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 专练:词语、标点.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21125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 专练:词语、标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 专练:词语、标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 专练:词语、标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 专练:词语、标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考语文考前必考考点专题梳理+专练: 词语、标点【梳理清单】一、两种题型: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二、两类素材1.经典语段;2.时新素材。【考点摸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

2、、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乙】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丙】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最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浸泡B

3、按图索骥C大刀阔斧D最后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D 2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浸泡: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语境是说将“桃花源”浸入“审美的汁液”中,正确。B.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语境形容能根据线索找到“桃花源”,正确。C.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语境形容改革时非常有魄力。正确。D.最后: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最末。终于:副词,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里用“终于”。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问号位置错

4、误。这里直接引用,把问号放在双引号里面。故选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甲】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演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

5、”之情。【乙】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丙】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然B气象C进程D安身立命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3C 4B【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使然”: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此处是说

6、人性决定了“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使用正确。B.“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自然景色,社会境况。此处是说“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是一种恢宏的社会境况,使用正确。C.“进程”: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即进化的过程。而此处“进程”的“进”与“进化”语意重复累赘,使用错误。D.“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此处是说“敬畏伦理”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寄托,使用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破折号“”与“即”不可连用。故选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澡雪精神”一词出自“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庄子知北游)“澡雪”即以雪洗身,“精神”即清净神

7、志。雪,色白质洁,晶莹剔透,是纯洁干净的象征,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注重自我修身、讲求人格追求,古代冰雪诗词恰好传承了其洁身自好、清净纯朴、不失志节的宝贵精神。【乙】自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汉过中以“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群”喻一种卓尔不群、独行其是的高尚人格精神始,历代诗词便一直赋予雪这样的精神亮色。翻开中国诗歌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南北朝诗人鲍照就是一个典范。他以雪之洁喻高尚人格,以雪之寒喻人生磨难,两者完美融合。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三)中以白雪自喻,毫无隐讳地写出一种高洁独立的精神品质。【丙】“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以传说中的龙山雪表达自己渴望跻身政坛、一展才

8、华的愿望;“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将“艳阳天”作为龙山雪的对立物,传达出绝不让名利场玷污自己高洁无瑕品格的信念。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贯B独行其是C不胜枚举D隐讳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5B 6A【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一贯”,始终如一,不曾改变。语境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注重自我修身、讲求人格追求,使用正确。B“独行其是”,只按自己的主张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多含贬义。语境是说“高尚人格”,是褒义语境,情感色彩不当。C“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是

9、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使用正确。D“隐讳”,有所忌讳而隐瞒。语境是说毫无隐瞒,使用正确。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庄子知北游)”是前面 “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这一句的出处,所以小括号及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放到句号前面。故选A。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不一定就是“低俗”,或“俗不可耐”,它往往映射了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所钟,我们不用刻意掩饰,更无须将高雅作为遮挡。【甲】有时候,正视自己的“俗”、承认自己的趣味,并非那么不堪。但是,如果完全安于“俗”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便真成了“俗不可耐”。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多少得有点,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个人的身上

10、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要知道,马伯庸虽然将自己的“俗”渲染得淋漓尽致,但他照样是个能玩转“雅”的人,如此,他笔下的文字才能兼具情趣和理趣。总之,雅俗兼具,是一个良好的状态。【乙】用一种去掩饰另一种,难免贻笑大方,用一种去否定另一种,更难免堕入幼稚的二元论思维。毕竟,高雅之人,虽然学富五车、超尘拔俗,也无法终日悬浮于俗世之上。【丙】庸俗之辈,若三句不离利益,出言鸡零狗碎,毫无超越的眼光、高蹈的情怀,也难免油腻得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下里巴人”,但同时,也不应忘了仰望“阳春白雪”。7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映射B淋漓尽致C贻笑大方D虽然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

11、,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7D 8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A.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形容“俗”反映了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正确。B.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语境形容马伯庸将自己的“俗”充分地表达出来,使用正确。C.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常作谦辞)。语境形容用雅掩饰俗,或者相反的情况,都会让内行人笑话。正确。D.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一般构成转折关系。应改为“即便”,表示假设。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用一种去掩饰另一种,难免贻笑大方” “用一

