方法。2.理解游子吟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了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二、交流平台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三、词句段运用1.(出示课本第15页相关句子)(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2)按照这种描写方法,根据6个词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2.(出示课本第16页相关句子)(1)学生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