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doc(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9 三峡课型新授课时教材及课标分析郦道元的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学情分析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学生的阅历不多
2、,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联想、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 课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风景,险峻的泰山、秀丽的漓江、温婉的西湖、神奇
3、的九寨。它们无不透射出非比寻常的魅力,如果你想欣赏到全景式山水美景,那么三峡则是最好的选择。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去感受那如画的世界。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风光欣赏(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欣赏一组三峡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介绍作者作 品多媒体课件展示:郦道元画像及生平介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力三、检查预 习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4、学生相互质疑。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4、疏通文意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学生相互质疑。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夯实基础四、指导朗 读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教师指示节奏。4、学生再读课文,抽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学生读课文,读出节奏重视诵读训练,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五、布置作 业1、 熟读课文,争取背诵。2、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奇景。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2 课时)教
5、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一、品味欣 赏(一) 、复习旧课(二) 、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三) 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第四段:感受秋
6、峡萧瑟凄凉的氛围。1、 学生可读可背课文。2、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3、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设计,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和语言(四) 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3、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明确:1、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
7、点。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3、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2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4、品味写景的妙处。二、合作探 究1、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先写山,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势做铺垫,正是有如此的山势,才会有如此特殊的水势。2、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
8、,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3、.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加深入文本。三、背读,读出情味。1体会文章的情感:一山
9、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请同学们说说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如: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实在心中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欣赏、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2请同学们带着对三峡美景的欣赏、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背诵课文。背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2、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
10、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课堂气氛活跃,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10 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教材及课标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
11、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12、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5、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6、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完成导学案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13、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学生欣赏山水画吸引学生兴趣,尽快融入课堂了解作者及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
14、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熟识“书”的文体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
15、读:1.教师范读课文。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明确重点词句。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
16、,初步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整体感知文意。教师范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纠正字音,在反复阅读过程中体会文意。字词教学,夯实基础。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问题。培养学生组内合作能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
17、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
18、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小组内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19、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快速背诵能力。总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
20、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学生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板书设计(抒情)教学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2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
21、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回忆描写月的诗句由月的诗句拉近学生和语文课堂学习的距离了解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
22、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熟识“书”的文体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初读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2、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在读音上应该注意的字词、停顿,并读一读。3、展示应注意的字词、停顿。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生说课文中在读音上应该注意的字词、停顿,并读一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并扫清认读障碍。翻译课文1、提示学生学会借助课文的注释或相关资料书抓住关键词逐句翻译课文。2、让学生派小组代表窜译课文。3、评价指正,展示重点字词、句
23、子翻译。1、分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2、小组代表窜译课文。学会通过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课文1、展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的几个问题。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怎样理解闲人?1、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讨论并解决问题。2、
24、交流分析探讨问题的结果。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
25、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闲教学反思我认为执教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1、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诵训练,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识记。整堂课中都贯穿了诵读训练,开头通过初读感知课文,中间翻译课文以读促进理解,最后背诵练习加强识记和加深感悟。2、注重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探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
26、极性。3、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语文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如文言的诵读、翻译的技巧、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等等。尽管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作了好一番用心的修改与完善,但在具体实施中仍有以下不足之处需作进一步完善:让学生谈各自在思想上的收获时,因为顾及课堂的时间限制而稍微不能放得开,未能让更多的学生作广泛而深刻的交流,可以试着布置让全班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效果也许会更好。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11 与朱元思书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都为古诗文。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
27、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学情分析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再加上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所以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难度在于理解文中所呈现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
28、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策略分析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设计(2):我们伟大的
29、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
30、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扫清学生学习障碍,解决生字词问题及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段学生
31、可能不懂的字词:缥碧:青白色;缥,音pio。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n。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轩邈(xunmi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l)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ln):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k)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32、名词作状语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 学生指读课文,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小组内讨论解决。(四)作业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
33、,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背诵课文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文章主旨。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2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背诵1、抽查2、集体背诵(二)品析课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
34、文生景”相同)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
35、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
36、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研读课文(三) 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
37、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描写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四)课堂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
38、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39、,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 吴均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息心忘返(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教学反思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一、成功之处、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
40、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
41、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二、不足之处、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12 唐诗五首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诗词集集美景、美情、哲理于一体,都是写景叙事说理的佳作。诗人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并借以
42、生发议论,讲述深刻的道理。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仿徨、孤独和苦闷。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诗律,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
43、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渡荆门送别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钱塘湖春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对西湖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如同展开一幅精美的画卷,把杭州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该诗语言浅近平易,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且很符合初中中学生理解背诵的要求。同时,这首诗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首尾呼应,中间又集中写景,体现出诗的结构美,它的这种写作特点也值得学生们借鉴。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还没有系统的归纳,本课教师让学生对诗歌赏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4、和掌握,为将来分析诗歌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策略分析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