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doc(2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弗莱堡学派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3)新凯恩斯主义(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4)新凯恩斯主义(1980中期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提出)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6)货币主义 (7)理性预期学派(新古
2、典宏观经济学) (8)供应学派(9)新奥地利学派 (10)公共选择学派 (11)伦敦学派3、其他流派(12)新制度学派(非自由主义派) (13)新制度经济学(自由主义派)(14)德国学派 奥尔多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15)瑞典学派 (16)希克斯的经济思想 (17)罗斯托的经济思想(18)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19)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激进经济学思潮弗莱堡学派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本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
3、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 弗莱堡学派的定义特点:联邦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既反对经济上的放任自由,又主张国家要尽量少地干预维克多范伯格:当代弗莱堡学派掌门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2、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对资本的某些权利予以限制,让公众得到好处;3、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特征: 1、这个学派的研究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制度问题,而这个秩序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涉及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领域。2、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
4、秩序。总之,就是依靠法治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并保障完全竞争。 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一、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弗莱堡学派认为,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地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弗莱堡学派认为应该寻找一条理想和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份所构成的。在微观上,应广泛发挥市场机制的效能,在宏观上,则要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以防止社会动荡和混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在国家保护和
5、维持的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机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1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2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3政府适当干预,维持经济秩序;4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三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弗莱堡学派认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筹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三种:第一,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 第二,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筹集资金; 第三,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四货币供应的原则: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保证币值稳定实际也就是保证货币供
6、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相一致。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货币供应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使货币供应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确定恰当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限定因素 七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所谓“区间论”,是指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受技术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所限,货币供
7、应增长率本身就不是一个精确的值。 八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中介指标1.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作为保卫货币的职能机关,必须把稳定货币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从根本上说,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货币稳定。弗莱堡学派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多个目标,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也可以有自己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只能以稳定货币为主。可见,弗莱堡学派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主张与货币供应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2.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弗莱堡学派认为,要实现稳定货币这个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还需要正确确定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来进行实际的操作。 他们认为,稳定货币的核心是稳定币值,而币值的稳定与否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因此,
8、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应该是货币供应量。 九货币目标公布制 “货币目标公布制”,指中央银行在每年第四季度向公众公布下一年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指标,作为下一年度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准绳。弗莱堡学派认为,实行货币目标公布制,尤其是严格地按公布的控制指标供应货币,是稳定货币,稳定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好处在于: 第一,可以表明中央银行防止通货膨胀的坚定决心; 第二,公布既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指标,可以消除雇主和工会对通货膨胀的不当预期,有效地防止工资物价追逐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还能减少劳资双方因对物价上涨不同预期引起的摩擦和争执,有利于巩固社会伙伴关系。第三,有利于协调
9、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四,为各经济单位安排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第五,把中央银行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十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的关系弗莱堡学派把一个国家金融业的结构和制度称之为金融体制,包括两大体系:一是由不同功能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二是由各种金融法令和规章制度组成的法规体系。 金融控制按货币政策的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引导、调节、限制和管理的总称。金融体制和金融控制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 1.金融体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础;2.金融控制是维护金融体制的保证。 十一金融控制的重点和手段1金融控制的重点 弗莱堡学
10、派认为,金融控制的主要和首要任务是贯彻货币政策,金融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货币供应上,包括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额。由于以中央银行货币量表示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化牵制着信贷总额,所以,金融控制的关键在于货币供应增长率。 怎样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实现货币长期稳定的目标呢?弗莱堡学派者认为,除了按照潜在社会生产能力增长率和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外,还应该将货币供应增长率按时间长度制订出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中期目标是指五年内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短期目标是指年度货币供应增长率。为了既能适应经济需要,又能保证货币稳定,他们提出控制中期目标更为重要。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金融控制,被认
