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危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危害.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一、 硫氧化物污染及危害硫氧化物,主要是SO,它是目前大气污染物中数量较大,影响面较广的一种气态污染物。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大气污染事件几乎都与SO有关。大气中SO的来源很广,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可能产生,主要是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煤、石油)时产生的。一吨煤中含有5-50千克硫,一吨石油中含5-30千克硫,这些燃
2、料经燃烧都能排出大量的SO,占所有排放SO总量的96。火电厂是SO的主要污染源,每燃烧一吨1含硫量的煤,约排放SO18千克。据统计1997年中国工业部门SO排放量为1852万吨,其中火电厂(原电力部6MW及以上机组)排出的SO约占全国工业部门SO排放量的38。除此之外,有色金属冶炼、硫酸制造、炼油等过程,也排放大量的SO。排到大气中的 ,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和某些粉尘颗粒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变成三氧化硫,当它们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相遇,就变成了硫酸,随雨水降落形成了酸雨。“酸雨”(Acid Rain)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正常情况下,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降水,形成稀碳酸
3、,降水应该是微酸性的,但由于大气中其他酸性物质的存在,使降水的PH值降低。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露 雾等,这些统称为“湿沉降”。此外,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还可以通过“干沉降”形式转移至陆地。目前,人们把酸雨和酸沉降两个概念已经等同起来。酸雨现象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52年在曼彻斯特地区分析雨水时首先发现的。时隔一个世纪以后,酸雨现象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 ,酸雨的危害或许仅是局部地区性问题,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酸雨已经在北半球广泛出现,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酸雨污染可以发生在SO排放地的500-2000KM范围内,酸雨的长距
4、离传输会造成典型的广域污染问题。在西欧、北欧、美国东北部以及加拿大等广大区域,酸雨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特征,美国东部雨水的PH值为4.25-4.5,酸雨污染最严重。在日本和我国,酸雨污染的面积日益扩大,PH值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与欧美的污染状况不断接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我国对酸雨的研究和监测起步较晚。1979年开始在上海、北京、南京、重庆、贵阳等地开展对降水化学成分的监测。1981年,全国开展了酸雨的普查,测量的结果表明,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出现酸雨,占普查总数的 。这一事实说明,酸雨已经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地区遍及西南、中南
5、和东南等行政区,并有由北向南逐渐加重的倾向,最严重的是江南地区。长江以南的苏州、广州、贵阳等城市,降水的PH值曾经低于4.0,其中最低值为3.1。近年来,酸雨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区及绝大部分郊区都降过酸雨,降水的最低PH值为3.9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酸雨污染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某些地区的降水PH下降到4.3。1998年的监测表明,酸雨区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2.8左右。中国酸雨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别是经济特区酸雨活动频繁,范围大、酸度高。我国酸雨中心区长沙、贵阳、重庆首要污染物一直为SO,济南、青岛在采暖期首要污染物为SO。例如重庆酸雨的PH值达3.1,1
6、984年测定广州市酸雨的PH值最低为3.69。国外酸雨的酸度多为4.0-5.5。近几年中国许多科研工作者对酸雨的形成、来源和危害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酸性降水中的NO和SO2是酸性的主要贡献者,NO/SO2一般在5-10之间(大多为6.4比1),酸雨是硫酸型的(也称为煤烟型酸雨),PH值在5左右,可见SO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令人注意的是,黄海、渤海沿岸各省SO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40,而这些地区未出现区域性酸雨,酸雨却出现在排放强度较小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表明酸性气体排放源与酸沉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酸雨的形成与当地土壤、大气扩散能力、降水、气温和酸性气体的排放量等有