12、种去否定另一种,更难免堕入幼稚的二元论思维”是两种并列的情况,“贻笑大方”后逗号改为分号。故选B。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从来不缺流行语,去年满屏招摇的,今年已是明日黄花。【甲】放远来看,所谓“潮流变化”是真实存在,还是无数流行语快速换代伪造的幻象?【乙】有人批判,“迷恋这些网红词,人只会越来越匮乏”,也有人包容,认为这是特定时代的情绪表达与话语权更迭。不过,语言匮乏确实有可能引发情感和思想的匮乏。如果对一切事物的赞美都用“yyds”来表达,那么说话人所感受到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干瘪,欢愉、悲伤、痛苦不再有更精细的划分。还有一种担忧在于,流行语的使用阻碍了公共讨论。【丙】摆事实、讲道

13、理等正常的讨论步骤动辄被“带节奏”“yyq”“夹带私货”等词打断,“吃瓜”“看戏”的话术熏染出对现实的漠然置之。当然,一个模式是一闪而过还是成为经典,自有时间来决定。与当年的火星文、“mm”、“886”等初代网络语言一样,如今年轻人爱用的另类“黑话”,纵然算不上是对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更多的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属于一个阶段的互联网文化产物。9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明日黄花B更迭C漠然置之D纵然1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9D 10B【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

14、作用的事物。本处是说网络流行语去年还是满屏招摇,今年就已经失去了应时作用。运用正确。B.更迭:轮流替换。本处是说话语权的替换。运用正确。C.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本处是说“吃瓜”“看戏”的话术表现出对现实的态度冷漠。运用正确。D.纵然:即使,表示一种让步假设。此处不是让步假设,应改为“尚且”。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也有人包容”前面的逗号使用错误,应改为分号,表“有人批判”“也有人包容”两部分的并列。故选B。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推广活动日前在位于横店的梦外滩度假

15、区举行。活动以“诗画浙江”为内核,以“百县千碗”为IP,旨在传承和发扬浙江省各地特色美食、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打造一站吃遍浙江美食的“聚集地”和“打卡点”。为办好这场活动,全省各市文旅部门精心布展了“美食十二时辰”市集,会集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乙】“店小二”们马不停蹄地制作着拿手佳肴;杭州的知味小笼、丽水的遂昌长粽、金华的默香酥饼、宁波的梁弄大糕、湖州的吴均汤包、台州的饺饼筒,游客们仿佛置身一场穿越百年的美食文化之旅。柴米油盐五谷粮,满满都是故乡味道。【丙】“一方水土稻香鱼鲜,灶香弥漫古道乡间。”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浙江的美食在不同地域演绎出不同的文化与故事。浙

16、江人历来对饮食很是讲究,南宋迁都杭州后,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使浙江菜的烹调方式独树一帜。1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日前B会集C马不停蹄D独树一帜12下列画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1B 12B【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使用正确。日前:几天前。语境说的是旅游美食推广活动几天前在横店度假区举行。B使用错误。会集:聚集;集合。“会聚”强调聚集之后就各自分散开来,或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强调有融入的意义,聚集之后何为一

17、体不分散。常用于“物”。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浙江11个地市的名菜、小吃”,故应把“会集”改“汇集”。C使用正确。马不停蹄:马不停止地急促向前跑。比喻不间断地进行。语境是说“店小二”们不断制作着拿手佳肴。D使用正确。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根据“汴京厨师与本地厨师云集,南北风味交汇融合”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浙江菜的烹调方式自成一家。故使用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把句中“佳肴”后的分号改为冒号,冒号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故选B。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很少有一个术语能像“卡农”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这在很大

18、程度上要归功于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下文简称卡农)【乙】但若就此认为“卡农”是一首特定曲子的名字,就免不了闹笑话。它实际上是一种作曲技法:同一旋律以不同高度依照间隔逐次展开,营造出此消彼长、连绵不绝的听觉效果。由此,音乐便拥有了时空里的回荡感。约翰帕赫贝尔的这支曲子,影响确实深远。不管是乐曲本身还是它的和弦概念,总是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各种场合,历久弥新。【丙】据统计全世界婚礼中播放次数最多的乐曲就是卡农,这首乐曲曾经给很多人留下了永远的甜美的回忆;然而奇妙的是,葬礼上也常常奏响这段乐曲。有人说,卡农的魅力在于:当你幸福时会听到忧伤,在你沉沦时却能涌现希望。1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

19、一项是()A归功B此消彼长C不管D历久弥新1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3B 14A【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人或某一集体。本处是说“卡农”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把功劳归于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使用正确。B.“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事物具有两面或多面性,总体能量守恒,总量不变。此处应为“此起彼伏”或“此起彼落”,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C.不管:1.不顾,不考虑。2.不过问。3.不关,不涉及。4.连词,不论。本处是不论的意思。使用正确。D.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

