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燃 烧 和 灭 火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二、学习内容分析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
2、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三个高品质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融合,利用传感器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传统实验很难解决的难题,使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三、教学目标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四、重难点分析: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难
3、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五、教学流程图生成问题微课学习获取新知实验解疑重点再现练习检测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分35秒)内容设计设计意图擦火柴视频通过学生熟知的火柴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钻木取火视频烹饪食物视频燃烧的木炭取暖照明视频冶炼钢铁视频神七升天视频青奥会圣火点燃的时刻视频体现燃烧从远古时代到现代在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的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视频演示“火三角”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探讨燃烧的条件。火灾图片:2014
4、-04-07云南丽江火灾2011-09-16新疆阿勒泰森林火灾2009-06-05成都公交车失火2011-11-15上海静安区大灾使学生意识到燃烧是一把“双刃剑”:在感知燃烧对人类贡献的同时也客观的认识到不利的燃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从而迫切的想要学会灭火。用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视频:盖灭蜡烛;水浇灭蜡烛;剪灭蜡烛。同时演示“火三角”。分析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分别通过隔绝氧气,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等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提出问题:1. 熄灭蜡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2. 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创设问题情境
5、,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微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2.器材:(演示实验)蜡烛、火柴、酒精灯、小木条、玻璃片、注射器(一只)、坩埚钳、石棉网、 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一瓶)、二氧化碳(一瓶)、镁条、砂纸。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师生互动总结微课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2.什么是着火点?3.燃烧的定义。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通过改进实验
6、对燃烧条件再巩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进行改进。总结实验改进的方法。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并交流改进意见。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再改进再次巩固燃烧条件,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环保意识。第三环节:对学生微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疑。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 吹灭蜡烛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2. 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是不是只要有氧气,可燃物就能燃烧?3.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选择性的展示部分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思维再次得到提升,激发求知欲。问题一:吹灭蜡烛是破坏了燃
7、烧的哪个条件?展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追问不同猜想的依据,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找到正确答案。师生共同演示实验:步骤一:利用氧气传感器检测瓶中是高浓度的氧气;步骤二:用注射器抽取气体并吹灭蜡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产生两种不同的猜想: 1.吹灭蜡烛是隔绝了空气。2.吹灭蜡烛是把温度降到着火点。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高浓度的氧气流能吹灭蜡烛。通过分析、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吹灭蜡烛是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借助氧气传感器对氧气进行更精确地检测,使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有所了解。问题二:温度达到着
8、火点时,是不是有氧气,可燃物就能燃烧?展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师生演示实验:步骤一:点燃瓶中的蜡烛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步骤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出瓶中氧气的浓度(不为0)。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忆旧知: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才能燃烧。补充板书。产生两种不同的猜想:1. 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有氧气,可燃物就能燃烧。2. 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有氧气,可燃物不一定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从实验中得出问题的答案: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有氧气,可燃物不一定燃烧。通过回忆旧知理解可燃物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或空气)。学生在意见分歧中激发求知欲。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通过定量分析,理解温度达到
9、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不是有氧气就能燃烧。问题三: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师生共同演示实验:步骤一: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出集气瓶中盛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步骤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第四环节:当堂练习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出示练习题:“大显身手”:1. 解释成语:釜底抽薪2. 油锅着火用什么方法灭火?3. 解释“纸火锅”的原理。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形式多样的当堂练习检测知识内化的效果。第五环节:学生交流课堂收获并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升华。组织学生交流收获。展示图片:北京和悉尼奥运会火炬分别在珠峰和在水中传递;播放视频:悉尼奥运会圣火点燃的精彩瞬间。谈收获。在欣赏的同时对燃烧有新的认识,感受知识的力量。通过展示特殊环境下的燃烧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感叹知识力量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一、 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具备其一同时具备 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隔绝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