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doc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24336040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激起共鸣,内心里有所沉淀,那么我们的教育无异于雪泥鸿爪转瞬即逝同时也失去了它的本真价值。在白色方糖中朱老师先是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你来做一下放这个动作”。让学生在做中比较出“投”和“放”这两个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放”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放”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细心、关爱、尊重等。由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细小的动作让这个老人如此感动”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这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老师

2、很自然地话锋一转“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回忆,记住哦要放!”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的内心里了。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朱老师似是漫不经心实是别有用心地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学生受感染被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而这过程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正因为朱老师追求对话深度从而实现有效对话进而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构。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

3、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片段二中,原本我也是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逐段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 “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通过及时提出一系列问题:“看看他怕死吗?秦王好惹吗?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秦王最后的反应怎样?”在追问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到原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利证据,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

4、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由于我不是轻率地忽略学生的另类声音,捕捉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从而成就了一堂预设之外的的文言文阅读课。反思我自己以往教学,由于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流畅性而在那里自以为是地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不遗余力地传给学生时却忽略了他们最感兴趣最有疑问的东西,长此以往必将使教学陷入封闭、机械和程式化的境地,这也警醒我们作为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关注对话推进的过程中的一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思维的灵动处、感情的精彩纷呈、豁然开朗处、心灵的碰撞处都

5、是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任自流。在有一些课堂中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中的对话可谓轰轰烈烈,讨论、争论、辩论不绝于耳,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话却捉襟见肘少的可怜,这种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它是肤浅的、轻率的、甚至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它不是有效的对话,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对话与引导的关系。在对话中依然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主

6、导作用。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属于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属于他誓死捍卋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在镮题本身上纠结不清,于是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

7、即课堂昫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跨越千年的画像卖炭翁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内容。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3.深刻理解本文主题。二、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千年前的故事卖炭翁。我希望透过这个故事,同学们能感受到,今天疫情下,我们仍是幸福的,充满光明。2.出示学习目标在本课中,同学们的学习目标是: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内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深刻理解本文主题。3.作者简介这个故事的作者

8、让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走近他:租房不要钱,打一唐代著名诗人。这就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号“文”。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说,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本文即是这样。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卖炭翁就是他新乐府组诗中的第32首。白居易留下诗作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选自其中。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就是说,不识字的老妇人也能看得懂。卖炭翁就是这样一篇很容易看懂的叙

9、事类乐府诗。4走进文本,初读课文故事很简单,就是两个强盗光天化日之下,奉旨抢劫了卖炭的老人一千多斤炭,把老人逼向绝境。奉旨打劫贫弱之人! 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5.熟悉文本,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这些字音两鬓 bn 辗冰辙辗 nin 辙zh 两骑j 口称敕敕ch 回车叱牛的叱ch 驱将将j

10、ing 系j(2)注意这些字形鬓,左上中间,两横。辗,是车字旁;辙,最右边是四笔反文;敕,也是如此。(3)我们再读来一遍。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者用三个简单的人物,一个具体的小场景,反映一个绝望的主题。三个人物,分属两类,卖炭翁和公使。初读诗歌,我们印象最清晰的往往是主人公卖炭翁。诗人运用多

11、种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外貌、心理、生活状态、行动、对比衬托等等。千年后,让我们来为老人画个像。职业,年龄:题目卖炭翁老人职业是制炭卖炭。这里,补充一点,烧炭的工序非常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翁,很老。一个老人家还要干重活累活。工作地点: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砍柴。伐,砍。薪,柴。伐竹取道的伐,砍。杯水车薪的薪就是柴。卖炭翁砍柴烧炭的地点远在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上。路远。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满面尘

12、灰”指脸上的颜色就是灰尘的颜色。“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苍苍”(灰白色) 指两鬓头发的颜色,是白色加尘灰色。 “十指黑”。十四个字,四种相似的颜色。显然作者着重从颜色方面加以点染,勾勒出人物外貌。生活状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何所营:做什么用作者巧妙地用自问自答指出炭是老人唯一的生活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温饱而已。“衣正单”,贫苦之人。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自己身上“衣正单”,应该该盼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衣正单”与“愿天寒”形

13、成了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完全可以理解。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有一个词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不是老人的。“可怜”。这个词直白有力地表明作者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的无限同情。行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辙:车轮印。苏轼的弟弟,苏辙。轼辙,皆与车有关。辗:同“碾”,轧的意思。辗冰辙,牛车碾压冰冻的车轮印。就是说,在泥泞歪斜中艰难地往集市上赶去。大雪天,路滑难行,“衣正单”的老人在最严寒的拂晓“驾炭车”出发了。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卖炭状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冰冻路滑

14、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牛都困了,何况人。以牛衬人。老人疲劳、冻饿交迫,只得坐在冰泥中歇息。“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突出了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老人疲惫劳累,处境艰难。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来表现人物。对比衬托:有五处。我们一一来看。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更加难行。与后文“牛困人饥日已高”呼应,衬托了老人疲惫不堪、又冷又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前文提到的“衣正单”与“愿天寒”的对比。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尺雪”与“衣正单”是一组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人生活之艰难。 有一个动词“辗”。表面

