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24174595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秀教案欢迎下载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读书笔记第一章 导论 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第一节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一、为提升大众科学素养的化学综合对科学素养的各种表述, 都凸显了这样一个共同观点: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所受教育程度的象征, 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这种文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国际范围来看, 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流。我国的化学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我国在新颁布的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予以

2、界定, 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化学课程的最高价值追求。二、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 ,高中生的分化迹象尤为明显,需要多样化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潜能、兴趣、倾向学生的需要。因此,高中课程要具有层次性与选择性。三、通过实验的线索学习化学四、揭示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深入认识以及对传统的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反思, “科学的美德是什么?” 、 “科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何在?”、 “科学教育能否影响和改变人的精神世界?”等问题成为各国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 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自然、 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3、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成为各国科学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的普通高中化学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并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提出具体要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

4、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在化学教育中体现课程的人文内涵呢?化学与整个自然科学一样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回顾科学研究的历史,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与责任、执着与坚强、 乐观与热情、 谦逊与合作、 怀疑与批判,使我们从不同侧面领略与体验到他们的人文情怀与人格魅力,从中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陶冶情操,培养终身受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5、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例如,从费歇尔研究蛋白质的经历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 责任感和执着的信念。 在研究蛋白质之前, 费歇尔对糖类和嘌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的有机化学家。功成名就的费歇尔并没有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又以一个科学家高度的使命感开始了连续十年的蛋白质研究。费歇尔曾经说过,对于所有生物体基础物质的蛋白质的研究,若不积极开展的话,

6、就像在进入生物化学领域门前退却了一样,研究蛋白质 才是一项宏伟的难题, 与此相比,以前所进行的糖的研究只不过等于一场儿戏而已, 要战胜各种困难, 全力以赴,要用尽所有有机化学的精华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正是有机化学家的崇高使命,所以,为完成这项任务我将全力以赴。这位伟大的化学家凭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敏锐的问题意识、渊博的学识、知难而进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知人善任的才能以及大量勤恳的工作,又一次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增加了不朽的篇章。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深的思考。合成氨技术, 解决了世界数十亿人的生存问题,堪称人类 20 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 德国的工业化学家哈伯, 因发明了人

7、工从空气和水合成氨,对工业化生产氨及解决世界范围内急需的氮肥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19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哈伯在盲目的爱国心和报答皇帝知遇之恩的心情驱使下,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各种军事项目的研究中,包括毒气的生产和使用。在 1915 年 4 月德军与法军在比利时战场的交战中,德军在哈伯的指挥下,对法军施放了 5000 个毒气桶,法军死伤惨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争中使用毒气造成的伤亡人数竟逾百万。哈伯因研制和使用毒气的罪行, 遭到各国科学家的严正谴责, 他的夫人也以自杀的方式抗议丈夫的罪行。哈伯在其本来辉煌的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8、-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人生中留下了可耻的污点,也警示着后人,科学的道德与责任是多么重要。第二节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特点1.“三层次”高中化学新课程2.“两类型”高中化学新课程3.“三阶段”化学新课程“三阶段”是指“义务教育段” 、 “高中必修段”、 “高中选修段”。第三节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选择1. 突出基础性2. 体现时代性3. 揭示人文性二

9、、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设计第二章元素化合物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第一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分析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价值1. 获得关于物质的基础知识2.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3.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化学研究方法4. 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标准分析第二节元素化合物专题教材分析课标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覆盖面上与原有教材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第一、 重视在社会生活背景下认识有关物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第二、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不再采用过去的以“典型元

10、素带族”的处理方式,不按族的体系编排,而是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将零散知识点集中处理,从中发现共性,恰当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关于元素族的知识集中在化学2 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第三、不再强调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而是更加突出“元素中心”,强调用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整体性地认识和运用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1.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分析分为金属单质、金属化合物、金属材料三个板块。“金属单质”板块中,突出金属的共性,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水(酸)的反应,某些金属与氢氧化钠反应,金属与某些盐的反应,在突出金属共性的框架下,横向对比介绍重要金属单质钠、铝、铁、铜的重要性质,并没有全面介

