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修测.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20928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修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10课《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修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课《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修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修测.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兰享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编入统编教材同一单元同一课里。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重要的审美文化:前者是文人雅集,后者是古代隐逸文化。作者本人也都被后代很多文人士大夫所追慕: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支撑起了千年不朽的文人风范,使有良知的中国文人在这里找到依托;王羲之以自己的慧眼明心道出了万古不变的千古同悲,打动古今无数读者。教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后,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有许多共通之处。一、景物美好、天气舒畅首先在景物描写上,这两篇文章都描绘了同样能给人带来美感的景物和舒畅怡人的天气。兰亭集序中

2、王羲之营造了一处清幽雅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气势高峻的崇山峻岭,幽深静谧的茂林修竹,洁净明朗的溪流,飞花溅玉的激湍,寥寥数笔,将一派清澈明朗、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陶渊明的归去來兮辞中则写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树木蓬勃生长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长流不息,万物生机蓬勃,人也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悦。在天气上,兰亭集序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是适宜雅集诗会吟酒作诗。归去来兮辞中想象归家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借助风的力量,归舟轻快,归心似箭,自然的和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吹来一阵摆脱樊笼重返自然的舒心和欢畅。二、生命的感悟、

3、自然的思考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兰亭集序通过记叙兰亭盛会和会中诸人的观感,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和高旷的情怀,他认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陶渊明则在归去来兮辞中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他们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三、人生经历、个人思想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来看,他们也有相似

4、之处。二人同生东晋,时代背景相同,当时天下乱,国破偏安江南。汉人都想重返中原,希望在治国上有所作为,有朝一日能够打回去。但是社会环境复杂,愿望很美好现实很复杂,无一例外这个愿望都成了空,所以在失败之后都回避人事,隐居起来不再卷入利益争斗中,无官一身轻,因为即使做了官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反而身陷各种复杂的斗争之中。所以寄情于山水,算是一种逃避。他们都曾关注现实,都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羲之做过长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对天下大势、军务民政都有一定的认识,陶渊明说自己少时“猛志逸四海”,想要“抚剑独行游”,都体现了这一点。即使在较早的劝农篇中,他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用古圣先贤的例子,

5、劝勉人们勤于农事,也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他们又都从少年时就深受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的佳山水让他一见到就想永居那里。陶渊明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安顿于田园生活之中,生活在田夫野老之中,寄情于饮酒采菊、山气飞鸟。他们都经历了从“出仕”到“辞官”的过程,最后都在自然田园中“归尽”。王羲之最后安逝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陶渊明死后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中,实现了他“托体同山阿”的愿望。但是王羲之和陶渊明毕竟是不同的人,这两篇文章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就作为人生关键的“辞官”而言,王羲之主要是因为宦途上的人事

6、矛盾,被动性较强;陶渊明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因其天性与官场生活相违而主动辞官,两人虽都有超凡脱尘之想,但超脱程度有所不同。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在感叹欢乐易逝,人生短暂,并感到痛苦。文字中,他希望通过诗文和后人产生心灵的沟通;文字外,他服食养性,云游采药,希望将生命延长。陶渊明则不然,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人寄托在天地间没多长时间,但重要的是怎样过完这短暂的人生。对于死亡,陶渊明秉承“乘化以归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有了要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他平静随化,他自然乐天,他把自己的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 它们各出机抒,自蕴风流,在同与不同之间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沉思,历经时光的淘漉,更加耐心寻味,引人深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