7、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北方土壤和空气粉尘中较高的碱度是北方未出现区域性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酸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危害性是明显的。环境水体的正常PH值在7.0-8.0受酸雨污染后,湖水、河水的PH值可下降至5.0以下,水生生物将受到很大威胁,甚至大量死亡。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北欧的一些国家已有大量湖泊酸化,仅加拿大就有4500个湖泊变成“死”湖,水生生物濒临绝迹。SO还会给植物带来严重的危害。(1.0-2.0)*10-6(体积分数)的SO,在几个小时内即可引起叶片组织的局部损坏。0.3*10-6(体积分数)以上的浓度能使某些最灵敏的植物发生慢性中毒,SO的允许浓度只有0.15*
8、10-6(体积分数)。某些常绿植物、豆科植物和黑麦植物特别容易遭受损害。据报道,前联邦德国约有50的森林遭受酸雨的损害。我国重庆市的马尾松也曾大面积受害。酸雨沉降到土壤中,钾、钙、磷等一类碱性营养物质将被冲洗,导致土壤肥力显著下降,大大影响作物的生长。危害轻微的因吸收营养不足而枯萎,严重时将会导致死亡。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与土壤的性质有关。经常受涝的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高或者游离碳酸根含量高的土壤,对酸雨不敏感。阳离子交换容量在6.2-15.4之间的土壤,对酸雨有一定敏感性。若含游离碳酸根较低,阳离子交换容量低于6.2,而且很少受水渍的土壤,对酸雨很敏感,故受危害的可能性也大。此外,酸雨对于建筑物
9、和露天材料有较强腐蚀性,将给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遭酸雨腐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之巨。一些露天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和艺术瑰宝因受酸雨侵蚀而变得面目全非,这类现象在欧洲已经发现多起。据报道我国历史名胜故宫和天坛的露天古迹也有被酸雨腐蚀的迹象。SO除造成酸雨外,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SO有很强的刺激性,即使浓度很低也能觉察到。对于一个嗅觉灵敏的人,SO的味阈值是0.3*10-6(体积分数),嗅觉值是(0.3-1.0)*10-6(体积分数)。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很强的毒害作用,造成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此外,二氧化硫还通过皮肤经毛孔侵入人
10、体,或通过食物和饮水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而造成危害。政府有关部门对 排放及酸雨问题已予以高度重视,酸雨的对策与防治是我国近期环境保护重点研究的项目。二、 氮氧化物污染及危害氮氧化物的种类很多,如NO、N2O、NO2、N2O3、N2O4、N2O5等。造成大气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2O ,其中N2O的毒性要比NO大5倍。另外,若N2O 参与了光化学反应而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毒性更大。60-80的NOx来自煤炭的燃烧过程,据估计每燃烧1吨煤则产生大约8-9Kg的氮氧化物。在汽车稠密的大城市,NOx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另外,硝酸厂、氮肥厂、中间体厂、冶炼厂、金属表面处理厂等均排放NOx。人类还通过使用
11、肥料产生NOx。但总的来说,人类活动所产生的NOx大约是生物界自然产生的一半,即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类活动是集中排放,危害大。而自然界则是分散排放的。NO的活性和毒性都不及N2O,与CO和N2O一样,NO也能与血红蛋白作用,降低血液的输氧功能。然而,在大气污染物中,NO的浓度远不如CO,因此,它对人体血红蛋白的危害性是有限的。对于N2O,由于毒性较大,接触较高水平的二氧化氮就会危及人体的健康。对于从事该有毒气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尤其需要提高警觉性。N2O的危害性与接触的程度有关,据资料报道,若在含N2O(体积分数)为(50-100)*10-6的气氛中暴露几分钟到一小时,有可能导致肺炎
12、。如果人体暴露于N2O(体积分数)含量为(150-200)*10-6的污染空气中,将会引起支气管组织的纤维性损伤,倘若不及时治疗,将在3-5周后死亡。当N2O的水平高达500*10-6(体积分数)以上时,人体在此气氛中暴露2-10天内即有死亡之虞。含有硝酸盐的青饲料,在发酵过程中有N2O产生,在地窖中因N2O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这是N2O中毒的一种特殊例子,常有“地窖工职业病”之称。在废弃赛璐珞和硝化纤维薄膜的燃烧处理时,也有N2O废气产生,吸入此种废气有致命的危险。在受NOx严重污染的地区,可以发现许多植物受到损害。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种危害并非直接由氮氧化物所致,实际上,大多数是由它们的次
13、级产物引起的,例如硝酸过氧化乙酰。氮氧化物能使某些织物的染料褪色。这种现象首先发现于纺织品气体干燥器中。究其原因,原来干燥器中的干燥剂燃烧时产生氮氧化物废气,这种废气有褪色作用。氮氧化物对材料的腐蚀作用,主要是由其次级产物硝酸和硝酸盐引起的。由于NOx是形成酸雨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目前对排放NOx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和火电厂已采取措施限制排放。另外,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还对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有局部的破坏作用。因此,高空巡航飞机的NOx排污问题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三、 臭氧层破坏及危害臭氧层破坏问题是目前举世关注的环保问题。迄今,人们已经得到共识,大气臭氧层破坏的最大罪魁祸首是含氟污染物,主要是氟
