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2434525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年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记叙文1. 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 人称 : 第一人称 (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更加亲切 )和第三人称 (更加广泛 )。3. 线索 :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线(中心事件)时间线地点线4. 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 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6.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 (肖像、语言 、动作 、心理 、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

2、情、说明等。7. 语言的特点 :形象、生动、具体。8. 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如何找线索? 文章的标题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顺序?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 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3. 插叙:在叙述过程

3、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 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 地位、 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4、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1. 比喻: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 暗喻和借喻。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 说明、 描写中、 能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 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2.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

5、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5. 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6.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7. 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

6、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8.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9.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10. 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11.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12.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

7、象、部分代替整体。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 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 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1) 以时空变化划分(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 )来答13. 反语: 用与

8、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在结构上 :总分总文段在开头 :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文段在中间 :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文段在结尾 :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1. 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2. 要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

9、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3. 分类: 立论文 (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 确立起正确观点)。4. 结构 :(1)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2) 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 、段落之间 、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对照式 (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

10、后总、总分总)5. 方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说明文1. 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 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时间顺序:

11、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空间顺序: 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 (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考题剖析(一)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 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

12、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 / 生动形象 / 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 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 / 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 律”或

13、“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表达方式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根据内容选择)、如 (具体举例)、就是 (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 充满感情。(三)语段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14、 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 说明事理的作用。(2) 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作用)。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的(对象加内容)。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 1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

15、子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考点之三:说明方法类型 1 :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 摹状貌、作诠释、 打比方、 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类型 2 :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

16、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7、。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 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 的. 的.特点。)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

18、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考点之四:说明顺序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 次、原因 结果、现象 本质、特征 用途、一般 个别(特殊)、概括 具体、整体 局部、总 分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

19、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事理 ”、“科学事理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考点之五:说明语言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词好在哪里?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 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

20、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 ( 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 “比较 ”几“乎 ”相“当 ”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 ”左“右 ”等表估计、 “多”有“余 ”等表数量。 +(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 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答

21、题模式:不能删。因为 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 ”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找有概数的句子;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 ”“这种现象 ”“同样道理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22、。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 生动形象 /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 “一”句、就准确 /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 / 事理、2、对具体篇 / 句/ 词的评析篇 / 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 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 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3、;(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 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1. 人物形象: 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2. 故事情节 :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3. 环境描写: 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

24、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作用: 可以把描写的各

25、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 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

26、的态度、情感和评价。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 具有启发性; 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 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散文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 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

27、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六)散

28、文特点:形(材料)散而 神(中心)不散诗歌一、基本分类(一)现代诗歌(二)古代诗歌1.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 古体诗: 包括楚辞体乐府(2) 近体诗: 、分为“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 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4) 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2.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29、、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

30、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 (其一 )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

31、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

32、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 ”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

33、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 ”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34、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 “看 ”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 “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

35、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 ”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答: “折柳 ”的寓意是 “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 “折

36、柳 ”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 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 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06 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37、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7、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 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 认真审题(2)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

38、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 “小物 ”“

39、小事 ”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 ”、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 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 “二乔 ”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

40、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解析: 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 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 ”有“恨 ”而“背西风 ”

41、、(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补充:(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

42、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 )、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 ( 呼应)、直接 (间接)描写、扬抑 (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 象征 ( 托物言志 )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

43、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 ) 的特征。(6) 侧面 ( 间接) 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 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 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 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