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doc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24349663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面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全面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全面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面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银河系(河外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 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地球气候。“磁暴 ”现象和 “极光 ”现象;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2、时 太阳高度是 0 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 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 度相差 1 小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夜越短。夏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纬度越高, 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 纬度越高, 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各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12 小时。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 页,共 6 页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正午太(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4、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8 为夏季, 9、 10、11 为秋季, 12、1、2 为冬季。3、 4、 5 月为春季, 6、7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 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

5、岩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这一运动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 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 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V 型谷)、堆积地貌 (冲积扇、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 蘑菇)、 风积地貌(

6、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 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处, 常形成裂谷、 海洋。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处, 常形成山脉、 海沟。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2 页,共 6 页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削弱、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7、反射作用: 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使一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 (东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

8、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 西亚的沙漠、 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 南美智利、 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信风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偏成东南信风。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 2)中纬度环流: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中纬西风带: 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 习惯上叫西风, 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 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 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南美南端的安第斯( 3)高纬环流:极地高压带: 因

9、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冷空气下沉, 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3 页,共 6 页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

10、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 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

11、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 (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 (主要指北半球)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向西流(夏顺冬逆)。 夏季由西向东流, 冬季由东( 3)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4 页,共 6 页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

12、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 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 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 航行速度快;逆流 航行速度慢。【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自然地理要

13、素包括气候、水文、(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 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 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 影响水体成分; 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 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 由于距海远, 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

14、陆性气候 河流不发育, 多为内流河 气候干燥, 流水作用微弱,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有机质含量 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 (南北) 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分异是以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5 页,共 6 页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带、热带荒漠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 是热带草原(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

15、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 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 我国的汾河、 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16、, 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 热带地区, 低地闷热,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最著名的是巴西, 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 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 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 使土壤中水分减少, 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 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 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 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石油为主要能源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