14、里昂,或称氟氯烃简称CFC。这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有效致冷剂。直到几年前,它们还在除臭剂、喷发剂及其他方面有很多的用途。在CFC类物质中,应用最普遍的是二氯二氟甲烷和三氯一氟甲烷,二氯二氟甲烷即氟利昂-12,沸点为-29.8,三氯一氟甲烷即氟利昂-11,沸点为24。工业上使用的CFC类物质还有氟利昂-113和氟利昂-114。氟利昂-11和氟利昂-12在较低的大气层中是化学惰性的。由于氟利昂的性质不活泼,全球的年产量高达5*105T,大量的氟利昂废气向大气排放,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氟氯烃成为大气的均质成分之一。早在1974年,大气科学家已经明确指出,氟氯烃具有加速破坏平流层中臭氧保护层的危害性
15、。由于臭氧层有强烈吸收紫外辐射的作用,大气中氟氯烃的潜在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尽管氟利昂在低层大气中性质不活泼,但在平流层中却能吸收紫外辐射,导致下述的光化学分解反应:Cl2CF2+hvCl+ClCF2反应放出的氯原子与臭氧发生如下的作用:Cl+O3ClO+O2臭氧因此遭到破坏,并产生了ClO在平流层大气中,由于臭氧的光解反应,含有较高水平的原子氧:O3+hvO+O2除了原子氧以外,还存在着一氧化氮。上面反应产生的ClO,与原子氧和氧化氮均能反应,使氯原子得到再生,并由此引起一系列链式反应,其净结果是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原子氧的破坏机理为:ClO+OCl+O2Cl+O3ClO+O2两反应的
16、净结果是:O+O32O2一氧化氮的破坏机理为:ClO+NOCl+NO2Cl+O3ClO+O2两反应的净结果是:NO+O3NO2+O2由上述反应可见,在高空巡航的喷气机排放的 与氟利昂之间,存在着破坏臭氧的协同作用。巨大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和全球大气圈中臭氧层的逐渐变薄,这是大气中含氯氟烃排放物含量不断积聚,并对臭氧消耗反应日益严重的结果。据测定,北半球大气中臭氧层的含量在近几年中也下降了3左右。另一方面,人们发现大气中氟氯烃的负荷也相应地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大气中CFC含量,按体积计约2*10-9。到了20世纪90年代,CFC的浓度增加到3*10-9,净增加了50。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估计,
17、如果从现在起全球范围控制CFC的排放,并使之下降50,即使如此,未来几十年后,大气中CFC的含量也会翻一番。科学家们预测,由于CFC含量的增加,到2050年,高纬度地区上空的臭氧层将损耗4-12。基于臭氧层日趋变薄,臭氧空洞逐步加大的严峻事实,停止生产和使用氟氯烃及其他对臭氧有破坏作用的物质已迫在眉睫。据美国能源部(DOE)的研究表明,除CFC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外,杀虫剂、甲基溴等对臭氧层的破坏起的作用占15。为了保护臭氧层,世界各国政府一致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紧急措施。自1985年起,一些国家签署了多个关于控制氟氯烃生产、使用的协议,对保护臭氧层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前所述,大气中的臭
18、氧层是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它能使地球上的生命体免受外来太阳紫外辐射之危害。如果臭氧层遭到破坏,“空洞”不断变大,臭氧层逐渐变薄,它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据认为,若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提高2-4,白内障的患者将增加0.3-0.6。此外有不少人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臭氧层变薄对植物的生长也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农作物将受到损伤,尤其豆类作物,研究结果显示,臭氧含量下降20,大豆的产量将减少3成以上。研究表明,臭氧层的破坏与气候变化也有密切关系,温室效应及光化学烟雾污染都与CFC排放有关。据分析,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在众多的相关因素中,约有10-
19、25是由CFC的作用引起的。四、 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温室效应CO2是无毒气体,但当大气中浓度过高时,仍会造成危害。化石燃料的燃烧(约占CO2排放总量的70)和地球植被的破坏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工业同时也是甲烷气体的一个重要产生源(约占总量的20)。因此,能源工业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焦点。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全球排放的CO2约1.6*109t,1970年增加到4.1*109t,1986年已达5.6*109t,其中70来自矿物燃料,30来自植物燃料。CO2产生和吸收的自然平衡已被化石燃料的燃烧所破坏。在过去10年的大气中,CO2的增加量仅占其总排放量的48,其余部分分别为海洋和
20、陆地等所吸收,大体各占1/2。大气中CO2适应源汇的变化所需时间为50-200年,这主要是因为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CO2的交换十分缓慢。这意味着今天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到未来几个世纪的二氧化碳浓度。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理论上讲,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可能引起植物化学组分含量和营养价值的改变,从而对以植物为食的昆虫产生某种影响,这是生态学、昆虫学和植物学研究中的新问题。CO2是温室气体,它允许太阳能通过,却吸收了从地球向大气辐射出的红外线能量。随着 浓度的增加,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固定住的能量多于再辐射至空间
