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 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刘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压卷之作
2、。年逾古稀的于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做了全面总结,把最想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对弟子、对千千万万教育同行说的话,言真思切、情深意笃地写进了书里,也写进了无数教育人的心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带着徐州乡村骨干教师共读这本书。每每品读于老师简约平易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体悟田野研究的智慧经验,常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于老师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做个明师,不求有名,但求心明”。在我看来,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育之“明”,更做到了“显诸仁,藏诸用”的无痕之“明”,所以,他才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出
3、了永载语文教学史册的重要贡献”。(崔峦先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何学做于永正老师那样的“明师”?走进书中,我们慢慢读,细细品,期待能寻找到答案。涵养“甘草”品性 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随意到班级里调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老师,最常用的词语就是“和蔼可亲”。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七十多岁的于老师回忆起教过自己的老师,仍充满深情地写道:“微笑是他们共同的
4、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我第一眼看到他们,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他们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便悄然融入了我的血脉。”微笑的力量,可以穿越岁月与时空,永远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温暖整个人生。于老师传承了恩师们“温和”的品格,无论在哪里上课,只要和学生见面,不消十分钟,他便会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让学生放松了身心,愉悦了情绪,打开了心扉。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诸如在课本上涂鸦,甩同学一脸墨水,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
5、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还需要理解包容。于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源自于他“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他对万世师表孔圣先贤思想的传承与践行。他谈到“忠恕”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谓之“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谓之“恕”。于老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换位思考”,推己及“生”,为“生”谋。他理解迟到学生的难堪,对他们喊“报告”的勇气予以鼓励;他理解骂人女生的委屈,并为自己曾
6、经的误解公开道歉;他理解学困生的无奈,用“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哪怕做不到喜欢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尊重。“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于老师因理解而包容,因包容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心。每年雪片般寄给于老师的新年贺卡中,都写着学生的想念;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学生们每个成长阶段的回眸中,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学生转学到外地之后又回来,这都来自于老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有容乃大这如甘草般的海纳之德就这样呵护、涵养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应擅长适度调和。于老师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为师之道智慧地转化到与小学生的相处之中。他是变
7、通的高手,面对不同的情境,以最适宜的方式去调和,去引导。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就事论事地批评,然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跟进表扬。对于优秀的学生,灵活运用“近比”“远比”的方法,不断激发潜能,寻找成长的增长点。对于学生成长中的苦恼,运用放大亮点和期待效应,帮学生找到平衡点,走出低谷。对于学生和老师非常关注的作业和考试,则运用适度的训练,因人而异的训练点于老师叙说着点点滴滴里的“中庸之道”,让教育中的深入与浅出,主导与主体,自主与合作,赏识与惩罚,都做到随时适中,恰到好处,以此来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守正育德这如甘草般的中庸之道就这样修正、护佑着学生的全面成长。践行“无言”之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老
8、师努力追求“无言”之教,他特别强调“身教”,“因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不彰”。行“无言之教”,表现在“身”,关键在“心”。 坚守一颗童心,和学生形成相似而和谐的共振。于老师总是蹲下来看孩子,努力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认同儿童的顽皮好奇,读懂儿童的思维言语,尊重儿童的千差万别。于老师满身“孩子气”,和学生一起逮蚂蚱、看菊花、爬山划船、钓鱼钓虾,“顽皮”地和学生捉迷藏,成了十足的“孩子王”。于老师倡导“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理念,体谅学生的淘气和犯错,更关注学习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于老师追求“
9、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的教育境界,营造平等和谐、宽松快乐、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哪怕是刚刚认识的学生都渐入佳境,绽放精彩。教师拥有童心不泯的特质,便拥有了教育的“秘钥”,教育因此会变得简单而幸福。 秉承一颗爱心,在细节处体现尊重关怀。于老师曾经写过一幅书法作品“爱是第一智慧”,道出了教育本质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挚爱藏在“细节”里:“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于老师的“爱”是用“样子”和“行为”巧妙表现出来的:“讲课时,我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我会为他扶正。”“课间,我会找调皮男生掰手腕,并让他两只手。”于老师的“爱”是用关