15、上是写车轮的,但它仍然衬托的是卖炭翁。怎样才是辗呢?我们经常说,碾死一只蚂蚁。势大力沉。大家能想象一下带着一千多斤炭的牛车车轮,在泥泞歪斜中沉沉地压在冰冻得车轮印上的样子吗?一个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又再一次突出了老人的辛苦。还表现出了牛车的重量。炭之多,也从侧面衬托卖炭翁的勤劳。这沉甸甸的不只是货物,更是卖炭老人全部的希望。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这里写的是宫使,两个轻快得意地骑马之人,黄衣白衫,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疲惫不堪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老人生活之艰难,状态之狼狈。一车

16、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驱将:驱赶惜:舍不得直:同值,价值。“一车炭,千余斤”, “千余斤”不仅仅极言炭的数量之多,更是衬托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宫使驱赶牛车到皇宫,抢了还要管送。老翁“惜不得”,舍不得。在强盗面前,又能怎样呢?卖炭翁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惜不得”也恰恰反映出卖炭翁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大家细品“充”字,充,充当,充数。样子而已。这里是说,拿价值极低的纱或绫,充当了千余斤木炭的价钱。相当于明抢。“半匹红纱一丈绫”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是文中最鲜明的对比,清晰地反衬出宫使抢夺的残酷,卖炭翁命运之悲惨。通过这一结果

17、,我们也为老人染上绝望的眼神。我们为老人画的像基本完成。这是一位在绝望中挣扎,又挣扎无果的,苦不堪言的贫弱百姓。造成卖炭翁“苦”的正是“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民间市场上去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课本注释上提示,这首诗有一个诗人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苦,受之苦。苦宫市,就是说老百姓深受宫市之苦,苦不堪言。谁下令干的呢?唐朝的皇帝。谁来执行呢宦官和爪牙。那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给“黄衣使者白衫儿”也画个像吧。神态:翩翩两骑来是谁? 作者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翩翩”,就这样一个叠词,我们能想到许多词语:快马轻裘、得意忘形、骄横无礼、横冲直撞、趾高气

18、扬本来这个词用来形容豪侠,衣袂飘飘、英姿勃发,挺好。但是现在放在一对从皇宫里出来买东西的人身上,就颇有黑色幽默了。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脸上讥讽乃至于愤慨的神情。衣着: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颜色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这颜色真是光鲜亮丽啊。白居易是用颜色刻画人物的高手。行动:“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敕:(ch)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宫使拿着文书,口中高声说是皇帝的命令,之后,没有任何的停顿,掉转车头,大声吆喝着,牵着牛向北面拉去。诗人紧锣密鼓地用四个动词“把”、“称”、“叱”、“牵”,这系列动作多么生动简洁地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可憎面目。拿着皇帝的命

19、令根本无需老翁的同意,奉旨打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打劫结果: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扔下一点废物,夺走一千多斤炭,扬长而去,得意洋洋。至此,我们把宫使的画像也画完了。6.深入了解主题作者就是这样借用三个简单的人物,一个具体的小场景,反映一个这么深刻宏大而又绝望的主题。每每讲到这里,总有同学不解。不是说“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了吗? 这里,老师有必要解释一下。首先,在当时,不足一匹的普通丝织品,不能用来交换物品或直接换成钱。其次,“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不足以做出一件像样的衣服来。做个头巾腰带还行,半身裙都不够。再者,纱绫,也不是普通下层老百姓可以穿

20、的,既不结实,也不御寒。我们还可以继续联想,这些半匹红纱一丈绫,又是哪里来的。剩下的,不要的,什么也做不了的,废物。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可怕的宫市制度!如果,卖炭翁反抗了,可以吗?有人这样做了。资料链接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也遇到了宦者称“宫市”取之,全给了宫使,还不行,农夫一怒“遂殴宦者”打了宫使。结果是,皇帝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局。农夫,有圆满的结局。卖炭翁却是悲惨结局。那诗人为什么没有给卖炭翁一个圆

21、满的结局呢?一方面,卖炭翁困饿老弱,无力反抗;另一方面,皇帝虽然废免了宫使,“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宫市”仍在。农夫只是个案,可能千千万万中只有这么一例。只要“宫市”尚在,卖炭翁的遭遇才是常态。所以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来反映主题。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烙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绝望的泪水。卖炭翁的遭遇,不是他一个人的苦难,这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千年前绝望的画面,在唐朝后期

22、,每天真实地上演着。所谓绝望,不仅仅是因为痛苦的生活,更是因为这种生活没有希望。此诗戛然而止,看似没有评论,却字字血泪,力透纸背。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发人深思。7.主题总结我们再读文章。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是他们的抗争,这就是他们的宣言!本课唐诗三首,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

23、秋风所破歌和本文皆是如此。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段,表现人物,多处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第一节诗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第二节诗写宫使的公开掠夺,通过卖炭翁的遭遇,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宫市”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故事讲完了,来看作业,三、 作业1.续写。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段,续写一段,卖炭翁驾着空车,返回山上的情节。150字左右。提示:诗人是怎样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包括脸色、头发颜色、手指颜色、衣着) ,心理。精彩的动词,比如,“辗”。众多的对比反衬,比如,“一尺雪”,翩翩,与老人“衣正单”之间的对比。你也试一试,运用多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2.背诵并默写本诗。3.请把老师课上所提到的注释(即14个蓝色字体)和重点句赏析(即红体字体)抄在笔记本上。四、结束语千年后,我们虽不幸遭遇严重的疫情,但我们在家的每一天都是乐观的,充满希望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希望的推动者。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困难终将过去,胜利即将来临!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