20、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本处是说这支曲子影响深远,经历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使用正确。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括号位置错误。此处括号注释的是“D大调卡农”,括号内容用于注释说明句子里的某些词语时,应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所以括号应在句号里面。故选A。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两题。甲早期的“单元”就是教学内容的单位,主要涉及教什么即教育的前端。一百年前课程诞生之后,特别是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单元”一词尽管依然沿用,但其含义有所变化,即从有组织的内容单位走向了经过设计的活动单位,也叫经验单位,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中端。后来的几十年,“单元”一词

21、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中渡过,乙直至21世纪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人们从“课程视角、学习立场”上重新激活了单元概念,让单元成为一个学习单位,对接素养目标。也许此时的单元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片段的完整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丙它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前端的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端的整个学习过程,后端的素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实践验证。1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诞生B尽管C不温不火D渡过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5D 16A【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诞生”:人出生及生日(用于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也比喻事物

22、形成。此处是说“一百年前课程”产生,使用正确。B.“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老是、总是;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此处是表示姑且承认“单元”一词依然沿用,和下文“但其含义有所变化”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使用正确。C.“不温不火”: 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此处是说平和的“状态”,使用正确。D.“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此处“单元一词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中”,是对于时间来说的,应为“度过”。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甲处破折号与“即”重复,可以删掉破折号。故选A。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关

23、于类型小说的对话一文,讨论了一个相当时尚新鲜的概念:写给特定阅读群体,拥有自身规则和技术手段的文学式样,即“类型小说”。及至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声,面对纯文学受到来自类型文学的冲击的现状,诞生了观点针锋相对的两派:乐观派与悲观派。【乙】一派认为雅俗边界的破除势不可挡,文学界应摒弃成见、调整心态;另一派则忧心类型文学若一味迎合市场逻辑,作品会趋向模式化、雷同化。另有人将类型文学视为消费文化的分支,批判其编织俗艳梦境、裹挟读者。【丙】放眼当下,现实主义小说作家试水科幻、推理写作已非鲜见,也常听闻类型小说家推出“转型之作”、文学性得到批评家“高度肯定”云云。“纯文学逆势坚守”与“类型文学草根逆袭”

24、这两条故事主线似乎并驾齐驱,并没有太多东西真的因“冲击”而被改变。17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至B针锋相对C裹挟D并驾齐驱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7D 18A【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及至:连词,等到,表示出现某种新情况,事情才发生变化。本处是指等到到了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声,就诞生了观点针锋相对的两派,运用正确。针锋相对: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对准对方的言论行动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本处是指出现的乐观派和悲观派尖锐对立,运用正确。裹挟:(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

25、动;(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本处是说有人批判类型文学胁迫读者,运用正确。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本处指这两条故事主线似乎并没有互相妨碍,而不是齐头并进,运用错误。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写给特定阅读群体”后的逗号应为“顿号”。故选A。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烽火台,又称烽燧、墩台、烽墩,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设施。【甲】遭遇敌军犯境,往往通过白天燃烟、夜间举火的方式,墩墩相衔,传报敌情,守备应援。【乙】“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韩愈烽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伴随着脍炙人口的诗文,古代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仿佛至今仍

26、历历在目,深植国人心中。烽火台,也进而成为长城遗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对明长城烽传体系的研究中发现,烽火台传递烽烟的方式,并非如某些影视剧中展现的那样,在其主墩台上燃烟举火,而是在主墩台周边设置连续的附燧,其中放置干苇、羊粪等加以燃放传警。附燧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据其所处的地形特点各有不同,这种主墩台加数座附燧的烽火台设计,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明长城防御体系中应用尤为普遍。【丙】地理环境的广袤开阔,为这种烽传方式创造出得天独厚的视野优势: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举目在望,一览无余。19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B进而C展现D一览无余2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

27、,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9B 20B【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语境用于杜甫的诗文,正确。B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应用“因而”,表示结果。C展现:清楚明显地表现出来。语境是说某些影视剧中烽火台传递烽烟的表现方式。正确。D一览无余: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根据语境中“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举目在望”可知,此处是说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能够看得很清楚。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烽火连三月”前应加上顿号。韩愈烽火中的诗句

28、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是并列关系,都是为了说明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文,让我们了解到烽火的意义。中间应用顿号隔开。故选B。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甲】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耳濡目染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29、【乙】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丙】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21文