21、的能量,故地球的温度势必增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大的是CO2,除此以外还有甲烷和N2O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极地冰雪部分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自192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已升高30cm。假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增加,那么到2025年年全球平均温度将比现在升高1,海平面将升高20cm,而下世纪末则分别上升3和65cm,很多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从而使人类面临自有文明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由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50年来,中国的CO2排放量持续增长。1995年,CO2排放量为8.2*108t,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6,仅次
22、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已于1992年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没有减排二氧化碳的义务,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及快速的增长趋势将会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构成很大的环境压力。五、 微量重金属的污染与危害微量重金属的排放与污染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煤炭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极为复杂,除了碳、氢 、氧、氮、硫等常规元素以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中的重金属元素大多是有毒或有放射性的。这些元素中有毒的主要有汞、钪、镉、铅、钡、铍、铬、镍、钴、等,有放射性的主要有铯、锶等,这些有毒或有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一般称为“有害金属元素”。燃煤电站中这些微量的有害金属大多随烟
23、尘排人大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研究各种有害金属元素的排放特性,将它们按挥发特性分类,可分为挥发性元素(挥发温度小于600K)、半挥发性元素(挥发温度600-1400K)和不挥发性元素(挥发温度大于1400K)。以此分类,挥发性元素有汞、钪、铯等,半挥发性元素有锑、砷、镉、铅等,不挥发性元素有钡、铍、铬、镍、钴、锰、银、 锶等。在环境污染中最受关注的重金属元素有Hg、Cd、Pd、Cr、As等,此外Zn、Cu、Ni、Co、Sn也有较大的毒性。燃煤电厂所燃烧的原煤中均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这些微量重金属元素在煤粉燃烧过程中会随着烟尘或炉渣排出。目前,燃煤电厂的除尘装置仅能截获烟尘中较大颗粒的飞灰粒子,
24、而那些粒径在0.01-0.1um的细微粒子则排人大气,形成气溶胶,对大气的重金属污染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粒子一般不容易沉降,它们将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不仅影响大气可见度,而且使暴露在大气中的人群及其他生物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或者随雨水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这些表面富集了重金属的粒子,对大气中的污染物如NOx、SO的氧化起催化作用,因而对大气酸雨的形成产生影响。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对大气、水以及土壤的污染,而最重要的是对人体的污染。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超过一定值就会显出极大的毒性。其中较突出的有砷铅、镉 、汞、镍、钴等,铬、锌、铜等元素也不容忽略。这些痕量重金属元素即使在浓
25、度很低的情况下也具有相当大的毒性。除上述之外,燃煤产生的镍、钴、铬等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如镍是致癌物质,过量的钴会引起钴中毒,某些铬化合物可导致肺癌等。目前,对有害金属元素排放的研究工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即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这种危害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机理和程度还不十分清楚,各种有害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也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对有害金属元素排放控制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六、 大气中的其他气态污染物及危害( 一 )硫 化 氢环境中的硫化氢(H2S)来源于多种途径,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例如微生物对含硫化合物的分解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由温泉和纸浆工业排放的硫化物等。大
