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47761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圩田的开发背景及历史沿革三国时期先秦时期,江南地区由于劳动力稀少, 加之生产技术的落后, 开发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史云:“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陏羸蛤, 不待贾而足。”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三国时期的圈圩筑堤。三国之际, 魏、吴在江、淮地区长期对峙, 为解决粮秣补给问题,

2、东吴 “表令诸将增广农田”, 就近屯兵垦殖,拉开了圈圩垦殖的序幕。这时围筑的圩田数量虽不多, 规模却很大。在河湖滩地上围田, 解决好排灌问题是关键, 人们在圈圩垦殖的同时, 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为了确保江北含山、和县等地圩区的灌溉和防洪安全, 东吴在牛屯河上建铜城闸, “遇旱则积, 遇涝则启”,从而使含山、和县七十二圩环 200 里之域免遭洪水威胁, 30万亩圩田均得灌溉之利。范例:孙权称帝后, 命丁奉为五路总兵, 驻守宣城一带, 丁奉亲自察勘金钱湖区, 他看中了这个有 近二十万亩的金钱湖滩, 亲手拟定筑圩计划, 围 湖造田, 四年竣工, 先叫金钱圩, 后改惠民圩, 因

3、其像个金色的宝贝, 又称金宝圩。 孙吴屯兵于皖 河口, 建望江西圩, 周 30 里, 垦田 3. 7万亩。建衡元年 (269 年), 丹阳湖周围陆续围垦 圩田达一百多万亩。 (水利工程)为了确保江北含山、和县等地圩区的灌溉和防洪安全, 东吴在牛屯河上建铜城闸, “遇旱则积, 遇涝则启”,从而使含山、和县七十二圩环 200 里之域免遭洪水威胁, 30万亩圩田均得灌溉之利。 南朝经过战国、秦汉时期的努力, 围田进一步开拓。到了南朝, 围湖造田又有新的发展, 太湖地区呈现出 “畦畎相望”、 “阡陌如绣”的局面。唐代唐代太湖地区的水利营田, 已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期, 无论是圩堤建设的规模, 还是防洪、

4、排灌工程兴建的数量, 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五代五代时期的吴越在太湖流域治水治田, 发明并完善 “塘浦制”, 七里十里一横塘, 五里七里一纵浦, 纵横交错, 横塘纵浦之间筑堤作圩, 使水行于圩外, 田成于圩内,形成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宋代入宋以后, 江南地区兴建起大批圩田, 主要集中于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江宁、芜湖、 宁 国、宣州当涂等地。在宋代, 江南圩区出现了联圩这一新的围垦形式。从筑圩到联圩, 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也是治水的有效举措。联圩即通过筑长堤, 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 以收 “塞支强干” 和防洪保收之效。联圩即通过筑长堤, 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 以收 “塞支强干” 和防洪保收

5、之效。范例:江南地区宣城圩田最多, 共 179 所, 化成、 惠民都是大圩, 连接起来圩长达80余里, 面积占全县垦田一半以上。当涂的广济圩 93 里有余。庐江的杨柳圩, 周长50 余里。建康 府溧水县的永丰圩, “四至相去皆五六十里”, 占地 950 余顷。宋代最大的圩田是芜湖万春圩。该圩位于芜湖县荆山之北。太平兴国年间为大水所毁, 废弃近八十年, 嘉祐六年岁饥, 转运使张颙、判官谢景温奏准用以工代赈办法实行修复江南联圩的成功范例当首推大官圩 (今当涂县大公圩)。圈堤联圩有效地提高了圩区防御旱涝的能力, 堪称筑圩史上的一大创举。明清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人口迅猛增长, 对土地的 要求更为迫切,

6、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圩田的 发展, 圩田开发因此进入了全盛阶段。统计表 明, 明清两代, 江南各地筑圩达 3000 多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大圩, 约有一百多个。其数量之 多, 为前世所不及。圈堤联圩是这一时期江南圩田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发背景及原因分析1. 圩田是江南劳动人民针对本地区优越的 自然条件而采取的有效土地利用形式。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气 候温和, 无霜期长, 雨水丰沛等特点, 夏季暖湿 气流活跃, 降雨较为集中, 年均降水量一般在 1240 毫米上下。长江及其 24 条支流使这一地区水网密布, 并在沿江及近湖附近形成大片土质肥 沃的低洼地。因此, 从自然环境上看

7、, 这里无疑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沿江地区泥沙淤积, 使湖床 (或沙 洲) 日益增高, 为围湖筑圩创造了条件。早在战国时期, 长江上、中游就有水土流失的现象, 至宋代更为严重。圩田是江南人民充分利用沿江湖床垫 高等自然生成的条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土地利用 形式, 对于促进该地区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潜力, 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是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 2. 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江 南地区圩田的开发。 封建统治者对江南地带圩区的开发, 其目的经历了由军事需要向发展经济需要的转变。东吴为解决驻军粮秣补给而令诸将广开屯田, 遂有路总兵丁奉、丹阳

8、都尉严密围湖圩垦之举;东晋南朝时期, 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仍是本地区农业开发中的主要方式。唐中叶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 逐渐南移, 江南地区成为封建政府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唐宋以后, 封建政府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已不仅仅限于军事需要, 更主要的是想通过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以攫取大量的赋税。无论封建政府出于何种目的开发这一地区, 其组织功能以及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对于江南地区圩田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在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宋朝政府除积极组织军民修复五代以来湮毁的圩田水利工程, 并加快圩田开发步伐外, 还制定 农田利害条约(即农田水利法), 将圩田等水利工程的兴废作为对在任官吏升黜的考核依据之

9、 一, 以督促官吏加强对圩田的管理与维护。 由于宋朝政府在圩田建设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江南圩田开发便从此进入了一个兴盛的阶段, 奠定了该地区圩田发展的规模。明清时期, 随着江南的经济在 政府赋税中所占的地位日趋重要, 封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沿江圩堤建设的力度, 沿江圩田更为兴盛。 3. 人地矛盾也是促进江南圩田开发的一个 重要原因。 先秦之际, 该地区 “地广人稀”, 人口与可耕地之间的矛盾尚不太尖锐, 人们采用火耕 水耨的低水平生产, 便足以维持“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的平均生活状态。后来该地区 人地矛盾的激化与数次大规模移民潮不无关系。从西晋末年至宋代, 我国历史上曾经 有过三次

10、黄河流域向南大规模移民的浪潮, 这些移民主要迁徙到 南方, 其中第一次移民从北方迁往南方的大约有 90 万, 第二次约为 650 万, 第三次约为 1000 万。这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的结果, 一方面给 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与生产技能, 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人口的骤增, 致使江南地区耕地严重不足。当时这 里已 “野无闲田, 桑无隙地”, 于是人们将目光 投向不宜开垦的山地和湖滩, 开始了大规模以围 江、围湖为主的造田运动。迨至明清两朝, 虽因 战争、水灾、瘟疫等原因, 使人口大量死亡, 但人口总数还是增多了。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该地区原本宽缓的人地关系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 如何安置这些流民也就成了封建政府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里, 束民于土地发展生产是安辑流民的最好途径, 这样, 江南沿江低洼地区大量的 湖滩地便成为吸引流民大规模开发的最佳去处。 因此无论是宋代, 还是明清时期, 封建政府都不 遗余力地募集流民在此进行开发, 从而有效地扩 大了耕地面积,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一度紧张的人地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