30、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耳濡目染B甚至C诙谐D奕奕神采2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1A 22A【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耳濡目染”意思是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段中陈述对象是“阅读”,不属于“经常听到看到”,应为“潜移默化”。使用错误。B.“甚至”,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毫无魅力的”“很不完美的”两项前后递进。使用正确。C“诙谐”意思是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结合语境“在餐桌上”说话有风趣。使用正确。D“奕奕神采”是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结合语境“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觉得他们精神旺

31、盛,容光焕发。使用正确。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繁花似锦”后应为分号,“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两项是并列关系。故选A。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两年,我们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忍耐、纪律与关心他人。看似普通的生活,都是通过艰苦的战斗获得的。那些牺牲与付出,我们绝不能遗忘,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甲】一代代人与疾病战斗,与贫困战斗,与愚昧战斗,我们才能安然挺立在这生生不息的大地上。拥抱现实,行动起来,有意义的改变才可能发生。一个世界是由无数角落组成的,每个角落的风向都可能关乎全局,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处的角落守土有责。

32、【乙】不要忘记爱,要正确使用力量:没有力量的爱,会趋于哀怨;没有爱的力量,只能破坏。到人群中去,不要害怕不同面孔、不同观点,不管真相并不总是让人愉悦。【丙】在人群中,我们或可汲取力量,洞见真相,辨认方向古语云:“兼听则明嘛。”人群中需要对话,而我们越来越听不见别人,“妨碍倾听的罪魁祸首,便是日渐严重的自我聚焦、自恋化的倾向”。在数字化时代,要防止被虚拟浪潮淹没,用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交互,保持清醒和敏锐,获得智慧,积蓄正能量,推动自己的成长和世界的进步。2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生不息B不管C淹没D交互2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

33、】23B 24C【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语境指生命繁衍,使用正确。B.不管:条件连词。语境是转折复句,“不管”应改为“尽管”。C.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语境指虚拟对真实的覆盖,使用正确。D.交互:指替换着;互相;彼此。语境指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的关系,使用正确。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兼听则明”是引用古语的内容,“嘛”应在引号外,改为:古语云“兼听则明”嘛。故选C。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风骨坚韧、不失本真,【甲】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

34、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共同特质。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休戚相关,在民族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乙】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钱学森、师昌绪、童大年、程开甲如果列下去,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回望历史风云,他们的价值坐标不曾迁移,他们的信仰始终在场。【丙】也许有人觉得谈“责任”、“使命”、“信仰”这样的大词有点空洞和矫情,但置身转型社会,面对社会的喧嚣浮躁,恰是这类人们的故事,让我们得以暂时停下来,重新审视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观上的迷茫。2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骨坚韧B休戚相关C始终D审视2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

35、,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5B 26C【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风骨坚韧”是形容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不屈的品质。语境形容以于敏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特质,正确。C.“始终”表示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语境是说中国科学家的信仰一直没有改变,正确。D.“审视”,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此处是说分析我们精神上的困惑,正确。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一般不用在“把”(“将”)字句中,句中说“将休戚相关”错误。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责任、使命、信仰”顿号使用错误,多个双引号连用,中间不用顿号,应删除。故选C。十四

36、、阅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诗礼等书,“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习染,他能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乙】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丙】那么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

37、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27文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染B出类拔萃C力摈D乃至2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7A 28A【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习染”,沾染不良习惯,含贬义。此处是说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熏陶,为褒义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误,改为“熏陶”。B.“出类拔萃”意思是超出同类。本处是说黄庭坚超出一般人,使用正确。C.“力摈”,着力抛弃。本处是说黄庭坚的诗风抛弃了轻俗之习,使用正确。D.“乃至”,连词,甚至,表示递进。本处是说黄

38、庭坚认为诗甚至是一切艺事都不能落于俗格,使用正确。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冒号使用错误。冒号的提示范围管到句末,此处冒号的提示范围到“黄庭坚”为止,可把冒号改成破折号。故选A。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晏王粥之谈,出神入化。王谢大族堂前,替缨不绝。【甲】竹林名士放诞不拘,如刘伶轻狂,阮籍醉酒;东晋名士各有才艺,如顾恺之写照传神,谢道温巧对诗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表面可见的风流,仍不过是魏晋风流的皮毛。【乙】魏晋风度的内在魅力,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了一种具体的

