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110883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精品文档.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关键词:艾滋病 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 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

2、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HIV 属于逆转录病

3、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 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 pol 区编码 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 HIV-1 型和 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 HIV-1 病毒所

4、感染。8,9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2.艾滋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HIV生命周期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HIV-1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穿透细胞膜,在靶细胞的细胞质中脱去蛋白质外壳,释放出基因

5、RNA和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然后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病毒RNA逆转录成前病毒DNA。前病毒DNA与病毒编码的整合酶(inte-grase,IN)结合,形成前整合复合物(preintegrationcomplex, PIC),并被移位进入细胞核。病毒的蛋白酶(protease,PR)将基因表达产生的多聚蛋白裂解,变成各种有活性的结构和功能蛋白,与复制的遗传物质RNA组装成为成熟的子代病毒,释放出来进一步感染更多的体细胞。目前,抗 HIV 药物的设计主要针对 HIV 复制周期中的自带三个关键酶,即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以及 HIV 侵入过程。根据

6、药物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将抗 HIV 药物分成四大类,即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HIV对宿主细胞的依附、辅受体相互作用以及HIV与细胞的融合属于病毒的入侵过程, 抑制这3个步骤所涉及到的受体或酶的药物分子都称为HIV-1进入抑制剂6,8。3. 逆转录酶抑制剂在 HIV-1 的生命周期中,逆转录酶在 RNA 指导的 DNA合成、RNA 水解反应。因此,逆转录酶成为了抗 HIV 药物设计的一个重要靶点。所以治疗艾滋病的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分为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如齐多夫定) 和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1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磷酸

7、化形成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掺入延长的DNA链中,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1987年,第一个被FDA批准上市脱氧胸苷的类似物齐多夫定(AZT/ZDV)是的治疗艾滋病的NRTI,可使CD4细胞计数升高,亦可减少病毒的垂直传播,但不良反应多且严重。在此之后,先后上市了一系列的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1991年的地丹诺辛(DDI,双脱氧肌苷)、1994年的脱氧胸苷的类似物司他夫定(D4T)、1998年的阿巴卡韦(ABC) 、2001年的坦那夫韦(TNF)和2003年的恩曲他滨(FTC) 1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物,这类药物与核苷无关,但能选择性的作用于逆转录酶特定位点, 极低剂量对转录

8、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使其失去活性或活性下降从而抑制HIV复制,缺点是对HIV-2无活性,且容易产生耐药株和使部分氨基酸发生变性。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HIV感染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只有3个,即奈韦拉平、地拉韦啶、依非韦伦 11,13 。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虽然对HIV阳性有一定效果,可降低死亡率和机会性感染率,但都不能治愈艾滋病,并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因此现在已很少单独使用。4. HIV 蛋白酶抑制剂在水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被天冬氨酰残基的羧基活化,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亲核进攻要断裂的酰胺键的羰基,产生一个四面体型过渡中间体,然后分裂形成氨基和羧基化合物 14 。自1986年Kramer等首次报导H

9、IV蛋白酶可作为潜在的艾滋病药物“靶标”以来,研究人员已开发了多种药物。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HIV蛋白酶抑制剂有:沙奎那韦(saquinavir1)、茚地那韦( indinavir2)、利托那韦(ritonavir3)、奈非那韦(nelfinavir4)、安普那韦(amprenavir5)和洛匹那韦( lopinavir6),其中洛匹那韦是和低剂量的利托那韦做成复合制剂,少量的利托那韦是用來抑制洛匹那韦的代谢以增加它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加强其抗HIV作用 3,14 。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虽然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不能清除或阻止病毒感染新的靶细胞,加之耐药毒株的常产生使得治疗尚需终生进

10、行。长期使用这些蛋白酶抑制剂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脂代谢紊乱是多种副作用中最突出且最复杂的,病人出现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乳酸和血糖升高等。同时为避免服用期间尿结石的产生,应确保足够水化,建议患者日饮水1500mL以上 14,15 。5.抑制 HIV 病毒的进入抑制剂针对病毒进入细胞分子机制的每一步骤都有候选药物分子被发现并进入临床或临床前开发。HIV进入抑制剂可以阻断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具有新的作用机制。联合应用不同种类药物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够阻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明显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作用于HIV复制中不同环节的新抗

