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35053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通览该要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2、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素养提升考点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

3、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租佃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作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手工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4、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3“聚族而居”的地主田庄经济概念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

5、,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原因土地和人口是田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拥有私人武装作用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表现及影响(1)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

6、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政治中心的南移。(2)过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追赶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明显

7、超过了北方。(3)表现: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影响: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

8、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文化中心不断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5由租佃关系的变化看封建经济的发展(1)定义:地

9、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汉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用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10、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6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边疆移民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11、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2)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政治因素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环境因素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统一多

12、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国防的巩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课后小题1.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2.表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 77120 123太原(今属山西)169 86330 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 316528

13、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 587404 448豫章 (今属江西)67 462406 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 092212 284据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3.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

14、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考点2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

15、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16、点(1)历史悠久,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2)技术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欧亚,深受赞誉。(3)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4)手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对应。(5)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6)始终是农业的补充,没有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7)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2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民营手工业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

17、了必要的劳动力。3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5.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

18、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6.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考点3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

19、)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深

20、化历史理解1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从市民阶层的变化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

21、变化2.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

22、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2)原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

23、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3)政治维新方面:明朝后期出现的改革运动和市民运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相对应,为了维护统治,明清统治者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思想文化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

24、化、个性化的趋势。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5)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明清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关系未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新型劳资关系出现。逐利崇商和去朴从艳的社会风气盛行。商品经济的发

25、展,使社会上下形成逐利崇商的社会氛围,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奢侈逐渐成为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新时尚。7.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8.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禪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 BC D考点4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

26、生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海禁政策(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深化历史理解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

27、的影响(1)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2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同点(

28、1)内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出发点:明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3)根本原因: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4)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3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滋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

29、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9.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10.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30、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11.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前152前80年)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该政策的提出也使中国工商业开启了国家控制的时代,“从财政上支持了武帝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盐铁官营随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官衙生产效率低下、质次价高、强卖强买等,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诏令郡国推荐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辩论,以讨论盐铁官营等政策,“问民间所疾苦”,史称“盐铁会议”。随着桑弘羊在这场辩论中的失败,盐铁官营政策也告一段落。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上海社科院)12.汉武帝实行盐铁专

31、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A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13.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A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巩固边防维护统一 D加强中央经济控制14.学者侯建新认为,徽商一方面

32、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A缺乏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B思想文化控制异常严格C商帮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 D政府重农抑商效果显著1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官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B外来棉纺织业的竞争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家庭生产对工场生产的阻碍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总结及课后小练参考答案1.A2.A3.D4.(示例)中国古代农业的“变与不变”。论述: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形成了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模式。汉代牛耕方式出现变化,一牛挽犁取代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赵过发明代田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唐代出现曲辕犁,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高转筒车的出现提高了灌溉效率。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农业中的进步与变化。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没有突破小农经济的局限,中国古代的农业始终是小农经济的状态。5.B6.D7.D8.C9.C10.B11.A12.C13.A14.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