10、心和激励的语言灵动地传递出来的。丛翔同学迟到了,于老师凑到他耳边说:“下课后到办公室去,我抽屉里有饼干。”“必须吃!你妈妈多次对我说,你把吃饭很不当一回事。”占松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于老师找他谈话:“过段时间,我请你读一篇你没见过的文章。如果能读得正确、流利,你的表达会更流畅。”“一个月后咱们试试,我对你很有信心!”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于老师的教育生涯是由无数爱的小事筑成的,在他的教育叙事中,处处流露着宽仁友善的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因受到关注而拥有归属感,拥有安心的快乐。当师爱绽放在细节里,走进学生的心里时,尊重和喜欢便成为生间恒常的默契。 练就一颗
11、慧心,教给学生真功夫。于老师说 :“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为了让学生在他这本书里学到真本领,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语文上下功夫:练“声情并茂”的朗读功夫,练“熟读成诵”的记忆功夫,练“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阅读功夫,练“有章有法”的写字功夫,练“文从意到”的写作功夫,练透视学习规律的理论功夫。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更应是文化杂家,于老师还广泛涉猎京剧、京胡、书法、绘画于漪老师说:“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于老师就是用他全面、扎实、深厚的真功夫,不仅让学生“看服”,更让学生“佩服”,真正做到了助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当教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
12、智慧成为“专业担当”,无痕之教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探寻“有意思”的境界 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充满了现场感,他醉心于课堂教学,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着对儿童生命成长需要的真诚关注以及对母语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于老师认为,儿童心中的好课堂就是“有意思”的课堂,把课上得有意思,是他毕生的追求。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获得感”。“获得感”是指因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而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于老师教学在仙台,引导学生从看似最普通的“星期六”一词走进文本,真切体会藤野先生认真细致的品格,巧妙领悟文字背后的意蕴。教学祖父的园子,聚焦“帽”字,在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教出汉字的字源,教出了汉字的形意结合无论是朗读
13、、写字,还是阅读、写作,于老师总是用潜心会文、点“字”成金的巧点妙拨,引导学生在“求知满足”的动态平衡中,不断体验“恍然大悟”之感,品尝“学有所获”之味,并由此形成深层的学习兴趣和持续的学习内动力。在于老师充满活力、灵性与收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了,而且学对了、学会了,在学习中逐渐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更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轻松感”。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到目标。于老师深谙此道,他的课堂总是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如沐春风。这种轻松感,首先来自于老师的“举重若轻”,他将自己深入的备课所得,转化成与儿童认知逻辑高度吻合的教学策略
14、,寻找最合宜的切入点,在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主动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狐狸和乌鸦,他运用“续写故事”的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我代入,体悟寓意。教学草,他运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入”为“浅出”,引导二年级学生理解诗意。这种轻松感,还来自于游戏化的学习活动。于老师认为,儿童的生活方式就是游戏。所以课堂教学的重要样态就是“游戏化”。教学狐假虎威,用角色游戏练习朗读;教学招待客人,创设真实情境,运用表演游戏练习说话。当然,轻松感还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与机智。于老师说,幽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畅达的口语,更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正因如此,他展现出的幽默,信手
15、拈来,恰到好处,既友善亲切,又让人忍俊不禁,营造出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情境,激活了儿童的潜在智慧。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变化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云:“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于老师的课堂充满鲜活的变化、灵动的创意,这种“变化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文课上。“生活是根,语文是花”。于老师善于在生活中时时琢磨,处处留心,不断挖掘写作素材:春寒料峭时盛开的瓜叶菊,秋高气爽时丰收的苹果树,一幅幅生动的漫画,一句句诙谐的歇后语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动静屈伸,唯变所适”,于老师的课堂常变常新,他的课堂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教学过程构建成趣味横生、创意无限的生活体
16、验与言语交际过程。教学认识苹果一课时,学生去果园前写参观保证书;到果园里聆听苹果专家讲解,回家讲给父母听,写参观日记;在学校举行苹果展览会,向全校同学介绍苹果;最后学写通讯报道,投稿到报社。当学生的学习因生活的丰富而生成变化和创造时,学习的价值和魅力便得以形象化地显现,课堂就会如吸铁石一般用强大的磁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身与心。 在于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成为“明师”的秘诀,如热爱艺术、亲近自然、潜心阅读、崇拜思考、不辍笔耕、勤于研究、乐于实践于老师如此广泛的涉猎、勤勉的经历启示我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明师”,要充满爱意,更要充满智慧;要成为学科专家,更要成为文化杂家。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努力。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企及于老师的境界,但只要朝着他的方向不易不已地努力前行,我们便可以无限接近他的高度(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年4期-