11、绍,而是突出强调物质的特性反应(钠与水,铝的两性,三价铁和应该反复读。在看过此教材分析后,方对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二价铁的氧化还原性。 )“金属化合物”板块,按照“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介绍钠、铝、铁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突出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三氧化二铝的两性,铁的氢氧化物,氢氧化铝的两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价铁的氧化性(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氧化性

12、),铜盐、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焰色反应等。“金属材料”板块,通过“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金属材料究竟包含哪些材料?它们有哪些功能?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金属材料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选用金属材料?”这些在过去的学习中并不了解,而又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必修二在“元素周期律”一章中,结合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介绍了同一主族不同元素(如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结合元素周期律介绍同周期不同族元素性质的变化。(如第三周期元素)。必修一以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

13、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同一元素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同类物质共性与不同物质的特性),侧重让学生建立以单一元素为核心的知识结构,获得关于物质性质的感性知识。必修二则借助元素周期律内容让学生建立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侧重从元素周期律角度,为学生建立物质性质的规律性认识,并用物质结构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分析(复印)教材在选材上,教材编排上, (略)三、有机化合物内容体系(复印)第三节 元素化合物专题教学研究一、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思维水平、学习习惯、情绪情感等,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

14、动时必须考虑的“学情”。1. 有浓厚的认识兴趣2. 乐于观察和动手实验有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因为喜欢化学实验而喜欢化学。 “我听过便忘记, 我看过就记得,我亲手做过才能理解”成为各国学生学习化学的信条。3. 初高中衔接中面临的困难学生初中所学元素知识,一般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 所涉及的性质以及生活中能应用到的性质为主。而高中阶段所学元素知识,不仅内容总量增加, 而其在思维方法上注重从分类观、转化观、 结构与性质关系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 理性思维的层次要求较初中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与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也是教师进行元素知识教学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4.

15、 缺乏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国内外研究表明, 许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缺乏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导致化学学习的困难。有时教师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如要求集体背诵反应、现象、操作步骤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等) ,也助长了学生机械学习的倾向。在进行元素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二、元

16、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采取这样一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1. 突出核心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2. 联系实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习活动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想。例如,在火山喷发的实际情景中认识硫元素组成的物质家族里的成员;在雷电发生的情景模拟中认识氮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在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情景中认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提取碘的任务中学习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性质。例如,学习乙酸的性质,通过“

17、家庭中常用醋浸泡有水垢的暖瓶或水壶。 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吗?”学习氯气性质,通过“你是否偶尔碰到过这样的情形:打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 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例如,学习铝及其化合物,可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生产背景下认识金属铝、氧化铝的性质。学习乙醇,可以通过燃料乙醇技术进展,展示乙醇的广泛应用,联系社会热点与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燃料乙醇技术指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汽油或柴油中的无水乙醇,它能使汽油燃烧完全, 减少汽车废气中焦油、二氧化碳、氧化氮等排放,是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能源。目前甜高粱燃料乙醇

18、生产新工艺已进入示范;能源作物木薯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已在示范中运行; 陈粮小麦、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多家示范厂运行效果良好;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进入中试向示范转型阶段。3. 以实验为基础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认识和识别物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现物质间存在本征差异的外在和内涵因素,从而使之成为分离、 鉴别、合成和设计新物质的基础。当代,以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为代表的以微观粒子为观察对象的试验方法和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和识别进入了新的水平。化学实验室学生获得物质及性质等事实的重要途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元素

19、化合物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展现实验事实,提供鲜活生动的感性经验例如,学习金属钠,通过实验,学生对金属能用刀切开,表面露出银白色的光泽,遇水又发生剧烈的反应,感到新奇无比。学习金属铝,加热铝箔,铝熔化而不滴落等,通过这些实验事实,学生会感受到活泼金属的一些反应如此精彩,与常见的铁、铜如此不同,激发进一步了解不同金属性质的愿望。凡此种种,学生切实感受到的实验事实, 为他们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基础,进而引发他们进一步的理性思考,这种效果远胜过枯燥的叙述与机械的记忆。对物质性质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性质“是什么”,能发生怎样的反应,还要从