39、人生实践过程,则魏晋风度之于时下,其参照和借鉴价值岂非不言而喻?于是,那种放诞不拘、潇洒飘逸、旷达超远的气质风采,也就不只是一种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兰亭序那样的审美价值和永恒魅力。【丙】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当人们得意忘形时,魏晋风度永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深处的尘埃,使我们精神得到荡涤。从他们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这也就是历代文人不绝如缕地倾倒于魏晋风度的理由吧。29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B传诵C不只D不绝如缕30文段中加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29D 30C【解析

40、】【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用在此处形容“魏晋人物故事”,是正确的。B.传诵: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用在此处形容故事广为传布,是正确的。C.不只:不但;不是单一的。用在此处指不仅是一种历史过程,是正确的。D.“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这里误用为“连续不断”。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为“当时”这个状语内二个定语间的并列,应用“、”,故“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后应改为顿

41、号。故选C。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为了从噩梦般的纠缠中挣脱出来,人们往往会选择反思、忏悔,于是一个时代过去,总会出现打上时代烙印的“忏悔录”(如卢梭的忏悔录、巴金的随想录)。这样的忏悔往往体现着过去时代复杂的历史症结,充满作者痛苦的内心挣扎和深刻的灵魂拷问,饱含生命的体悟和理性的启迪。【乙】读巴金的随想录,当代文化批评者有责任做这样的追问:为什么一个时代过去了以后,蜂拥而至的书籍中少有像这样涤荡着灵魂的忏悔文字?不知是我们的民族基因本身就缺乏忏悔素质,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向来就缺少承担历史罪愆的勇气和魄力。【丙】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鼓励价值担当,包括鼓励挽狂澜于既倒的崇高

42、的民族担当,却似乎并不热衷于倡导承担历史罪愆和责任的勇毅与刚正:因此建构的整体文化不仅缺少忏悔的大手笔,而且似乎也缺少了日省吾身的精神迁延的脉络。3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蜂拥而至B涤荡C倡导D也3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31A 32C【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 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拥挤着乱哄哄地过来,形容繁多而杂乱地到来(多指人群)。此处形容作品很多,没有“至”之意,可改为“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B.涤荡:意思是荡洗,清除。这里指文字洗净心灵的污垢,使用正确。C.倡导:带头提倡。这里指中国的

43、文化传统并不提倡承担历史罪愆和责任的勇毅与刚正,使用正确。D.也:与“不仅”搭配,表示不止这个,还有类似的。这里“缺少忏悔的大手笔”“缺少了日省吾身的精神迁延的脉络”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用“也”字恰当。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丙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而后面的“因此”也表示对上文的总结,意思重复。可将“因此”前的冒号改为逗号。故选C。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小到器物的形制、花纹,大到建筑、街景和仪仗场面,都尽量趋近“历史原貌”,为此甚至要运用学术考证的最新成果。当然,与细致严谨的器物考证、不惜工本的场景还原相比,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

44、、历史人物秉持的思想观念与信仰追求,却往往被含糊敷衍过去,那些理应体现人物思想、文化理念的关键性情节处理得令人不知所云,以致谬误荒唐。【乙】精神、思想和文化理念是历史题材作品的“意义”内核,以上这种“重物不重心”、重形式轻内容的处理让内核形同虚设。【丙】观众无缘知道人物思想之复杂,历史精神之可贵,文化价值之丰富,无法亲近这些精神性的内核,便无法与历史平等对话,更无法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可以说,“意义”的缺席,隔断了很多历史题材作品通往经典的道路。3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趋近B当然C不知所云D缺席3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33

45、B 34C【解析】【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A.趋近,接近或接受一种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倾向,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这里形容电影里的器物场景要接近历史原貌,使用正确。B.当然,副词,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示就是这样、应当这样。本词前的语意是电影里的器物场景接近历史原貌,后面的意思是“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历史人物秉持的思想观念与信仰追求,却往往被含糊敷衍过去”,前后语意是转折关系,因此不能用“当然”,“当然”应为“然而”。C.不知所云,指言语紊乱、空泛。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这里形容电影里的关键性情节处理得让人看不懂,使用正确。D.缺席,未出席;该到未到。这里指“意义”没有表现出来,使用正确。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思想之复杂,历史精神之可贵,文化价值之丰富”中逗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顿号。故选C。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起“废话”,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甲】朱自清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提到“道家教人得意而忘言,佛家告人真如不可说,禅宗更指出开口便错:所有言说,到头儿全是废话。”【乙】人长一张嘴,可能会说出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