11、为是德国中央银行稳定货币供应的一条经验。 2金融控制的手段 间接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由于货币数量和信贷总额形成的渠道不同,运动轨迹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层次上,通过间接控制信贷总额实现既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这种间接控制的手段主要是:第一,利率手段.第二,流动性政策手段公共选择学派原则: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以市场机制来选择。即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之间,当然也在公共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像顾客通过对私益物品的选择来决定企业的命运一样,可以通过公民对服务机构的选择决定对单个公共机构的存亡。他们提出四条考虑原则:便于控制;利于提高效率;政治代表性和体现地方自治。 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布坎南认
12、为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政治活动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无不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因而类似市场中的交换,另外,布坎南也特别强调把政治作为一种过程来理解,理解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 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公共选择学派批评了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割裂的研究方法,认为人类社会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在经济市场是自利的, 而在政治市场是利他的,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善恶二元论”是无法成立的。 主张他们主张:尽管经济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
13、 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但他们的行为目标并无差别,区别仅在于,在经济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场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 为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后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由于民主制度下,没有一种选择机制称得上是最优选择机制,公共选择学派为此提供两种改革思路:一是市场化改革,二是宪法制度改革。 理论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特征归纳如下: 1.公共选择学派继承了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定,并将这一坚定泛化到政治领域; 2.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政治市场博弈行为的结构也不必然为政 府干预经济提供理由; 3.基于对社会福利
14、最大化的追求,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引入竞争直接否定了主流经济学认可的“公有经济的合理存在空间是非竞争的公共品 领域”这一论断。 显然,公共选择学派尽管没有直接的主张公有经济的低效率,但从其反对政府干预的立场来看,公共选择学派是排斥公有经济的。 公共选择学派的宪法学说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理论上的一个特点是关注宪法问题,从交易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政治交易先于市场交易,市场交易要依赖政治交易的结果所形成的市场交易规则。最根本的规则是宪法,所以公共选择学派注重宪法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宪法学说有两个基本特点:规则决定论和契约论。 决策规则规则决定论的基本主张是决策规则决定决策效果,决策规则重于决策效果。一项政
15、策的好坏不在 于经济学家的建议,而在于对政策制定的规则约束与规则约束下的政治过程。一项政策的好坏不取决于政策建议和决策行动,而取决于决策的规则和规则下的决策过程。 决定论根据规则决定论,公平和效率的评价标准也在规则,在集体决定时,只要规则是公平的,结果就是公平的;只要规则是有效率的,结果就是有效率的。规则公平来自其制定的过程,只要制定规则的过程经过了一致同意,规则 就是公平的。公共选择的规则决定论的方法论是重过程,不重效果,布坎南 称之为主观主义方法论。一项集体决策是否有效率,应根据过程,而不是结果。效率的评价标准是当事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外在标准。 决定作用规则对公平的决定作用在于非规则的影
16、响因素少,布坎南认为决定分配结果的因素有选择、努力、运气、出身等,只要选择是自由的,个人就应自负其责,因而无所谓 公平问题。运气对于个人来说,完全是偶然的,也不会破坏公平原则。努力与分配的关系是按劳付酬,个人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收益是正义的。 约束功能规则对决策的决定作用来自其本身的约束功能,决策规则约束个人在集体中的行为,个人是在给定的规则程序下,根据自己对约束条件的理解,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 大程度的满足的行动方案。宪法的基础是全体人的一致同意。制宪与修宪都是集体行动,布坎南认为有三种集体行动:执行现行法律的行动、在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活动、改变法律本身和现 行成套法律规定的活动。宪法的基础是
17、契约,即建立在一致同意之上的自愿协定。宪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减少社会财富被剥夺。 布坎南的制度理论继承了源自亚当斯密,经哈耶克发展的自然秩序说,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个人经济活动。但他又不同意哈耶克完全否认制度设计对市场秩序形成的 作用,哈耶克认为经济制度的形成经过了社会的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的过程, 是自发产生的。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大加鞭笞,认为那是一种源自唯理主义,任意夸大个人能力的建构理性主义,但 哈耶克又坚持对国家干预主义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公共选择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是一致的,诺斯也主张贸易收益只能通过委托人间或委托人与代理人间订立合同实现,而合同订立构成了一个政治/经济体 系
18、的制度框架。因此,没有某种形式的政治秩序,有组织的贸易就无法出现。新制度经济学 也认为政治规则先于经济规则,广义地说,政治规则导致经济规则,但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虽然经济利益结构也影响政治结构,但产权和合同是由政治决策界定和实施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理论概述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主张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
19、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
20、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 ,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
21、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 ,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对供给学派的评论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 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
22、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
23、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影响供给学派对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 ,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 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
24、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生产能力,而社会的生产能力就是社会的供给能力,人们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创造出多方面的需求。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而发生商品过剩的问题。供给学派不仅把萨伊定律奉为其理论和政策的基础,而且以此为武器,否定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和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经济发生滞胀完全是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是需求过度和供给衰退的必然结果,其祸根就是凯恩斯需求决定供