26、气中H2S的能快速转化为SO2,进而被氧化转化成硫酸根。在有机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硫醇,是硫化氢的同系物,排人大气后,成为恶臭物质。人为产生的H2S污染不如SO2那样严重。不过,曾经发生过几起由于H2S严重污染而导致损害人体健康甚至死亡的事故。1950年墨西哥一家天然气工厂的脱硫过程中排出的H2S,导致22人死亡,300多人受害的严重污染事件就是一例。H2S和SO2不同,其毒性与接触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无明显相关性,而且其毒性远远超过SO2。当空气中H2S的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值时,它将对幼嫩的植物组织产生破坏作用,由此引起的植物损伤与其他植物毒素引起的损害有较大的区别。此外,植物受H2S的损害不仅与
27、污染的水平有关,而且因不同的植物的品种而异。例如像紫苜宿、甜菜一类植物对H2S较敏感,在较高的 气氛中长期暴露,可导致死亡。而其他一些对H2S不灵敏的植物,同样条件下暴露,仅显示生长延缓、叶子受损等较轻微损害。H2S对材料的腐蚀作用给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含铅颜料的油漆很易受硫化氢的作用,这种油漆在H2S中暴露几小时就会使色泽发黑。这是由于含铅颜料与H2S反应生成黑色的PbS引起的,金属铜与H2S接触,在其表面上会形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铜,后者最终变成绿色的碱式硫酸铜,即所谓“铜绿”。电器设备一旦附上了铜绿,其导电功能则大受影响。金属银与H2S反应同样有一层黑色的硫化银生成。(二) 氯、氟及其气态化
28、合物众所周知,氯气是一种毒性较大的刺激性气体,尽管造成大规模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引起局部性的大气污染,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氯气广泛用于水处理的消毒剂和漂白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曾用于化学武器。氟、氟化氢和其他含氟挥发性氟化物是炼铝工业的排放物。氟化氢也是磷酸、磷肥工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强氧化剂,溶于大气水滴后,产生盐酸及次氯酸:Cl2+H2OH+Cl-+HOCl排放氯化氢的污染源很多。例如,在焚烧聚氯乙烯废塑料时,就会产生HCL废气。最近的研究发现,煤中所含的氯大部分是有机氯形式。在煤的燃烧过程中,也有HCL释放显而易见,随着燃煤量的增加,由此排人大气的HCL污染亦
29、随之增加。大气中的某些气态污染物,经水解反应也能生成HCL。例如,1974年4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南芝加哥曾发生过一起气体四氯化硅泄漏事件,大量外泄的四氯化硅与空气中的水分作用,生成一种窒息性的盐酸雾气:SiCl4+2H2OSiO2+4HCl事故发生地的许多居民,由于吸入这种有害气体而得病。氟化氢气体对人体组织有刺激性危害。呼吸系统对其特别敏感。人若在千分之几水平的氟化氢气氛中作短暂的暴露,会有致命的危险。氟气的毒性比氟化氢更强,接触高浓度的氟化物会引起氟中毒,主要症状是斑釉齿和氟骨症。植物对气态氟化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大气中的含氟污染物可通过气孔的交换作用进入植物的叶子组织,进而引起累积性中毒。
30、对于氟化物敏感性较强的植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氟化物气氛中作较长时间的暴露,也会造成损伤。例如挪威一家制铝工厂排放的含氟废气,致使 以外的银树林遭殃,远离工厂32km的针叶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四氟化硅气体是又一种气态氟化物污染物质。在以氟石为原料的钢铁和金属冶炼过程,经常有这类废气排放。氟石与二氧化硅作用,释放出四氟化硅气体:2CaF2+3SiO22CaSiO3+SiF4(g)(三) 一氧化碳CO是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的,它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汽车排气。虽然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但由于大气的扩散稀释和氧化,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可是,在城市冬天采暖季节或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CO的
31、浓度会达到危害环境及健康的程度。(四)大气中的氨氨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的产物,因此,即使在清洁无污染的空气中,也有氨的存在。大气中的氨有多种来源,包括微生物和动物废弃物的腐败、污水处理、炼焦过程、合成氨工业以及氨剂制冷系统的泄漏等。大气中出现的高浓度氨是一种反常现象,它是氨气泄漏事故的一个信号。酸碱反应是去除大气中氨的主要机制:在污染大气中,氨能与硝酸和硫酸发生中和反应,并参与形成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在这些反应中,氨是一种关键性的物质。氨与气溶胶酸性气体的反应为:NH3+HNO3NH4NO3NH3+H2SO4NH4HSO4反应结果生成铵盐,它是大气气溶胶中腐蚀性较强的一种盐类。(五) 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汽车排气,其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及其衍生物大多具有致癌作用。特别是苯并芘,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除此之外,气态碳氢化合物的危害还在于它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危害性更大的光化学烟雾。(六)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烟雾,它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