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4317597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组一课一练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知识梳理1.丝绸之路(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3)概况:开通:张骞“凿空”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衰落:唐朝中期以后, 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

2、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2)“西南丝绸之路”: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影响: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养蚕和

3、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并被工匠仿制。(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3)思想文化交流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

4、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二)提升训练1.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A. 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 造船技术极其高超C. 已经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 贸易地位十分重要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抵御

5、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 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 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3.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 近代化史观下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B. 社会史观下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C. 整体史观下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 文明史观下使不同文明激烈碰撞4.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

6、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中西交往频繁C. 中华帝国的强大 D. 新航路的开辟5.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B. “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C. 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D. 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6.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

7、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名胜古迹众多7.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A. 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B. 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C. 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D. 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8.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

8、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B. 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C. 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D.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9.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海

9、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0.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C.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11.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 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 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

10、以河西为中心D. 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12.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 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 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C. 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13.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 地缘政治是古

11、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B. 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C. 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D. 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14.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商舶往来,货物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民间长途贩运发达15.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

12、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 )A. 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 茶马古道促进了人口迁移C. 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 D. 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汉书记载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古贝”。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a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die),白叠等。新唐书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

13、:“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材料二: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姬(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1)根据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01-05:DCBAA 06-10:CDDDC 11-15:BACCC 16.(1)陆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作者借助语言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索棉花传入路线。(2)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第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