25、给的理论,因此必须坚决摈弃。他们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仅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供给学派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求总是均衡的。他们宣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经营活动是促进生产、增加供给的关键因素,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施展才能的最佳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下,各种经济变量都能自动趋于均衡,保证经济长期地稳定发展。国家干预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而且往往由于干预不当而损害经济中的供给力量,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政策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注
26、重需求方面的短期效果,不注重供给方面的长期利益;注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把以税收、公债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征集的过多社会资财,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付变成了巨大的消费而损耗掉,降低了资本积累,阻碍了生产发展,削弱了供给能力。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往往服从于政党之间的争斗,这种短期化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 他们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但供给的大小取决于产量的多少,产量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直接结果,而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决于各种刺激。这些刺激应以提高储蓄率、投资率为目标,以鼓励企业家冒险和创业为满足。因此通过
27、各种刺激就能增加生产以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 供给学派认为,在所有的刺激中,税率的变动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税率变动影响着劳动力的供应及其结构,影响着储蓄、投资以及各种有形的经济活动。因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虽然是收益,但他所关心的不是收入总额,而是纳税后可支配的收入净额,因此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是关键的因素。提高税率,人们的净收入额下降;减低税率,人们的净收入增加。经济主体考虑是否增加活动,主要看由此带来的净收入增量是否合算来决定。高税率因减少人们的净收益而挫伤劳动热情,缩减储蓄,致使利率上升投资萎缩,生产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而减税则具有与上述相反的作用。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不仅能将
28、国民收入更多地积累在企业和个人手里,用以扩大储蓄与投资,增加供给,而且也不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因为决定税收总额的因素不仅是税率的高低,更主要的是课税基数的大小。高税率不一定使税收额增加,却常因压抑了经济主体的活动而缩减了课税基数,反而使税收额减少。供给学派常用著名的“拉弗曲线”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 供给学派认为,“一国实际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其有形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积累,也取决于其劳动力的质量与努力程度。”尤其是当代智力资本所形成的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着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面貌,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福利。因此资本,特别是智力资本是人类福利的源泉,应
29、当鼓励人们进行智力投资。只有当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达到最大化时,人类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若资本不足时,过多的福利只会产生不良作用,削弱了人们储蓄和投资和积极性,特别是压抑了积蓄智力资本的动力,滋长了穷人的依赖心理,使失业成本大大降低,人们不储蓄、不工作、不学习、不提高也能生存,这就不利于增加投资,不利于扩大就业,不利于鼓励进取,不利于刺激供给,不能达到真正的最大福利化社会。同时过多的福利扩大了政府的社会性支出而排挤了私人的生产性支出,不利于消除赤字,不利于生产增长。因此必须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 (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由于供给学派以增加生产,扩大供给为主旨,所以他们的货币金融理论特别强
30、调货币金融对于供给因素的影响;又因他们将减税作为主要武器,因而十分注重货币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从提高供给能力的角度出发,力主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储蓄和投资的决定因素供给学派把储蓄定义为:为了生产将来商品的最终目的而储存起来的那部分现在收入。因此,储蓄既是真实信贷的最终基础,也是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增加储蓄无疑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他们认为,当前经济学的任务不仅要消除凯恩斯主义储蓄有害论的不良影响,理直气壮地鼓励储蓄,在提高储蓄的基础上增加投资,而且要着重分析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各种因素,以利于扩大其规模。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供给学派认为,要实现降低税率有利于增
31、加储蓄和投资以扩大供给的效果,必须以货币稳定为前提条件。如果货币不稳定,不仅极大地影响减税效果,而且通货膨胀本身将直接导致供给不足。他们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高的实际税赋。 第二,通货膨胀降低储蓄的数量和效率。 第三,通货膨胀减少投资。 第四,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供给。 第五,通货膨胀导致贸易逆差。 从上述可见,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不在于物价上涨,而在于对经济体系中供给能力的损伤,因此,通货膨胀不仅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衰退。供给学派的这种理论经常被作为“通货膨胀促退论”的主要代表。 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学派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与
32、其他经济学派有很大不同。供给学派把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供给方面。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货膨胀与供给不足是一个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图。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在于损伤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虽然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量过多,但从根本上说,需求膨胀、货币量过多是相对于商品(劳务)供给过少而言的。其根源在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长期实施膨胀性政策,人为地加大需求,过多地干预经济,妨碍了生产和供给的增长,扩大了供求矛盾。需求过剩、供给不足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而它反过来又伤害了供给因素,二者互相加剧,最终必将形成滞胀。 通货膨胀的治
33、理对策1一般政策主张。根据上述理论,供给学派认为,要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真正的治本之方必须着力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从而克服经济停滞;增加供给可以消除过剩的需求,从而克服通货膨胀。要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必须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此外,还需要有两个条件加以配合,一是削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并缓减排挤效应。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货币,以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和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和预期的乐观性。政府除了为增加供给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之外,不应对经济多加干预,而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只有这样,才能