11、HIV药物不断被开发研究,新一类的抗病毒药物HIV进入抑制剂(HIV entry inhibitors)成为了现在抗病毒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按其靶点分类,主要包括CD4和gp120抑制剂、辅助受体(通常是CCR5或CXCR4)抑制剂和gp41融合抑制剂 16 。6.整合酶抑制剂HIV-1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的过程包括DNA剪切(3-过程(3-P)和接合两步反应。在逆转录之后,病毒cDNA首先在胞质中进行剪切。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HIV-1整合酶和病毒cDNA的参与。整合酶识别病毒DNA长链末端重复序列的特殊位点17。整合酶是HIV DNA进入宿主基因中进行特殊的DNA重组反应的关键酶,对

12、整合过程中的3末端过程和链转移过程起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且人体内无其功能类似物,因而被认为是设计高效、低毒的抗HIV理想的药物靶点。目前已报道有许多化合物具有抑制整合酶的作用。MK-0518,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抗逆转录病毒的HIV整合酶抑制剂,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已经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抑制剂,对正在治疗并对其他药物类型耐药的病人体内抗病毒效力突出。Elvitegravir是另一种在试验中的整合酶抑制剂药物。HIV整合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蛋白酶抑制剂同时使用对抗病毒有协同作用。7.疫苗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A

13、IDS 病毒) 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 HIV 感染与免疫保护认识的不足,HIVAIDS 疫苗至今尚未研制成功18。继 2003 年以中和抗体为主的蛋白亚单位疫苗期和2007 年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腺病毒重组疫苗b 期临床无效后,2009年在泰国用蛋白亚单位和重组痘苗病毒联合免疫的期临床研究显示了一定保护效果,提示兼顾体液和细胞免疫是AIDS疫苗研究应重新考虑的策略。现有疫苗多是以产生中和抗体为其保护机理19。8.总结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积累了大量研发抗HIV药物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今后这类药物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抗AIDS药物治疗的主要问题是耐药变株的产生,其中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最突出

14、,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再者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目前已着重对耐药变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为了解决以往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寻求抗病毒效力强、毒性低、耐药位点改变、代谢动力学改善的新型抗HIV药物, 21世纪以来,研究人员的视线已集中到很多新的靶点上。近年来,抗HIV药物有了新的进展,一些新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即将上市,同时,基于新的作用机理的药物也在动物试验或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中取得了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其中部分新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抗艾滋病毒药物相比,它们具有药效明显,专一性强,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另外,目前有30多种艾滋病疫苗正在19个国家进行临床前或临床应用试验

15、,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进行,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系列高效低毒、小剂量、价格便宜、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的抗HIV药物问世,人类攻克艾滋病必将成为现实。参考文献1 王健,刘颖.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治疗经验J.中国医药,2004,2(12):6-8.2 陈同辛,郝轶群. 艾滋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7):531-533.3 张红霞,黄荣清,杨建云,肖炳坤.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23):7081-07.4 李政伟,郭会军.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中医药防治研究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40):6-7.

16、5 史灵梅,肖武.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J. 旅行医学科学,2008,14(4).6 龙亚秋.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M.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6).7 王洪军,王继群,胡玲美. HI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致病机理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6(6):334-3388 杨文思,王 洋. 艾滋病治疗药物 -HIV 抑制剂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23):4560-4563.9 刘萍,罗洪江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研究进展J.中学生物教学,2008(11)10 陈同辛,郝轶群. 艾滋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

17、9(7)11 李玉新. 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新进展J.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6,36(3)12 赵云利,宋礼华. 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研究的探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3):8-1013 张军.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艾滋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1)14 杨勤刚,何煦昌等. HIV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5,40(5):389-39415 虞瑞尧. HIV蛋白酶抑制剂依地那韦药效学、药动学及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5)16 张海雁,姜和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抑制剂的临床开发与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12)17 张楠,张惠斌,黄山. 抗HIV整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09,16(3):26927418 朱雁飞,李怀慧等. 艾滋病疫苗研究现状J. 医学综述,2008,16(16): 2457-0319 高瑛瑛,阮力. 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细胞免疫疫苗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3):419-4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