20、微观的角度理解“为什么”,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点。例如学习碳酸钠性质, 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碳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 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事实, 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观念,因此难以想象碳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是分步进行的这个事实。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向一定量的碳

21、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向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中倒入稀盐酸;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学生通过三个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就不难理解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是分步进行的这个事实。(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性质,学习探究的方法“苯酚与钠的反应”(苯酚性质的教学片断)案例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以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经历了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研究)的过程:问题猜想方案设计实验交流结论,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水平上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3) 通过实验

22、活动,培养质疑创新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而化学科学实验通常是在经过严格控制和适当简化后的条件下进行的, 所得结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有关条件的制约。一直以来, 为了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和教师所预定的完全一致,影响化学过程的因素被教材和教师严格地控制着,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使学生认为只要反应体系给定了,产物或结论也就确定了, 一切和教科书上所写的并无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化学现象是由反应条件所决定的这个最能体现化学特点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无疑没能发挥其引导全面认识物质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的作用。事实上,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或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可供学生再

23、次进行实验探究的题材。例如,探讨某种分离技术的改进或优化;摸索提高某个合成实验的产率和产物纯度;探究某些实验结论对反应条件的“依赖性”;或探索混合物组成对物质体系性质的影响等,都可以成为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 例如,对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反应中热铜丝催化作用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探究题目。 是否只有铜才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他金属也有类似的作用吗?热的氧化铜或氧化亚铜是否也有催化作用?乙醛的生成可否用银镜反应来检测?人的嗅觉会比银氨络离子更灵敏吗?催化剂不仅能够改变反应速率, 而且具有选择性 【课标中虽无此要求, 但实验中呈现的新知识可以为学生所了解。这也是催化剂的最重要特征。因为改变反

24、应速率的方法很多,如温度、浓度(或压强)、表面积等,但是大都不具备选择性的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将找到这些问题的初步答案,加深他们对化学学科特点和探究方法的理解,三维教育目标也可以得到落实。另外,正因为化学实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实验活动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教材描述、教师讲述、自己预想不一致的地方,分析其中的原因,进一步探究可能的影响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 向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振荡。出现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学生困惑:溶液变红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氢氧化钠, 那为什么

25、会褪色呢?对这个意外的现象,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查找原因:褪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是否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成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褪色原因的探究可能的原因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温度过高冷却不复原错误碱浓度过高稀释不复原错误氧气氧化取 0.1mol L-1的NaOH 溶液,滴加酚酞,通入氧气不复原错误过氧化氢氧化取

26、0.1mol L-1的NaOH 溶液,滴加酚酞,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褪色正确学生综合各种信息给出以下假设: 温度过高;被反应中生成的氧气氧化;可能碱液浓度过大;被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氧化。设计方案、实验论证、记录现象。分析总结 : 溶液褪色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漂白的结果。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时有他们自己的视角,有时其思维的深刻与独特会超越经典的结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浪花,创造条件使之形成巨浪。 鼓励学生对经典的质疑, 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 发挥核心概念原理的指导作用例如,从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特点和有机化合物分子

27、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出发,理解有机物性质。例如“苯酚性质”中,在实验探究苯酚与溴的反应,苯酚、乙醇、苯甲醇等物质与金属钠反应之后,教师又设问:同样是含有羟基为什么苯酚具有酸性,且在相同条件下与金属钠反应同乙醇存在明显差异呢?同样是苯环上与溴的取代反应, 苯酚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为什么呢?使学生不满足于知道物质的性质“是什么” ,还要深入思考物质的性质“为什么”是这样的。接着,教师从结构角度分析苯酚显现酸性的原因,以及酚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使苯环上氢原子变得活泼。 苯基影响了与其相连的羟基上的氢原子,而羟基则反过来影响了与其相连的苯基上的氢原子, 说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深化了学生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有机物思想方法。5. 教给学生知识组织及记忆策略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