34、充分发挥减税刺激供给的积极作用。随着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彻底消除通货膨胀。 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供给学派认为,要消除通货膨胀对减税效果和增加供给的不良影响,必须实行货币限制。只有进行有效的货币限制,才能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公平征税,保证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储蓄和投资,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减税效果,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因此,实行货币限制既是制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有效措施,又是增加供给,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怎样进行货币限制问题上,他们不赞同货币学派提出的由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张。认为采用“单一规则”来进行货币限制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此,许多供给学派人士认
35、为,要实行有效的货币限制,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废止信用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这既能使货币当局控制货币数量有据可依,又能硬化货币供应的约束机制,还能有力地限制各种各样准货币(近似货币)的创造和流通、并且消除人们的看涨心理,恢复对法定货币的信心。这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货币限制,稳定币值,稳定物价、降低利率,确保人们的实际收益。这正是增强减税效果,提高储蓄和投资、扩大生产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的保证。 货币学派学派理论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
36、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学派主张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货币派的理论特点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在社会经
37、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如果政府干预经济,就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入手,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一般消费者在对诸多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是效用,第二是收入水平,第三是机会成本。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
38、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目的是说明货币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公式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货币学派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主张,所以说,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的决定模型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
39、、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把这三个因素称之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 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为了弥补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的缺陷,卡甘于提出了他的货币供应方程式,在的方程式中,货币供应量M由高能货币H和货币乘数 的乘积所决定。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货币学派极其重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论证并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政策含义。 1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
40、局控制的外生变量。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对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高能货币的变化是广义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 2卡甘也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货币存量的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追加的高能货币。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
41、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波动的问题,弗里德曼反对季节性地调整货币供应增长率,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分歧第一、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增加的货币
42、量通过两条渠道被吸收:一是货币收入增加后所增加的货币交易需求量;二是随着利率下降后增加的货币投机需求量。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 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后首先引起的是利率的变动,货币供需和总体经济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节的。而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弗里德曼不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坚决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 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货币时滞是指货币行动与其效果
43、之间的时间距离,即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普遍提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正因为调整、传导、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采取货币行动后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弗里德曼认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期理论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使人们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预测产生相当大的误差。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 通货膨胀的定义
44、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2)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从上述分析可见
45、,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 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政府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的收入。政府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三条:(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2)增加税收收入。通货膨胀能够在现行税率下自动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由于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政府偿还债务时的货币购买力必然小于借入时的货币购买力,这种通货贬
46、值的差额,等于减少了国家实际负债的偿还额。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通货膨胀这两方面诱惑力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持续推行这一政策。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是极为短暂的,它只是货币冲击传导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当传导继续进行下去后,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虽然数量多了一些,但可购买的东西却少了;工商业企业主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但成本上
47、升了,这就迫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抬得更高,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开始呈现:被抬高的物价、有效需求的衰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果将越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而且将带来政治动荡。 通货膨胀的原因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却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政府开支增加。当政府的收入相对稳定,但同时因各种原因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必然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来源用于应付日益扩大的开支。弥补支出扩大的资金来源有三种方式: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向公众借债;三是增加货币供应。第二,是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为了讨好公众,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